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本单元以专业的识字能力,共编制了4篇识字课文,将汉字集中学习融合为多种形式。
其中《神州谣》以“三字经”的形式写出了祖国的山川美,激发学生对伟大祖国产生热爱之情;《传统节日》以儿歌的形式逐一列举了我国传统节日,丰富了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知;《“贝”的故事》通过呈现象形文字“贝”的演变,初步培养学生积极探究中国汉字文化的兴趣;《中国美食》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了一组中国特色的美食,有效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与此同时,本单元还安排了口语交际《长大后做什么》,这样既可以引导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又能够提升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另外,本单元还安排了综合性学习《语文园地三》,这部分不仅用字、词、句等方面的训练形式让学生有效实现单元学习认知的巩固与内化,还借助诵读的相关练习让学生在读中丰富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并在短文阅读交流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良好语感,激发独立阅读的兴趣。由于本单元所选编的学习内容形式有趣,读来朗朗上口,且涉及到的知识容易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因而进入本单元学习时,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的愿望比较强烈,而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认知心理,放手诖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尽量只扮演点拨、指导的角色。与此同时,学习本单元时,孩子们诵读课文的能力已经有所提升,教师要充分借助教材特点指导他们进行诵读,让他们在读中不断实现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内化。不过,对于本单元主题“热爱祖国传统文化”这一点,孩子们还不能够准确理锯,这需要教师针对教材内容予以归纳引领,让他们通过学习真正激发热爱祖国以及热爱祖国灿烂的传统文化的美好情感。
识字
1. 神舟谣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州、涌、峰”等15个生字,学会“州、湾、岛”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初步培养学生对“三字经”这种语言形式的学习兴趣,并能够感受到祖国的伟大,激发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感受祖国的伟大,激发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中国地图;歌曲《我的祖国))((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我的中国心》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州、涌、峰”等15个生字,学会写“州、湾、岛、峡、民”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引入学习
1.播放歌曲《我的祖国》,引导学生认真聆听歌曲,观看画面,然后说说自己的内心感受,教师适时引入:孩子们,我们的祖国不仅历史文化悠久深厚,而且地域辽阔、山川秀美。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识字①”去感受感受吧!
2.板书课题:神州谣,指导学生读题,注意读准生字“州”的读音,同时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州”,提醒他们正确的书写笔顺:点、撇、点、竖、点、竖,同时要注意撇画和竖画之间基本等距,且中间一笔竖画略短。
3.简单释题,引导学生明确“神州”是指“中华”,“谣”是“歌谣”的意思,即随口唱出的韵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引导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时想一想这篇课文的叙述形式有什么特点。
2.同桌间交流检查读书情况,及时进行字音朗读纠正,并在容易读错的地方做上记号。
3.学生交流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容易读错的字、词,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适时拍取生字卡片“耸、峡、浓、繁”等,提醒读好“耸”的后鼻音,“浓”既是后鼻音,同时声母又是鼻音“n”,“繁”不要读成了“敏”。
4.指名学生说说这篇课文的叙述形式有什么特点(都是三个字),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明确本课属于“三字经”形式,同时逐句出示课文,指名学生朗读句子,教师适时进行范读指导,注意指导学生读出句子间的停顿与节奏感。
5.完整出示课文内容,指名学生朗读、齐读课文。
6.再读课文,想想每一句分别都写了什么内容。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1)学生思考、交流,教师适时引导他们用简洁的话进行表述,同时归纳小结(第一句引出神州山川美,第二句列举了有代表性的山川河流名称,第三句写台湾大陆是一家,第四句写各族人民共同繁荣),最后,引导他们明确“神州、中华”都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名称。
(2)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简单梳理,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述“中华神州”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板书:山川、民族,同时引导他们分别从文中找出两方面各自所在的小节(山川:第1--3小节,民族:第4小节)。
7.指导学生再次练习朗读课文,注意在读通顺的基础上试着读出感情。
三、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抽取课文中的生字卡片,小组开火车朗读生字,教师适时进行正确朗读指导。
2.巩固识字小游戏:教师随机抽取生字卡片,小组比赛开火车朗读,看看哪个小组把火车开得最顺畅,教师再次针对易读错的生字进行朗读强调。
3.过渡:刚才大家把生字读正确了,但是,要想真正掌握它们,我们还得会书写。老师这里有四个生字(课件出示“湾、岛、峡、民”),请大家认真观察它们在田字格中的占格情况,说说在书写时我们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1)学生交流,教师适时指名学生板演四个生字,并引导其他同学对他们的书写进行评价,同时,提醒学生从生字占格、笔画规范以及笔顺正误几个方面进行点评。
(2)教师结合学生的书写及评价在田字格中进行书写修正,重点提醒他们注意:“湾”注意右边“弯”上下两部分要紧凑;“岛”是半包围结构,第四笔的折部写宽大些,“山”字略小;“峡”左边的“山”下面的横画要变成平提,右边“夹”的两笔横画之间距离不要过大;“民”的第三笔是竖提,末笔斜钩要舒展,最后直接挑钩。
(3)学生自主描红、临写生字,教师巡祝检查书写情况,并及时进行书写反馈。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采取了练写、评价与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了生字的书写要领,强化了他们的书写认知。
四、课堂小结
孩子们,我们的神州大地到底都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作者会说它“可入画”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探讨,相信大家一定会对我们伟大的祖国有更深入的认识。
板书设计:
山川
识字1 神州谣
民族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族、谊、齐、奋”4个生字。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诵读,初步培养对“三字经”这种语言形式的学习兴趣,并能够感受到祖国的伟大,激发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引入学习
1.出示课文,指名朗读、生齐读,教师适时进行字词规范朗读指导。
2.指名说说课文主要是从哪两方面来写“我神州”的(山川的状貌和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两个方面)。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山川、民族,同时引入学习:这节课我们继续诵读这首韵味十足的“三字经”——《神州谣》。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通过诵读课文的形式,让学生在朗读中进行字词句的巩固;同时,利用梳理课文主要内容的方式,让他们从整体上再次感知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建立了课文学习的整体意识。
二、精读课文,体悟文情
1.质疑:在课文的作者的心中,我们祖国的山川都美到了怎样的程度?
