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呼和浩特7月1日电(记者张丽娜魏宇安卢蒙王晶)《经济参考报》 7月1日题为《北望神州涌新潮绿富同兴风景好——内蒙古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高地》的文章。文章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全力以赴,厚植生态底色,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建设北开放重要桥头堡,在高质量发展大道上开辟新道路,开创新局面,谱写了帕都敦、绿色浮动兴发展的新篇章。团结、富裕、绿色、壮丽、开放的内蒙古。
总的来说,实现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
今年5月1日迎来了我国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的内蒙古74岁生日。“我亲眼目睹了自治政府的成立。从那以后,内蒙古结束了过去的四分五裂、民不聊生的状况,日益繁荣、稳定和现代化。”乌兰浩特市91岁的蒙古族老人乌里吉图说。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没有人能离开谁。”七十多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始终维护“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保持团结和谐的大局,重要原因是内蒙古人民对党和国家的强烈认同感。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各地的技术专家和工人涌向内蒙古草原,齐心协力建设钢铁,改变了没有内蒙古工业的历史。在三年的困难时期,内蒙古向中央上缴粮食10多亿斤,向兄弟省市输送数万头牲畜,收养3000名南方孤儿,用民族大爱诠释人类传说。为了保护集体羊群,与草原英雄姐妹溶剂、玉英、暴风雪顽强战斗。为了支持国家宇宙建设,内蒙古齐纳、三川纪夫、牧民家族离家出走,把最好的牧场献给了宇宙事业。
2020年春天,面对突然爆发的新冠疫情,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主动负责,战斗处于疫情前沿,840多名白衣战士出征帮助湖北。为湖北人民精心挑选600吨牛羊肉和牛奶,跨越千里送牛羊。社会各界向湖北捐款1.14亿韩元。草原孩子们用实际行动使“模范自治区”的荣誉在新时代大放异彩。
为了帮助边境少数民族地区脱贫,与东部发达国家和西部省建立东西合作及地缘支持,北京在内蒙古25年累计扶贫资金45亿元,在大约3年内确保了30多万贫困人口。该机制将继续深化,以促进农村振兴。
蒙古族作曲家、国家级非犹太人Ahiv说,蒙古民族在历史辉煌时期也没能惠及全体本民族,只有今天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才真正摆脱贫困,走向共同富裕。
团结一致,坚决战胜贫困攻防战
门窗干净,出门增加就业收入。在穷山沟忍耐了60多年,穷困潦倒的赵玉儿做梦也没有想到。"不仅入住城市建筑物,还在房子前面做喜欢的事。"
赵玉儿居住的福安区与乌兰察布市高速铁路桌子东站相邻,其中有5个安置小区、50多栋容易扶贫搬家的建筑物、5500多名赵玉儿这样的贫困人口。2019年,赵玉儿一家只有1万元,入住了45平方米的两室一厅,水电供暖都有,连家具都是政府布置的。
“搬穷窝”要多“断穷根”。5个安置区都有扶贫工作场所,2000多名贫困人口在家门口就业。担心进入城镇后如何生活的赵玉儿,在贫民救济车间当服装裁缝走几分钟就能到家,每月工资为3000韩元,与过去3间破土房、10亩薄田的穷日子相比,简直是“天、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干部群众排成一条线,坚决战胜了扶贫攻坚战。截至2020年底,全区157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1个国宾旗县、26个国宾旗县全部脱帽退出,内蒙古贫困攻防战与全国一起取得全面胜利。
内蒙古富宾事务主任、刚刚调到锡林郭勒同盟委书记的英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住房安全、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安全饮用水等不符合要求的任务都得到遵守,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正在明显改善。整个地区70%以上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全部用于缓解产业贫困,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家庭农牧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贫困人口人均收入从2015年的3019元增加到2020年的13159元,年均增长34.2%。
一辆农用汽车行驶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上毛海乡厂汉木大村土豆田。记者贝赫照片
清晨,赤峰市巴林左旗隆昌镇乌兰塔海村72岁的贫困家庭张凤彩邀请了几个姐妹,一起在村里的扫帚手组合公司工作。“我一天可以绑十几把艺术扫帚。每把手工费是9元,一个月能轻松赚2000多元。”张凤彩绑扫帚的时候高兴地说。
