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金山国家森林公园美景
“华夏文明看山西,5000年历史看晋中。”晋中是镶嵌在三晋大地上的灿烂明珠。在这人类历史文明长期积淀的热土上,山水景观灵气丰富,人文景观历史深厚。到处都是上天创造的奇观,令人钦佩。保察考试历史悠久,深宅大院深,重镇明村生机勃勃。他们是自然和历史礼物的宝贵财富,也是晋中这片土地上五千年文明的结晶。从本期开始,《晋中日报晚报版》推出了《人文读本——晋悠游》,集中展示晋中的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使更多人发现晋中,了解晋中,接近晋中,接近晋中。
柳车牛金山又称龙王山,位于太原市、柳车区、寿阳县交汇的寒山的数量上。
1993年,乌金山被林业部确定为国家森林公园。它覆盖乌金山、大红山、紫金山、中林山等25个山脉和明珠湖,总面积5.5万亩,森林面积3.1万亩。
这是2007年以来历史上留下的众多名胜景观,水晶园、玉皇阁、西藏狮子洞、黑龙江地、大惠石、天然谷等都得到有序开发,于2009年9月9日向中外游客开放,现被列为国家AAAA级旅游胜地。
2018年12月,乌金山国家森林公园迎来了更大的发展机会。晋中市委和市政府开始建设《森林的一半城,城市的水在城市里》的诗画作品——龙城街地区。乌金山成为龙城街地区建设中最大的生态资本,是整个地区“污水分娩”生态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太原市中心城市建设的新地标、新时期生态文明示范区,乌金山国家森林公园至关重要。
25座山脉连绵起伏,3.1万亩森林海波涛汹涌,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负氧离子含量为每立方厘米22000个——个,是黄土高原罕见的绿色明珠。
天阿尔碧波干、真金水、奇葩说、寒山施肥、临海日出、洪山瀑布、七彩柳寺、临海青岛等自然景观令人惊叹——。
佛、道、余、余、余、余、余、余、余、余、余、余、余、余、余、余、余、余。
在这里,东汉开国皇帝刘志源、汉人成佛第一人唐代的“恭王佛”田志超、清代湖北海军上将张彪、我党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韩林富、抗日英雄高国杰都斯3354出生。人杰地灵,英雄排出的风水宝地。
秀美壮丽的自然景观、悠久的历史文化、充满奇幻色彩的传说和故事融合在一起,是自古以来“游客云集、香火不断”的乌金山。
天地创造的自然美景
“春罗荡月,孤猴群鹿,因香气,在花林中无迹可寻;夏天伴随着新鲜的风,野鸡野鸡、新余和帅府都变成了花朵;秋天开了黄花,有枫叶化妆林。冬天是六花地黎明,孤独的根很温暖……”
这是明朝万年重建乌金山水晶园时碑文上记载的乌金山,可以看到其植物的丰足、环境的幽雅和景色的秀美之处。
现在已经是晚春了,黑金山的山桃花接近尾声,但粉白的山杏花、黄灿灿的连翘和紫色的丁香花正是那个时候。(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LAMLERT)天然混合而生的花朵,像霞光一样绚丽的黑金山帝峰上披着华丽的霓虹,给这幽幽宁静的地方增添了一点热闹。(莎士比亚)。
五禽山和野花四处不停,就像花精灵对这里有爱一样,奇异的花草都想撒在这里,只是为了传播多彩的花海。(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他们浑然天成,各自选择花期,色彩斑斓,令人陶醉。(威廉莎士比亚、坦普林、千里迢迢)春天,桃杏争春天,荆芥争美丽,樱花、丁香、杜老鼠安、牡丹、牡丹,你才出现,在一片新绿中格外耀眼。秋天是另一种夜醉,蓝色的野菊花,金黄色的灌木丛,鲜红的火,
