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指南,中国发展网记者邱车俊报道。
陕西省安康市石川县位于陕西南部,北接秦岭南接巴山,汉江横跨县城北京的主要水源汉江,跨越县城58公里。作为秦朝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中国先进历史学会认定石川为纵横学派“鼻祖”知性鬼谷环。津巴沿海扶贫开发重点县,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通过不懈的建设,近年来石川县先后成功建立了AAA级旅游景区4个、AAA级旅游景区5个、省级特色旅游名镇5个、国家、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11个、2020年底国家全球旅游示范区。
围绕“小胖”创新体制机制。石川县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县长为组长、人大主任、政协主席为副组长的创导小组,统筹推进全球创建。实施相关重大事项“第一负责人”直接协调、目标任务“目录”制管理和领导班子办公室文件监督、县委县政府监察办公室文件监督、人民政协文件视察的协调监督机制。将创建工作纳入综合目标评价,实行不良记录扣分、年度综合评价重点、单一评价“一票否决”监督评价制度。建立旅游警察、巡回法院、市场监督、文化旅游“四位一体”联合执法机制。旅游行业协会发挥倡导、指导和规范的自律作用,引领良好的行业风气。
围绕“前规”加强政策保障。石川县的“多规合一”编制了《石泉县全域旅游规划》,根据“画计划、笔批准、围棋建设”的原则,确保计划的有效控制和实施。通过辅助资金、项目捆绑、金融投资、吸引投资、社会融资等方式支援旅游产业资金20.62亿韩元。每年设立1000万元的旅游产业发展基金,每年建立增长机制。《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奖励办法》 《扶持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激励政策》 《引客入石奖励办法》 《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旅游发展》等激励政策出台,现金奖励2700万元以上,贷款优惠1000万元以上,金融、投资、旅游产业资金3.5亿元活’利用灵活的人才政策解决编制难题,聘请了5名国家级行业专家学者提供智力支持,灵活聘用了30名旅游专家和110名服务旅游文艺人才。
以全球为中心优化公共服务。石川县提等升级境内4条国道113.1公里,新城等5条旅游高速路100.88公里,5条旅游景观路94公里。设有景区公交车、半线、城市旅游交通、出租车、租车等便捷的交通服务。安排玄关广客集散中心、道路服务区、旅游综合服务中心,实现县、镇、景区三级覆盖。标志导航、公共信息图形符号、旅游洗手间、停车场位置、安全结构等功能将作为统一标准提供。构建智能旅游数据平台,提供信息推送、电子商务、远程监控监控、无线WIFI覆盖、GPS智能导航、电子画外音、VR实景播放等现代服务。
围绕“转业”丰富供给体系。石川县融合先进文化和森林资源,按照5A级标准建设了贵谷岭旅游区。融合古城和特色街区资源、远古地质生态和农业资源,建设了汉江石川古城、联想洞、中坝大峡谷、鬼谷岭4个4A级景区。融合了游塘会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滩涂生态和村庄资源,建设了安山瀑布、龙凤站、津巴风土园、中坝车间村、赵银滩5个3A级景区。县城建“特色美食街区”,乡村建154个“百家百味”农户。培育主题酒店、名牌民宿、乡村旅馆,打造“石川香水瓶”。推进村旅与村旅融合,建设了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省级旅游特色名镇5个、省级旅游示范村9个。荣获全国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示范区称号。春季民间艺术旅游节、夏季蚕桑文化旅游节、秋季全国鬼谷高峰论坛文化旅游节、冬季汤会文化旅游节、四季庆祝旅游高潮迭起。大型原创实景歌舞剧《丝路之源十美石泉》和“玄泰大游行”情景喜剧、民俗演出等旅游项目正常化,向游客演出。
