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要好好练习“内功”
等待春天的到来
2020年是非常不平凡的一年。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使旅游业受到重创,数万家旅游企业被取消而倒下的著名旅企、旅游景点不少。但是,在经历了这场疫情后,旅游从业人员也出现了新的生机,创造了旅游直播、云观展、云观旅游等新形式,推动了“网络旅游”的发展。
随着2021年的到来,后疫情时代、旅游业应该如何发展?将面临什么样的机会和挑战?
停止,倒闭,破产
2020年1月24日,受疫情影响,文化观光部要求全国旅行社及网上旅游企业暂停经营团队旅游及“机票酒店”旅游产品,旅游业因此中断。在这种情况下,旅游、飞猪、去哪里等在线旅游平台公司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退款退款危机,线下旅游企业更是陷入了“冬天”,无数旅游相关企业倒闭破产。
据公开资料显示,截至3月27日,我国共有6456家涉外企业被取消。1670家旅行社、46家景区相关企业、1890家酒店、274家航空类企业、北上广三地占全部取消企业总数的19.8%,其中一些著名旅和景点也不少。
2020年2月,“中国出境旅游O2O第一周”百行旅游网宣布关闭,开始准备清算。4月,土家族民宿暂停了20省直营业务,北京市中国旅行社有限公司宣布停业、停产。一些国家级5A、4A景区宣告破产,如河北的野三浦、河南洛阳的扬子区等。
停业半年,星际团队旅行恢复,旅游业迎来了曙光。7月14日,文化旅游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进旅游企业扩大复工复业有关事项》的通知,恢复了省(区、市)队旅游及“机票酒店”业务,同时调整了景区限制措施,将最大载货量从30%调整到50%。
但是短期内旅游业没有迎来大的复苏。第一,上半年受疫情影响,人们的消费变得更加理性。第二,虽然进入了疫情防控正常化,但出于安全原因,人们对外出旅行持观望态度。
在这种情况下,上市旅游企业几乎推出了历史上最难看到的财报。
据中国《新闻周刊》的不完全统计,2020年第三季度,除西安旅游外,中信旅游、桂林旅游等13家上市旅企的净利润同比均呈下降趋势,西安旅游净利润同比增长。这是因为出售全资子公司获得了投资收益。
另外,在过去的第三季度里,丽江股份、西安旅游、松城演艺等3家旅企的净利润是积极的,其余11家旅企的业绩都是净赤字。其中,中信旅游逆差幅度最高,净利润同比减少约40%-3.13亿韩元。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旅游业在国庆节、中秋节复节期间迎来了小高峰,但总体上我国旅游业尚未完全恢复。
恢复仍然需要时间。
12月28日,文化观光部举行的2020年第四季度定期记者招待会上,文化观光部市场管理部一级巡逻员胡振强表示,2020年国庆中秋长假期间,旅游行业经受住了传染病正常化预防和控制的压力测试,没有发生聚集性传染病,旅游收入恢复到同期的近70%,提高了旅游行业的信心。
文化观光部公布的数据显示,11假期的第一天,全国接收了0.97亿名国内游客,同比恢复了73.8%。实现旅游收入766.5亿韩元,同比恢复68.9%。文智妍综合了各地旅游部门、通信运营商、网上旅游服务企业的数据,结果显示,在8天假期内,全国接收了6.37亿名国内游客,同比恢复了79%。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665.6亿韩元,同比恢复69.9%。
但同时他强调,疫情尚未过去,国外仍在肆虐,国内各地广泛传播,有局部聚会,对旅游业的复苏有很大影响。目前出入境旅游仍在中断,旅游业仍未恢复到正常水平,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因此,上市旅企业业绩“回血”还有待观察。
此前,西藏旅游在第三季度报纸上受疫情影响,前三季度公司销售额和净利润明显低于2019年同期,第四季度是西藏旅游行业的传统淡季。预计2020年全年累计净利润将出现赤字或同比大幅变化。
2020年12月29日,大众新旅游也在股票上回复投资者说:“今年新冠疫情发生后,公司的主营业务受到巨大冲击,尚未恢复。”
旅游业复苏还面临传染病的挑战。在目前国内出现多店零星分发案例的情况下,胡锦强指出:“旅行社及在线旅游企业出入境组旅游及‘机票酒店’业务暂时不会恢复。”景区、剧场、网络服务场所、歌舞娱乐场所、娱乐场所等将继续实行“75%”限制政策。" "
对此,神州国女市场部董事斯塔奥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双节期内不必要的旅行、减少或取消召集活动对国内旅游有一定影响,但冬天相对于其他季节来说是旅游淡季,因此影响有限。”
凯撒旅游CEO金鹰对《中国新闻周刊》的分析显示,由于国内强有力的疫情防控措施,最近发生的零星疫情对整个旅游市场不会产生太大影响。
