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大街的Madel的冰酒吧、华梅的西餐、面包和冰酒吧是这百年老街为数不多的活历史,传承着外来文化对家乡哈尔滨的影响。但是,不能忘记中央街道两侧的民族工商业,特别是坚持了半个多世纪的民族饮食产业对哈尔滨这个城市的影响和贡献。本文回顾了中央大街的民族冰场产业。
在公路上,除了中央大街和西七街拐角外,除了法国犹太人于1906年建立的Madel酒店生产的“Madel ISBA”外,中央大街两边还有几个中国人经营的冰棍工厂。其产量和影响比马代尔大得多。(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美国)。
从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民族冰球产业在哈尔滨发展壮大,成为平民消费的主流。特别是从4 ~ 7年解放到90年代,是哈尔滨冰球产业的鼎盛时期。1947年以来,哈尔滨有50家冰球工厂,旺季每天能生产1450万个冰球。
这家中国人经营的冰场工厂是由西七道乔林电影院旁边(以前是1925年俄罗斯人创办的巴拉斯电影院)的圆武冰场工厂生产的“圆武冰场”老板是山东叶县的长春生。
红专街过去是外国第四大街清华冰酒吧工厂生产的“清华冰酒吧”总经理,是山东艺县的一个先例。邻居是中央大街的第三个副食品、哈尔滨歌舞剧院、里瓦坊和众多山东餐厅。
住在附近的人每天都能闻到烤莱巴的味道、冰棍香料的味道和附近餐厅的菜肴,当时是一条街的食物。人们过去称四条街为面包街;西区道37号东北电影院旁边的红河冰球工厂(公私合营后改名的过去的伏基?总经理是山东叶县的姓苏。
生产的“红霞冰棍”;稍微远一点的话,赵林公园东门对面森林街的刘成洞冰峰工厂生产的“刘成洞冰峰”社长是山东叶县的孙长平。还包括太阳岛(行政归属岛外)平原街江北伊斯林克工厂生产的“太阳岛冰棍”(厂长当时由讲道理服务局饮食公司每年不定期派遣)。
~ 5 ~ 6年国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5 ~ 7年转入公营合营,该公营后冰棍工厂的总经理改为“资方经理”。每个工厂都配有工坊的社长(厂长)。20世纪50年代末,哈尔滨服务局统一了这些冰棍工厂,成立了国营松花江冰棍工厂。厂长据说是上级派来的退伍军人艾福华,原来这些冰场工厂成了松花江冰场工厂下属的冰场车间。到了夏天,冰场供应不足,在太阳岛的平原街上建江北冰场厂、九乡电影院旁边建九乡冰场厂,在偏面自安胜街建松花江冰场厂,冰场生产完成了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改造,统一了质量管理、人力管理。各冰棍车间没有自主权,逐渐失去了自己的特色。但是职员们从过去的季节性临时工转移到正式的公共企业职员,生活从根本上保证了收入
也增加了那些资方经理成为了普通劳动者中的一员。在冬季冰棍生产淡季里区服务局组织各车间统一生产馒头、糖葫芦和元宵。八十年代初华梅饭店扩大经营范围开始生产冰棍和扩大面包生产并对外销售。红霞街东北电影院的对门是红霞冰棍厂
松花江冰棍厂的总销售量占道里区百分之九十以上。旺季仅道里区每天就能生产近五十万根冰棍。在春节后生产一半的元宵供应市场。那时马迭尔冰棍厂和江北冰棍厂规模小。马迭尔冰棍厂全年生产,江北冰棍厂只在夏季开业。
公私合营前哈尔滨的冰棍分为两种不同的风味:马迭尔的原味冰棍可以说是中央大街的“阳春白雪”(八十年代前是一角、二角一根属于高档食品)。直到今天马迭尔冰棍名称没变,样子没变,只是原来的装冰棍的木头箱换成了塑料箱,桦木冰棍筷子方形变成了扁形。
冰棍至今也没有纸袋或塑料袋包装完全“裸体”卖给顾客。马迭尔冰棍奉守着传统工艺,甜而不腻具有俄国公卿贵族的怀旧味道,直到今天依旧是百年老配方:砂糖、牛奶、鸡蛋、咖啡粉和水,是不加任何添加剂的原味冰棍。那个年代哈尔滨有钱的人少,大部分工薪阶层吃不起马迭尔冰棍。
