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故事语录 > 励志语录

【熟视无睹造句】宗教墨染下的八廓街|一棵松

2018年第609期

关注我们的纯文字原创头条,我们一直在路上。

中国文学网《执子之花》

——

用宗教墨水染的八角街。

作家:一棵松树

.

作为距离、商品交流的场所,人们可以迈着步子进入。

但唯有这里却是一个特别。这便是位于拉萨市旧城区的八廓街。

行车开至林廓东路下了车。迎接我们的,是一道森严的门坎。机场那套令人胆寒的检查,被原滋原味地搬进了这里。从而为八廓街诱上了一层厚重的色彩。

当我们越过那道森严的门道,举步踏进八廓街的主街口时,如流的藏人对着我们迎面而来。怪了!这里的人行街,都是朝着一个方向,依着顺时针地进行。而离经叛道的,只有我们这些外来者。

从对面看去,黝黑的脸面,身披黑色的婆娑,连同头戴的毡帽、皮帽、金丝花帽等,几乎全都是清一色,即黑色。从而把那一片太空罩成了黑体。很难分得清,他们是黑种人还是横种人。这里的太阳紫外线强烈,照到皮肤的阳光,有一种剌痛感。我们入藏只几天,几乎在天天地暴黑。难怪长期生活在这里的藏族同胞了。

令我们生奇的,还是这里的人出街入市,几乎看不到肩挑手提的。他们手里提的,全是转经筒与转经链,有的偶尔身系一个挂包,里面装的东西也不多。他们个个神情严肃,不苟言笑,少有交头接耳。只有手持的转转经筒,转经链,在呼呼地转动,口中不停地在喃喃地叨念着经咒。可见,他们对宗教的专注,对神灵的敬重,已见诸于他们的一切言表中。

用黑色方块铺就的街道中间,一条约二米宽的通道,用石灰打造,使街道呈出了黑里间白状,从而打造了八廓街的特色。这是一条专供藏族人,在这里行使磕长头拜之用的专道。

当我们行进中,两位磕长头者,从道路的中间唰唰而来。他们头戴毡帽,肩系婆娑,手上各撑着一个铁掌套,衣物上留下的补丁密密麻麻的。两个膝盖早已磨出了麻花。他忽地两手合掌高举过头,至顶、至额、至胸,拱揖三次。然后唰!地五府投地,匍伏地面,伸直双手划地为号。起身后,从划号的地方再行磕长头拜,如此往复地进行。他们对神灵的如此尽忠,尽孝,尽敬,尽尊,尽道,是我们所看到的敬神行为中,最为虔诚的一种。如果神仙有灵,对此也会动容。他们这种敬神行动,在当地已是熟视无睹。但对于我们,却是眼见为实。于是同情者,在不断地把钱币砸到他们的面前。

在我们的脚步所至,在这不足二百米的街道旁,耸立着三座巨大的香炉。用石灰筑成的外体,洁白得几乎耀眼。其高足三米,已够得上香炉的巨无霸。人们在这里行进,手执着纸钱、香烛。每当行至这里时,便信手将信物投掷进去,形成了滚滚的浓烟,作为向神灵投去的信号。终日烟火燎绕,白烟滚滚,在弥漫着整片太空。正当这时,一位中年妇女,从我们的身边悄悄地走过。她身系一小布袋,在行至香炉处,便慢慢地停止了前行的脚步。然后不由自主地把手伸向了那小布袋,用勺子,在一勺勺地将布袋装的粉料,投向了香炉。据说是亲人死后火化形成的骨灰,在这里化作烟雾,向神灵报到。以祈求神灵保佑亲人一路走好。这也许是他向亲人寄托哀思的一种方式。看罢一种酸楚感从心中油然而起。

八廓街以大昭寺中心,围绕着大昭寺而建。在这里,古建筑堆积,名楼名院穿梭其间。贵族府邸,贵族名望的凸显;拉章宁巴,一个大贵族吞巴的见证;活佛私宅,记录了林仓活佛,从事佛业的岁月;玛吉阿米酒馆,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密宫,演绎着圣洁母亲、纯洁少女的传说;桑珠颇章,留下了达赖喇嘛孝敬的烙印。松赞干布、宗喀巴、仓央嘉措居住的房子等,错落有序地穿插其间,从而把八廓街打造成古老的片区。在这里,一套房子,一套院落,一条街道,刻下的是一段历史,留给人们的是一笔财富。

八廓街又称八角街。据说,是这里的四川人把"廓"念成"角"演绎而来。后来,有人望文生义,以讹传讹,以为八角街,是因为环形街道有八个角而得来。

耸立在街道两旁的建筑,均是三层以下的楼房。按照佛教的内规,不能与大昭寺等高,也许是八郭街长不高的原因。墩厚的花岗石打造的墙体,显得坚实而牢固。松茸而平展的白玛草墙领,与巨大的鎏金宝瓶、幢和经幡,交相映辉。红、白、黄三色相间,层层套接的建筑型体,体现了藏族古建筑迷人的特色。屋内的柱、斗拱、雀替、梁、椽木等,组成的撑架,凸显了藏族人固有的手工工艺。铺地和盖顶用的阿尔嘎硬土,柱梁上雕刻的彩色壁画,显示了藏族独具特色的工艺与文化。

八廓街内,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在这里从事经营的,有本地人,但大多是外来者。其售品五花八门,但万变不离其“经”。开经铜佛、转经筒、酥油灯、经幡旗、经文、念珠、贡香、松柏枝等宗教用品,每店不离,均占在突出的位置上。西藏的土特产,成为对外地人的叫卖。此外,印度、尼泊尔、缅甸、克什米尔等地的商品,也纷纷在这里抢滩。

