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收获季节,夕阳映红天空,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笼罩着村庄的火车广场稻舞、歌声、音乐、人流声和声音。孩子们在稻田里体验收获,大人们在草坪上谈笑风生,自动驾驶载人飞机、无人销售车、炫酷海滩车,作为狂欢的道具。
黄浦鱼州东南方向,宽阔的珠江两岸同样繁忙。满是大型货船的黄埔港码头,高耸的机器臂不断往船上搬运集装箱,同时稻浪滚滚的大吉寺隆平稻香园,“隆隆”收割机穿梭在稻田之间。
这幅有趣的“市中心”发展画像是近年来工业区探索乡村振兴的照片。“将土地资源的瓶颈制约转变为郊区新城的独特风景,使人们在现代化建筑中看到稻田,听到青蛙的声音,使农民在城市耕种,市民在田园中休息。”
三十多年来,黄浦铆钉一度改变了外滩、超长奥里奥尔斯的荒野形状,深化了改革创新基因和工业产业的底色,新兴产业与蔚成林实现了“跨越式”增长,使其稳坐广州市“工业一型”的宝座,重新走上了新时代改革的道路。(《工业名言》)谁注意到,藏在黄埔城区的山林们,什么时候画出了美丽的乡村图画书?
近年来,随着黄浦的“美丽乡村”陆续上市,院士们带领项目将资金引进农村,2020年,时隔16年,第一产业GDP增速首次拿出了第二产业辉煌的成绩单。悠哉地黄埔揭开乡村振兴的面纱,真的吓了一跳。
随着我国进入向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的新发展阶段,在“量产”理论的指导下,黄浦的乡村如何承担高质量发展的重任?为此,南岛市城市烟区中心深读黄埔,抽丝剥茧,在这个工业区努力探索鲜为人知的乡村振兴密码。
今年7月,皇甫川武“袁隆平农”迎来了丰收。李剑峰照片
2020年,以国家级经开区、广州“工业一型”等称号著称的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及其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7.5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9%。日产增长率战胜2山是16年来的第一次!“广州市黄埔区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对南岛记者说。
全区126.4万常住人口拥有92.22%的城市率,农村人口21万,28个行政村集中在“二价一进”,第一产业比重只有千分之一的——农业在黄埔发展中的作用微乎其微,但黄埔从未放弃“振兴村”。上述负责人表示,黄浦拥有3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应用于农业发展,全区每年直接投资2亿元人民币用于农村振兴。
今年3月,黄埔批准创建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通过将城市产业链延伸到农村,将高水平的要素资源吸引到农村,加快农村产业发展向广度和深度进军,为全省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融合的探索提供了宝贵经验。更繁华的城市,退一步的承诺正在黄浦兑现。
1
以“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
6月29日中国共产党百年生日之际,黄埔乡村振兴事业又“上新”了,“科技农业”依然引人注目。黄埔红磡昌原、中国航空航天现代农业创新中心相继启用,隆平原事项(院士研发中心)受阻,这是黄埔“百代项目庆百年”大会展乡村振兴领域的三个重点项目。在这场大赛中,与农村振兴领域相关的重大项目共有20个,总投资额约为110.8亿元人民币。
对经济迅速发展的黄浦来说,乡村既是稀缺资源,也是边缘资源。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被载入2018年黄埔区政府工作报告,摆在面前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使用农田”问题。
黄埔共有28个行政村,66个村集体经济组织。该地区的农业农村局(农业农村局)上述负责人介绍说,通过城乡融合,这些村庄将逐步改造成社区,今后保留原貌的村庄有3个,即纳吸气村、麦村村、烟塘村,这些村庄由于土地容量不足,旧改造不方便,“我们也希望城市中央有生态生活良好的乡村”。
村庄属性会改变,但永久基本农田3万亩红线不会改变。据介绍,该农田资源南北分布,南方的黄浦在大吉寺和长居里常州岛有数千亩,其余2万多亩集中在北部的新龙镇、龙湖街和曲阜街。“只要有农田,就要有农业。但是现在农田资源“碎片化”用传统种植是行不通的,这些农田大部分掌握在不务农的村民手中,必须进行土地流转。”这位负责人说,农民大部分不想离开大陆,所以不能完全返回传统农田,只能在现代化农场生产。这要农业产业化,要通过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来推进。
&index=3" width="640" height="358"/>广州黄埔大吉沙岛隆平稻香园,收割机在稻田里来回穿梭。刘斌 龙昊 摄