2.学生交流(可入画),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明确“入”的意思(画人、画进),同时归纳板书:如画,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第1小节,注意在读“山川美,可入画”时,语调要放得轻柔、舒缓一点。
3.课件出示课文第2小节,引导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看看作者都给我们描述了祖国昀哪些山川?边读边圈出它们的名称。
(1)学生交流,课件适时聚焦“黄河、长江、长城、珠峰”,同时引导学生简单交流对这些山川的了解。教师肯定学生的认知,并予以认知补充:“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全长5464千米,流域面积75万多平方千米,被称为“母亲河”;“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各拉丹冬峰西南侧,比黄河长800余千米,在世界大河中长度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和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居世界第三位;“长城”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军事建筑,它规模浩大、工程艰巨,被誉为古代人类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珠峰”全称“珠穆朗玛峰”,世界第一高峰,海拔约8848米。藏语“珠穆”是女神的意思,“朗玛”是第三的意思,因珠峰附近还有四座山峰,珠峰位居第三,“珠穆朗玛”意为第三女神。
(2)依次播放黄河、长江、长城、珠峰的图片资料,引导学生观图并说说自己的感受(长城雄伟壮观……),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感知黄河、长江的汹涌气势以及长城、珠峰的雄伟壮观,并板书:气势汹涌、雄伟壮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2小节,注意读出画面感以及对祖国山川的喜爱之情。
(4)延伸:除了课文中所列举的几处山川,你还了解其他哪些山川?
生:我去过黄山,觉得那里的奇松、怪石、云海、温泉真是人间奇迹!
师:你的话让我想到两句诗“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足以说明黄山的秀美!
生:我还在电视上看到过黄果树瀑布,那气势壮观极了!
师:确实有人间仙境之感。
生:我还从姐姐的语文书中知道了“京杭大运河”是人间的奇迹。
师:孩子们,看到这些风景名胜,你们心里除了热爱(板书:热爱),还有怎样的感觉?
生:我觉得我们的祖国太了不起了,有这么多迷人的景色!
师:我听出了你心中满满的自豪之情啊(板书:自豪)!来,让我们带着热爱和自豪之情再把课文第1、2两小节读一读。
(5)学生齐读l、2两小节。
4.课件出示宝岛台湾的图片,引导学生说说对图上肉容的认知,教师适时补充出示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台湾和祖国大陆隔海相望的状貌,同时明确宝岛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板书:两岸一家)。出示课文第3小节,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读出“两岸一家”的亲情感。
5.过渡:不光是大陆和台湾,其实我们祖国各民族更是情深意浓(播放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展示各民族团结共处的画面),引导学生通过聆听歌曲懂得各族人民亲如兄弟的感情。
(1)教师引读课文最后一小节,引导学生想一想,自己从这一小节中体会到了各民族之间怎样的关系(板书:团结)?他们的共同理想又是什么(各族人民一齐奋发、共同繁荣)?教师补充板书:共同繁荣。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小节,在朗读中体会民族团结、共同奋发与繁荣的情感和决心。
6.指导学生将课文四个小节连起来朗读,注意读出对伟大祖国的热爱、自豪之情。
三、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本课余下的四个生字“族、谊、齐、奋”,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占格情况并进行书写认知交流,教师适时引导他们注意从字的结构特点以及笔画书写要领等不同方面进行交流,同时对他们的观察发现予以肯定。
2.教师进行范写指导:“族、谊”两个字是左右结构,且都是左窄右宽型,其中“族”右边下半部分“矢”的最后一笔是捺画,“谊”右边“宜”的横画较多,注虑横画之间等距、紧凑;“齐、奋”两个字都是上下结构,且都是上展下
收型,注意将上半部分的撇、捺写得舒展。学生跟随教师的范写指导进行书空练习。
3.学生自主描红、临写生字,教师巡视检查指导,注意根据他们的书写不足进行及时强调指导,重点是两个上下结构字的收、放处理。
四、课堂小结
孩子们,作为中国人.我们确实应该为能够拥有如此伟大的祖国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今后不论我们走到哪里,我们都不要忘了自己是中国人(播放《我的中国心》)。
板书设计:
山川如画:气势汹涌、雄伟壮观
识字1 神州谣 (热爱、自豪)
民族团结:两岸一家、共同繁荣
识字2. 传统节日
教学目标:
1.认识“传、统、贴”等15个生字,会写“贴、街、舟”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儿歌,能够进行背诵积累。
3.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美好情感,同时激发自觉探究更多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种类,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进行儿歌诵读。
教学难点:了解传统节日的美好寓意,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美好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关于儿歌中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传、统、贴”等15个生字,会写“贴、街、舟、艾”4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
3.初步了解儿歌内昝,知道传统节日的时间顺序、名称。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引出课题
1.教师板书“节日”二字,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对“节日”的认知:
生:我知道放寒假过后我们要过的节日叫“春节”。
生:我知道3月12号是“植树节”,在那一天我们要栽树绿化环境。
生:我还知道农历的五月五日是端午节,在那一天我们要吃粽子、看龙舟赛。
师:大家刚才说到了很多节日的名称,但是在这些节日里,有一些是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拥有,但外国人从来不过的节日,这些节日有一个有趣的名称一~“传统节日”(板书:传统)。
2.过渡引入: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趣味儿歌《传统节日》,了解关于“传统节日”的知识。指导学生齐读课题,强调读准“传统”,同时简单释题(属于我们中国人自己独有的节日)。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采取了谈话创境激趣法,让学生在交流感兴趣的话题的过程中,初步了解了关于“传统节日”的知识,激发了学习儿歌的兴趣。
二、自主学习,了解节日
1.课件播放儿歌朗读录音,引导学生听读并注意儿歌中生字的读音,同时感知儿歌的节奏和韵味。
2.学生自主朗读儿歌,并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好的地方多练读几遍。
3.检查学生自主朗读的情况:
(1)抽取课文中的生字卡片,指名朗读、小组开火车朗读生字,教师适时进行生字的朗读纠正指导,注意提醒读准“巷、郎、饼、赏”几个字的后鼻音,同时,注意“闹”字的声母是鼻音“n”,“转”是多音字,在本课应该读第三声。
(2)逐句出示儿歌,指名朗读,教师随文再次进行字、词的朗读强调,同时指导他们读好句子的停顿与节奏(大街小巷/人如潮、先人墓前/去祭扫、粽子艾香/满堂飘、十五圆月/当空照……)。
(3)指导学生将儿歌连起来朗读。
4.引导学生再读儿歌,看看儿歌中分别都给我们列举了哪些传统节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春节 元宵节 清明节 端午节 七夕节 中秋节重阳节,同时引导他们联系自己对传统节日的认知看看儿歌都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将这些传统节日串联起来的。教师适时引导他们明确儿歌是按照时间顺序来介绍这些传统节日的,同时,引导他们明确“春节”是农历一年的起始。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采取了自主学习法,让学生初步扫清了朗读障碍,并对儿歌的主要内容有了比较明晰的感知。
三、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课文中双横线内的生字,指名学生朗读,教师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再次进行朗读强调与指导,特别要提醒他们读准“饼”的后鼻音。同时,利用识字小游戏再次进行生字认知巩固(教师随机指读生字,引导学生进行抢读,看看谁的反应最快、读得最准确),教师针对容易读错的生字及时予以强调。
2. 出示课后田字格内本课需要会书写的4个生字“贴、街、舟、艾”,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特点,并按照不同的结构说说各自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教师根据他们的交流情况适时进行范写指导,强调“贴”字是左右结构且符合“左窄右宽”的书写特点,左边“贝”的点画不要写得过大,右边“占”下面的“口”要写得扁而阔;“街”中间部分两个“土”要注意横画紧凑、等距,最后一笔横画要变成平提;“舟”最后三笔的顺序是点、横、点;“艾”下面的撇、捺要写
得略微舒展。
3.学生根据老师的范写指导自主描红、临写生字,教师巡视检查、了解他们的书写情况,并及时抓住他们书写有误的地方予以强调与指导。
【设计意图】此虾节教学主要采取了范写指导法,通过教师的范写指导,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了生字的书写要领,提升了他们对于汉字书写的认知,保证了他们将生字书写得正确、美观。