绕梁环冈、绵延不绝,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烂漫的山花自成野趣,苍莽的松林则让人叹服。乌金山独有的奇景——林海日出即倚松林而生。
择夏秋雨后的清晨,于天色微明、晨曦微露之时,站在位于乌金山主峰的水晶院。放眼望去,只见远山如墨、林海含黛,数万亩松林层层叠叠铺陈入朦胧的晨曦之中。侧耳倾听,只闻林风飒飒、松涛阵阵。眨眼间,一抹朝霞露头,黛色的浮云被镶上了金边。终于,太阳从墨绿的林海中露出头来,云蒸霞蔚的林海遍染金辉。喷薄的太阳慢慢升腾,渐渐跃出林海、爬上天空,灿烂的光芒随之洒向山、寺,洒向远山、近树,也洒向沉浸于这自然美景的人们。
到乌金山,不经历一场罕山时雨(亦称诸峰时雨),实为人生憾事。
水晶院南向和北向的深谷中林茂草丰,植被覆盖严密,真真是“下不见土石,上不见天日”。地气氤氲加上空气潮湿,形成十分独特的小气候。即使是艳阳高照的晴日,深谷中也会时降甘霖。七月流火时,炽热的阳光洒向林中,草木蕴涵的水分化作浓浓雾霭蒸腾而上,在森林上空聚集成云,云厚化雨,雨随风落,颇为神奇。难怪此景位列榆次古八景之首,历代文人墨客多有诗篇歌咏。明万历户部尚书褚鈇就曾留下诗句:“岫云若得从龙岫,灵雨应知遍草荄。四海苍生仰膏泽,好为霡霂洗尘埃。”
19世纪以前的乌金山,古树参天,泉瀑满山,是一块山、水、林俱佳的风水宝地,泉水尤其有名。很早以前,乌金山的另一个名字——龙王山,在周边郡县中更响亮些。山上最有名的泉水,即为龙泉。
龙泉映月也是乌金山旧八景之一。据说当年剁手和尚兴建水晶院后,将一汪清泉砌石成井,供僧人饮用,并指龙王山为名取名“龙泉”。龙泉井刚砌成时水位很高,几与井台齐平。每当月夜,一轮皎月当空映照倒映井中,平静的水面便现出明月山树、洞檐雕龙的奇妙景象,故称“龙泉映月”。
在距水晶院东五里处的大洪山西北山巅之上,有处不得不看的奇特自然景观,名曰“石坎大瑾容杯”。名为杯,实为岩石上自然形成的一处凹洞。凹洞直径约30厘米,深约35厘米,形似海碗。内里常年蓄过半清水,清澈见底且经年不涸。即便隆冬腊月,杯内泉水也不结冰,实属罕见。人们猜测杯中水乃树凝甘露,滴聚而成。但究竟如何,一直没有定论。
乌金山诸多美景中,与水有关的还有千年不涸的洪山飞瀑。瀑布位于大洪山上镇寿寺以东的一个峡谷中,宽约3米,落差约5米。无雨时,瀑布流势缓慢,飘飘洒洒间自有一番出尘的韵味。待到雨季,瀑布飞流直下,溅玉飞珠间平添磅礴的气势。冬季来临,峡谷间多了一座凝固的飞瀑,玲珑剔透、粉雕玉琢。相传康熙西巡太原时,慕名从寿阳太安驿绕道至此,在镇寿寺停銮观赏,并在瀑布一侧栽种宜男草(又名萓草)以为纪念。如今,宜男草黄红相间的花朵从春开到秋,在飞瀑落地处环绕出一条锦缎般美丽的花带。
大洪山还有一处奇妙景观——北梁流砂,系北梁峰巅的岩石经数千年风化而成。呈现白、灰、蓝、绿、红、黄、紫七种颜色的流砂,从峰巅直泻而下,条块明晰、界限分明,在谷底铺出一张巨大的七彩地毯,来者无不感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天然造化。
乌金山自古即有“清凉胜境”之美称。因林茂水丰,加之海拔高达1500米,即便是炎热的酷暑时节山上也是凉风习习。据连续30多年的气象观测记录,在气温最高的7月,平均气温也从未超过23.9℃,古代人称“小五台”。唐朝皇族李通元留恋山境清凉,曾居山寺清修;孔祥熙垂爱山色风光,兴建避暑山庄;清末民初,就曾有英、德、意、美十多个国家的游客入山避暑观光。
此外,还有数百平方米的古树化石、造化天成的水晶漫院、蔚为壮观的翠峰迭玉、如临仙境的玉带云雾……逶迤秀丽的风景、清凉宜人的气候、奇特的地质景观,造就了乌金山旧八景、新十景、四奇景、六普景、外八景等众多奇幻绚丽的自然景观。
与林海山花为伴,于飞瀑流泉间流连,看鸟兽展翅奔突。置身乌金山,清幽静谧的环境会让人忘掉尘世的喧嚣和烦扰,顿生“不辞常作山中人”的感喟。
岁月积淀的人文景观