2018年,黄埔建设了高标准农田4300亩,在2019年区政府工作报告中继续提出要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上述负责人称,“我们选了两个方向,一是农业科技创新引领,二是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随着黄埔城市更新的进程加快,农田愈发显得“物以稀为贵”。尤其是在农村集中的中新广州知识城,作为国际级双边合作项目正处于大力开发建设阶段,农田价格更是逐渐上升。在黄埔提出每年保证有100亩地用于乡村振兴建设用地的情况下,用好产业集群和科技创新优势,做好重大项目谋划和布局,成了黄埔撬动乡村振兴的杠杆。
2
用创新“家底”引领农业科技
科技创新是黄埔最殷实的家底,也是引领其农业发展的强动力。在该区农业农村局上述负责人看来,“现代农业与生物产业是一线之隔,黄埔科技创新资源与人才集聚,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来促进农业高科技交流,实现农业科技引领。”
2020年2月26日,酝酿多时的黄埔喊出要打造现代农业“黄埔军校”的口号,背后是袁隆平院士的领衔团队加持——袁隆平院士选址、谋划和题名的“隆平国际现代农业公园”作为“百大项目庆百年”重大项目之一,落户长洲岛及相邻的大吉沙等江心岛,总规划面积约6662亩。
袁隆平院士生前为隆平国际现代农业公园谋划、选址。
隆平公园总体规划平面图。
大吉沙水稻公园规划图。
据了解,大吉沙片区重点打造隆平稻香园,建设农业科普基地、智慧农业监控中心、生态农产品体验中心及智慧农机体验组团等。项目运营方黄埔文化集团董事长黎学军透露,当时听闻黄埔要在岛上打造现代农业的“黄埔军校”,尤其是隆平院士港项目还将与黄埔军校南北相望,袁老欣然允诺。
3个多月后,隆平院士港启动建设,重点引进高端农业科技资源,科学开发长洲岛农田,打造世界一流的农业科技研发高地和粤港澳大湾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交易中心。袁老特意发来祝贺视频表示,“我对在广东开展双季稻亩产1500公斤充满了信心。”
袁隆平院士生前对隆平院士港未来发展充满期许。
这“筑巢引凤”效果显著:隆平院士港落定后,黄埔相继与华南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签约,设立华南农业大学(黄埔)创新研究院、湖南农业大学黄埔创新研究院,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粤港澳大湾区中心构成隆平院士港的“两院一中心”核心载体。而后更是吸引了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邹学校、刘仲华等组成农科“院士团队”进驻隆平院士港。院士港还将建设一系列产业配套项目。
以高端项目提高农业科技对产业的支撑能力,是“院士团队”的共识。邹学校表示,院士进驻将会带来农产品品种、农业机械等多方面最新技术的支持,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刘仲华则提到,未来要吸引更多专业科研机构、高校科研团队加入,依托隆平院士港平台,共同推动广州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现代都市农业创新发展。
三大研究院揭牌,隆平院士港打造农业科技研发高地。
黄埔的乡村振兴项目布局也渐成形态:南部以隆平院士港为核心发展科技农业;中部以科学城创新创业集聚高地,布局中国航天现代农业创新中心、“黄埔红”红茶创意园等推动产业发展;北部依托知识城产业优势,推动纳米小镇、芯片小镇、生物医药小镇、永庄现代农业创新中心、极飞超级农场等一系列科技产业建设,形成“院士下乡、产业进村”的新风尚。
3
“花式”保障“有人种地”
今年2月,黄埔引进了罗锡文院士团队的“无人农场”,计划利用大吉沙100亩水稻田,打造黄埔“无人农场”。
“黄埔区农耕用地相对较少,我们更加注重用科技手段,提高农耕的质量和产量。”上述负责人介绍,该区正大力实施“藏粮于技”战略,把科技种田作为增产增收的重要措施,努力转化和应用农业科技成果,提高粮食单产和粮食总产。罗锡文也在采访中坦言,“我们的初衷就是希望把农民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把作业人员从繁重的驾驶操作中解放出来,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
无人机在喷洒农药。
无论“谁来种地”,终究要“有人种地”,何况黄埔还提出,2021年继续深入推进“零弃耕”整治行动,盘活全区已征未用地并用于农业,实现应耕尽耕、应种尽种。
放眼当下,农民“洗脚上田”已不足为奇,城乡融合加快发展的黄埔更是如此。“我们现在遇到一个问题,就是农民对种地没有积极性,认为一种地就亏本,即便补贴资金,他们也认为不如务工。”该区农业农村局上述负责人说。
如何调动农民种地的意愿和积极性?一方面,黄埔建立了农业生产规划“标图建库”系统,将全区3182块可耕作农用地纳入农地生产管理库,每块皆可查询,成为广州首个查清现有基本农田的区。随后,根据每一块土地不同的区位、土壤、面积等要素,从镇街、地块和种植种类三维度下达种植计划。上述负责人指出,“我们把每块农田的四季种植要求,都以任务书的形式下达给街道,由他们来督促落实,做到守土有责。”