四、课堂小结
1.教师小结:孩子们,对于这些中国传统节日,你们都有多少了解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儿歌,相信你们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2.布置作业:继续搜集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知识。
板书设计:
识字2 传统节日
春节 元宵节 清明节 端午节 七夕节 中秋节 重阳节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敬、转、团、热、闹”5个生字。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儿歌,并能够背诵。
3.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美好情感,同时激发自觉探究更多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复习引入
1.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传统节日》这首儿歌中所提到的一些传统节日名称,你们还能够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说说它们分别都是哪些传统节日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春节 元宵节 清明节 端午节 七夕节 中秋节重阳节,同时出示连线题(一组是节日名称,另一组是“贴窗花”等对应的节日
风俗词),指名学生准确地将节日与对应的节日风俗词连起来,教师根据学生的连线适时进行纠正,并引导他们进行诗歌诵读。
2.质疑引入:为什么会有这些传统节日,它们到底都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呢于棼下来,就让我们继续从儿歌中了解有趣的传统节日文化吧。
二、精读儿歌,丰富认知
1.出示儿歌,引导学生认真朗读并看看不同的传统节日里各自都有哪些风俗习惯。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适时引导他们分别从儿歌中我到有趣的习俗,并随文理解词语“祭扫”(对死者表示追悼、敬意的仪式)。
2.过渡:孩子们,课文对传统节日文化只是进行了简单的描述,课前老师已经布置给你们了解、搜集更多关于传统节日的相关知识的任务,你们顺利完成了吗?那好,接下来我们就来开展一次“传统节日我了解”学习分享活动。
3.引导学生首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深入组间了解他们的交流情况,注意引导他们抓住某一方面进行交流,别人说过的内容就不要再重复,只做适当补充即可。
4.交流对节日文化的认知:
(1)指名同学按照节日的顺序依次进行班内分享、补充:
生:我知道春节是一年中的第一个传统节日,表示春天就要到来了。
生:春节还是一家人团圆的日子,每到春节的时候,很多人都要从很远的地方赶回家里跟家人团聚。
生:我还知道过春节又叫“过年”,我们中国过春节时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窗花,还要给亲戚拜年。
师:看来你们不仅了解了春节的意义,还知道了关于它的有趣习俗。在过春节的时候,人们的心情如何呢?
生:因为一家人在一起过年,大家的心情都很不错,见面了还会说一些问候、祝福的话。
生:春节的时候,人们穿的都是好看的新衣服,到处都是欢乐喜庆的气氛,感觉到处都是崭新的,所以心情自然都非常开心。
师适时出示几幅过春节时人们活动的场景,引导学生观图,进一步感受过春节时特有的节日欢乐祥和的气氛。
师:那你们能把这样开心、欢乐的感觉读出来吗?
(2)出示儿歌第一句“春节到,人欢笑,贴窗花,放鞭炮”,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齐读儿歌。
(3)继续引导学生交流对其他节日的了解。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适时进行节日起源、意义、习俗等内容的补充介绍:
A.“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掴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是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简单介绍“介子推”)。
B.“端午节”也称端五、端阳。这一天主要的习俗有吃粽子、赛龙舟等,据说是为了纪念投汨罗江而死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而设定的重要传统节日(简单介绍“屈原”)。
C.“七巧”也称“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的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简单介绍“牛郎织女”)。
D.“中秋节”在每年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节又称“团圆节”(简单介绍“嫦蛾奔月”)。
E.“重阳节”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有时也会说“九九重阳”,“九九”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一位数中又是最大数,因而有长久长寿的含意。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节日。
5.拓展交流:
(1)补充出示几首描写传统节日的诗句(王安石的《元日》、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引导学生感受传统节日文化的源远流长。
(2)引导学生交流自己课前搜集到的关于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蒙古族的“白节”,傣族的“泼水节”、白族的“火把节”以及回族的“开斋节”等)。教师出示一组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活动的图片,并简单介绍各类传统节日的不同寓意。
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儿歌,注意提醒他们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不同节日的场景、画面。
7.指导学生试着进行背诵练习,提醒他们注意根据节日的时间顺序进行理解性背诵。指名学生进行背诵展示,教师适时予以点拨、提醒。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采取了交流学习法,借助对传统节日文化文字、图片、诗歌等资料的交流展示,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到了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有效拓宽了学生对文本的认知。
三、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剩下的5个生字“敬、转、团、热、闹”,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生字的观察,说说在书写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哪些地方。教师适时进行范写指导:“敬”左边笔画较多,写紧凑,右边要写得左收右放;“转”左窄右宽,左边“车”的横画变成平提,右边“专”先写两笔横画,再写竖折折、点,要注意笔画间的紧凑;“团”最后一笔是封口横画,同时内、外两部分之间要做到“围而不堵”;“热”下面四点的方向和间距需要特别注意,其中第一点为左点,后面三点为右点,中间两点略小;“闹”里面“市”的点画与中间的竖画不能连成一画了,且内外两部分同样要做到“围而不堵”。
2.学生自主描红、艋写生字,教师巡视检查、指导,及时进行书写强调。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说说自己通过学习,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都有了哪些的收获,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简单小结:孩子们,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实在是有趣,我们的祖先在生活劳作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需求创立了形式多样的传统节日,但不论是哪一个节日,无一不寄托了他们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板书:形式多样、寓意美好)。
板书设计:
识字2 传统节日
春节 元宵节 清明节 端午节 七夕节 中秋节 重阳节
(形式多样、寓意美好)
“贝”的故事
教学目标:
1.认识“甲、骨、类”等16个生字,会写“贝、壳、甲”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汉字“贝”的字源及其所表示的意义,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汉字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对汉字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认识文中的生字,并能够进行正确、美观的书写。
教学难点:了解汉字“贝”的字源及其所表达的意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汉字的兴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关于甲骨文、象形文字的知识;汉字“贝”的实物图片;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甲、骨、类”等16个生字,会写“贝、壳、甲、骨”4个生字。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课文主要是从哪几方面来介绍汉字“贝”的故事的。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人物面部表情“哭”“笑”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画面并观察这两幅图片所对应的汉字(哭、笑)。课件补充出示“哭”和“笑”两个字,继续引导学生观察:你从字形与所对应的画面之间发现了什么(“哭”字像两只眼睛
在流眼泪的样子。“笑”字像人在笑时眯着眼睛,嘴角向上翘的样子)?