围绕“全时”维护安全秩序。石川县革新并实行“流场”管理制度,明确县、市长/市场、村长或局长为“流场”,负责区域旅游的正常化管理。县镇党委书记民政《三本帐簿》(意见建议、利益诉求、投诉举报)扩大到旅游景点,回应游客的关注,保护游客权益。旅游部门带动总体正常化,开展“联合治理”,促进旅游企业标准化、旅游服务规范化。建立了旅游安全应急指挥体系和救助体系、网上上下举报受理等制度。请放心,开展“40双百”创作评论,选择规范化的餐饮店、农户、夜市店、旅游商品店40家,餐饮店和诚信经营店200家引领服务市场。成立了“旅游志愿者”协会,提倡“每个人都是旅游环境,每个人都是流动风景”,正常化参与志愿者达1000人。
围绕“国民”共享资源环境。石川县实行“下庄警长四元”,保护江歌谱系收录。全面“禁火、禁煤”保护蓝天;“城乡卫生一体化”处理和“三改一体”确保清洁。将废纸改为余宝美观,建设国家级柳树水保科学示范院等3处景观园。县城将建设循环江旅游专用、自行车道、休闲散步道、镇村度假区、旅游区周围将建设绿地庭院、公园。文物保护工
作不断加强,现有省级文保单位9处、县保41处,省级非遗名录3个、市级20个、县级91个。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史志馆、纪念馆免费对公众和特定人群开放。旅游扶贫景区带片、景点带村、企业带户、服务带人,带动贫困户2万人依托旅游创业就业,实现增收。围绕“全局”,拓展品牌影响。石泉县每年投入800万元,推广营销“秦巴水乡·石泉十美”县域旅游形象品牌。与《新华网》《中国旅游报》等40家主流媒体建立推广联盟。县长亲任旅游形象大使在中宣部《中国推介》栏目向全球推介“秦巴水乡·石泉十美”。央视《记住乡愁》栏目播出《石泉老街——古风厚道》,并通过固化四季旅游节庆活动以及组织网红达人等创新品牌推广营销。
示范让石泉务实地走出了一条“依托青山绿水,实现富民强县”之路,为高质量发展找到了路径。示范构建出融合发展大格局,农旅融合的成效成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实现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促进了县域经济社会的同步发展。连续3年全县旅游接待人次及综合收入始终保持20%以上增速,旅游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增长至24.87%,三次产业结构由2016年的9.7:66.3:24优化至2020年的12.9:45.6:41.5。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全县旅游接待人次和综合收入仍分别达到2019年同期的90%和85%,带动旅游商品和农产品销售3.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16年的12.6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29.7亿元,成为推动经济恢复性增长的强大引擎和重要支撑。示范同时促进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全面提升,书记民情“三本账”的示范做法分别在新华社《内部参考》和陕西省内主流媒体刊载报道,成为全国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典型案例,并在全省推广。示范改变了城乡基础设施条件,交通围绕旅游转的实践成为全国示范典型。
创新亮点,一是体制机制创新。实行“党政统筹、‘一把手’工程、‘一盘棋’推进”的领导体制,形成了县党政“一把手”主导、县政协“一把手”主抓、部门及各镇“一把手”主力的推进落实机制。二是政策措施创新。出台并落实“点状供地”旅游项目灵活用地、旅游投融资、旅游人才招引、奖励激励促进发展等政策,有效破解了旅游用地、资金短缺、人才匮乏等瓶颈问题。三是旅游扶贫创新。大力实施旅游扶贫富民工程,将贫困群众镶嵌在旅游产业链上,创新“景区带片、景点带村、企业带户、服务带人”的旅游“四带”模式,走出了一条旅游脱贫、致富惠民的新路子。四是安全秩序创新。推行“游长”负责制,明确县长、局长(镇长)为“游长”,负责对区域景区景点、江湖河流、固定场所等实施常态化管理。推行游客“三本账”,将县、镇党委书记民情“三本账”拓展延伸到旅游系统,建立书记游客“三本账”(意见建议、利益诉求、投诉举报),及时回应游客关切、随时维护游客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