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攻略

【鲁迅故居在哪】鲁迅在北京的四方宅邸目睹了那个人生最美好的壮年时代

10月19日是鲁迅逝世纪念日。鲁迅在北京工作了近15年,从32岁到46岁是他人生中最美好的壮年时期。

鲁迅在北京长期住在四周豪宅里,在这四座豪宅里鲁迅留下了与众不同的风景。

绍兴会馆

在槐树下抄写古籍石碑

1912年5月5日,鲁迅与民国政府教育部同事一起来到北京。那天晚上,他们住在骡马市街的长生庄客栈里,第二天鲁迅搬到了南半巷的山会邑馆,即绍兴门廊(绍兴会馆)。

绍兴玄关,宣武门外的南班胡同西,当年这个会馆的规模不小,有大大小小的84间房子、供奉绍兴先贤的杨林堂、文昌奎省的周显阁、嘉音堂、隋秋堂、藤花冠、保守书屋等。

绍兴会馆旧镇

1912年8月,鲁迅被任命为教育部社会教育部第一科科长,负责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文学、音乐、戏剧、古代文物调查收集等工作。在这个职位上,他先后参与了资本图书馆、资本图书馆分馆、大众图书馆的建设,还负责历史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前身)的筹备和创建。

鲁迅先是住在藤花冠西方,后来搬了两次家。1916年5月,他入住了宝木书屋。宝木书屋是老房子,窗户没有玻璃,是花纹纸。院内最初长着一棵大树,被大风刮倒了,又种了一棵槐树,所以这房子被称为维修书屋。夏夜蚊子很多,鲁迅总是挥舞着蒲公英坐在合欢树下凉凉的。

在绍兴门廊上的生活对鲁迅来说寂寞而充实。工作之余,他把精力集中在编写学校古籍和抄写戈壁上。整理古籍是一项豪细的工作,他编辑的《嵇康集》最能反映鲁迅严谨细致的治学态度。许树祥这样回忆道。“民二以后,我经常看鲁迅福安学校书,一篇《嵇康集》,不知道学校过了多少次,参考了好几本,不讨厌细节,成为最好的书。

在这个时期,鲁迅经常出入玻璃工厂和小城市,购买了大量铭文桌面和古代器物。鲁迅一生收集的6000种桌面大部分是在这个时候购买的。1917年1月22日,《鲁迅日记》记录为“即使在农历除夕,晚上也不能独自坐在石碑上改变世感。”

在此期间,鲁迅共抄了各朝代戈壁约1700多页、《金石萃编校文》中共教费90多种,每一种都有鲁迅的校文或语气,他纠正了《金石萃编》的200多处遗漏和错误。鲁迅一生校对了35种古籍,绍兴玄关时期有19种。

1917年周作人去北京工作后,鲁迅把卧室让给了周作人,自己住进了其他光线很差的房间,兄弟间也算是受到了照顾。

此后不久,鲁迅的老朋友钱贤东来访时,有一个众所周知的故事,他要求为《新青年》写文章。1918年鲁迅写了第一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在《新青年》上,引起了很大反响。在绍兴门廊上,鲁迅还写了《孔乙己》、《药》等小说,题材是“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

帕尔多湾11号

游泳池里上演了“鸭子的喜剧”

鲁迅决定在北京安定下来,买一个院子,陪妈妈。根据1919年2月至7月的鲁迅日记,他出去看了15次以上的房子,看了几十套房产,定了西直门内公共图书馆八道湾胡同11号院。

当年8月19日,鲁迅日记写道:“我买了罗星玉城,迟交光华居首证书,泉川1750元,中保川175元。”11月4日,鲁迅付了所有剩余的房费,共花了3100韩元买下了这所八道湾11号住宅。看房间、买房、修理房子、安装水设备、购买家具等,鲁迅忙碌了9个月。

1919年11月21日,八道湾新房修缮完毕,鲁迅和周作人一家率先搬家,同年12月鲁迅冒着严寒回到家乡绍兴,将母亲、原分配人周安和三弟周建仁带到北京,于八道湾11日入住。

八岛湾11号是典型的三镇大院的北京四合院。鲁迅之所以要买这么大的花园,主要是因为院子空间大,方便孩子们玩。中原有三间高大的北方,母亲路易和朱安分别住在东西两间,中间堂家是平日家人吃饭的地方,鲁迅住在西方三间。后院还有9间后屋,周作人和周建人分别住在这里,院子后面是种莲花的小水池。

1922年2月,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邀请,俄罗斯盲人诗人埃罗来教世界语,他被安排在八岛湾11号鲁迅家暂住。他的到来给这座豪宅增添了不少乐趣。罗先生是诗人和音乐家。他弹钢琴,唱歌,和家里的孩子玩得很好。罗先讨厌北京的孤独,晚上没有昆虫或青蛙的叫声,于是买了蝌蚪放在池塘里,请鲁迅一家买鸭子,突然水池里热闹起来了。(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在我看来,“孤独”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夏日晚饭后,埃罗经常坐在院子里“演奏安静悲伤的音调”。鲁迅以罗先在八道湾逗留期间的这段生活为原型创作了散文《鸭的喜剧》。鲁迅还翻译了罗先用日语写的童话和童话剧。

在此期间,孙复元在北京的《晨报》篇副刊中每周都有“快乐的话”专栏,他仅在八岛就在11日邀请鲁迅写作。所以鲁迅在把《阿Q正传》连载在《晨报》符号上的同时,鲁迅又写了《明天》、《一件小事》、3《风波》。