南都记者从黄埔区委农办下发给龙湖街道办的2021年农业生产计划通知上看到,该街道可用于粮食种植的耕地面积约400亩、蔬菜种植面积约2700亩、水果园地面积约10550亩、鱼塘面积约1020亩,并附上详细分布图。如1914号地块隶属大涵村,面积1.86亩,按一年四造计划生产蔬菜,计划播种面积7.45亩。
任务下达后,还要对农田进行定期巡查管理。倘若发现哪块地没种植,区农业农村局要督促街道补种,提升量和质。
另一方面,黄埔正加大农业补贴扶持力度。例如水稻种植补贴在市级基础上额外增加每造每亩800元,该标准居广州水稻补贴前列。今年4月,黄埔发布了“现代农业发展10条”,扶持范围广泛,包括土地流转补助、设施农业扶持、贷款贴息扶持、农业科技奖励、全产业链奖励、农业生产补贴等,都是打通现代农业发展动脉的关键。
上述负责人透露,黄埔还将充分发挥区属国企的力量,把全区可种植的农地委托给他们管理,由政府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国企引进专业人才队伍,按照下达的生产种植计划推进工作,进一步保证“零弃耕”。
4
让传统农产品“优生优育”
如今,“智慧农业”“数字农业”成热门,要打造农业科技引领示范区的黄埔也不例外。
在上述负责人看来,发展现代农业是政府和农民的共同责任,需上下一心,“农民有责任、有义务把自己培养成现代产业下的新型农民,政府也有责任发挥国企的力量,将可耕种土地统筹起来打造现代化农场,吸收农村的富裕劳动力,还要促成他们身份和思想的转变,这个很重要。”
今年以来,黄埔利用产业集群和科技创新优势,从科技农业、科技产业、特色精品村建设、农文旅及农业园等方面重点谋划打造乡村振兴重大项目,六家区属国企参与乡村振兴工作,通过组织和引入专业团队,融合先进设备和技术,在不同领域发力。
航拍黄埔区天鹿湖(资料图片)。
位于天鹿湖森林公园北部,中国航天现代农业创新中心首期启动的航天现代农业体验与展示中心已基本完成建设。这是广州高新区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牵头的项目,以数字乡村产业发展为基础,打造成集“智慧农业+航天育种+乡村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航天现代农业产业园,已投资两亿元。据了解,该项目借助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的航天育种和雾化栽培等高端技术,在这里成立中国航天育种中心广东中心,未来将对具有岭南特色的农产品如荔枝、中草药等进行航天育种。
“无论是航天育种中心,还是隆平院士港,这些平台研发出的新产品,下一步就要向其他地区推广,让黄埔真正做到农业科技引领和示范。”上述负责人说。
回归到黄埔的现代农业种植上,新兴技术力量的引进同样是结果导向,要让农民再次主动“脱鞋下田”,必须让他们切实获得收益。“用高科技发展农业是如虎添翼,可现在大部分‘智慧农业’都是挂在屏幕上”,上述负责人表示,“我对‘智慧农业’的理解就三句话,‘瓜大一圈、粮多一斤、猪肥一膘’,你研发的智慧农业系统能做到这些,我们就引进你的企业。”
今年,黄埔区农业农村局制定了传统农产品振兴三年行动方案,优选荔枝、甜橙、红茶、菠萝、霸王花、萝卜、番薯等传统农产品开展振兴工作,通过培育优选种源、明确种植范围、加强技术投入、提升产业管理,让它们成为黄埔“优生优育”的农产品代表。
黄埔区果农在采摘古荔枝。
6月29日,“黄埔红”红茶创意园揭开帷幕,首期50亩示范茶园已基本完成建设。谈起岭头红茶,广州知青宁一民很是骄傲,“这个茶园是我们数百名知青一锄一锹在岭头农场开垦出来的,岭头红茶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据介绍,该项目充分利用黄埔岭头现有的1000亩茶园,通过景观改造和花木补植,打造良好的生态旅游条件。同时引入院士专家团队,以“生产基地+科技”模式,打响黄埔岭头红茶品牌。
项目建成后,产业园区将满足90-150家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茶叶深加工/精加工企业进行规范化、清洁化、高品质化生产,上下游全部企业入驻后,预计整个产业园区年总产值将达到150亿元,可带动就业超3000人。
在这样的氛围下,黄埔培育的农业企业也逐渐壮大,去年申报的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有十多家,数量超前8年总和。
5
高位推进成就“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是一项以农为本、全面统筹的整体性工作,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全国各地的三农工作容易陷入“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怪圈。
