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攻略

【郑州旅游景点推荐】去郑州看华夏古国

中国(郑州)黄河文化月即将开幕,为高呼“郑州、华夏古国”文旅新IP,中国(郑州)黄河文化月执行委员会宣传部从4月9日开始组织省、市多家主流媒体开展“郑州、华夏古国”系列采访活动。

郑州商城考古遗址公园将于本月末开放

4月9日上午,“看郑州、华夏古国”活动采访团来到郑州商业街考古遗址公园进行了深度采访。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获悉郑州商业街考古遗址公园将于本月末向市民开放,市民休息、领略商道文化的好地方即将重新亮相。

进入郑州商业街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现场后,许多工人紧张地进行工程竣工和环境改善工作,种苗、元老包装、景观道具雕刻等工作紧张有序地进行着。环顾四周,环境优雅的遗址公园内百花争艳,林木葱绿。农厚对手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四季特色植物景观相互融合,给市民们加上了“休闲回顾”的卡片。据悉,该公园在规划设计中没有综合独立区,出入口遍布公园各个节点,将免费开放。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郑州市文物局局长历史学博士林伟说,郑州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区,从8000年左右的裴依江文明到5300年左右的巩俐双槐树“下洛国遗址”、郑州著名的西山遗址。5000年前后,被推崇为中华民族始祖的轩辕黄帝以郑州为中心统一天下,形成强大的部落向心力,以中华民族最初的基础产业为基础。

他指着身后长长的对方城墙说。“这里是商业街天道城墙,距今约3600年前。新政中还保存着定好的古城遗迹,那里也保存着比较完整的城墙。现在,郑州发现了先秦和30多个古老圣地,分布非常密集,充分证明郑州地区在中华文明起源初期是早期中国华夏古国非常集中的发展地区。”

站在高耸的城墙遗址上,对购物中心遗址郑州的千年历史名片将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纵观历史,现在旧城墙仍在讲旧故事,厚重的黄土仍笼罩着千年的威严,但描绘了时代的新画卷,坚定了文化自信的新篇章。

城市是历史的记忆,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商道”是郑州这座城市永远抹去、不容忽视的文化标志,可以说是郑州灿烂文化最有说服力的代表。

在公园接受采访时,郑州商道遗址博物院李正兰带领记者前往商场遗址的城墙剖面前。可以看到城墙的纵剖面横断面鲜明地展示了各个时期的月球质土层,反映了从商代战国到近代历史的深厚和曲折。

郑州商道文化是在继承夏代礼制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融合商族文化的发展而形成的。郑州商文化是当时中国文明的核心。其城市建设、城堡布局、青铜文化、祭祀店、文字写作、手工业和商业文化对周边文化、万象殷墟文化和酒文化以及后来的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就郑州商道文化的影响力来说,李正兰像苏有若有。

这里是王朝制的开拓地。郑州商业文明见证了中国传统城市规划制度的形成。继两里国家之后,郑州商代都城代表的郑州商文明在广域范围内首次确立了成熟的城市体系。以包围圈建筑为代表的宫室建筑形式成为中国历代都城宫殿营造的典范,中国传统城市的城堡制度也确立了。

这是青铜时代成熟的地方。仅在三个坑坑坑(杜岭、两会族食品厂、南顺城街)出土的青铜器28件,畸形厚重、花纹丰富的装饰,彰显了郑州作为王道的崇高地位,是中国青铜文明的第一高峰。

这里是中华汉字寻根的地方。郑州商场出土的11字湿阁瓷骨意义重大。郑州商业文明见证了汉字书写系统的形成。以郑州商文明为基础,在安阳殷墟发现的万象时代甲骨文金文确立了较为成熟的文字形式和书写体例,并被周代继承。秦帝国的《书同文》再次规范了文字书写。作为文化和制度的实施者和传达者,汉字系统一直延续到今天。

2SKPqlI?from=article.detail&_iz=31825&index=5" width="600" height="401"/>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作为展示近70年商代都城遗址考古发掘成果的专题性遗址类博物馆,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将真实、完整、直观地解读3600年商代早期王都的历史文化,成为市民了解郑州古都历史的全新平台和载体。该博物院计划今年下半年开馆。

郑州老奶奶庙遗址再现嵩山东麓古人类发展进程

4月9日上午,“去郑州,看华夏古国”系列活动采访团还来到位于二七区樱桃沟风景区管委会大路西社区的老奶奶庙遗址进行采访。

该遗址清晰展现着3万年到5万年前人们中心营地生活的场景,人们吃过丢弃的烧烤骨头等遗迹充分证实,中国现代人不是外来的,是这里土生土长的,推翻了中国人是从西方迁徙过来的观点。

该遗址西北角建有一座小庙,当地人称为老奶奶庙。2011年,老奶奶庙遗址入选“河南五大考古新发现”,同时入围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首。据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员汪松枝介绍,该遗址距今3万至5万年,是嵩山东南麓旧石器地点群中的一处中心营地遗址。遗址面积1.5万平方米,考古发现20余处用火遗迹,以及多层叠压、连续分布的古人类居住活动面,清楚显示了古人类在中心营地连续居住、活动的场景。遗址出土近万件石制品、2万余件骨制品与大量动物骨骼等,石器技术属于华北地区典型的小石片石器工业。

“老奶奶庙遗址完整地再现了距今3万年至5万年前嵩山东麓古人类发展进程,证明了中原地区繁荣的旧石器文化与复杂的栖居形态,为探讨我国及东亚地区现代人类出现与发展提供了新证据。”谈到该遗址发现的重要意义,汪松枝深入阐述说。