其它几家冰棍厂生产加香料冰棍是中央大街大众化的“下里巴人”。五分钱一根为主也有一角一根但销量低。困难时期的六十年代冰棍原料供应不足,配料中加大了糖精、淀粉比例生产廉价的三分一根冰棍。据老人说加香料的冰棍最初的配方是十月革命后逃到哈尔滨避难的俄国难民带来的。除了砂糖、牛奶、可可、红小豆和鸡蛋还要加菠萝香料,只是各家配料的比例和熬制方法不同。加香料的冰棍味道具有典型的俄罗斯风味。现在市场上卖的所谓老冰棍就是用的原俄罗斯加香料的配方。直到今天俄罗斯进口的冰砖、雪糕、水果糖还保留着菠萝等香料味,这种香料味道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来说是一种怀旧的儿时味道。
现在冰棍制作全部自动化了。过去是手工操作,冰棍制作的质量全靠人去掌握。原料配制比例、熬料过程和控制冰棍的冷冻速度是冰棍质量的关键。不同的原料、不同的季节操作过程都要进行调整。和烹饪一样,只有有经验的老师傅才能很好掌握这门技术。就是今天自动化很高了也离不开人的控制,同样的马迭尔原料配方用同样的制冷设备,外行人也做不出马迭尔冰棍的味道其口感也大相径庭。
公私合营前哈尔滨,包括南岗、道外、香坊众多冰棍厂的老板和(伙计)技术工人绝大部分是三、四十年代闯关东来的山东掖县和黄县人。我的大爷就是在三十年代闯关东进清华冰棍厂学徒的,学配料、熬料、操控冷冻设备、维修冷冻机。大爷老实本分、心灵手巧、技术过硬,维修西门子压缩机和电机是他的长项。当年哈尔滨、长春、大连冰棍厂和冷库的制冷设备出了疑难故障尤其是西门子压缩机和电机故障都要找他。公私合营前清华老板刘礼斋很信任我大爷,冰棍原料的配方、熬制和冷冻都由他掌握着。
当时清华冰棍有五分普通冰棍 、七分牛奶冰棍、九分咖啡冰棍,清华的冰棍质量好味道独特。当年只有清华和马迭尔有卖冰棍的室内门市,隔着中央大街距离不到五十米,两家即竞争又和谐相处。五十年代在哈尔滨工作的苏联专家成为马迭尔常客。在红霞街歌剧院看完节目,在兆麟电影院看完电影的男女青年工人们买上几根冰棍坐在清华冷饮厅木头椅子上也派头十足。
八十年代初马迭尔对面华梅西餐厅开始生产冰棍,聘用已经退休的大爷等清华冰棍厂老人参与建设和生产。当年华梅西餐厅与清华冰棍厂、面包厂后院是在连在一起的,做列巴和冰棍老工人的技术和为人华梅知根知底,用起来放心。今天华梅门前卖的冰棍具有老清华冰棍的味道,与对门马迭尔属于两种不同风格,但味道都不错都成为中央大街一景(包括两家面包风格也不一样,各自保持自己的特色)。
过去这些私营的冰棍厂各有各的配方和制作工艺、互相严格保密,我熟悉的源茂的胖子老吕师傅在配料时外人包括本厂职工是不能进熬料间的,这是中国老工匠的特点,所谓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这些私营的冰棍厂遵循老祖宗留下来的商业道德,在经营中奉行中庸之道即竞争又互不拆台。老板和伙计们把企业的名誉和个人的诚信看得很重。
马迭尔冰棍一直前店后厂自产自销不批发给卖冰棍的小贩,加上价格贵一些那时候销量不是很大。过去中央大街从防洪纪念塔到新阳广场的十几个路口,斯大林公园、兆麟公园、电影院门前…到处都是零售冰棍的小贩。
全部是这几家厂的产品。零售冰棍的小贩是要经过区一级政府部门审批,销售执照写着“销售XX冰棍厂产品”经营范围:XX大街十字路X侧”在繁华路口会有4个冰棍经销点,能获得在中央大街繁华路口、斯大林公园、兆麟公园卖冰棍的执照是很麻烦,是要托人走后门。那些骑着自行车流动贩卖者大部分是无照经营,有时被管理人员撵的到处躲藏,为了生活也很不容易。
六十年代困难时期,冰棍是哈尔滨为数不多不要副食票的食品之一,春节市场上不要票的副食很少,只有冻花盖梨、冻柿子、冻海棠(花红)和冰棍。正月十五前只要粮票不要票的元宵。八十年代后冰棍厂的老一辈职工基本都退休和下岗了。
先是安达的雪糕对哈尔滨冰棍市场产生了第一波冲击 ,进入九十年代品种多样、质量更好的冰棍、现做现卖的冰淇淋机 自动化的冷冻设备取代了传统方式彻底改变了哈尔滨冰棍行业格局。冰棍经营形式的变化,加上企业的转型和国有企业一些弊端,使这些生存了半个多世纪的老冰棍企业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最后是一个不完美留下遗憾的句号。
在宣传外来文化对哈尔滨的影响同时我们不能忽视民族工业在哈尔滨的历史和贡献。网络化的今天也几乎查不到这些来企业完整资料和图片,所以收集的信息和图片可能有误烦请读者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