砖塔胡同61号

宿舍不大,但充满童趣

1923年8月2日,由于兄弟不和,鲁迅怀着苦草,只离开了主安和八岛11天。

迁居西四砖塔胡同61号暂住。这一天鲁迅日记写道:“下午携妇迁居砖塔胡同六十一号。”

这处住房是鲁迅三弟周建人的学生俞芬帮助联系租住的,俞芬相当于代理房东,她三姐妹就住在这里。根据陈漱渝《鲁迅在北京住过的地方》一文记载,俞芬的两个小妹妹,一个属猪,一个属牛,鲁迅就叫她们“野猪”和“野牛”。她们知道鲁迅是属蛇的,就回敬鲁迅一个“野蛇”。鲁迅毫不生气,只是笑着解释说:“蛇本来不在家中饲养,都是野的,牛和猪才有野的和不野的两种。”鲁迅还经常给她们买食物、玩具,教她们画画,带她们看电影,相处得非常好。

鲁迅住在三间北房,房间矮小,进深浅。堂屋里除了放一张吃饭用的小八仙桌外,还支着一张木板床铺,白天鲁迅在这里吃饭,兼做会客室,晚上则是写作和睡觉的地方。鲁迅母亲常从八道湾来这里看他,或让鲁迅带她去医院看病。因此,东边一间留有老太太的临时住房,西边一间住的是朱安。

鲁迅当时忙于编写《中国小说史略讲义》,所以房子里堆着许多线装书籍,便于随时查考。因为房子窄小,他从老家绍兴带来的十二个书箱只得寄放在教育部里。俞芳后来在《北京砖塔胡同六十一号》一文中回忆:“当时因屋子小,鲁迅先生的书,大部分放在书箱里,要用时把书找出来,放在桌上、床上……有时,客人来得多,椅子不够用时,鲁迅先生和其他客人就坐到床上。”

鲁迅在这里住了九个多月,这也是他心情和身体状况极为糟糕的阶段,但他还是写出了《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等十多篇作品,其中《肥皂》是他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连续创作的;著名的演讲稿《娜拉走后怎样》《未有天才之前》也是在这里完成的;他还校勘了《嵇康集》《中国小说史略》下卷。

宫门口西三条21号

“老虎尾巴”里创作忙

由于砖塔胡同的房子狭窄,鲁迅母亲经常白天到砖塔胡同看儿子,晚上再回八道湾,十分不便,鲁迅又开始四处寻买房子。《鲁迅日记》记载,“1923年10月23日购阜成门内宫门口西三条21号房宅事成,议价800元”。

宫门口西三条鲁迅故居旧照

房子买到手后,1924年春,鲁迅亲自设计了改建方案,按图施工,改建后的小院焕然一新:金边黑漆的街门,朱红色的房门窗很醒目;鲁迅还在院内种植了丁香、碧桃、花椒等树木,小小的庭院变得幽静美观。改建后,南北屋各三间,东西屋各一间。北房三间,堂屋是家人吃饭活动的地方,东西两间分别住着母亲和朱安。南房是会客兼藏书室,那十二个书箱终于有了容身之地。

当年5月25日,鲁迅一家迁入居住。鲁迅在北房堂屋向后接出一小间屋子,留给自己住,被称为“老虎尾巴”,他曾自嘲为“绿林书屋”。

鲁迅“老虎尾巴”的室内陈设 新华社/TAKEFOTO供图

这间房子面积不足9平方米,屋顶很低,几乎伸手可触。小屋北窗安着两扇大玻璃,光线明亮。北窗外是个小小的后院,有一棵古老的枣树和鲁迅种植的三棵丁香树,每逢春天,这里白色、紫色的丁香花次第绽放,散发着清香。靠东墙摆着一张普通的三屉长桌,桌上放着墨盒、笔架、茶碗、烟灰缸、闹钟和高脚煤油灯等。东墙上悬挂着鲁迅的老师藤野先生亲题的“惜别”二字照片。西墙上挂着一幅条幅:“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鴂(tíjué)之先鸣。”

再后来,这座书房东墙的左上方,挂了一幅素描:《五个警察与一个O》,这是青年画家司徒乔1926年除夕那天的激愤之作。画面上一个孕妇,右手牵着个3岁左右的孩子,在她身后,五个身躯高大的警察追赶她,木棍像雨点般落在她身上。1926年6月6日,鲁迅到中央公园观看“司徒乔绘画展览会”时,见到这幅画,当场买下来,后挂在自己的工作室中。

在此居住期间,鲁迅创作颇丰,他完成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野草》三本文集和《彷徨》、《朝花夕拾》、《坟》中的一部分文章,印行了《中国小说史略》、《热风》等著作,同时还主持编辑了《语丝》、《莽原》等周刊杂志。

1926年3月18日,段祺瑞政府制造了“三·一八”惨案,鲁迅写下了《无花的蔷薇》、《死地》、《记念刘和珍君》等文章,痛斥北洋军阀政府对革命青年的摧残,并因此遭到反动政府的通缉。

1926年8月,鲁迅离京到厦门大学任教,他的母亲和朱安仍然居住在宫门口西三条21号,1943年母亲病逝后,朱安支撑病体,看护鲁迅遗物,直到1947年6月走完了她的一生。如今,这里是鲁迅博物馆所在地,当年鲁迅的旧居也得以保留。

(原标题:鲁迅北京住处的别样风景)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刘永加

流程编辑:L061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