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攻略

【阿拉木图是哪个国家的】《阿拉木图—兰州》: 60多年前中苏合作纪录片中甘肃的样子。

《阿拉木图—兰州》: 1957年诞生了联合纪录片

纪录片是很多人最喜欢的纪录片,包括非洲的野生动物、美洲的玛雅文化、遥远的丝绸之路等。纪录片在观众面前真实地展现了未知的世界。(大卫亚设)。

甘肃是拍摄纪录片的“天堂”。庄园的大地,悠久的历史,多样的地形,丰富的民俗风情,从南蜿蜒向北的黄河,从东到西,不断的丝绸之路,注定了甘肃人对纪录片的热爱。

纪录片历史上有两部与甘肃有关的纪录片,至今鲜为人知。首先是郑君丽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拍摄的大型抗战纪录片《民族万岁》。这部纪录片郑君利前后辗转,3年来拍摄的素材达9卷。兰州的场面是为了拍摄江青两省,郑君丽三入兰州市。其中河西走廊的武威、兰州的黄河铁桥、中山林、榆木另一部纪录片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和前苏联联合拍摄的纪录片《阿拉木图—兰州》。这是一部展现古代丝绸之路新面貌的纪录片,也是纪录片中较早进行中外合作的电影。

那么,《阿拉木图—兰州》纪录片,到底是怎么拍摄的,翻开尘封的岁月,我们能听到什么故事呢?

为了阿拉木图-兰州铁路的税收,计划拍摄一部纪录片

这个故事从11年前开始,2005年是电影进入中国100周年,国内外举行了各种纪念活动。今年夏天兰州一位电影海报收藏家收藏的大量电影海报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体展示了其中的一部分。我记得那些海报很珍贵。其中有《黄河飞渡》、《创业》、《阿夏河的秘密》、《杀狗劝妻》等电影的海报。纪录片《阿拉木图—兰州》在其中。第一次看到的瞬间,没想到还有和兰州有关的纪录片!可惜,关于这部电影的资料很少。这是20世纪50年代拍摄的,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再播出了。第二,这与前苏联相协调,自然被列入雪场行列。尽管如此,我从那以后一直在关注这些纪录片。

解放以来兰州最早的“触电”电影中,《阿拉木图—兰州》被认为是最古老的电影之一。但是从全国电影发展的角度来看,它并不是最早的。就兰州拍摄的电影而言,抗战时期有《民族万岁》,之后是1947年4月《关山梦》剧组在兰州平安地拍摄桃花的场景。1948年6月,《风雨黄河》制作组在兰州的大雁海滩等地进行拍摄。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与兰州有关的纪录片是《红旗漫卷西风》。为了展示兰州解放后人民解放军横扫大西北的宏伟气势,1950年12月解放军第二兵团政治部拍摄了新闻纪录片《红旗漫卷西风》。当时兰州战斗中应该有很多照片资料,可惜兰州战斗晚上进行得很多,或者遇到下雨的天气,照明条件不好,没有留下很多资料。(大卫亚设,北方探索,战争)怎么办,只能补充相机。这次拍摄任务由四军战斗生活报社社长周莹组织,四军十一师摄影干部罗斌、二兵团政治部干事安文参加,组织了一百多名指战员,对部分场面进行了补充。有我军冲击沈家岭,占领黄河台(铁)桥,将红旗插在白塔山等珍贵的历史场面。这形成了一种奇怪的现象。解放兰州是夏天,为什么照片里解放军都穿着棉衣,原来是后面补拍的。(威廉莎士比亚,《北方专家》)。

这样算的话,前苏联和中国共同拍摄的纪录片《阿拉木图—兰州》与兰州有关,是一部影响力很大的电影,可惜受到双方关系变化的影响,隐藏在眼里。先来看看这部电影的缘起。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建设得到了前苏联的大力支持,大批前苏联专家来到中国帮助我们进行工业建设。兰州是十五期间国家重点建设的工业基地之一,有一批前苏联专家。此外,兰州是丝绸之路的重镇。在1957年“十月革命”40周年之际,根据中国、前苏联两国文化部的协议,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工作室和前苏联莫斯科科学普及电影制片厂联合拍摄了纪录片《阿拉木图—兰州》,是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第一部与外国合作的电影。这部纪录片由总导演、导演陈进担任,由普拉基米尔施澳德罗夫(也翻译为BA斯内普)负责。

拍摄这部电影的另一大背景是,当时正在计划“从阿拉木图到兰州”的铁路。当我们翻阅当时的旧报纸时,有时可以看到这方面的报道。1955年3月,有报道称《新闻日报》中的“阿拉木图-乌鲁木齐-兰州”铁路线进入苏联区间测量阶段。后来也有报道称,这条铁路的玉门到吐鲁番段进行测量。事实上,兰州到乌鲁木齐的路段是兰新铁路的一部分。

ttps://p26.toutiaoimg.com/large/pgc-image/5217b43828264672b0504c4a8cbaab65?from=article.detail&_iz=31825&index=3" width="246" height="290"/>

