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攻略

【上海去欧洲旅游】手写漫游,电影考古学,文学读书会。在上海,年轻人不仅喜欢“打卡”。

网红地标牌打卡热潮带来了城市景观空间的快速消费和频繁的兴废。我们发现,一些年轻人对“网红”的热情正在消失,他们正在对观察城市的方法和角度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网红”逐渐被“性格”取代,“打卡”被“考古学”取代,人们似乎更渴望与城市的深度互动。让自己真正融入城市历史和城市文化。

商店招聘的“昨天再现”

字体也可以成为城市漫游指南吗?

在上海,答案是肯定的。

2月4日立春以“字”为线索的城市漫游从篮球桥开始。

“你对一个城市的印象是怎么形成的?“各种路标、招牌、高地可能是最重要的来源之一。

“你看,河海庙门前的马路左边有一家比较长的英语店招聘,为什么要花这么大力气招聘这么漂亮的英语店呢?”从篮球桥地铁站出发,沿海路经过约200米,有一座河海庙,你几乎不会注意到在人们沸腾的寺庙附近有一家字体优美的英语店。

河海墓附近的英语店招聘。

原来,历史水道相当于上海浦,河海庙所在的地区以前叫河海浦。这是吴松江的支流,100多年前就填好了。曾经这一带也是犹太人聚居区,所以来往的外国人很多,英语店的招聘也不多见。

在上海这个超大型城市,除了地标建筑和景观外,还隐藏着很多这样的“细节”。

市内深处,每天路过的街角,建筑物的缝隙,精致的商店招募,美丽的手绘文字偶尔出现。好像考古现场很吓人。找字的人把这些笔迹称为“银字”。

明峰电器修理店。格里东照片

这次找文章旅行的领队是两个人。一位是独立城市文化研究者格里东,一位是字体设计师李奇谦。他们互相合作,从各自的角度讲述这个城市“隐士”背后的故事。

舟山路54号上贴着“CHUSAN/LIEGH”的字样。这里“CHUSAN”是英国人根据舟山方言发音使用的拼写方法,“LIEGH”可以理解为希伯来语“为了我”的意思。“这些痕迹诉说着这个社区的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里确实成为庇护犹太难民的家。”

舟山路54桥堂区的短信。

上海舟山路市集。图片:生命杂志

在这次“字”探索中,参与者总能发现印有时代烙印的招牌,如“英豪理发店”、“幸福食品店”、“军艺照相馆”

英豪发所。

含有“错别字”的招牌也经常遭到“偶然”。例如“禁车”、“供餐店”、“打青”等。与我们现在使用的一个字不同,这个“二简字”于1986年被宣布废除。这种“错别字”成为新中国发展过程中语言文字改革的证据。

江宁区神话,现在已经被刷过改造了。格里东照片

这些事例都已收录在《隐字上海》本书里。格里东、谢家宇和沈建文是《隐字上海》的3名摄影师,共同记录了2012年至2020年上海《银子》的文字视频,并通过木乃伊编辑了收入。

?from=article.detail&_iz=31825&index=6" width="600" height="800"/>

具有时代感的标语。格里董 摄

尽管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店招或者文字都已经改换了面貌,但还是能从数字街景的记录中找到它们。

编辑米拉在接受公开采访时表示,“影像对应的道路和街道,有些可能已经消失,但是我们还是可以通过这些照片进行数字考古,街景就像是个时光机。”

近些年,随手拍字的方式似乎越来越流行。在豆瓣话题“你见过的‘隐字’”中,全国各地的网友们贡献了近两千篇“隐字”,收获了近1700万次的浏览。而更多的网友表现出了对这一观察视角的兴趣,“希望更多的城市能有这样的记录。”

于是,文字主题的旅行、上海城市字体观察摄影展、“上海字迹”豆瓣小组……随着越来越多的声音开始汇聚,格里董和厉致谦也更加坚定了将字迹作为城市观察独特视角的信心。

电影中的“前世今生”

《爱情神话》火了之后,探讨蝴蝶酥的好吃程度,计算老白的个人资产,盘点国际影星与上海的关系……都成了热门话题。

徐曾祯却想着,“上海”的城市形象或许能借此机会变得更丰富一些。他在一场关于“沪语影视中的上海”的沙龙中提出了一个问题:

“被格洛瑞亚同款种草的你,知道‘斩裙’是什么意思吗?”