2.师小结引入:你们真有一双慧眼,一下子看出了其中的奥妙!看来,这些小小的汉字其实并不是一些抽象简单的文字符号,而是生活中真实的事物的另一种有趣的存在形式。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神秘的汉字王国,去感受汉字的神奇!板书课题:“贝”的故事,指导学生读准生字“贝”,同时指导书写,注意最后一笔点画略长,与撇画对称。生在田字格内自主描红、临写生字。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通过课件演示有趣的画面,并让学生在发现交流的过程中观察相对应的汉字,从中感受到了汉字符号与事物之间的关系,初步体会到了汉字构成的有趣之处。
二、自主探究.了解课文
1.引导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并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的情况,及时根据他们的朗读问题进行个别提醒与指导。
2.同桌间进行生字朗读检查,注意及时对朗读错误进行纠正。
3.检查学生自主朗读的情况:
(1)出示课后双横线内的生字,指名学生朗读、小组开火车朗读,教师及时进行生字朗读纠正,重点提醒学生读准生字“珍、品、贫”的前鼻音,强调“漂”是多音字,在本课读第四声,而“饰、易”两个字是整体认读音节。
(2)课件出示课文中的词语“贝壳、甲骨文、钱币、钱财、有关、珍贵、携带、饰品”,指名学生朗读,教师提醒学生注意“甲”在词语“甲骨文”中要变调为第二声,同时补充讲解关于“甲骨文”的知识(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
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教师随机指名读、学生抢读词语,进一步进行词语认读巩固。
(3)过渡:刚才大家不仅读准了生字的字音,而且把词语也读得十分正确,如果我们再把它们送进课文中,你还能读好它们吗?指名两位同学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教师适时进行范读指导,重点指导读好课文第2自然段。生齐读课文。
4.引导学生再次认真朗读课文,看看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关于汉字“贝”的故事)。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再次读书并思考:课文主要给我们介绍了汉字“贝”哪些方面的知识?
(1)学生读书并思考,教师适时提醒他们抓住两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试着用自己的话简单概述。
(2)教师简单归纳(第1自然段主要写了甲骨文中的“贝’’是由贝类的状貌演变来的,第2自然段写汉字“贝”在古时候的意思,并由此发展成为表示与钱财有关的汉字的偏旁),然后板书:字形演变字义发展。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采取了自主学习与检查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借助拼音准确识记了生字,实现了将课文读通、读顺的学习目标,同时,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了整体感知。
三、生字巩固,指导书写
1.生字识读小游戏:课件出示课文生字,小组同学比赛朗读,看看哪个小组能够把生字读得全部正确无误。读得正确的生字,教师及时予以表扬,同时对于读错的生字予以范读强调指导,重点提醒几个前鼻音的生字不要读成
了后鼻音。
2.课件再次出示本课要求会书写的剩下的三个生字“壳、甲、骨”,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这三个生字在田字格中的占格情况及其笔画、结构上的特点,说说在书写的时候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生:生字“壳”上面是“士”,不要写成了“土”。
生:“甲”在书写的时候要先写肩“日”,最后再写中间的竖画.而且竖域要落在竖中线上。
生:“骨”字一定要注意上半部中问的笔画是横折。
师:你们不仅观察得仔细,更能够抓住关键的笔画给大家进行书写提醒,特别是对于“坏”字的书写提示,既形象生动,又准确列位。
3.教师进行生字的范写指导,并按照同学们的提示再次提醒大家注意三个生字的书写要领,同时要求他们注意横画之间要做到“等距、紧凑”。
4.学生自主描红、临写生字,教师巡视检查,再次结合他们的书写情况进行重点笔画的书写强调。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采取了自主感悟与范写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不断强化对生字书写要领的认知。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关于汉字“贝”的知识,那么,这个字的字形最初是根据什么演变来的.它在意思上又与什么有关系呢?相信通过下节课的学习,这些困惑一定会迎刃而解。
板书设计:
字形演变
识字3 “贝”的故事
字义发展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钱、币、与、财、关”5个生字。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汉字“贝”的字源及其所表示的意义,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汉字的学习兴趣,从小培养他们对汉字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1.出示磁性田字格,指名五位同学板演上节课学过的五个生字“贝、壳、甲、骨、坏”,引导其他同学进行书写评价,看看他们是否能做到把生字书写得既正确又美观。教师适时在田字格内进行书写纠正与修改,注意提醒“骨”上
半部中间的横折、“坏”右边“不”字的撇画与左边“提土”之间的笔画穿插。
2. 指名说说课文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汉字“贝”的知识的,教师适时归纳板书:字形演变、字义发展,同时引导学生齐读课文。
3.过渡引入;“贝”的字形是如何演变的,字义又是怎样发展的呢?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贝”的故事》。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采取了复习引入法,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了生字的书写认知,同时,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激发了他们更为浓厚的探究兴趣。
二、探究学习。深化认知
1.自主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看看自己从这段话中读懂了什么。
(1)学生读书思考,教师适时指名进行读书交流,课件适时出示第1自然段,引导学生看看这段话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共有2句话,其中第一句话写贝壳对于一些生活在水里的动物的作用,第二句话用甲骨文引出汉字“贝”的最初字形)。
(2)质疑思考:这段话的重点是哪一句(第二句)?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明确这段话主要是介绍汉字“贝”的字形最初源自贝类的两扇贝壳的样子。同时课件出示汉字“贝”的字形演变,引导学生观察与比较四个不同字符在形状上的相似之处以及依次所发生的变化(最初就是贝壳的本来样子,然后就出现了贝壳的轮廓,最后逐步将外面的轮廓直接变成了半框,中问部分则演变成了撇、点两笔画),同时板书:贝。
(3)教师适时归纳小结:像这样直接由大自然的事物状貌演变来的汉字就叫“象形文字”,同时简单补充象形文字的资料(最初来自于图画的文字,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随着不断演变,图画性质减弱,象征性质增强)。
(4)拓展延伸:除了汉字“贝”,你还知道哪些象形文字(日、月、水、火……),教师适时补充出示最常见的几个象形文字“日、月、水、火”由图画到文字的演变图,引导学生进一步感知这类汉字有超的字形变化过程。
2.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看看自己对汉字“贝”又有什么了解。
(1)学生交流:
生:我知道了在古时候人们为什么会把贝壳当成钱币使用(课件出示几幅贝壳作为钱币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图并说说具体感受)。
师:你能根据课文内容把其中的原因说清楚吗?