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两国文化部的协议确定,共同组成以“阿拉木图—兰州”铁路为贯串线的同名电影摄影队,沿线拍摄介绍地理风貌的专题影片。

前苏联导演,两次来中国拍纪录片

按照计划,先分头拍摄,大体上是双方分别从兰州和阿拉木图出发,拍摄沿途的素材,最后(双方)在新疆呼图壁会合。然后,再合拍一些重要场景。

这次,双方都派出实力强大的导演摄制组。中方的摄制组导演为覃珍。她在解放后,曾任电影局制片处副处长,也是一位老革命,早年到延安,曾在延安中学任教。1954年,还拍摄了一部纪录片《鞍钢在建设中》。中方的摄影师蒋伟也很厉害。蒋伟是一位老电影人,早在1937年就在上海艺华影业公司洗印部当学徒。后来,他逐渐喜欢上了摄影,起初,在上海“国泰”影业公司当摄影师。后来,又在香港“永华”、“长城”影业公司做摄影师。这期间,他还因为拍摄进步影片《花花公子》被港英当局驱逐出境。拍这部纪录片时,他以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副厂长的身份,担任摄影师。

前苏联导演什澳德洛夫的名头非常大,他对中国并不陌生,在1925年就到过中国,先后在中国拍摄了《伟大的飞行与中国国内战争》和《上海纪事·1927》两部纪录片。在这两部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得到了冯玉祥将军的大力支持,他曾经回忆过在1925年,在中国拍摄纪录片的情形。拍摄《阿拉木图—兰州》是他第二次到中国。

1925年拍摄,他借飞机飞行为线索,深入拍摄了当时中国的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情形。他到中国的时候,正是五卅运动之后。他先到张家口,拍摄了冯玉祥的军队,后来去了北京拍了市井风情,以及北洋政府有关人士,接着在上海拍摄停泊在长江中、炮口对准中国工人区的英、美、法和日本军舰,以及工人们同资本家斗争的情形。广州是他们的最后一站,拍了黄埔军校学生操演的场面,工人农民生活工作的情景。这部片子在欧洲放映时取名《东方之光》,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当时中国的看法。

不过,据一些人士的回忆,《阿拉木图—兰州》苏方拍摄起初“不太认真“,据说在边境上只拍摄国门的镜头。然后,一路直奔克拉玛依拍摄了油田。随后,拍摄了乌尔禾风城雅丹地貌、精河县艾比湖等等。看起来,他们更加注重沿线的工业和矿产。

卡车驶过街头,敦煌兰州成为双方合拍重点

在呼图壁和中方摄制组合拍后,有两个重点,一个就是敦煌,这似乎是前苏联摄影队的主要目标,他们在敦煌拍摄了大量的胶片,后来不仅出版了敦煌专集的纪录片,还出版了幻灯片。显然是早有打算的。

兰州自然是另一个重点,他们在兰州拍摄了大量素材,有兰炼、兰化、西固热电厂建设工地上进行热火朝天建设的镜头,也有兰州市内城市建设的镜头,拍摄了西北民族学院、兰州市容市貌,当然兰州的两个地标性经典黄河铁桥和五泉山是必须要有的。

这中间,还有一个小插曲,摄制组在兰州街头拍摄时,发现兰州街头的汽车比较少,为了使场面看上去更丰富一点,他们就把摄制组的汽车派出去,在兰州街头驶过,弥补了画面空白的些许遗憾。摄制组在兰州前后忙碌了一个月才结束。随后,将所有设备和素材装火车运往北京。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就是车队行驶过天安门的场景,这也意味着一个圆满的结束和新的开始。

还有两个题外故事,也很有意思,有首老歌叫《克拉玛依之歌》,很多人都喜欢,这首歌和纪录片《阿拉木图—兰州》也有关系。当年,著名作曲家吕远创作这首歌时,他并没有到过克拉玛依,就是看过影片之后,触景生情,而创作出来的。

新华社还为《阿拉木图——兰州》发过稿件,其中介绍中这样说,一个中苏电影旅行摄影队,沿着正在修筑的“阿拉木图—兰州”新铁路干线去旅行,他们把所经过的地方和祖国大西北正在建设的面貌拍摄了下来。

这部影片中,人们能看到旅行生活的趣味,也能看到沿线的工业迅速发展。玉门油矿正在迅速发展壮大。已成为公路铁路交通枢纽站的兰州,即将变成一个重工业城市……

讲述人 高羔 本土文化研究者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