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新功能“一拍”确实提高了互动性和娱乐性。
“一拍”可以在手机对话框中模仿对实际朋友拍肩膀或拍脑袋等友好的动作。
可以表达安慰,鼓励,亲昵等情感。让好友间隔着屏幕也能感受到更多温暖,拉近心理距离。并且可以自行设置“拍一拍”后面的内容。
“朋友拍了拍我的______”
如此一来,让网友们有了许多发挥的空间。
追星女孩设置为“朋友拍了拍我的肩喊了声你老公真帅”
考试大军设置为“朋友拍了拍我的脑瓜说公务员/研究生你好”
玩得开的设置为“朋友拍了拍我的36d”
但该功能开通以来,新鲜劲过去了,这个功能的弊端也逐渐暴露:
①点开头像私聊或看朋友圈容易点错,突然对话框显示拍了拍朋友。
不仅会打扰到朋友。
也会让对方知道你可能刚刚想看他朋友圈。
如果是很久不联系的人,有一天你忽然忘记这个好友是谁,想在朋友圈找点印象,点进去看了一阵想起来了。退出的时候发现对话框多了一行突兀地灰字“你拍了拍xxx”。是不是挺莫名其妙的?
过后还得专门解释一下没什么事,就是点错了。
②基于上一条,当你在犹豫如何给严肃的长辈或领导回消息时,手滑“拍了拍”。
气氛会更加尴尬。
拍一拍这样的动作,日常中多长辈对晚辈,平辈之间进行。对长辈领导拍一拍,不合时宜,不太礼貌。
尤其该长辈的亲人偷偷帮他设置了拍一拍的搞怪内容,你再不小心拍到了,你们的对话框能尴尬到零下一百度。
③长辈和领导拍一拍你,自然是没问题。
问题在于,你刚和朋友玩的后缀还没来得及改。
惨剧就这样酿成了:
爸爸 拍了拍我的后背,叫了声爸爸
看你爸爸怎么收拾你。
无独有偶,下面这个后缀,妈妈看了也火大。
微信拍一拍,从新奇走向尴尬,甚至烦人。
希望微信能改进这项功能,例如可设置不被拍,或者设置防手滑误拍别人,又或是对不同人群可显示不同后缀等等。新功能的初衷是好的,不足之处能追加改进会更好。变则通,通则久,望越来越好。
#情感写作小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