同时,他说,2021年,新的文旅融合形式、新技术对文旅业的能力、新的营销形式的出现,将持续丰富中国文旅市场。“根据2021年全球态势及疫苗接种情况,海外疫情防控好的国家可以与中国进行开放旅游互动,旅游企业也将按照主管部门的指示推进中国内外旅游。”
数字转换仍需练习“内部工作”。
对旅游业来说,2020年是
极其特殊的一年,境外游完全“冰冻”,境内游“艰难求生”。但疫情之下,旅游业也衍生了一些新业态,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受疫情影响,2020年国内旅游业在旅游方式、消费需求及营销方式上都发生了极大变化,“旅游方式上,小型私家团、定制游、自驾游、自由行等非群聚类旅游方式更受欢迎,预约旅游成为标配;消费需求层面,国人对健康、安全的诉求陡增,在旅游各环节中也更加重视健康类旅游产品及服务;此外,直播、短视频在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崛起,丰富了旅游营销方式。”金鹰表示。
中国新闻周刊注意到,去年,当线下旅游陷入停摆、旅游相关产业受损严重之时,三亚、桂林、杭州等多地的文旅局局长、旅游企业和景区负责人在在线旅游平台上开启直播,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人文历史、美食美景,甚至直播带货。携程创始人梁建章,更是在携程因疫情没有收入、面临大量退款的至暗时刻,成立了携程直播带货项目组,并且亲自出镜参与直播带货。
除了直播带货,各大旅行社还纷纷开通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账号,在上面分享景区文化知识、实景拍摄图片以及实地讲解等等,通过“云旅游”的方式,激发人们的旅游需求。
经过近一年的摸索和发展,“云看展”、“云旅游”、“直播带货”等“互联网+旅游”碰撞出来的火花,不仅为游客带来了全新体验——足不出户看遍万水千山,也推动了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盘和林对中国新闻周刊分析,旅游直播、“云看展”等旅游新业态并非只适用于疫情等特殊时期,未来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5G广覆盖,“云看展”、旅游直播等体验效果会越来越好,这种数字化的展示也会成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营销。
然而就目前看来,“互联网+旅游”仍面临一些瓶颈,根据中国联通与腾讯此前联合发布的《2020中国智慧文旅5G应用白皮书》,在推进5G与文旅产业快速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仍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主要体现为:高频、可消费类数字文旅产品不足,在生产、管理、服务中引入新的风险,数据安全管理制度与智慧旅游建设标准不够完善,5G基建及智慧化改造成本高,旅游企业改造意愿不强等。
史涛亦对中国新闻周刊说道,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肯定是一个大趋势,但发展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旅游本就是要身临其境才会体会到乐趣和魅力,而“云旅游”、“旅游直播”等始终隔着屏幕,相较线下旅游缺乏真实性,因此对线上旅游从业人员的要求更高:文化底蕴要深厚、讲解要有趣、准备要充分,这样才能吸引用户观看。
此外他也谈到,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如何确保个人隐私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随着5G的发展,它在文旅产业上应该如何体现,即用在什么地方,怎么用,有没有相对应的法律法规确保文旅产业数字化的良性发展,这都是目前努力和探索的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5G、数字化虽能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但也只是外在的工具。旅游业要想长远向好发展,核心还是要修炼好“内功”——作为服务业,一定要给游客提供好的旅游产品、好的旅游服务和好的旅游体验。
“游客旅游体验的提升,需要旅游环境与旅游服务的持续改善,需要旅游业经营者、管理者、服务者真正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提升旅游业发展质量。”文旅创新智库专家李萌此前对中国新闻周刊说道。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