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炮声中不包括1岁,
春风把勋送进了屠宰场!
(非旅行期间拍摄)
作者,照片:水霍莉
广东兴宁客家区,春节有龙家门前的舞狮表演。
“客家话”一词在客家话和汉语广东方言中都读作“河家”,含有“顾客”的意思。客家人的祖先从中原——从中原迁移到南方,客家人是韩民族在中国南方的一个民族的一个分支军队,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最广泛、影响最大的民俗之一。
江西宁都客家区春节队火炮活动
福建连城客家地区春节古代活动
遍布广东兴宁田野乡村的客家龙集建筑。
福建南征的客家土楼
崇尚传统的客家人在春节充满了很浓的感情。我记得小时候,在我们广东梅州兴宁一带的客家人地区,从冬至以后就开始准备春节了。郊区和农村到处都能闻到烧稻子和米糠的香烟味道,那是他们在蒸糯米饭。我妈妈也用大酒团发酵糯米酒,炒鸡、鸡蛋菜、下酒菜,甜甜的,好吃的,但满是后劲,让贪吃的我总是喝得酩酊大醉,翻不倒床。
江西宁岛客家高村已与辉派建筑融合
农历25“新年九儿”后,人们为了准备年餐、雪花、应试糕等,忙着制作糯米做的“月亮九儿”、“禁果”和油炸角等。春节前一天是全家总动员的日子,大家围坐在一起,吃着油角、油炸堆、酿豆腐、油炸卷,大家边工作边开玩笑。那种温暖愉快的场面至今还温暖着我。
糯米米酒炒鸡,客家人地区特色料理之一,也是客家人地区女性产后补充的必需品。
传统客家酿豆腐
街上卖“手打猪肉丸”的商人挥舞铁棍,用泥敲打猪肉制作的肉丸特别有弹性。
/large/pgc-image/SOQh4hiFHpCZXR?from=article.detail&_iz=31825&index=11" width="640" height="432"/>在客家农村,年夜饭非常热闹,亲朋好友可以多开几围台。
初一早上早早起床,县城舞狮队的人开始登门拜年。孩子们在兜里塞满糖果炮竹后就跟在狮子后面穿街过巷,顺便占据前排位置观看精彩的舞狮舞龙表演,逗弄狮子的沙婆往往是小孩子们的最爱。
逗弄狮子的沙婆往往是小孩子们的最爱,这是一个负责搞笑的角色。
初一四处可见走街串巷的舞龙舞狮队伍
初二是全家回娘家日,记得小时候,我们和表弟表妹在田间野外偷瓜摘菜、捉迷藏、放烟花,喧闹声惊天动地。吃饭时几大桌的亲戚按辈分就坐,老人家眼力不好但总是往我们碗里夹满满的菜,有时夹了几大块肥肉,让人吃也不是丢也不是。
转眼大家都长大了,有着各自的生活和忙碌,却发现多年未都曾好好聚聚了,亲情突然变得如此生疏。
一群男孩子正在围龙屋前放鞭炮,烟花炮竹一直是小孩子们过年最喜欢的娱乐项目,有些农村不受禁放的规定限制。
客家围龙屋祠堂祖宗牌位前都供奉着过年的供品
初三是广东梅州大埔花萼楼新年的祈福和祭祖仪式。一大早村民们抬着观音神像,在炮竹声中游走全村,所经之处村民们纷纷鞠躬迎香。行香结束后,全村人聚集花萼楼内,圆楼内分两行摆上十余张八仙桌,桌面摆放着家家户户敬奉的斋果。在长辈司仪的喝唱声中,在观音神像前斟茶敬酒,焚香点烛,叩首跪拜行大礼以表虔诚之心,祈求全村平安,家宅安康。祭拜完后,鼓乐齐奏,鞭炮齐放,彩旗绕行,土楼内霎时震耳欲聋,火花四溅,硝烟弥漫,场面热闹非凡。
福建连城走古事仪式
初五是客家人的“出年卦”。商铺在当天摆上香案开门迎客,炮竹声响彻大街小巷,很多乡下则有着迎灶神的风俗。
