到达母亲节后,满是朋友圈文采的“爱”亲自对妈妈们说:“妈妈,辛苦了!”比说的好多了。事实上,对妈妈们来说最好的礼物是同行。他们也想成为“孩子”。想被你爱,就像她爱你一样。(莎士比亚)。
今天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也是母亲节,真是一个特别的周末。
转念一想,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微信朋友圈必然会很热闹吧?于是阿珩打开朋友圈,果不其然,各类母亲节文案刷屏了整个朋友圈。
其实,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大家早就习惯用手机联络感情,可那在互联网上涌现的短短文字又能承载多大的爱意?大部分人只是为了给自己求份心安吧。关于“母爱”这个话题,我们已经讨论了太多。从古至今,孟母三迁、岳母刺字、陶母戒子等经典故事家喻户晓,歌颂母爱的诗词篇章也数不胜数。母爱的伟大是从小就刻在我们心中的一个概念,但即便是懂得了这么多道理,作为子女,又是否真正用实际行动去回报过妈妈的爱呢?
在网络上各类鸡汤文的刺激下,社会大众普遍认同“仪式感”这种说法,其实生活要有“仪式感”这种说法并没错,但是所谓仪式感是要用实际行动来体现才称得上表情达意。但是在互联网盛行的今天,有人却把这种“仪式感”单纯的理解成了发朋友圈。如今,网络上各类云祭祖、云表白的现象层出不穷,到了让人尊崇的母亲节,也概莫能外。
少年时迷恋远方,想要等到功成名就时,就顺着来时的路漂回去。但是外面的世界太过繁华,见得越多越是贪心。总以为时光会慢慢走,母亲也不会老,所以很少为母亲停下自己前行的脚步。但是暮然回首,突然发现母亲脸上的皱纹、鬓间的白发已悄然出现。
每个母亲,都是用前半生相送,后半生等待。
此前,刷微博的时候看到一则新闻,30岁的女儿患了尿毒症,急需换肾,60多岁的老母亲在配型成功后义无反顾的给女儿做了肾移植,给了女儿第二次生命。
记者问她说:“移植的时候你害怕吗?”
她说:“肯定害怕啊,但是也没有其他的办法可以帮女儿活下去了,我这么大年纪了,没多少日子,女儿还有很长的路......”
新华网近期报道的一则新闻中讲道,一位单亲母亲为了照顾身患重病的儿子,靠擦皮鞋来维持生活,为了圆孩子四处看一看的梦想,母亲打算背着他走过那些孩子想去的地方。
母爱一直在被歌颂,但用行动珍惜的人很少,我们早已习惯了从母亲那里索取爱,却忘了她有一天也会变老。
或许我们生活当中的母爱未必如报道中那么轰轰烈烈,但也都同样伟大。但是反过来,我们回报母爱的方式是什么呢?
龙应台在《天长地久——给美君的信》中写道:此生唯一能给的,只有陪伴,而且就是当下,人走,茶凉,缘灭,生命从不等候。
归根到底,母亲最缺的不是物质生活的富足,而是陪伴。她学着用智能手机,学着用微信,就是为了能够和儿女有所交流,能够更多地了解他们的生活,结果,有的人为了不让母亲看到自己的朋友圈,反而屏蔽了他们;有人回到家之后,拿着手机玩游戏、与朋友打电话聊微信,根本无暇顾及与母亲交流;有的人一回家就与朋友混在一起、夜不着家,根本难以记起家里还有每晚等他回家的母亲。可笑的是,到了母亲节这一天,他们还是会在朋友圈晒出精心修过的合影,然后将母亲从屏蔽名单中拉出来,告诉她“我爱你”。这样的文字怕是太过苍白无力,你连每日陪伴她五分钟的时间都没有,怎么能说爱?有时候,你好像人在母亲跟前,却从未真正的陪伴过母亲。
上一代不会倾吐,下一代无心体会,生命,就像黄昏最后的余光,瞬间没入黑暗。
如果说前半生,你在父母跟前的角色是孩子的话,后半生请像个“父母”。
有次和一位开手机专卖店的朋友聊起一件事,他说曾有个老人在他这里买了一台智能手机,但是回家之后不会用,儿子教了一遍之后,老人没有学会,于是不断的去问,这样问了几次之后,儿子嫌麻烦便发火了,也不愿再教。最后老人没办法,只能来店里一遍又一遍的请教营业员。但是试想,小时候的我们又何尝不是一遍又一遍问着那些傻傻的问题,母亲也从不会觉得我们烦,她有足够的耐心伴我们长大,可是作为子女,我们却并没有这样的耐心陪母亲老去。
我们逐渐长大,母亲也随之变老,我们懂得越来越多,她懂得越来越少,这使得彼此在交流上难免出现代沟,我们越来越像个大人,而母亲却越来越像个孩子。出门在外,她需要被照顾;有新奇好玩的东西,她也想要尝试;在家呆久了,母亲也需要三两好友来把酒言欢;看见一款好看的口红,她们或许也想时尚一回。但是作为子女的你,会无条件支持妈妈们出于“孩子心理”而提出的要求吗?
其实母亲有一种“老”,叫孩子觉得你老了。
今天是母亲节,有人送妈妈礼物,有人带妈妈游玩,大家以各种方式表达着自己的爱意,但是阿珩认为,放下手机认真的陪伴母亲才是对母爱最好的回馈,疼爱母亲像她当初疼爱你那般,才是“长大”后的我们该做的事情。有些事不能等,因为一旦错过了,就再也没有机会弥补了。
在这个母亲节,祝天下母亲们健康快乐;愿天下子女,都能像她当初宠爱你那般宠爱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