生:主要是因为贝壳很漂亮、珍贵,所以人们喜欢把它当作饰品戴在身上。
师:那么什么样的东西才是“珍贵”的呢?
生:很少见的,一般人都没有的东西才是珍贵的。
师:对,正是因为贝壳漂亮且不常见,所以很多人都想拥有贝壳,那么贝壳自然就成了“珍贵”的物品,并且人们还特别喜欢把它戴在身上作为装饰呢。还有其他原因吗?
生:我觉得还因为贝壳可以随身携带、不容易损坏,所以人们才把它当作钱币。
师:“随身携带”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贝壳比较小、轻,带在身上很方便,就像我们平时带钱那么容易。
师:同学们,正是因为贝壳具有这些特点,所以很自然地就成为了最初的货币(板书:漂亮、珍贵、便携、不易损坏 当作钱币)
(2)质疑探究:既然最初的贝壳被当作了货币,那么,当后来汉字“贝”演变成了部首时,含有“贝”字部的汉字在意思上又与什么有关呢?
(3)学生自主朗读第2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说说自己的理解。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明确汉字的意思与部首所表示的意思有关,因而凡是含有“贝”字部的汉字意思上都与“钱财”有关。
(4)教师补充出示其他含有“贝”字部的汉字“财、赏、赌、账、贺”等,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字义与偏旁之间的关系。
3.指导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注意边读边联想“贝”的字形以及字义的变化。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教学主要采取了图文对照法,让学生将文本中抽象的文字进一步转化成了形象可感的图片,加深了对汉字“贝”字形、字义的认知。
三、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本课剩下的五个生字“钱、币、与、财、关”,引导学生观察生字并说说自己的书写认知。教师适时进行书写指导,重点提醒注意“钱”左边最后一笔是竖提,右边的斜钩要注意逐渐向右下行笔;“币”的第一笔是短撇且较平;“与”的第二笔是竖折折钩,同时注意竖勾部分要略向内收;“财”右边“才”的撇画要托住左边“贝”的点画;“关”上面的相向点不能写大了,下面的撇、撩则要写得舒展。
2.学生认真描红、临写五个生字,教师巡视检查,及时予以重点笔画、结构的书写强调。
四、课堂小结
怎么样,我们的汉字是不是很有趣?其实,在世界上所有的文字中,我们的汉字文化是最有意思的,我们的祖先在创造这些汉字时,确实富于智慧和想象力,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我们又怎能不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呢?
板书设计:
字形演变:贝
识字3 “贝”的故事
字义发展:漂亮、珍贵、便携、不易损坏→当作钱币
4、中国美食
教学目标:
1.认识“菠、煎、腐”等16个生字,会写“烧、茄、烤”等9个生字。
2.正确认读中国美食的名称。
3.图文对照。了解中闻美食,丰富对中国美食文化的认知,同时激发对家乡、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准确认读生字,并能够正确、美观地进行生字书写。
教学难点:感受中国美食文化,激发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词语、美食等卡片;搜集关于中国美食的资料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菠、煎、腐”等16个生字,会写“烧、茄、烤”等9个生字。
2.能够正确认读中国美食的名称。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引出课题
1.播放《舌尖上的中国》的视频,引导学生观看视频,说说自己都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很多好吃的美食。
生:我知道这是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里面播放的是全国各地很有名气的美食。
师:是啊,这些美食不仅色彩鲜艳夺目,最重要的是它能够用自己独特的味道诱惑着我们。孩子们,你平时都吃过哪些美食?
生:我吃过铁板鱿鱼。
生:我吃过四喜丸子。
生:我非常喜欢吃我们老家的红烧土公鸡。
生:我最喜欢吃我妈妈做的鸭血粉丝。
师:哎呀孩子们,昕了你们的介绍,老师都有些垂涎欲滴啦!想不想了解更多的中国美食?
生:想!
师:那好,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进美食家族,去认识咱们中国的美食。
2.板书课题,引导学生跟随教师的板书书空课题,同时指导他们有感情地朗读课题,说说自己在朗读课题的时候的真实感受(想流口水、特别想知道都有哪些美食……)。
二、自主学习。认读字词
1.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自主拼读生字,注意读准字音,并能够将生字带进课文中的词语中进行准确朗读。
2.同桌之间互相检查生字朗读的情况,注意及时纠正生字朗读错误。
3.班内检查学生的生字朗读情况:
(1)随机抽取课文中的生字,指名学生朗读、小组开火车朗读生字,教师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适时予以范读指导,重点指导“煎”的声母是“J”(不耍读成了“前”的音),“茄”不能读成了“加”的音,“蒸”是后鼻音“zheng”,而“炖”的韵母是“un”,不能读成了“en”,另外,“炸”是多音字,在本课读第二声“zha”。生齐读生字。
(2)课件出示课后双横线内的生字,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字,想一想如何记住这些生字的字形。教师适时提醒他仳抓住生字的偏旁,通过偏旁与字义相结合的方式记住生字。其中“烧、烤、爆、炖、炸”几个字都是“火”旁,说明它们的意思都与“火”有关系,都是烹制食物的方法;特别提醒学生注意“煎、煮、蒸”几个字也是烹制食物的方法,虽然是“一”部,但是意思却与“火”有关,表示“煎、煮、蒸”等需要用到“火”;而“菠、菇、茄、粥、蘑”等生字同样可以借助偏旁加字义的形式来进行识记。
(3)课件再次出示课后田字格内的“烧、茄、烤”等9个生字,指名学生给生字组词、扩词,教师根据学生的组词情况及时予以点拨指导,同时引导他们注意观察生字在田字格内的占格情况,看看在书写这些生字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适时进行范写指导,提醒他们注意在书写“烧”字的时候,要注意左边“火”部的捺画变成点画,同时,要被右边部分的撇画托住(“烤、炒”两个字也一样);“茄”是上下结构,注意上下两部分要紧凑,且下面的“加”略微压扁一些;“鸡”左边“又”的捺画变点,同时注意与右边的“鸟”穿插
避让;“肉”中间的部分不要写成r两个“人”,同时注意与外面部分在结构上要做到“围而不堵”;“饭”右边“反”的第一笔是平撇,第二笔竖撇要托住左边部分。
(4)学生自主描红、临写生字,教师巡视检查,及时进行部分重点笔画的书写强调与指导。
4.过渡引入: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不仅能把生字读正确,而且还能把它们书写得正确、美观。现在,它们想跟我们玩捉迷藏了,孩子们,你们还能在词语中准确认读它们吗?
