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语言精练,内涵丰富,流传至今,传诵千古。
一代又一代的人,从诗歌中汲取营养,体会古人的思想,感受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咏梅诗”是诗歌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类,说它特别,主要因为:梅花一直都是诗人非常偏爱的题材。以梅为写作对象,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诗经》中写梅,只是把它当作一种劳动果实来记录,用来表达少女怀春,对美好爱情的追求与向往: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诗经·国风·召南·摽有梅》
鲍照的《梅花落》应该是最早的咏梅诗:
中庭多杂树,偏为梅咨嗟。
问君何独然?
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
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风飚,徒有霜华无霜质。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梅花被历朝历代的诗人当作题材来写。宋代以前,咏梅诗并没有太大的突破;唐五代时期,咏梅诗虽有却少;直至宋代,咏梅诗词的数量与日俱增,使得越来越多的文人将梅花作为自己的写作题材,并在文坛上形成了咏梅之风。
据统计,《全宋诗》中有600多位诗人都有作梅花诗,《全宋词》20400首词中,有1120首咏梅词。
这个数据,不得不让人惊叹,以至于,在宋代文学中,咏梅已经成了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甚至,俨然成了一种社会风气。
宋代的咏梅诗词,数量之多,成就之高,几乎达到了咏梅文学的巅峰,为后世留下了无数的千古绝唱。林逋的《山园小梅》就是宋初最有名的咏梅词,“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句,几乎成了写梅韵味的经典之作。欧阳修曾经说过:“自有渊明尚有菊,若无和靖既无梅”。
可见,林逋几乎是咏梅诗的开山鼻祖。
孔子在《论语》中这样评价诗歌,“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他把诗歌的功能概括为“兴”、“观”、“群”、“怨”四个字。总而言之,诗歌是一种表达,是以文会友的重要方式,是对自己、社会、生活、情感等一系列的诉求和表达。
此外,宋代以前诗歌的主要表现内容和主题比较单一,比如:两晋时期的陶渊明,就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来表现悠然的田园生活,基本上,还未涉及国家政治层面的深层挖掘。宋代以前的咏梅诗也是一样,表现的物象比较单一,大多只是停留在具象化的梅。
可以说,在咏梅诗初兴阶段,梅花仅仅是人们抒发的一个媒介,它的审美意义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在唐代,咏梅这个概念几乎还未建立,五代咏梅诗也是甚少,经过林逋对梅枝、梅香的挖掘,到苏轼“梅格”的提出,咏梅诗词才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好睡慵开莫厌迟。
自怜冰脸不时宜。
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
休把闲心随物态,何事,酒生微晕沁瑶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吟咏,更看绿叶与青枝。
——《定风波·红梅》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宋代之后,咏梅诗“言志”已经不能满足文人士大夫的表达诉求。因为,咏梅诗已经开始以“言志”逐渐转向“言道”,梅花也被赋予了深刻内涵。
但是,这种转变却与宋代的政治环境和经济形势息息相关。我们从大量的宋代咏梅诗词中可以看到,宋代的梅花诗词,基本上都依托两个创作背景:
第一,朝堂局势;
第二,文人创作。
宋代的建立,虽然结束了晚唐的割据及混乱局面,实现了大一统,但是,国难之下,人人都是受害者。文人士大夫亲眼目睹,国破山河在的悲剧,对宋代国土被分割的国耻国难,难免有诸多遗憾和感慨。而且,宋代建立不久,政局动荡,300多年间,数次遭受外敌侵扰,国内政治和思想压迫,文化环境紧张,国外外族侵扰。在这样内忧外患的社会环境下,宋代的文人雅士,逐渐将目光转向梅花。
这其中,有人欣赏梅花坚贞不屈的精神,有人倾慕梅花不卑不亢的高洁韵味,有人欣赏梅花不流俗的独特个性,有人赞叹梅花与世无争的闲情逸致。总而言之,生于忧患和动荡中的人们,在梅花身上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寄托,使得咏梅诗词应运而生。
严冬中盛开的梅花,非常符合当时文人的心态和创作思想。因此,在宋代,咏梅之风,简直是登峰造极,无与伦比!宋代所形成的咏梅风气,让梅花的自然品格和人文品格得到了极大的升华,使得梅花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的植物,更是一种精神和文化的象征。
南宋词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就是咏梅中的经典之作。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几句诗词,诗人将自己的身世、社会局势,以及自己的理想抱负,都蕴藏在梅花这个物象上。寥寥几句,竟然将梅花凌寒飘香、自己报国无门、坚贞自守的傲骨,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这样的咏梅诗词还有很多,这些咏梅诗词大多已经与政治背景和家国命运联系在一起,就连诗歌的“言道”功能,都已经基本形成。
宋代咏梅诗词的出现,加快了诗歌功能的变化,从最初的“兴观群怨”转变为诗以言志的创作想法。而整个宋代内忧外患的政治局势、复杂的政治生活,使咏梅具有了“诗以言道”的创作内容和方向。这种转变,既是诗歌内容及表现手法的转变,也是政治方向在文化上的投影,更是一代又一代诗人,不断挖掘和探索梅的内涵、意蕴的积极结果。
最终,“咏梅诗词”成为了中国古代诗词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参考资料:
【《诗经·周南》、《黄贤林氏宗谱序》、《四朝闻见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