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水土主题公园需要扩大——。经过3年多的锣密鼓准备,上海海昌海洋公园和主题度假村酒店将于2018年11月16日开业。上海海昌海洋公园于10月1日开始试运行。海昌海洋公园控股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高杰9月6日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第一年客流量预计为400万人,今后海昌将参照迪士尼模式开发更多第二次消费的衍生产品。
业界指出,虽然本土主题公园的硬件设施升级了很多,但IP仍然不足,如果想开发更多衍生品经济,就必须做好内容和IP。
高峰日票价相当于迪士尼工作日的门票
上海海昌海洋公园分为美人鱼湾、极地村庄、冰雪王国、海底机站、海洋部落五大主题区和海洋主题度假村。公园里有三个大型动物互动表演场。6个大型动物展厅;两大海洋主题游行;两大高科技电影院;有海豚过山车、时空缆车、火山漂流、雪国列车、深海轮船港、超高速企鹅、海洋木马、鹈鹕大冒险等十多种游乐设施。
在运营配套方面,园区将实现智能化停车,与政府支持交通服务——公交车进行反驳,与旅游公交车建立双效联系,确保游客出行和住院。公园根据SOP运营服务标准,提供餐饮、主题化的商品和服务,实现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等功能,打造智能化旅游景点,提高游客的游园体验。
据悉,上海海昌海洋世界的标准费用为330韩元/张,最高峰日为399韩元/张。相反,上海海昌海洋世界的最高日费为上海迪士尼的平日费399元/张,上海迪士尼的最高日费为575元/张,假期高峰日为665元/张。
“海昌的定价相当苛刻,不能设置得太低。不能给人不高级的感觉,也不能超过迪士尼的票价。因此,如果将最高峰日的上限定为等于迪士尼标准票价,将达到较高的门票收益点。”华美首席知识专家赵焕烨指出。
从单票向多样化过渡
据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本土主题公园的成功率不高。一个主要原因是IP不足,无法打造衍生品经济,二次消费比例通常低于10%,有些项目低于5%。所以很多本土主题公园只能依靠单一化的门票收入。迪士尼乐园50%以上的收益来自衍生的二次消费。
经过多年的发展,很多本土旅游业者认识到了这一点。例如方特依靠“熊出没”IP创建主题公园和酒店,融合中国古典元素,最近开发了《飞越千里江山》等项目。海昌方面也开始在第二次消费上下功夫。
“目前我们开业的海昌项目中,第二次消费已经获得了约27%的收益。这在本土主题乐园已经算高了,但与迪士尼相比差距很大。我们也意识到我们的成长路径不同。迪士尼是有内容和实体的乐园,所以通过IP内容引导了其他消费。而且我们在玩IP之前有一个物理乐园。我们有自己的发展战略,希望用9年的时间将IP产品产业化,并参考迪士尼模式,培养当地IP主题公园,如我们的海洋IP、儿童话剧、主题食物等。”高杰对第一财经记者说。
海昌海洋公园控股有限公司发布了2018年中期业绩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海昌海洋公园实现收入为6.59亿韩元,同比增长2.4%。实现期间利润为8125万韩元,同比增长41.2%。实现综合毛利2.99亿韩元,同比减少6.6%。实现母公司所有者占8200万元利润,同比增长49.0%。海昌海洋公园的公园运营等业务收入同比增长5.8%至6.15亿韩元,主要是因为公园的门票销售收入和非门票业务收入比2017年同期有所增加。其中门票业务收入同比约为7.4% ~ 4.46亿韩元,占公园总收入的72.5%。非门票业务收入为1.69亿韩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约1.8%。
“从财报可以看出,我们的进口模式已经在向多样化转变。从长远来看,我们希望今后通过轻资产模式出口海昌品牌,在二三线城市有更多的项目。另外,我们还在测试温泉、野营酒店、研究学项目等。”高杰对第一财经记者说。
上海海昌海洋公园总经理李小军指出,上海项目预计将吸引长江三角洲游客,第一年客流量估计为400万人,以亲子家庭游客为主。
第一财经记者梳理资料时发现,上海迪士尼乐园开业第一年就有超过1100万游客超过了该公司最乐观的期望。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开设第一年累计接待游客约1700万人(平均每天4万多人,最高11万人以上)。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开馆2周年以来,累计接待游客超过3400万人,比度假区开馆第一年的客流稳步上升。
“上海迪士尼的面积比海昌项目大,IP效果也强得多,每年可以达到1000万人,上海海昌项目第一年的客流预测值还不到迪士尼的一半。从财报数据来看,海昌海洋公园的公园非门票收入持续上升。当然,与迪士尼、环球影城等国际化主题公园相比,二次消费方面存在差异,但在本土主题公园已经算不错了。以后海昌要注意差异化发展,与迪士尼区分开来,突出自己的特色。”赵焕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