千余年的岁月积淀,赋予乌金山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也遗留下众多人文景观,宗教文化遗存尤为突出。
远眺乌金山,依山势而建的寺庙群形似巨龙,游走于绿海碧浪之中,蔚为壮观。水晶院、龙王庙、太清宫、大佛台、九峰塔等寺庙群落傍山而建,雕梁画栋的庙宇层层叠叠掩映在千顷绿浪间,晨钟暮鼓响彻山谷,铜磬风铃随风摇曳,于静谧幽远中平添庄严神圣的佛国气韵。
历史上,乌金山与佛教圣地五台山有很深的渊源,一向被称为五台山的下院。传说这里曾是文殊菩萨讲经的道场。古代的《榆次县记》对此一直津津乐道,更指出与文殊菩萨有关的三处景观。其一为黑龙池,是文殊菩萨当年饮狮(狮子是文殊的坐骑)的地方;其二为三圣院旁边的“藏狮古洞”,是文殊菩萨在乌金山讲经时,其坐骑狮子的藏身之所;其三是“大慧石”,乃文殊菩萨饮狮时打坐之地。
长7米、宽6米、高2.5米的“大慧石”,是一块黑紫色的陨石。千余年来,它横卧密林之中,青苔遍裹,晨露日浴。每当阳光穿透层林照射其上,便有隐约的紫雾升腾。据传它是当年女娲补天所剩,文殊菩萨到乌金山讲经,在黑龙池饮狮时,曾就近在石上打坐。文殊是佛界掌管智慧的菩萨,“大慧石”之名由此而来,黑龙池的泉水也因此有了“智慧泉”的别名。
乌金山人文景观之精华,首推水晶院。它位于乌金山主峰东侧,始建于隋末,原文殊殿的廊柱上曾刻有“大明成化九年重建”字样,后经历代多次修葺,明清达到顶峰,成为山西著名的佛教寺院。
传说,水晶院寺庙群由五台山一位云游和尚断手明志,靠化缘修建而成。和尚云游至乌金山,只见山水清幽、林木葱茏,云蒸霞蔚、紫气东来,他觉得是块风水宝地,决计在这里化缘建寺以修行。他在邻县一个大户人家化缘时,主人允诺出资白银千两,谁知管家却怀疑有诈。情急之下,和尚手持砍刀断指明志。东家感其诚,再助千两白银,并与和尚一起监工建造了水晶院。
据《榆次县志》记载,水晶院又称水晶寺,是古时乌金山最大的寺院,也是全山的中心寺院,龙泉即在寺中。清宣统年间重修该寺院之前,寺院中为方砖铺地,砖下皆为涌泉。人行其上,泉水从砖缝中喷溅四射,如玉似晶,甚是壮观。此即乌金山旧八景中的“水晶漫院”景观,“水晶寺”的名称也由此衍生。
2007年9月重建的水晶院依山叠建,构筑宏伟、雄浑大气。主要建筑由南向北依次为山门、钟鼓楼、大文殊殿、观音殿、大雄宝殿等。走进“钟灵毓秀”牌坊,即步入水晶院的第一进院落。院落上下两层,上层为书房院和禅堂院。下层为石窑式建筑“海窑院”。12间石券窑洞冬暖夏凉,是历代榆次县令公务之余小憩之所,也是古来文人墨客、官宦绅士入山避暑时住的地方。山西大学创始人之一的英国传教士郭崇礼就曾在此避暑养病,并在逝后存身乌金山送神坪。
跨过山门,即为水晶院的主院。右边是吕祖殿,殿分三间,塑有纯阳祖、财神、药王的塑像。殿东北角,即为远近闻名的饮狮泉。泉水藏身山洞内,四季涌流,不溢不竭,随用随生且甘冽无比。
正对山门,是大文殊殿。殿内塑狮子文殊像,象征智慧、辩才与威猛的文殊菩萨坐莲花宝座,持宝剑、骑雄狮,宝相庄严、不怒自威。两侧,五方文殊宝像分立。大文殊殿后有观音殿,观音殿前有龙泉井,“龙泉映月”之景即出于此。龙泉之水东流入水晶院东墙顺绝壁而下,形成“叠瀑飞泉”。
观音殿后是大雄宝殿,供三世佛。大雄宝殿依山建于山巅,要上而礼佛须登六十六级石阶。若望而却步,则无法领略朝佛的神圣,“人人都可以成佛”的俗语在此别有意味。
水晶院西南的四角坪处,坐落着另一座寺庙群——龙王庙,是乌金山国家森林公园规模最大的一处道教寺院,也是佛教与道教兼容、和谐共处的典范。龙王庙始建于明代中后期,后历经变迁,屡有兴废。2007年重修后,其布局结构为中轴对称三进院格局,由南向北依次为:一进院、山门、戏台、东西技门、钟鼓楼、五爷殿。