词语认读巩固小游戏:出示课文中的美食图片以及词语卡片,并将它们分别发放给不同的同学,再请手特词语卡片的同学大声读卡片上的美食名称,手持对应美食图片的同学赶紧站起来高举卡片,然后再调换先后顺序继续进行。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采取了自主学习法,让学生借助拼音以及偏旁等读准了字音并识记了字形,进-步接花亍对生字的识写认知。
三、课堂小结
1.教师小结:这节课大家学得不错,不仅认识了这么多的生字朋友,而且还认识了不少中国美食的名称,下节课我们继续走进美食世界,去了解更多的美食文化。
2.布置作业:课下继续了解家乡还有哪些特色美食。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图文对照,了解课文中所介绍的中国美食。
2.多方搜集补充关于家乡以及其他地方的美食,丰富对中国美食文化的认知,同时激发对家乡、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引入教学
1. 课件出示文中的美食图片,指名说说图片上美食的名称。教师适时补充出示词语,指导学生再次准确朗读,并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及时予以纠正指导。
2.过渡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中国美食》,相信大家一定会对中国美食有更多的了解。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通过引导学生复习词语认读的方式,让他们准确建立了美食与名称的对应关紊,并在此过程中进行了字词的朗读回顾,实现了基础认知的有效夯实。
二、探究交流,丰富认知
1.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各种美食的图片,看看制作这些美食的主要食材都是什么。
(1)学生交流,教师适时引导他们抓住美食名称中的菜名找出各自主要的食材(菠菜、豆腐、茄子、鸭肉、鱼肉、羊肉、鸡肉、蘑菇、饺子、面、粥、饭),同时补充出示“蒸饺、炸酱面、小米粥、蛋炒饭”等的图片资料。
(2)弓l导学生说说自己平时还吃过哪些其他的美食。教师适时归纳:看来中国的美食真是多得数不胜数,我们平时所吃的只不过是其中可怜的一小部分罢了(极书:品种繁多)。
2.谈话过渡:其实,同一种食材因为不同的人、不同的制作方法,又会呈现出不同的风味。孩子们,这些美食的食材我们平时吃过吗?说一说我们吃过的跟课文中的是否一样。
生:我妈妈常常用茄子给我们做肉沫茄子,我觉得也挺好吃的。
生:冬天的时候,我们喜欢把菠菜放在火锅里煮着吃。
生:豆腐可以做出很多花样,有青椒豆腐丝儿、臭豆腐、麻婆豆腐等等,味道都不错。
生:我们家经常用鱼做酸菜鱼、糖醋鱼。
生:羊肉可以清炖,妈妈说有滋补作用,另外羊肉还可以红烧.在冬天很好吃。
师:真的很难想象。同样的一道食材能做出如此花样繁多的美食,看来,选择了不同的烹制方法,美食的味道就会大大不同(板书:制作各异)。孩子们,再看看课文中的这些美食,它们的制作方法一样吗?
3.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美食的名称,从中找出每一种美食的主要烹制方法,并圈出相关词语。
(1)学生观察、图画,同时与同桌进行交流。
(2)课件依次出示课文中的美食名称,指名学生找出表示烹制方法的词语,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适时聚焦“拌、煎、烧、烤、煮、爆、炖、蒸、炸、炒”等表示烹制方法的词语,引导他们根据对这些方法的认知简单交流自己的理解。
教师简单归纳:一个优秀的厨师就像是一个神奇的魔术师,他们只需利用不弼的烹饪方法,就能立刻让食物呈现出不同的风味(板书:各具风昧)。
(3)课件补充几组厨师烹制美食的画面,引
导学生再次感受烹制方法与美食之间的关联。
4.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根据课前的了解,说说自己的家乡都有哪些有名气的美食?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说谠对这些美食的情感(很喜欢吃),并引导他们简要描述这些美食的颜色、样子、味道,让他们从中明确美食的“美”在于色、香、味俱全。
5. 再次出示课文中美食的名称,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凄,注意边读边想象美食的诱人特点。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采取了探究交流学习法,让学生从不同方面去探讨美食的有关知识,真正丰富了他们对中国美食文化的认知,拓展了文本学习的外延。
三、课堂小结
1.课件播放几组人们享受中国美食的画面,引导学生认真观图并从中感受他们对美食的喜爱之情。
教师激情小结:有人说,一个人对于家的思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家里有他想念的味道,这其中可能就有妈妈经常做的美食,锁住了胃也就留住了永远的思念。同样的,作为华夏子孙,不论走到哪里,他们都会时常想念祖国的美食,想念祖国大家庭的美食文化,因为在他们的舌尖上,早已经留下了中国美食特有的味道。而这,就是“舌尖上的中国”(板书:舌尖上的中国)。
2.播放歌曲《中国娃》,引导学生认真聆听歌曲,结束本课学习。
板书设计:
品种繁多
识字4 中国美食 制作各异(舌尖上的中国)
各具风味
口语交际 长大以后做什么
教学目标:
1.能够清楚、完整、简要地说出自己的理想、愿望,并能够阐明理由。
2.熊够积极参与到口语交际活动之中,培养认真倾听、乐于表达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能够完整简要地说出自己的理想、愿望。
教学难点:能够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培养认真倾听、乐于表达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歌曲《播种太阳》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话题
1.课件播放歌曲《种太阳》,学生边听歌(也可以跟随音乐小声哼喁),边想一想自己从歌曲中都听懂了什么(我有一个美丽的愿望……)。教师适时引导他们说说歌曲中“美丽的愿望”到底是什么(播种太阳)。同时说说歌中的孩子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愿望(因为他想让世界每一个角落都变得温暖又明亮)。教师归纳并巾结:歌中的孩子真是一个特别善良又有爱心的人,他想为那些需要阳光和温暖的人播种太阳。
2.过渡引入:孩子们,你们又有什么美好的愿望或者理想呢?接下来我们就来一起跟大家分享自己的愿望、理想吧(板书;长大以后做什么)。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采取了歌曲激趣引入法,既自然引出了交际话题,同时又激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二、拓展话题,说话交流
1.谈话:为了我们的祖国繁荣富强,各行各业都需要有人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劳动(课件出示各种工作场面)。引导学生观看画面内容,想想自己都有哪些观图感受。
2.学生交流(这些人工作十分认真,他们工作得很开心……),教师归纳:是啊,虽然每个人的工作种类不同,但是他们都能够从自己的工作中获得不同程度的乐趣,正是因为他们乐于工作,我们的生活才能够安定而美好。孩子们,长大后,你又想做什么呢?先想一想,然后再与同学、老师交流,注意用上合适的句式(课件出示“长大以后我想做 ,因为 ”)。
3.学生独立思考,然后与嗣桌交流。小组成员认真聆听他人的发言,小组长完整记录每位同学的理想,相互间注意提醒对方不要重复别人说过的话。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交流情况,适时给予个别同学以说话指导。
4.指名同学班内说谠自己的理想,其他同学认知倾听并对他们的表述进行点评。重点引导他们将自己长大后“想做什么”“为什么想做”两方面说清楚。教师适时对他们的表述进行点拨、梳理,让他们能够更为流畅地表达。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采取了说话指导法,让学生通过观图说话,有效拓展了话题外延,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不断规范了自己的语言表达。
三、模拟情境,提升认知
1.激趣:孩子们,刚才大家都说了各自长大后的愿望和理想,接下来我们班将举行一场有趣的“答记者问”。现在老师充当记者来采访你们,你们谁愿意接受老师的采访?