扶贫攻坚后,巴林左旗创建了扫帚产品产业,目前累计教育贫困人口1000多人,每人每年增加1.8万韩元。过去,扫地的土扫帚制造了保健锤杆、生肖钟摆等10多种创新产品,远销日本、韩国等国家。土扫帚开始了新的生活。
锡林郭勒联盟的养羊产业、兴安联盟的刺绣产业、通辽市的肉牛产业、阿拉善联盟的骆驼产业.消除贫困后,内蒙古各孟市与优势一起培育地方产业,帮助贫困人口产业脱贫,同时为农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脱贫脱帽不是结束。更好的日子还在后面。”英帕自信地说。
“黄沙”成了“绿灵”“金蛋”
初夏的内蒙古,森林里的“绿海”澎湃,草原上的“碧波”翻腾,戈壁沙漠边缘也点缀着绿色。
内蒙古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创造出森林、草原、沙漠、湿地等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是我国自然生态系统类型中最完善的地区之一。
ps://p9.toutiaoimg.com/large/pgc-image/SbsKpwkE9QDcje?from=article.detail&_iz=31825&index=1" width="600" height="373"/>内蒙古根河源国家湿地公园的生态美景。记者刘磊摄
内蒙古拥有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集中分布于大兴安岭、燕山北部、阴山及贺兰山等山地,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森林蓄积量约12亿立方米。在茫茫林海中,万千伐木工人变为了守护森林的护林员。
内蒙古森工集团满归林业局有限公司北岸林场第七小队工队长周义哲,在16岁时就成为一名伐木工。当时,他所在工队50多人每年冬天生产的木材能装400节火车皮。2015年,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采伐。放下锯和斧头的周义哲,拿起锹和镐开始种树。他说,护林造林一年到头都有收入,年均收入达6万多元。
内蒙古大兴安岭1.6万名林业工人从“砍树人”转变为“看树人”,他们身份的转变正是产业结构转变的一个缩影。
“陪你一起看草原,去看那青青的草,去看那蓝蓝的天”,悠扬的歌声勾勒出内蒙古大草原的辽阔壮美。内蒙古草原地处世界最大的温带草原——欧亚草原的东部,是我国面积最大、系列最完整、类型最多样的温性天然草原。内蒙古草原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优质畜产品生产基地,也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土壤碳汇基地。
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阿拉坦合力苏木的牧民特木热见证了家乡草原“由绿变黄,又由黄返绿”。特木热回忆说,十多年前,超载破坏着草原生态,那时很难看到大片高度过膝的牧草,有些地方甚至露出砂石。
如今来到特木热的家乡,曾经“稀薄”的草原再度披上绿装,牧草盖度增加、种类丰富,草原生态得到恢复。为保护生态,内蒙古严格执行基本草原保护、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同时不断完善草原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实现草原生态保护、牧业高质量发展和牧民增收三方共赢。2020年,内蒙古全区草原综合植被平均盖度达到45%,比21世纪初的30%提高了15个百分点。
内蒙古境内分布有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其等4大沙漠,以及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呼伦贝尔等4大沙地。多年来,内蒙古本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原则,逐步建立起了沙地沙漠生态系统以自然恢复为主的修复机制。“十三五”期间,全区完成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治理7197.5万亩,占全国治理任务的40%以上。
初夏的乌兰布和沙漠,热浪掀起滚滚沙尘,打着旋向四周流动,却被一人多高的梭梭林“拦截”。
巴彦淖尔市磴口县温都尔毛道嘎查位于乌兰布和沙漠边缘,这里曾是一片片土沙梁,常年寸草不生、风沙肆虐,现在变成了一片占地2万多亩的中药园,种植着肉苁蓉、甘草等沙生中药材。当地的沙生中草药已成为多家国内知名中药企业的原材料,中草药产品还出口到日本、韩国等国家。“黄沙沙”变成了“绿岭岭”“金蛋蛋”,沙漠治理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为当地群众带来好生活。
做好绿色能源经济“加减法”
在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的采煤沉陷区,工人们正在抓紧平整土地、架设基座,一道道山梁上铺满了光伏板,构成了一望无际的“蓝色光谷”。
内蒙古达拉特旗库布其沙漠中的光伏发电基地。记者连振摄
这是天骄绿能50万千瓦光伏发电示范项目的施工现场。当地煤炭资源开发已有200多年历史,曾形成大面积采煤沉陷区。近年来,鄂尔多斯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建设绿色矿山,治理采煤沉陷区。“在荒地上架设光伏板发电,光伏板下还能用于农林业种植,农牧民可以参与养护作业,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共赢。”国家能源集团神东布尔台煤矿环保组组长高战新说。
