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乌苏拉,被孤独拥抱的中国第一个曙光小镇!
这里有一家、一条街、一家酒店,对面是俄罗斯!
我国领土最东边的边防哨所有神秘的小村庄,它是鲜为人知的乌苏,东经134 12' 20 ",北纬48 15' 29 "。从经度上看,它是中国最东端的村庄,位于黑龙江省武源县的乌苏镇。
雨季快到了,不仅渔民可以捕鱼,大多数情况下,这个中国最先迎来了太阳升起的“东方第一镇”,只有常住的家具和哨所官兵每天早晨的第一缕曙光。
孤独和平静,也许这个村庄对游客来说是最直接的感觉。这个村子南北长约500米,东西宽100多米的距离是这个村子唯一的距离。一所房子、几座工厂大楼和官兵们的哨所是这个村子里唯一有生气的地方。
这一时期唯一的家是常住在这里的石军学和张惠香夫妇,也是乌苏镇唯一的常住家庭。据石长夫妇说,当时空着的房子很多,当时随便挑了一间,生活院平时以捕鱼为生,有时还养了几只鸭子,生活舒适、悠闲、浪漫。
但是到了冬天游客很少来,本来就不多的村庄显得更加冷清和孤独。再加上低纬度的特殊地理情况,冬天看起来也特别长。一到冬天,老夫妇忙着完成家务,剩下的只是通过电视度过艰难的时光。每天都有两位老人作为守望者互相帮助,偶尔笑一笑,享受普通人无法忍受的孤独和寂寞。(莎士比亚,孤独,孤独,孤独,孤独,孤独)
02
过去的繁华和故事与现在不同,现在一个人孤独地生活,背后的故事早就知道了吗?(莎士比亚,莎士比亚。)
民国时期有很多烟馆、妓院、邮局和商业街,最繁华的时期住着1500多人。
乌苏,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是“金网海滩”的自然礼物,也位于中俄交界处,固体战略地位突出。事实上,乌苏娜的村庄从一开始就不是无人居住的。
早在先秦时期,赫哲族仙人(高淑馨)就已经用青石当箭捕鱼了。他们凶猛,养猪,住在地洞里,但仍然以四处迁移为主。直到清朝中期,乌苏村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定居人口。从临江部迁来的7户农民开始开辟这里,依靠茂源三角洲和乌苏里江的渔业资源为生。
俄罗斯将军穆拉维耶夫,早早觊觎大清黑龙江的战略位置。早在1858年和1860年,俄罗斯就迫使清政府先后签署了《中俄瑷珲条约》和“中俄北京”
条约》,将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余万平方公里土地,划归俄国版图。如今,距乌苏镇只有65公里的俄罗斯远东第一大城市——哈巴罗夫斯克,其实早在唐时,就被中国人管理和开发。割地之后,清政府为了抵抗沙俄侵扰,加强边境管理,于乌苏里江口(今乌苏镇)等地设置卡伦,征调官兵驻守。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乌苏镇的往来和安全。
清朝末年,乌苏镇上又陆续迁来几户人家,如福茂源、裕丰太、荣香酒行等当时有名的商号,主要经营粗织布、盐、烧酒、收购皮张等生意。闻声而来的朝鲜人和俄国人,曾使这座商业小镇热闹非凡、声名远扬,是当时乌苏里江的三大重镇之一。
民国初年,山东、河北的一些逃荒者也流落到这里,并在乌苏镇、黑瞎子岛上居住下来,加入到商业贸易中。据说,当时的乌苏镇有福源茂等商号9家、杂货店10余户,烟馆、妓院多处,邮局一所,生活着1500余人,货物颇为丰富。就这样,乌苏镇与俄罗斯相隔仅3公里的远东边城——卡扎克维茨沃进行易货贸易,并开创了最早的中俄民间贸易双城记。
03
乌苏镇,金色的网滩,中国最大的大马哈鱼场。
乌苏镇被外界称为世界最小的小镇,但这里鱼类自然丰富,却有着中国最大的大马哈鱼渔场。每年秋季的白露前后,乌苏里江就会迎来大批渔民,抓捕大马哈鱼。