2.师生互动模拟“答记者问”:
师:请问同学,你的名字叫什么?
生:您好,我的名字叫×××。
师: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和理想,你能够告诉我们自己长大以后打算做什么吗?
生:我长大了准备当一名军人,因为我想保卫我们的国家。
师:你的理想很有意义!那在你心目中,军人的形象怎么样?
生:我觉得军人非常值得敬佩,没有他们保卫祖国,敌人就会来攻打我们国家。
师:好样儿的,未来的“军人”!非常感谢你能接受我的采访,愿你梦想成真。
生:谢谢!我一定会努力实现自己的美好梦想!
师:你好××同学,听说你将来想做一名老师,能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想吗?
生:因为我觉得老师非常有文化、有本领,能够教会学生很多知识,所以我很崇拜老师。
师:听了你的夸奖,我替所有辛勤耕耘的老师们向你表示感谢。
3,引导学生对师生“答记者问”进行点许.重点引导他们抓住被采访者有没有说清楚自己长大后想做什么,同时有没有说明原因。
4.小组间再次进行“答记者问”,教师深入组间聆听并给予采访指导。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采取了情境表演法,让学生有效实现了认知内化,进一步明确了树立远大理想的意义,同时提升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四、课堂小结
1.引导学生说说自己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新的收获(知道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知道了要想将来能够实现理想,就必须在小时候认真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教师肯定学生的表述。
2.教师小结:这节口语交际课,我们一起畅谈了自己的美好愿望、理想,让老师看到了一群充满了朝气的阳光少年。不过,有了理想,还要去努力,去奋斗,只有这样,长大后我们的理想才能真正变成现实。孩子们,让我们从今天开
始,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吧。
语文园地三
教学目标:
1.自主朗读词语,同时能够借助联想准确感知词义,提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2.会辨识形近字,能够借助偏旁进一步培养对汉字字义的理解能力,并能够通过查字典的方式查找汉字的部首,不断丰富汉字的积累。
3.通过认真观察,明确汉字偏旁表义的有趣特点。
4.通过诵读十二生肖的名称,进一步丰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积累。
5.自主阅读《小柳树和小枣树》,提升朗读、理解能力,进一步培养自主阅读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地进行字、词、句、篇的朗读,进一步培养良好的语感。
教学难点:进一步提升对字、词的理解能力,为更好地运用语言文字奠定基础。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新华字典;十二生肖图片及词语卡片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自主朗读词语,同时能够借助联想准确感知词义,提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2.会辨识形近字,能够借助偏旁进一步培养对汉字字义的理解能力,并能够通过查字典的方式查找汉字的部首,不断丰富汉字的积累。
3.通过认真观察,明确汉字偏旁表义的有趣特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引入学习
1.教师谈话:在学习这一单元《中国美食》这一课时,我们认识了很多美食,它们不仅颜色诱人,而且味道鲜美,哪帕只是看上一眼都能够让人馋得流口水。同学们,想到那些美食,你们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它们的色、香、味呢?
2.学生自由交流,教师适时进行评价并将学生引入学习:有一位同学也想到了一些有趣的词语,看,他还大方地把这些词语分享给我们了呢(课件出示“识字加油站”中的“甜津津、酸溜溜”等词语)!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通过谈话创设认知回顾情境,既让学生在对美食的想象与描述的过程中自然激发了参与互动学习的兴趣,同时又为接下来由词语联想食物的环节做好了必要的铺垫。
二、教学“识字加油站”
1.引导学生自主朗读“识字加油站”中的8个词语,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同桌交流词语的朗读情况,并及时进行互相提醒与纠正。
3.出示词语卡片,指名学生朗读词语,教师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纠正指导,特别注意提醒读准“津、喷”两个字的前鼻音与“邦”字的后鼻音,同时,注意准确区分声母的边、鼻音,其中“溜、辣”是边音,“腻”是鼻音。小组开
火车朗读词语。
4.巩固词语认读小游戏:将词语卡片随机发放给学生,指名一位同学与手持卡片的同学进行问答游戏(如“甜津津”你在哪里?持该词语的同学赶紧站起来举起词语卡片答:“甜津津”我在这里),教师根据他们的问答情况再次进行规范朗读强调。
5.质疑交流:这些词语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叠词),分别都是描逑事物哪些方面的特点?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他们明确其中“甜津津、酸溜溜、辣乎乎”三个词语是描写事物味道的,“油腻腻、软绵绵、脆生生、硬邦邦”是描写食物的样子、口感,而“香喷喷”是对食物香气的描述。
6.想象迁移:读到这些描述食物的词语时,你的脑海里会自然联想到哪些食物?
生:看到“甜津津”,我一下子就想到了蜂蜜了。
生:读到“酸溜溜”这个词语,我马上就想到了酸梅汤。
生:读到“辣乎乎”我就想起了重庆火锅。
生:红烧肉是“油腻腻”的感觉,不过挺好吃的。
生:“脆生生”这个词语让我想到了天津大麻花。
师:看来大家的想象力被这些有趣的叠词给激活出来啦!不错,这就是中国美食的魅力,它总是在不同的方面诱惑着我们的感觉,来,让我们再美美地读一读这些词语。
7.生有感情地齐读词语,注意将叠词缓慢而富于想象力的感觉读出来。
三、教学“字词句运用”
1.课件出示两组汉字“霄、宵、削”以及“赔、陪、培”,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字形并说说对它们的感知,教师适时引导他们明确这两组汉字字形相似,且都有共同的一部分,因此它们各自都互为形近字。
(1)引导学生试着猜一猜这些汉字的读音,教师适时引导他们明确第一组三个字均读“xiao”音,第二组三个字均读“pei”音,同时引导学生明确形近字的声旁与读音有关,形旁与字义有关,并让他们根据这一构字规律试着推测两组中的每个生字所表示的大概意思。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准确了解两组中的六个字的字义。
(2)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选一选,连一连”中的词语填空练习,试着选择形近字进行填空,教师适时提醒他们注意结合所填词语给出部分汉字的意思进行准确选填。教师巡视了解他们的填写情况,并予以个别学生练习指导。
(3)指名学生汇报自己的填写情况,教师适时引导他们交流自己填写的依据(根据汉字的偏旁猜想它们各自的意思,然后再与对应的字词进行组合……),同时出示正确答案(元宵、削苹果、九霄云外、培土、陪伴、赔钱),并引导他们借助所填词语大致了解词义。
(4)学生有感情地齐读六个词语。
2.激趣:既然汉字的偏旁跟它们的字义有关系,我们如果想要理解字义是不是首先要找准它们的偏旁呢?对于下面这些汉字,你能试着找出它们各自的偏旁吗?
