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攻略

【西什库教堂】西施库街风云一甲。

20世纪50年代,我母校北京四中的前门(东门)在西什库街上门牌号是“西什库福四号”,街对面是北京大学医院。目前,四中正门(西门)在西黄成根街上,门牌号码为“西黄成根北街甲2号”,原来的正门改为后门。

60多年来,西施库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让我从北到南说吧。先说街的西边。

平安街向南进口的地方现在是10层楼高的五星级金台餐厅。原来,这个地方是与西边的房子相连的“半岛”,要想进入西施库街,首先向南走约50米,向西走约30米,再向南走,才是笔直的路。

这个小“半岛”上有很多人。街旁有开小酒吧的人,有开车库的人。四中厨房师傅住在这里。居民中还有一名混血女性。现在这里成了宽阔的道路。

今天的西什库街

金台酒店占据的地方是原来的“法国名地”和4中的“北刀柄”。“法国明志”在四中运动场东侧,四中操场与只有一人的矮墙分开。据说,八国联军中在中国死亡的法军葬在这里。这自然让人联想到那个混血儿是当时法国人做的。

1951年我进入四中考试时,男孩子们为了表现自己的大胆,晚上跳进了名地。晚上能跳进墓地的人会受到大家的称赞。后来搬到了明地。

四中操场大体上是方形的,但“法国名地”的北面和南面各有方形的地方,就像刀柄一样,那时都是四中运动场的一部分。这个北刀柄首先被国家征用,建成华北局招待所,然后拆除,建造了今天的金台酒店。

往南走,紧挨着金台酒店有一个四重游泳池。游泳池建在四中南面的“刀柄”上。游泳池的后墙上原来有一个大门,两边的水泥墙上有很多突起、疙瘩,门两边有水泥柱,六边形,门楣上有繁体字“四重体育场”。

上世纪50年代拍摄电影《青春之歌》时,有反动派的三轮摩托车从大门出来镇压游行学生的场面。电影中的大门是四重游泳池后墙的大门。现在这门已经拆除了。

电影《青春之歌》截图

往南再走十多米,四中现在的后门朝东。仍然是原来的样子,只是向西移动了十多米。大门是铁的,上面有洞。南行几米,在街上可以看到20世纪80年代建的六边形图书馆和100年建校前建的“艺术楼”(音美教室)的背影。

继续南行就是现在的全国人大中心。新中国成立初期,这里是大学,后来成为幼儿园和人大常委会文员的家庭宿舍。20世纪80年代建造了现在的建筑物。

再往南走,这是北京大学医院的第二个住院部。这里原来是北医的地方,院子里养了很多狗,用作实验用,狗吠声传得很远。院内以平房为主,有三层楼。现在建了十几层现代化大厦。住院部门口有女保安岗,是美丽的风景。

继续往南走,就是红腊工厂街。这是东西向的街道,北医第二住院部的南门就在这条街上。

是穿过红腊工厂街向南走的酒店,原来这里是北京工读学校。公读学校以前是天主教的育儿堂,专门收容幼儿。作家刘胡明曾写过一篇文章,记述了一个名叫鲍艾德的女孩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经历。

20世纪60年代,我当班主任的时候,曾经组织过同学参观。

育婴堂并与包爱德座谈。包爱德因家庭贫困,一出生就被放到接受弃儿的匣子里,当她被修女收进去的时候,双腿已经冻坏了,只得截肢;稍大后,就要参加各种劳动,新中国成立后,才有了新生活。

继续南行,全是新建的居民楼,底层是商铺,向西拐,是饭馆和宾馆。原来这里是北京低压电器厂,现在搬迁到二环以外了。

宾馆的西侧是天主教西什库教堂。看到这尖顶的哥特式建筑,人们不难想起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当时人们有“吃面不搁酱,炮打交民巷;吃面不搁醋,炮打西什库”的口号。西什库教堂的街道上,曾洒有多少爱国义士的鲜血。

西什库教堂南口(1961年)

西什库教堂的部分房屋曾被北京39中占用,现在39中已搬出,在西黄城根北街另建校舍。

继续南行50米左右,就是西安门大街了。西什库大街的南口,原来必须西拐再向南,因为前面有房子挡着,现在房子已拆掉,原来南口东边的刘兰塑胡同也拆了,所以现在的西什库大街成了笔直的了,直通西安门大街。

让我们回到西什库大街的北口,说说大街的东边。

入口处是北大医院的新门诊大楼,五层高,设施现代化。隔一条胡同,就是北大医院原来的门诊楼了,现在是急诊楼,与四中的东门相对。

这里原先是医院的职工宿舍,现在都建成了医院大楼。原来的高墙是灰砖垒的。20世纪50年代,四中招生发榜,就贴在这灰墙上。灰墙下有许多摊贩,卖老豆腐的、葱花饼的……各有特色。

向南,是一个煤厂,卖煤球、蜂窝煤……从北大门诊楼向南,过大红罗厂大街一直到南口,过去是居民的四合院,现在全变成了居民小区。这条街的南端东侧有西什库小学。

西什库,在清朝是宫廷存放物资的地方。20世纪70年代,北京四中修防空洞,从地下挖出许多凝固了的桐油,还有水银,估计地下还有其他物资。

过去的北京,有“无风三尺土,下雨一街泥”“刮风是香炉子,下雨是墨盒子”的说法。人们用西什库的谐音给它起了个诨号“稀屎库”,诚如诨号之意,每当刮风或下雨的时候,这里的路极其难走,因为地面是土路。后来修了柏油路才有所改善。值得一提的是,原来路的两旁植有许多国槐,炎炎夏日,槐荫匝地,凉风习习,甚是惬意。

60多年来,西什库大街历经变迁,成为北京发展的一个缩影,有历史的痕迹,也散发着现代化的生活气息。西什库大街向过往的人们默默地诉说着往事,也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融为一体,向着更美好的未来发展。

关于西什库大街,您又有哪些回忆?

欢迎在留言区分享~

· end ·

致谢和声明

本文图片部分源自网络,侵删。

本文源自《北京档案》,

原题《西什库大街的变迁》,作者齐大群。

老北京胡同里的门联越来越少了

西单堂子胡同 是怎么从花街柳巷变成城中闹市的?

西单和二龙坑中间的大木仓 王爷府变教育部

(更多内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北京传统文化联盟”了解)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