每到这时,乌苏镇迎来一年当中最繁忙的季节,镇上一改平日冷静寂寞的景象,游客、哨兵、渔民,凡是能住人的地方,都挤满了人,顿时,人欢鱼跃的繁荣场景瞬间冲淡了平时那种清冷的景象。
这些渔民,大多是周围村庄里世代居住的赫哲人,他们自古以渔狩为业,延续这种古老的生存技能。冬天穿上鱼皮服狩猎可以抗寒耐磨,而春天穿上捕鱼则可防水护膝,又被称作“鱼皮部落”。
04
赫哲人渔猎生活的智慧,“衣鱼兽皮,陆行乘舟”。
村庄附近生活的赫哲人,是我国的一个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早期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的三江流域。由于赫哲族人过去多穿鱼皮衣,所以素有“鱼皮部落”之称,过去,“衣鱼兽皮,陆行乘舟”是他们渔猎生活的真实写照。
赫哲人的饮食结构,大部分是以鱼、兽肉和野菜为主,小米是副食。鱼松是每餐必吃的一道菜,赫哲族常食拌菜生鱼,将新鲜捕捞的鱼剔下鱼刺,将鱼肉切成细丝,拌上野生的“江葱”和野辣椒,加上酱油等调料,拌匀即可食用,味道鲜美爽口。
据新闻报道说,过去的乌苏镇也叫谓镇,几户游民捕鱼也卖也吃,活脱脱的生鱼削皮去骨,生切精肉放些调料,便可下酒:过去的渔人皆有一烟枪,一酒弹。烟一熏,酒一炸便有了精神头,起五更,爬半夜,能抗风抵寒。不分男女老幼,喝得有味起来,各立酒号,什么张一瓶、王一桶、李一坛等等。
捕渔期一过,这里由恢复往日里的寂静。人来人往的乌苏镇顿时只剩下寥寥几个人,几张熟悉的面孔。
在春、夏、秋季,把活鱼和新鲜的鱼肉剔下,切成薄片,蘸醋、盐食用就叫“拉布特喀”;把新鲜鱼肉剔下,切成连在鱼皮上的薄片,用削尖的鲜柳条串上,放于旺火燎烧成三四分熟,蘸醋、盐食用,就叫“达勒格切”;将去皮的冻鱼削成很薄的冻鱼片(类似于刨花),蘸醋、盐水和辣椒油食用,称之为“苏日阿克”,这是下酒之佳肴。
05
乌苏镇,东方第一镇
1921年10月,东北军混成旅35团步兵第2营驻防抚远县城,所属7连进驻乌苏镇,从此乌苏镇成为军事防守要地;1929年9月6日下午,苏军向乌苏镇发动全面进攻,中国东北军第九旅42团2营7、8两个连的官兵,终因寡不敌众,乌苏镇失守,中国守军100余人全部阵亡。
乌苏镇,在苏军的炮火中变成一片废墟。由于交通不便,兵患频发,镇上居民早就搬离了自己的家乡。就连赫赫有名的各大商号,也关门歇,辉煌转眼之间烟消云散。回想起来,不免让人黯然伤感……
新中国成立后的1962年,乌苏镇哨所成立。位于乌苏里江江畔,北纬48.2度、东经134.4度。2005年,由黑龙江省农垦设计院设计的“ 船”字型新哨所建成。
大多数时候,石群鹤和庄惠香夫妇共同见证着这里发生的一切改变,他们与哨所战士们,共同守护着这座小镇,结下深厚的情谊。用大伯老俩口的话说,“无论换多少官兵,他们都是我们的好儿女。”
夏至前后,每到凌晨2点10分左右,东方旭日又如往常一样,在这片寂静的土地上早早地升起。朝霞洒向整个小镇,于是乌苏镇又被称作“东方第一镇”。
如今,随着交通日益便利,本地外出的村民日渐回归到家乡,从全国各地搬回老屋住居,越来越多的全世界旅行达人纷纷前来游玩,用他们的镜头定格下这个祖国最东端的寂寞小镇。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里会渐渐的热闹起来,而且会成为网红旅游必打卡的旅行目的地之一……#跨年去旅行#@头条旅游 @头条带你游中国
参考:
赵秀娟:《军事记者眼中的中俄边境》 来源:国防科技
乐途:《乌苏镇:中国最早看到日出的地方》 来源:好去处
韩加君:《东极抚远的美丽诱惑》 来源:封面故事
袁志柱:《谱写中俄互市贸易新篇章》 来源:中俄资讯网
央视国际:《探访银妆里的乌苏里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