(1)引导学生自主观察“鹿、麝”等8组汉字,看看每组中的两个汉字都有什么关系。
(2)学生交流(每组中的第二个字都含有第一个字),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从每组中的第二个汉字中找出笫一个字,并看看它们作为另一个字的一·部分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明确“麝”字上半部分的“鹿”在书写的时候第三笔撇画加长了;“音”作为“章”的一部分时,下面的“日”变得扁而宽;“黑”在“默”字中下面的四点排列紧凑且向右上斜;“辛”在“辣”中竖画变成了撇。
(3)引导学生试着查一查每组中的第一个汉字,看看它们的偏旁是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情况,适时引导他们明确部分汉字本身就是偏旁,例如“鹿、金、高、音、黑、衣、辛、鱼”的偏旁就是它们本身。同时引导他们再次
试着推断出每组中第二个字的偏旁(均是每组汉字中的第一个汉字)。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采取了自主学习与归纳讲解相结合的方式,不仅有效培养了学生借助汉字偏旁认识字形、理解字义的能力,同时,让他们进一步感受到了中国汉字的有趣特点,有效激发了他们探究汉字文化的兴趣。
四、教学“我的发现”
1.回顾引入:孩子们,还记得在学习《中国美食》这一课时我们学过的生字“炒、烤、烧、煎、蒸、煮”吗(课件出示以上6个生字)?那你们肯定还记得这几个生字的意思都与什么有关系吧?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再次明确这些字都跟“火”有关。
2.引导学生根据偏旁表义的构字原则,试着看看“我的发现”部分剩下的两组汉字的偏旁各是什么?分别又与什么有关?
3.学生交流,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明确:第二组中上面的三个字都是“心”字底,下面的三个字都是“忄”旁。其中“心”作偏旁时多放于字的下面,而“忄”是“心”部的另外一种形式,一般放在字的左选,说明这六个字的意思都与
“心”有关系;第三组中上面的三个字都是(立刀)旁,它是“刀”部的变形,多放于字的右侧,下面的三个字都是“刀”部,因而第三组的六个字的意思都跟“刀”有关系。
4.引导学生再次根据字的偏旁体悟字义。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采取了旧知回顾品悟法,让学生通过单元学习进行延伸拓展,进一步体会了偏旁与字义之间的关联,提升了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
孩子们,这节课我们不仅学到了一组表示美食色、香、味的词语,更了解了汉字“偏旁表义”的有趣知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后面的内容,相信你们会有更多的收获。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诵读十二生肖的名称,进一步丰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积累。
2.自主阅读《小柳树和小枣树》,提升朗读、理解能力,进一步培养自主阅读兴趣。
教学过程:
一、图片激趣,引入学习
1.课件出示“鼠、牛、虎”等生肖图片,引导学生观图并说说图上动物的名称,教师肯定学生的准确描述。
2.过渡引入:我们的祖先非常聪明,他们把这些可爱的小动物引入到了属相文化中,大家想知道这些小动物究竟是怎样对应不同的属相的吗?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有趣的十二生肖。
【设计意图】此环蓖教学主要采取了图片激趣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可爱的生肖图片,激发了对这些动物的喜爱之情,同时充满了了解学习生肖文化的期待。
二、教学“日积月累”
1.引导学生认真朗读“日积月累”部分的词语,注意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不好的多读几遍,然后与同桌进行交流,同时相互朗读纠正。
2.检查学生自主朗读词语的情况:
(1)抽取词语卡片,指名学生朗读词语,教师根据朗读情况及时予以范读指导,重点提醒读准“寅、巳、酉、戌、亥”几个生字的读音,同时,注意“申”读前鼻音。
(2)课件再次出示词语,师生随机指读、抢读。
(3)认读词语小游戏:教师随机出示生肖图片,指召学生根据图片说出对应的生肖名称。
3.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对这些生肖的了解,教师适时引导他们从生肖小故事这一方面进行简单交流。
4.延伸拓展:说说自己的生肖、家里亲人的生肖。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明确十二生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按照顺序每一个生肖对应一年(即一个属相)。
5.指导学生齐读生肖的名称,并试着按照顺序进行背诵。教师适时借助生肖图片给予提醒。
三、教学“我爱阅读”
1.课件展示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图并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两棵小树)。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明确图中两棵小树的名称(小柳树和小枣树),同时质疑引入:这两棵小树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孩子们,读一读故事《小柳树和小枣树》,你就知道啦!
2.学生自主朗读故事,注意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指名分自然段轮读故事,教师适时进行字音、句子的朗读指导,注意“弯弯曲曲”中的“曲”是多音字,在这里读第一声。
4.学生再读故事,想一想故事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叙述的(时间顺序),教师适时引导他们看看故事主要写了哪几个时间的事情(春天、秋天),引导他们根据自主阅读思考两棵小树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进行概述。
5.指名说故事,教师提醒他们注意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同时引导他们思考:春天时小柳树是怎样说、怎样想的?后来到了秋天的时候小柳树又是怎样想、怎样说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引导他们体会小柳树前后的状态、心理等变化,感受它春天时的得意以及秋天时的不好意思,同时抓住小枣树对小柳树说的那番话,体会它的谦虚以及对小柳树的安慰。
6.引导学生根据对故事的了解,说说自已对文中小柳树、小枣树的评价:
生:我觉得故事中的小柳树是个容易骄傲自满的小树,觉得自己春天时长得好看就得意洋洋。
生:小柳树不应该在春天的时候嘲笑小枣树没有自己漂亮。
生:故事中的小枣树不是一棵爱生气的小树,当小柳树嘲笑它的时候它不但没有计较,而且在秋天到来时,看到小柳树非常难过,还安慰和鼓励它。
生:我们不能学习小柳树,要向小枣树学习。
生: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
师:说得多好哇!如果我们把两棵小树看成是我们人,你觉得什么样的人才是最美的呢?
生:我觉得外表美不算是真的美,而要看他的心灵美不美、能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
师:听了你们的话,老师都忍不住要给你们送去掌声了,来,孩子们,让我们把掌声送给我们自己吧!相信你们将来也能像小枣树那样,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四、课堂小结
阅读确实能够愉悦身心,并让我们从中获得启迪和教育。孩子们,老师希望你们在课余时间能够抽出更多的时间进行阅读,你们将会读到更多有趣的故事,明白更深刻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