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纪念馆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前海街18号,1988年6月以郭沫若故居的名义正式对外开放,1994年更名为郭沫若纪念馆,隶属于中国社会科学院。郭沫若纪念馆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大门坐在西朝东,是清朝时恭王府的马湖。1988年1月,郭沫若故居被中国国务院列为第三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郭沫若纪念馆被评为“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郭沫若纪念馆于2011年5月16日被选为北京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简称:中国共青团)“照顾农民工子女”志愿者示范基地。四合院东西厢房和后棚房两边的房间当年分别制作了会议室、秘书室和家人的住宅,作为展示厅提供。展览从文学、历史、生涯三个方面,以郭沫若这样的百科全书式人物《郭沫若的文学世界》,立体表现了“诗文”、“历史剧”、“翻译”三个主题。徐爱芳是《郭沫若与中国史学》,包括《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探奥》、《先秦诸子的批判》、《历史人物评论》四个主题。观众可以通过这两部分的内容了解郭沫若在文史两大领域的成就和贡献。胡幕集《郭沫若的人生历程》讲述了郭沫若追求理想、以身作则、与时俱进呼吸、共享命运的86年风雨人生。展览以郭沫若平静、震惊的话语结束,以:’松柏的态度描述自己的年龄,成为可以拥抱的大树,给天下的劳动者蒙上阴影,即使中途受到电击或枯萎,也希望那块残骸能为穷人提供温暖的木柴。四合院北方是原状陈列室。正中是郭沫若的客厅。沙发摆成马蹄形。钢琴前的单人沙发是郭沫若接待外国朋友时习惯的椅子,主客位于左手、正中的位置。他用双耳再听,助听器只能带到几个功能的左耳,所以只好打破以右为主的惯例。沙发背后的背景是中国著名山水大师傅抱石的大作,他写了郭沫若刘九渊的诗。这一张、李山秀下面的主人,他喜欢的石头、造型自然,各显神韵。郭沫若有诗自述: '我也爱石人,也爱石头城,虽然磨磨磨磨磨,但还是在方的地方放了一个圈。手语门外的花园里是另一番景象。绿色里,一对石狮子在嬉戏玩耍,不受主人的格调限制,站在大门外,不炫耀力量,轻盈活泼地蹲在草地上。与石狮远眺是秀华门前两对不成对的同类,一对左右,与门前两棵Cooper为伍。稍高一点的东西,是在明末千顺丁秋年铸造的。另一只铸造于乾隆甲年。那些都是郭沫若的收藏品。郭沫若铜像悠然地坐在枝叶纷飞的银杏树下,穿越时空,仿佛在思索文化先驱的姿态:似乎与前来的朋友倾注了心思。
7ee4d904f146d?from=article.detail&_iz=31825&index=7" width="640" height="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