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谭峰
星期一一大早,我迅速从北京的东三环开车到达了西四环。
作者照片
在CBD朝9日晚6的城市生活中,香山周围的景色以分钟为单位征服了我。巨大的古树浓浓地占领着这一方的水土,他们在北京清晨上空释放出大量的负氧离子,突显出自己的存在感。早起的鸟儿清脆悦耳地展示着自己的歌声。他们很自由。他们肆意在翠绿的山林里盘旋,让人极度怀疑这里是不是“假北京”——“真北京”。此时要在火热中努力奋斗,怎么能是眼前这个悠闲的山居画卷呢?
过了一会儿,我也擅自跳进了室外游泳池。——这是我一个人的游泳池。
作者照片
炎热的阳光使看起来有点清凉的池塘里的水沸腾了。我伸伸懒腰抓住四肢,整个身体突然变得很轻,就像从游泳池里飞起来一样。在自由式呼吸时,我瞥见蝴蝶和鸟儿有时在游泳池水面上晃悠。微风慢慢掠过池塘面,北京城市的繁忙格调被这里特有的魔力扫得一干二净。
作者照片
我游了一个小时,准备上岸的时候,我发现游泳池椅子附近来了一个40多岁的中年男子。他换上泳衣,平静地盘腿坐着,一页一页地翻着什么东西。看到我停下来,他相当友好地对我微笑着说。“年轻人,游得好。”陌生人之间的友好在这个阳光明媚的欧式花园里一点也不突兀。
作者照片
简单地游了几圈蛙泳,我就上岸了。和这个“中年大叔”微笑的时候,我发现他身边还有一个男秘书。男秘书从叔叔那里刚收到他翻阅的文件后,仔细听了叔叔的“指示”。大叔在文件上签了名,男秘书恭恭敬敬地抽身离开了。
作者照片
中年大叔的身材看起来不臃肿,与他的年龄很不相符。他看起来像某集团的总经理或混迹官场的干部。这时,他扭着腰绕游泳池慢跑了几圈。跑到我身边的时候,他机智地对我说。“正好,你游完了,该我游泳了!”" "
好的“你游完泳,我就游泳”的心境!不急不慢,不急不躁。初秋的北京本来就这样天高地厚,云宽,山清澈,水长。
作者照片
游完泳后,在这绿光盎然的欧式园林中悠闲地走了几步。每一个雕塑都独树一帜,每一个喷泉都迸发出与众不同的热情,每一个角落都隐藏着精雕细琢的绝世美学。(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这让我感受到生命的价值——。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景色。(大卫亚设)。
习惯了在欲望城市战斗,人们逐渐接受朝九晚六、在工作中赚钱的生活。这种铁律也许不会给生活带来太多快乐,但至少能让大部分人找到安全感,过上稳定的日子。(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传奇》)但是这种“稳定”和“安全感”让人缺乏独一无二的“生活景观”,丧失了生活的本来面目。
ge/145cde4c84f34df788962c1cf7e94e6c?from=article.detail&_iz=31825&index=7" width="640" height="295"/>作者摄
到了午饭时分,我顺便就在泳池所在的餐厅吃饭。吊灯、座椅、罗马柱,餐厅里每个洛可可式的细节都彰显出如法国路易十四时期的精致风华。坐在靠窗的位置,随便要了一些家常菜。周围的食客看起来非富即贵,却又不声不扬。
作者摄
放眼望去,几乎没有人看手机,没有人不停拍照,大家都是低声细语地谈笑风生,聊天说地。有一桌的食客一看样子便知是老夫老妻,他们相互喂着吃的,说笑着。最后结账的时候,居然还是老太太买单。
作者摄