“黄埔区委区政府的高位推进,是做成这件事的关键”,该区农业农村局上述负责人解释说,“在2019年-2020年的区常委会和常务会上,关于乡村振兴的专题讨论和专项工作会议有几十次,2019年就开了三四十次。区领导们对这项工作相当重视,书记只要在广州,基本上每个周末都在各个村庄调研。”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之一。数据统计,从2018年-2020年,黄埔年自有收入低于100万元(不含发展补助资金)的经联社数量从24个减至11个。2020年总收入(不含补助收入)超过100万的农村集体占总数的8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4万元,同比增速7.5%,高出城镇居民1.1个百分点。
2020年,黄埔区迳下村举办小康节健康跑活动。
就在前不久,黄埔区委农办印发了《黄埔区领导挂点帮扶欠发达经联社工作方案》的通知,提出“2021年底全区11个欠发达经联社收入分别达100万元以上(不含发展补助资金)”的帮扶目标,每一名区领导挂点帮扶一个经联社。
“经营性物业少、资源性资产对集体收入贡献低、连片规模经营少、集体沉淀资金量大且收益率低、合同不合理条款较为严重导致租金收益低,这些问题统统要解决,帮扶要求很高。”上述负责人说,区领导将继续担起啃“硬骨头”的角色。
据了解,挂点帮扶将主要采取产业带动、项目联建、资金支持、消费增收、政策扶持等多种形式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在量和质上改变村集体收入低的状况。
6
探索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径
“实际上,我们的乡村振兴是朝着城乡融合的方向发展的。”上述负责人指出,最明显的就是知识城片区的打造,“它处于城乡结合部,如今进一步繁华,退一步安静”。2020年,新龙镇顺利获批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试点镇。
迳下村水稻田航拍图。
今年3月,广东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批复同意黄埔区创建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全力探索一条具有广州特色的超大城市乡村振兴之路。上述负责人表示,广东省委农办给黄埔的城乡融合指明了三个发展方向,即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和城乡资产同权化。
近年来,黄埔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一体化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为高质量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奠定了良好基础。“我们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事业发展并没有城与乡之分,在规划、建设和使用管护上都实现了统筹一体化,这在很多行政区,尤其是带着国家级开发区的,都还没有完全实现。”上述负责人说。
例如,新龙镇于今年2月正式动工的知识城第一小学,将设置36个班,容纳学生1620人。上述负责人解释称,“它实际上就是金坑村小学,知识城新建的小学从第一到第二十排下去,没有城乡差别,并不会说城市优先、农村靠后。”他表示,这两个“一体化”会越做越精细、完善,“讲不清楚开头,绝对不会结束”。
对于黄埔来说,探索城乡资产同权化,逐步实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才是真正的创新性、革命性命题。
什么是城乡资产同质同权?上述负责人拿土地举例称,农地作为资源应该具备价值,其价值在社会上应该能够反映出等价的物品,这当中就得有价值标杆。例如一家农业企业花费1500万元租用了1000亩农地,农企本身属于轻资产型企业,资金少、商业运作能力较弱,为种地还需再筹集500万元。“如果金融机构等资产运作机构能认可这片土地的价值,就如同期权,对这块土地未来可能产生的价值做出预计后,能够出资购买这份土地‘期权’,企业就不用再贷款或变卖资产去种地。”
在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清结合片区,城乡资产同权化也是其探索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努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命题。上述负责人坦言,当中涉及一系列配套改革机制,需要从政府到社会多方共同研究谋划,目前很多内容都处于探索阶段,“我们希望能做出‘黄埔探索’,即便不成功,也能给后来者留下宝贵经验。”
广州人最近超爱来这里打卡:
要生态还是要经济?广州黄埔“美丽乡村”交了高分答卷
总策划:戎明昌
执行策划:王海军 王卫国
统筹:裘萍
采写:南都记者 莫郅骅
摄影:南都记者 马强(部分由通讯员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