“大家可以看看这部80年代的《街上流行红裙子》。”徐曾祯随即在投影上播放了电影中的片段。

《街上流行红裙子》中,公园里热闹的景象。

在20世纪80年代的上海大丰棉纺厂里,进城打工的阿香因为“爱美”,托个体户小铃木买来了漂亮的红绸裙,却发现纺织厂劳模陶星儿比自己穿得更漂亮,于是便拉着她去公园中“斩裙”,最后大胜而归。

女主角的红裙子收获了所有人的目光。

而所谓“斩裙”就是穿上漂亮的裙子PK,比一比谁的裙子更好看。“80年代,国人审美意识的转向在这部影片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徐曾祯的带领下,观众们通过《犯罪分子》《孽债》《三毛学生意》等不同年代的沪语剧或者与上海相关的影片对城市风貌、社会生活史进行观察和挖掘。

沪语电视剧《孽债》引起观众的强烈反响。

用一位“95后”上海观众的话来说就是“以前的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似乎不仅有艺术价值,还有史料价值,能从生动的生活场景中看见时代变化,让人觉得很有趣”。

《喜盈门》电影画报。

“影视中的上海不只有‘巨富长’和小资情调,还有《孽债》中五个家庭不同的生活境遇,有《喜盈门》这样的农村题材,有《股疯》这类金融题材,也有《梦酒家之夜》这种比较先锋性的情感题材。”徐曾祯很在意上海的“多面性”。

《股疯》剧照。

除了画面,电影中的声音也彰显着城市的文化特征。沪语中既有“有的落江水浑了”这样的比喻,也有“唧唧咕,唧唧咕”这样的拟声词。“在当年的公用厨房,由于水压不稳定,就会发出这样的声音。”

而在《留守女士》中,《忘情桑巴舞》《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新长征路上的摇滚》《一无所有》构成了20世纪90年代圆明园路的背景音乐,与片名“留守”二字一起,反映出改革开放初期,大规模“出国潮”对上海的影响。

此时的出租车正开在圆明园路上。

“其实,电影可以承载的内容是特别丰富的。”徐曾祯以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喜剧电影《小丑历险记》为例,展示了他是如何“考古”出宝山港的前世今生。

“作为一个经营货物装卸的港区,为何会被剧组选中拍摄客运码头的戏?”带着这个疑问,徐曾祯找到了两张表明宝山港区当年曾经兼营客运业务的图,并由此梳理出了宝山港从应运而生到承接新的历史使命的过程。

“上海是一座有根脉的电影之城。”王腾飞是上海电影博物馆的策展总监,每次策展都离不开对上海电影历史与文化的挖掘,“上海的电影工业起步早,与电影相关的影像档案的保存体系规范,资料的保存比较完整,不少也已经进行了数字化,几乎每个阶段的历史素材都能找到,这使得层次丰富的文化土壤清晰可见,完整可考。”

然而,如何挖掘和“活化”这些与上海相关的影视文化资源,也一直是上海电影博物馆思考的问题。

上海电影制片厂片头。

“曾经,上海电影制片厂的片头承载了无数国人的情感回忆,今天,能否将这个视觉意象凝聚成一个文化符号呢?”带着这样的思考,今年初,上海电影博物馆推出了一张影业公司地图和一组徽章,尝试将文创产品作为影像城市考古的“入口”。

上海电影博物馆制作的文创徽章。

在欧洲,“影像城市考古学”已经成为城市研究的新方向之一。剑桥大学建筑系终身教授Francois Penz认为,电影描绘了一座城市数十年间的演变,这就是电影城市考古学中的“层次”,“电影在某种程度上,有可能帮助市民们唤起和重建共同记忆。”研究者孙依巧也说道:“影像中的城市文化资源储备量大、转化率高,是打造城市文化产品的重要基础。”

公交也能“穿针引线”

2020年4月,一场公交车上的城市直播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

讲解人陈寒松和张渊源从玉佛禅寺出发,开启了一次以电车公交线路为线索的城市冒险,“从老普陀出发,随着19路车的移形换影,传统石库门生活区、于右任旧居、康定花园……纷纷进入视野之中。”