五爷殿里供奉的五爷神,也有一个传说。据传,很久以前乌金山并非清凉胜境,而是酷热难当,百姓深受其苦。专为人间排忧解难的文殊菩萨便从东海龙王那里借来一块清凉石,置于乌金山上,从此乌金山变得清凉宜人,成为远近闻名的避暑胜地。这清凉宝石原是东海龙王的五儿子祛暑纳凉之物,得知清凉石被文殊菩萨带到乌金山,他便找来向文殊讨要。文殊菩萨法力无边,很快降服五龙子,并让他住在乌金山顶,专司耕云播雨。自此,乌金山一带年年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人们感念五龙王为乌金山造福,便为他修庙塑身,加以供奉,并尊称五龙子为五爷。
水晶院东北的大青山顶,依山势建有太清宫,是乌金山国家森林公园内风景最美的一处道教寺院,金碧辉煌的殿宇楼阁掩映在万绿丛中,游人至此如入仙境。
太清宫原为宋代建筑,相传为全真教掌门人王重阳着其门徒所建。现有寺庙群为原址重建,自南向北依次为:山门、钟鼓楼、东西厢房、真武大殿、三清殿等。太清宫四周山高谷深,松柏环抱,古木参天,十分幽静。
乌金山双面九龙壁,在全国都较为罕见。它位于水晶院东侧,壁高7.5米、厚1.5米、长20米,由6574块特制的五彩琉璃构件拼接而成。正面均匀分布着九条飞龙,飞腾舞动之势跃然壁上。背面镶嵌的九条团龙形态各异,仿若在云间翻腾滚动,形象生动。每当朝阳升起,九龙壁就被涂上一层耀眼的光辉,巨龙好似要冲破云雾、腾身飞动,形态生动、活灵活现。
一个个人文景观,如捡拾于历史长河中的明珠,在乌金山上攒珠成链,搭建起一座历史文化的长廊。建于1400年前的镇寿寺石佛雕工精美,华严寺是唐代李通玄讲经之所,和合寺、三圣殿、洪圣寺、资圣寺……乌金山上佛、道、儒寺庙遗存星罗棋布。流村、峪头、苏村、后沟、四甲坪等古文化遗址,曾发掘出新石器时代陶器。卧虎山、孟良山是古战场遗址,鸣谦古驿站康熙帝曾驻跸,八路军工作团、太原战役前敌委员会、太原战役后方医院等革命战争旧址,留下过硝烟炮火,也留下了无数英烈的英雄事迹。
如果说秀美奇峻的自然景观是乌金山的形,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就是它的神,人类万余年的繁衍生息,一代代绵延不绝传承下来的人文精神、信仰文化,赋予乌金山独特的魅力与神韵。
英才辈出的风水宝地
乌金山背靠罕山,前瞰明珠湖,东依冀家山,西连中林山,山环水抱间成就了一处好景致,也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帝王将相、名人志士。
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是乌金山脚下的西左付村人。他16岁投军当兵,一次奉命在古晋阳南郊放牧军马,不料一匹马突然受惊,撒腿狂奔。马一路跑到榆次鸣李村一口井边才停下,将嘴伸到一只水桶里喝水。水桶的主人李三娘,其时正在井边打水。等刘知远气喘吁吁追过来,看了眼李三娘就惊呆了。原来李三娘天姿国色,很是漂亮。李三娘也被刘知远非凡的气度吸引,两人一见钟情。
此后,二人常到乌金山一山谷中幽会,并在谷中一山石旁私订终身,这就是乌金山“天缘谷”的由来。如今,天缘谷仍存二人在谷内饮马的两口水井,两井相距十余米,底部相通,井中泉水常年不断,人称“饮马双泉”。
后来,刘知远跟着太原留守石敬瑭南北征战,协助他打下了天下。公元927年,石敬瑭称帝,建国号为晋,史称后晋。公元946年,契丹入侵,后晋灭亡。次年,刘知远在晋阳起兵并即位,建国号为汉,史称后汉,李三娘被封为皇后。
李三娘虽出身小农之家却深明大义。刘知远当了皇帝后,想搜刮民财犒赏三军。李三娘力劝刘知远,主张用宫里的财物奖赏部下。于是刘知远把内府积蓄的财物全部拿出来赏赐给将士,赢得了军民的称颂和拥戴。刘知远辞世后,隐帝刘承祐继位,李三娘被册封为皇太后。隐帝在位期间,李三娘劝隐帝远离不务正业的大臣,力阻其诛杀顾命老臣,其德行在民间广泛流传。
刘知远和李三娘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甚远,宋元戏文《五代史评话》《刘知远诸宫调》《李三娘麻地棒印》《白兔记》中均有记载。
古时,在乌金山宗教文化的熏陶下,周边郡县信佛者众,汉人成佛第一人 、被唐太宗封为“空王佛”的田志超即为其中的佛学集大成者。
