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商报都在杭州六通酒店旁边的山脚下,有一棵距今有1000多年历史的香树,据时间推算,这棵老树出生于唐朝,历经千年风雨沧桑,见证着这座城市历史的变迁和蓬勃发展。
作为古都,杭州保留了太多像中国古代一样沉重的历史积淀,随着时间的推移,岁月的变化,这些历史记忆得到了仔细的保护,城市文明的延续,1982年全国第一个历史文化城市,1983年的“城市之花”、“城市之树”、1985年的“城市之树”
杭州被列为全国第一个历史文化城市
至今还保留着南宋市的格局
杭州与8000年文明史和5000年建圣史、1982年2月8日、北京、南京、洛阳等一起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个历史文化城市。
“能入选的城市一定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和意义。杭州不仅文化遗产丰富,历史上也是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拥有大量的文化遗产。”说到原因,杭州市园林文化遗产局世界文化遗产和名声保护处处长郎旭峰这样说。
面对迫切需要保护的“宝物”,杭州本着“保护第一、保障第一”的原则,实现了文化和经济两方面。
上世纪末,“旧城改造”工作在全国正式开展,黄成根下的青霞坊历史街区面临改造的危险。此后,杭州决定打破常规运营,保护这里原样。现在清石路、明清风格的建筑物、飞檐、镂空窗等与众不同的风景已经使河下街成为外地游客
郎旭峰介绍说:“杭州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发展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现在省内还保留着南宋的大城市格局,人们走在街上隐约可以看到当年的影子。”
作为土生土长的杭州人,他对这座城市有着深厚的感情,在他看来,发掘文化和保护古城同样重要。“杭州自古以来可视为移民城市,文化遗产丰富,从南宋到太平天国,民国时期,大量人口不断涌入,各种文化的交流和冲突造就了今天这里宽容开放的文化氛围。”
“事实上,杭州的历史区、历史建筑、传统村中,京杭大运河的文化积累同样深厚,良渚文化、钱塘江文化、吴越文化。……。这种本土文化也值得发掘。”郎旭峰说。
杭州人自己的“诗画”、“新浪木”、“桂花”、“香樟树”分别摘得了桂冠。
1983年,“选秀”受到了整个杭州的期待,我们有自己的“诗画”桂花和“新浪舞”香。
资料显示,当时参加“诗画”的选手有桂花、茶花、莲花、碧桃,“新浪木”的称号由香树、枫叶、垂柳和银杏树共同角逐。
6月5日至10日,在全市人民的投票下,杭州市绿化委员会共获得21627张选票。统计结果显示,有效票21518张,废票109张,桂花票9441张,得票率43.87%,乡长得票率11082张,得票率51.5%,分别获得桂冠。
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园林绿化处职员范丽娟当选“一时之树”和“一时之花”绝非易事。“首先要适应当地的生活环境,其次要具备一定的观赏价值,最后要积累历史文化,能够代表一个城市的形象。”
杭州干城区范围内古树的名义中,桧树和系数的比重比较高,可以称为古树,至少要100年。据杭州《西湖志》记载,东津盐和年间建立灵隐寺时种了桂树,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莎士比亚,《北方新闻》)。
"浙江省博物馆里种着两棵桂花树,树龄约为300岁."杭州荣仁、云书、正史、对话餐厅等地也有20多棵桂树被列入古树名单。
杭州人对桂花似乎也有不同的感情。1988年在万溪宇公园举行第一届桂花节后,每年桂花乡的9月份都会引起鸡西高潮。“桂花的品种也很多。肉桂、桂系、沙溪等,它是园林配方中非常常见的树种,每个都可以应对不同的景观,介绍范丽娟。
与桂花一起摘得第一名的香树,种植时间也一样早。“城市范围内50%以上的古树都是香樟。也就是说,杭州及其缘分从几百年前开始。(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美国电视剧)。)
被选为“试水”后,在星星上的香也越来越广,现在在很多城市和公路间也能看到越来越多的香树。
杭州选定了“新西湖十景”
时间跳跃到1984年,选定“诗画”“新浪”的第二年,杭州又出现了大动作,今年国务院将杭州列为我国著名的风景城市,国内外游客大幅增加。特别是北方观光地旅游已经很拥挤了。
当时,始源文国已多次整顿和疏浚西湖景观,修复和新建了许多旅游景点,因此,许多学者和市民纷纷提议增加更多的旅游景点来分散游客,使大家能够在舒适的氛围中欣赏西湖。
为了提高西湖景区的知名度,《杭州日报》公司、杭州市园林文化遗产管理局、《园林与名胜》(现为《风景名胜》)杂志、浙江电视台、杭州市旅游总公司5家单位联合举办了《新西湖十景》。
活动吸引了全国各地的5万多人,经过反复考虑,终于在众多景点中选出了10处。分别是云栖竹景、万隆溪宇、范畴梦川、龙井茶、九溪延寿、吴山天风、阮斗焕碧飞、黄龙土醉、玉皇妃云、宝石柳霞。此后,这10个景点从1985年9月开始,杭州市园林文化遗产管理局先后设立了警卫或景名。
《新西湖十景》增加了风韵和游客对西湖的无限遐想,同时丰富了旅游景点的文化底蕴。记者还表示,此次全民参与的选拔活动
时的西湖景区来说,尙属首次。2007年,在此基础上,杭州举行了第三次评选“新新西湖十景”活动,再一次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历史资料来源
中共杭州市委党史研究室(杭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