“这边途经的很多小路,曾是公共租界西区,其名称多是用南洋地名演化而来。”对公交线路和沿途地名信手拈来的,是被朋友们戏称为“所长”的张渊源,在他的公众号上,对上海公交的图文梳理与研究已有近70篇。

张渊源在进行实地探访与考察。

其中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在公交222路高峰线最后一天运营发布的一篇题为《上海公交“2”字头高峰线大回顾》的文章,这篇文章系统地介绍了“高峰线”这个许多人并不熟悉的名词。

原来,1975年,上海曾开辟过一条只在上下班高峰时段运行的正式线路———201路。

20世纪80年代初正在外白渡桥上行驶的27路电车。

自此,“高峰线”不断增辟,到1990年,上海的早晚高峰线就达到了29条。而这些线路绝大部分都被冠以“2”字头的三位数番号,从201路一直延续到257路,仅个别为“4”字头。文章图文并茂,通过交叉史实与比对整理集合了上海所有的“高峰线”,并从中“窥斑见豹”,找到了上海工商业高速发展之下的交通变迁之路。

203路公交车于1978年辟线,自人民广场(武胜路)至上钢一厂(长江路)。

除此之外,《“工业秀带”印衬下的上海“活化石”级老公交线———28路电车》《上海越江公交大桥线大回顾》《曾经通往百年虹桥机场的公交线有哪些》等无一不是从交通线路的角度展示了上海的城市发展与变迁。

“简直是论文级别的公交考古了,配图就是一套上海公交大全了。”这是公众号后台的一句留言。

当然,关于车辆的信息与资料搜集不是依靠张渊源一个人就能完成的,这背后是上海的公交爱好者们形成的一个紧密而稳固的互联。

“我们有一个40人左右的公交爱好者的交流群,‘80后’居多,有‘90后’,也有一些更年长的行业前辈和专家,他们的认可和支持也是我一直写下去的最大动力。”张渊源告诉记者。

在测绘局工作的张渊源还有一个外号叫“地图狂人”,从小学至今张渊源共收集地图近600册。此外,他还有上海所有区县的地方志,各类旅游书近5000册。

张渊源家的书柜。

正是通过地图,所有的公交线路、站点、城市景观串联交织成了一个巨大的网。在生活中,“活地图”张渊源开始满足朋友们对于“个性化”出行的需求。“有些人追求速度,也有人追求风景。”

“公共交通的历史往往也就是一座城市的发展史的缩影。”陈寒松在直播里谈道,“与地铁不同,公交能最大限度地展现城市风貌。”这与公交旅行爱好者赐欣的感受不谋而合,“公交车其实是城市最佳的观景台,足够有烟火气。”

事实上,就在去年,公交旅行还引发过一场全民热议。2021年5月,在上海某高校念书的唐同学坐着公交车从上海去北京的旅程“火了”。“大二男生从上海坐公交去北京”的话题收获了全网超4.2亿的浏览量。

唐同学的视频截图。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上海共有1585条公交线路。如果加上既有线路的区间车、大站车就更多了。“面对如此丰富且体量巨大的线路资源,如何可持续地挖掘和开发有趣的线路?如何将线路资源与城市文化、商业元素更好地结合?”这也是张渊源持续思考的问题,“毕竟,一个人的力量,还是太有限了。”

在上海,这样的城市达人正不断涌现。“小克勒”李晓亲将城市空间与朗读、音乐相结合开发出“建筑可聆听”的沉浸式播客;学美术的Janny将建筑与绘画结合推出“走绘”系列;写作者蕴佳将城市文学(如《繁花》)与城市行走结合形成“读行会”……这些达人们都尝试着从各自不同的视角解读城市。

李晓亲为沉浸式播客设计的封面。

从千篇一律的“网红”打卡到“字体漫游”“影像考古”“公交图考”……人们对城市文化旅游的探索正在向一个更新更深更高的阶段进发。在这里,一场探索的发起者就是普通市民或爱好者,他们从那些熟悉的生活场景和生活方式出发,不仅将分享城市作为生活里的一抹乐趣与诗意,也将更多的选择与思考带给了大众。

栏目主编:龚丹韵 文字编辑:肖雅文 题图来源:图虫 图片编辑:苏唯

题图摄影:孟雨涵

来源:作者:肖雅文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