田志超是乌金山镇田家湾村人。他虽出身普通农家,却从小聪慧过人,精勤奋勉,稚量标远,有志于佛。17岁参加乡试得第二名乡贡进士,却无意仕途,一心向佛。在五台山削发为僧后,返回乌金山镇寿寺悉心修行。期间,化缘集资翻修镇寿寺,修建观音殿、千佛殿、大雄宝殿等。田志超一生云游四方,悉走南北大寺,遍访佛学大师,虚心以学,尽求完善;他聚集禅侣,终日精研佛经,诲人不倦。后佛界对他有“奉敬戒法,罕见其俦;护慎威仪,终始无替”的评价。唐代《续高僧传》卷二十《释志超》中有“自隋唐两代,亲度出家者近一千人范师,遗训在所闻见传者”的记载。在田志超坐化后,唐太宗李世民赐号“空王佛”,使他成为我国佛教史上汉人成佛第一人。
古人尚武,乌金山下勇者辈出。战国末期名闻诸侯的剑侠盖聂,祖籍聂村。史上著名的“荆轲刺秦王”的主角荆轲,曾不远千里慕名到榆次拜访盖聂,相传两人曾在乌金山“大慧石”上切磋剑艺。《史记·刺客列传》曾载:“荆轲尝游榆次,与盖聂论剑。”说的就是荆轲找盖聂学剑的经历。只可惜荆轲志不在剑术,不愿精习,后行刺秦王不成被杀。
清末民初军界政坛名人张彪,也是乌金山镇西左付村人,家境贫寒的他从侍卫一路升至湖北提督、建威将军之职。民国政府成立后,又被聘为高等顾问,授予陆军中将军衔、一等大绶嘉禾章。
乌金山不仅人才辈出,更以其雄山秀水涵养出一代代英雄儿女。抗日县长赵虎臣、中国共产党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韩麟符、抗日英雄高国杰皆出于此。
人称“抗日县长”的赵虎臣,是乌金山镇东左付村人。他自幼爱好武术,25岁投军入伍,后辗转到平定入牺盟会投身抗日救亡,曾组建抗日游击队。加入共产党后,他曾担任中共寿阳(路南)抗日县政府首任县长,在调任河北永年县任抗日县长后,他组织群众剿匪,一举歼灭欺压勒索百姓的两股“黑团”势力,群众盛赞他:“比旱天下了四指雨还好!”
韩麟符是乌金山镇苏村人,五四运动时他以天津学联主席的身份领导天津学生运动,与周恩来等相处甚密,在学生界德高望重,曾主办《新生》《向明》等刊物。后在李大钊的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建立内蒙地区第一个党支部。
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韩麟符出任全国童子军总司令。此后,他参加八一南昌起义,担任部队党务委员会委员,并随总指挥部南下广州。后因叛徒出卖被捕入狱,被国民党第四十一军军长孙殿英力保出狱。之后他组织学生队,宣传抗日救国主张,着手组织农民武装。在孙殿英部惨败后,韩麟符携妻回家乡避居,不想却被叛徒告密并杀害,年仅34岁。
高国杰是乌金山镇鸣谦村人,17岁从军报国,翌年秋奔赴榆次路北县佐公署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牺盟会工作员、区助理员、一区区长。后因叛徒向日军告密,在入村征收夏粮款时被擒。日军先以美女引诱,又逼亲戚劝降,均被他痛骂而去。
日军无计可施,将高国杰押至东长凝大槐树下,将其双手钉在树上。日军小队长令翻译再次劝降。他厉声高喊:“我高国杰至死不做亡国奴!抗战必胜!小鬼子的日子不长了!”痛骂声中,一群日伪军端着刺刀猛刺,高国杰壮烈牺牲。日军为其精神所折服,曾在其遗体前供水果数枚、野花一束。
这,就是英雄的山水孕育的英雄儿女。身处和平时代,我们不能忘记昨天的烈火硝烟,更不能忘记为了新中国的解放事业,把一腔热血洒在家乡土地上的他们。
革命先驱,英魂永铸。乌金山上的松涛林海之间、峡谷峰巅之间,将永远传颂着代代英烈的故事,而他们的精神也必将与山水长存,必将被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世代传承!(张莉芬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