大昭寺,是西藏现存中最具辉煌的吐蕃时期建筑,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它开创了藏式、平川式寺庙市局的规式。经历代的整修、增拓,遂形成了占地面积2.5万多平方米的规模。

在西藏,历来存在着先有大昭寺,后有布达拉宫的说法。大昭寺始建于647年,是藏王松赞干布为纪念尺尊公主(传说中松赞干布的前妻)入藏而建,后经历代修缮增建,形成如此庞大的建筑群。从纯金打造的金顶上看,大昭寺广场置于脚下,布达拉宫置于远处,文成公主所栽的"公主柳",置于眼底。

正门的入口,设着森严的关口。每票40元方可进入。历经沧桑,看似牢固的花岗岩石打造的墙体,阵旧得近乎发黑。批灰的驳落,而呈出了斑驳状。

大昭寺的主殿,坐东向西。其高四层,两侧置有配殿,从而再现了佛教中的曼陀罗坛城的宇宙模式。释迦牟尼殿、宗喀巴大师殿、松赞干布殿、班旦拉姆殿、神羊热姆杰姆殿、藏王殿等,坐落其间。从而撑起了大昭寺的一片光辉。

从正门进去,是藏传佛教的天井式院落。公元1409年,黄教开山鼻祖宗喀巴在大昭寺创立传昭大法会,僧人的云集,使宗喀巴黄教名威天下。东侧长明不灭的酥油灯,预示着宗教的长盛不衰。酥油灯后面是大昭寺的主殿正门,大昭寺的建筑从这里拉开序幕。地板被踩得滑溜如镜,人流的蜂拥,终于把大昭寺,聚起了足够的人气。红教创始人密宗大师莲花生的佛像和未来佛像,分别呈在大殿的两侧。

在藏民族的心目中,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是菩萨变成了国王和王后后,教化藏民族的救世主。因此,在大昭寺,有一个专设的松赞干布殿。人们从艺术的角度,对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进行了再造。松赞干布面貌端庄,以一位正派人物的肖像赋予了他。而文成公主,则发髻高挽,是典型的大唐女子形像。从人们对雕像的刻画与塑造中,可以看出对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重敬。

与大昭寺相对应的,是大昭寺广场。对汉藏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标志物“唐蕃会盟碑”与文成公主亲手种下的“唐柳”,分别耸立在广场的一侧。

唐蕃会盟碑,是藏汉友好的历史见证。唐蕃会盟碑,由天然大理石打造而成。其高约4.8米,宽0.96米,呈方柱形结构。碑文采用汉、藏两种文字刻写而成。左半为藏文,横书,字迹苍古;右半为汉文,正楷直书。是同一盟约的两种文本。北面为吐蕃一方参与此次会盟的官员名单。南面为唐廷参与会盟官员的名单。盟约碑文,把吐蕃与唐定性为甥舅之国。碑文的主要内容有:大唐与吐蕃之间、汉藏民族之间,相互通婚、吊庆、修好、献礼、互市、和盟等往来频繁,累世不绝。

七世纪初,松赞干布继承父业,兼并青藏高原诸部,建成统一的奴隶制,即吐蕃王朝。他曾多次向唐朝请婚。公元641年,唐太宗以宗室女文成公主妻之。松赞干布的五世孙赤德祖赞,在祖母的主持下,派遣使臣向唐朝请婚。公元710年,唐中宗将金城公主嫁入吐蕃。从此成为了名符其实的甥舅之国。

文成公主入藏之后,创造了藏文字母和拼音造句文法,推行夏历制。她带去了宫廷乐队,丰富和繁荣了藏族的民间音乐。她带去了工匠,使藏民掌握了汉族的先进工艺技术。她推广了汉族的农业生产工具,大大发展了藏族的农业生产力等。因此,被藏民把她如神一样的敬重。

唐柳,是7世纪中叶,文成公主从长安带进藏,亲手种植在拉萨大昭寺的周围,借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藏族人民因怀念文成公主,而十分爱护,并加以了神化。公主柳(唐柳)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目前,主躯已腐。周围长出了许多幼枝,在撑着她的古老。从而见证了藏族人护树的一片心血,同时也是对文成公主投去的一片心思。现在在藏族的景区内,公主柳已成为那里的一道风景线,是人们从这里扎枝后插播而成,是汉藏永结同心的见证。

八廓北街,是围绕大昭寺专设的转经道。从而完整地再现了古城的风貌和居住方式。它以活的素材,为研究藏文化与中国历史,提供了一份宝贵的见证。

八廓街,宗教墨染下的古式大街,它带给我们几多记忆与享受!

作者简介

吴文琴,笔名:一棵松、吴 狄、娘胎的骨子。中共党员,大学学历,工程师职称。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廉江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顺德网络文学院名誉院士。广东省佛山市壑智企业文化咨询公司总经理。著有长篇报告文学《绿洲金字塔》;哲学专著《管理创新纵论》;散文专集《鲜花漂落的季节》。作品散见《当代小小说》、《纪实中国》、《作品》(网络版)、《微型小说选刊》、《广州文艺》、《佛山文艺》、《歆叶文艺》,以及农民日报、羊城晚报、南方日报、新世纪文坛报、佛山日报。二十多篇文章在全国各地征文中获奖

_______

出品:中国文学网 、《 执子之花》 文学社

运营:古瑞和文化

社长、主编:梦行千古

编辑:王璠

版权:《中国文学网》

________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