到郑韩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感受厚重历史

郑韩故城,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虽历经两千余年的岁月磨砺,郑韩故地仍城垣逶迤,雄浑矗立,蔚为壮观,它是世界上同期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垣之一。4月9日下午,“去郑州,看华夏古国”活动采访团来到位于新郑市中华路上的郑韩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感受郑韩故城的厚重与沧桑。

登上该遗址公园北城墙,只见城墙上植被丰富,新修的木栈道蜿蜒向前,吸引不少当地市民前来登高望远。

据新郑市文物局文物科科长王凯介绍, 郑韩故城是春秋战国时代郑国与韩国的国都遗址,其规模和保存的完整性在东周列国中绝无仅有。它是国务院1961年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国家重点扶持保护的36处大遗址之一,也是20世纪我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郑国和韩国相继在此建都长达539年之久,所以新郑也被称为郑韩故城。郑韩故城位于溱水和洧水的交汇处,城墙周长22公里、城内面积16平方公里,留存至今的城墙、宫殿、祭祀、贵族墓葬群、以及各类手工业生产遗址,为我们展现了一座宏大而完整的东周时期诸侯国都城。

自2013年12月郑韩故城考古遗址公园获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以来,新郑市积极实施郑州市委市政府部署的“生态保遗”战略,全力推进郑韩故城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建设。2017年12月2日,国家文物局在浙江慈溪召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现场工作会,并为第三批12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授牌。名单中,郑韩故城考古遗址公园赫然在列。

据了解,郑韩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分为城墙遗址公园、宫城遗址公园、大吴楼手工业遗址公园和后端湾综合遗址公园四个部分。其东北角城墙遗址公园目前已对外开放,公园面积280余亩,前后投入资金9800万元。大吴楼手工业遗址公园预计投资3700万元,目前一期工程已基本完工。后端湾综合遗址公园预计投资1.47亿元,目前已进入工程预算评审阶段。郑韩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文物保护的基础上,既体现了旅游的元素,又保存了郑韩故城原有的地形和地表的遗址分布,更使新郑的城市公共空间激增。

随后,采访团又来到新郑郑国车马坑景区。郑国三号车马坑是继郑公大墓之后的又一惊世发现。坑内残存4辆拆车葬式的木车,加之之前的发掘,郑公大墓共有葬车48辆,马124匹以上,出土的车辆和马匹之多,在我国东周考古发现中实属罕见。特别是饰有青铜和骨器构件的彩席顶棚、舆长约2.2米的大型安车,为研究我国周代车马葬制、葬俗等内容提供了重要的学术依据。

王凯告诉记者,此次郑韩故城遗址的发现,不仅为我们研究不同时期故城的结构布局、墓葬制度、防御体系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而且也为科学制定郑韩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展示与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更为后世复原历史场景、传承历史文明赋予了新的内涵。

8000年裴李岗文明圣火照亮历史征程

大约8000年前,中华先民们是如何生活的?4月9日下午,“去郑州,看华夏古国”活动采访团走进位于新郑市新村镇的裴李岗遗址,穿越时光隧道,透过一片片历史的残存遗迹试图还原当时的生活场景。

在该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工作人员正在细心清理着一片百余平方米规模的墓葬。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李永强介绍,这片墓葬是今年开始发掘的,从目前这个墓葬考古发现来看,早在裴李岗时期,先民们已经开始集中埋葬去世的家人,开始体现出家和地域意识。

李永强说,早在8000年前,先民们已开始在中原地区定居,从事以原始农业、手工业和家畜饲养业为主的氏族经济生产活动。裴李岗遗址的发现填补了我国仰韶文化以前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一段历史空白。

据了解,裴李岗遗址是裴李岗文化的典型代表。裴李岗遗址在20世纪70年代末曾进行过3次发掘,共发掘面积约2957平方米,发现了文化层、公共墓地以及少量灰坑及陶窑,出土了一批具有典型特征的遗物。出土的陶壶、钵、三足钵、鼎以及四足石磨盘、石磨棒、锯齿石镰等非常具有自身特点,集中的公共墓地墓葬数量众多,已发掘114座。裴李岗文化被认为是仰韶文化的源头之一,证明了中国仰韶文化并非西来,而是本土产生的。2018年,文物考古工作者对该遗址启动新的发掘工作,陆续在遗址西部发现了堆积丰富的旧石器晚期遗存。

新的发掘和研究显示,裴李岗遗址是区域内一处使用时间较长、定居程度较高的中心性村落。最新精确测年显示,裴李岗时期遗址使用年代约距今8000年前后,使用时间约500年左右。最新发掘发现了大量碳化果壳,以及浮选出少量植物种子,有黍、稻、粟、橡子、酸枣、枣、山核桃等,初步判断裴李岗文化时期,农业已经有了初步发展,可能种植有黍、稻等农作物,但仍然以采集经济为主;动物遗存发现有猪、狗、牛、鹿、獐、獾、龟以及大量的鱼骨,初步判断已经有了猪、狗养殖,但仍然以渔猎活动获取动物资源为主。发现的木骨泥墙表明,可能该时期还有较高等级的建筑。新发现的墓葬,出土遗物经初步微痕观察及残留物分析,发现可能有麻纤维,与编绳、制衣等纺织技术发展有关。

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副会长阎铁成说,中华文明从1.5万年前开始孕育,5000年前开始形成。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郑州人的斑斑印记。从1万多年前开始,生活在李家沟的人们已经开始磨制石器、烧造陶器,这是中原地区最早的文明曙光。从约9000年前开始,裴李岗、唐户的人们已经建起挖有壕沟的庞大村落,住着平地筑起的带有开间的房子,穿着纺织出来的衣服,使用着一应俱全的陶制炊具餐具,品着种植的小米、饲养的猪肉羊肉、收获的水果,开启了人类生活的崭新时代。

郑报全媒体记者 成燕 文 李新华 图

来源: 郑州日报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