再看到我眼前的这桌,他们像是一个中产家庭。老公穿着西裤和休闲皮鞋,靠在沙发上翻阅着有关商业地产的杂志,好像午餐过后就要参加一个高端会议似的。老婆穿着优雅又不乏时尚,她正耐心地给她的孩子讲解着小学数学题。孩子坐不住,四处走来走去,但她并不会大喊大叫。整个餐厅偶伴有一些谈笑之声,却始终都是安静悠然的。
原来,午饭可以这样吃。它可以告别手机,它可以有说有笑,可以云淡风轻,可以岁月静好。生活之中也可以有这么多不一样的瞬间。
作者摄
吃完午饭的天空,清澈纯净,就像清晨一个人的户外泳池一样。这座城市下了一整个夏天的细雨,如今太阳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出头露面了。我吃得鼓囊的肚皮,在漫无目的的千百碎步中变乖、变瘪,恢复到它扁平的原样。
点一杯咖啡,随性坐在露天泳池的躺椅上,泳池里的人多了起来,却没有一丝喧闹的意思。捧着杂志,一篇文章和我谈起了环保生活的话题。文章说环保不仅是一种社会责任,它还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未来的人们会更加注重品质,注重在节制的时空中寻求不同凡响的生活品位。
作者摄
这个午后抛弃了电子设备,也不再有钢筋水泥,但它显得极为纯粹,令人淡然自足。在我头顶掠过的飞鸟们叽叽喳喳的鸣叫声中,我突然意识到,熟悉某种生活节奏、习惯某种生活模式,其实是一件挺可怕的事情。它让我们默然地接受了生活中的唯一性,却无形中地舍弃掉了更多的可能性。
但是,大部分人已不在乎生活本应该是什么样子,他们只在意生活实际上是什么样子的。在很多人眼里,生活实际上应该是买房、买车、挣钱、拼命。生活是上有老、下有小,是永无止尽的责任和使命。生活是柴米油盐,是没完没了的琐碎。在这种既定的框架下,谁还能顾得上花前月下,谁又能去大胆地尝试体验人生中那些“不着边际”的享受呢。
作者摄
记得当时决定从东三环赶到西四环游泳的时候,我内心也有点“小犹豫”。我原本可以在周一的清晨到国贸附近任意一家咖啡馆随便地坐坐,去三里屯某家网红西餐厅吃吃喝喝,傍晚再到朝阳公园慢跑几圈。这一天下来,也堪称完美无缺。东三环也能满足我“品质生活”的一切要求,又何必舍近求远地跑到香山脚下来回“折腾”。
但我转而一想,不是这么个意思。我无法从东三环咖啡馆啪啪啪打字的白领身上找到香山脚下的闲情逸致,无法在三里屯的西餐店里品咂出岁月静好的况味,也无法在朝阳公园的跑道中体悟那位泳池旁中年男子的淡定从容。
作者摄
我需要给我的生活找一些陌生的元素,让它与日常司空见惯的东西产生一些距离。有时候,我们的人生就是需要这样的“距离感”来填补那些用自以为是的情绪而铸就的心灵空缺。
“距离感”和“仪式感”是不一样的。“仪式感”,它更多是一种跟从潮流的“夸大其词”,比如晚上在自家吃西餐的时候点上蜡烛,这种行为使就餐本身充满了仪式。但这种“仪式”是社会性的,是大众的、潮流的东西。
相比起来,距离感恰好不是“顺从”的,它无需追随潮流,只需要遵从内心;它也不必再去“求同”,而是大胆地“存异”。
作者摄
就像我的选择一样,东三环的咖啡馆是仪式感,香山的泳池就是距离感。我在距离感中寻找到了另一种美、另一个人生哲学。在距离感的人生中,我们可以体会不一样的世界和不一样的自己。而这在仪式感的生活模板中,当然是不存在的。
返程途中,正好赶上了晚高峰。我在车窗外再一次看到熟悉的画面,匆匆赶路的行人神色凝重地朝着家的方向奔去,私家车的喇叭滴滴滴地吵个不停。其实这一刻很美——尤其是对刚从“大山深处”回到都市中心的我来说。
因为,这也是一种距离感。
视野 · 文艺 · 格调
随性畅快地记录生活、分享生活。如果你也热爱生活,请点关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