这只是内蒙古能源经济绿色转型的一个缩影。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内蒙古不仅煤炭多,风光等可再生资源也很丰富。在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任务下,内蒙古正抓紧能源结构调整,既要做绿色能源经济的“加法”,又要做淘汰落后产能的“减法”。
今年6月,位于库布其沙漠腹地的达拉特光伏领跑基地二期50万千瓦项目实现集中并网,与一期50万千瓦项目连成一体,成为全国最大的沙漠集中式光伏发电基地。全国最大“源网荷储”示范项目落地乌兰察布,通辽“火风光储制研”一体化示范项目开工建设,内蒙古首辆氢燃料重卡在包头市下线,首批氢燃料电池公交车在乌海市率先投入使用……
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介绍,“十四五”期间,内蒙古提出“新能源倍增工程”,全区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量力争超过1亿千瓦,将建设成全国最大的新能源基地,年减排二氧化碳2亿吨左右,为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作出贡献。
舍得做“减法”,让内蒙古甩掉“粗黑重”的包袱。“十三五”以来,内蒙古累计化解过剩产能6315万吨,千万吨级煤矿产能占比达到43%,单矿平均产能为全国水平的3倍,绿色煤矿占生产煤矿的1/3,煤电机组超低排放基本完成,化石能源生产更加绿色。
内蒙古还加快能源产业改造升级,现代能源经济发展质量显著提升。在国能包头煤化工公司的生产线上,乌黑的煤粉经过多道工序,竟变成白色粉末。该公司总经理姜兴剑表示,这是公司研制出的最新型号聚乙烯产品,这款产品将原煤的利用率提高到了21.3%,这样的利用率在全国可以排到前三名,也让一吨原煤的价值提升近5倍。
摆脱化石能源依赖,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内蒙古正厚植现代能源经济绿色发展根基,开启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向北开放擦亮“中国名片”
4月13日,一列满载餐椅、毛巾、阀门和便携式空调等10余种货品共计61个集装箱的中欧班列从中国最大陆路口岸——满洲里口岸出发,开往波兰马拉舍维奇。至此,经满洲里口岸进出境中欧班列累计突破1万列。
5月30日上午,一列满载汽车配件、家电和日用百货的中欧班列驶出二连浩特铁路货场,发往德国汉堡。这是今年以来通过内蒙古二连浩特铁路口岸出入境的第1000列中欧班列,同比增长35.2%。
历史上,途经归化、二连浩特,蜿蜒向北的骆驼商队,撑起了古丝绸之路的一路繁华。今天,满洲里口岸、二连浩特口岸等19个口岸宛如19颗璀璨明珠,镶嵌在祖国北疆内蒙古的边境线上,连接着与世界共商、共建、共享的梦想,续写着丝绸之路新传奇。
内蒙古是我国“北开南联、东进西出”的重要枢纽,具有陆海联运的优越条件。作为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组成部分、“欧亚大通道”的节点,内蒙古向北开放合作不断擦亮“中国名片”。
“十三五”期间,内蒙古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加快“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取得累累硕果。5年来,全区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8.5%,服务过境中欧班列占全国近50%,回程货物品类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口岸通关时间不断缩短,通关成本大幅度降低。5年来,满洲里和二连浩特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呼伦贝尔中俄蒙合作先导区等平台建设稳步推进,阿联酋赤峰“一带一路”草畜一体化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作用日益突显。
取长补短、形成联动,内蒙古越来越多的地方正从边境口岸借力,敞开全方位开放的大门。二连浩特以南约300公里的乌兰察布,是全国唯一的中欧班列非省会枢纽节点城市,并在莫斯科、乌兰巴托等地布局了境外物流园和“海外仓”。在国际陆路通道方面,当地与俄蒙合作建设乌兰察布——乌兰巴托——乌兰乌德“三乌通道”,向北开放取得了亮眼成绩,外贸进出口总额由2016年的不足1亿美元增长至2020年的4.4亿美元,年均增长45.1%。
放眼“十四五”,内蒙古向北开放动能强劲。内蒙古口岸办副主任杜成福说,内蒙古将打造三大口岸功能组团,实现口岸功能互补、发展协同——以满洲里口岸为核心,形成以国际贸易、商贸服务和跨境旅游为主导的东部口岸功能组团;以二连浩特口岸和呼和浩特航空口岸为核心,打造国际贸易、国际物流、加工制造、生产性服务、商贸服务为主导的中部口岸功能组团;以策克、甘其毛都公路口岸为核心,打造以能源和矿产品进口加工为主导的西部口岸功能组团。一个更加开放、包容、充满自信与活力的内蒙古,正在以全新的姿态走向世界,拥抱未来。
北疆风景美,草原花盛开。民族团结之花、脱贫致富之花、生态文明之花、经济转型之花……内蒙古2400万各族群众同心浇灌,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祖国北疆这道风景线被打造得更加亮丽。(完)
来源: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