村民们抬着观音神像进入土楼,准备接受村民们的祈福。
从初八到十六就到了广东兴宁和五华地区最特别的节日“赏灯节”,热闹程度胜过传统的元宵节。
在客家传统文化里,赏灯有双重意义:一是观赏花灯,二是庆祝添丁(“灯”同“丁”谐音)。以前凡生了男孩的人家在赏灯时举办筵席,都要在祠堂里吊一盏大花灯。吃过灯酒,男婴就算正式加入宗族行列,将名字注入族谱。不过,“上灯”是与女孩子无关的,她们也没资格在族谱里占一席之地,这也是当时重男轻女最典型的表现。
在兴宁客家祠堂内做花灯的老人,这些传统手工艺正面临着后续无人的断层。
广东兴宁的赏灯节主要有三项内容,即“请花灯”、“赏灯”、“暖灯”。历时三五天至十多天,热闹盛况可见一斑。赏灯节日期间每个家族和每个姓氏都有些不同,都是根据各自祖先留下的,同一个姓氏一般会在同一天过节,但不同姓氏也可能在同一天过节。
而在福建和江西一带的客家地区,正月十四和十五则最为热闹。
福建连城的客家农村,每家都要轮流出灯,村民正把做好的灯搬往祠堂。
江西客家地区元宵期间的大花灯
江西宁都一带的客家人,村里添丁的人家都会将一排灯送到祠堂,摆放完毕后大家敲锣打鼓抬着灯在村内游行。
江西宁都,这里也是传统客家人的聚居地,有着悠久的民俗文化。每年正月十五在宁都石上村的添丁炮活动,添了男孩的家庭所有亲朋好友都会送来大捆的鞭炮,用长长的竹篙串起来,之后连同花灯一起抬到村内几个祠堂内,时辰一到,鞭炮声如山洪倾泻般震耳欲聋,四处硝烟弥漫,整个大地都在颤动着。鞭炮足足燃放了一个多时辰后,花灯由祠堂抬出,跟在舞龙队伍后游行整个田野村庄,整个过程让人胆颤心惊但又喜气洋洋。
在震耳欲聋的炮竹声中,村民带上手套和摩托车头盔前去点火,旁边还堆放着一筐筐尚未拆封的炮竹。
花灯由祠堂抬出,跟在舞龙队伍后游行整个田野村庄。
而在福建连城的客家地区,元宵节举行的罗坊“走古事”和姑田“游大龙”活动,更是万人空巷。据传,昔日连城罗坊常闹旱涝两灾,当地举人把流传于湖南的“走古事”移植乡梓,以祈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兼兴元宵民间娱乐活动,自此流传延续至今。
古事棚的轿台由木柱镶成方形框架,四周饰上精美的画屏,两根轿杆,每棚约四百余斤,须由二十多个青壮男丁抬起奔跑。因竞走激烈,要三班轮流替换,故一棚古事就要66名抬夫。
正月十五,天气恶劣,冷雨寒风几乎把人冻僵,但天气没有阻挡人们高涨的热情,正午时分,在围观者欢呼声中,古事棚在震天鸣铳声中狂奔而来。
姑田“游大龙”则始于明代,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意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当地客家人以村为单位,按习俗每年由被轮到的同一姓氏家族主办游龙活动。大龙选用当地著名的“姑田宣纸”为材料,最主要的龙头及龙尾由当年主办家族承担制作,龙身则以姓氏为单位,由各家各户分别制作,尺寸一般高2.4米,长4.2米,最终出游的大龙就是由这一节节龙身相接而成。
杀猪祭祀龙头
拼接好的大龙在田间游走
儿时的回忆总是令人神往,年一年一年过,人也一天一天长大,不管过年的感觉开始变得多么淡薄,但亲情和温暖永远占据我内心最深处的柔软位置。
购买2021国家地理中文杂志
《华夏地理》杂志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