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每一个景区,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除了美丽的景色之外,就是让人流连忘返的美食。美食的好坏取决于是否有当地的特色,那么西安大雁塔这样的一个地方,附近都有哪些美食呢?
在大雁塔北广场再往北的马路两侧,有很多家小吃店,尤其是永民岐山面,正宗陕西风味,酸辣鲜香,喜欢吃就别错过,价格便宜;还有大雁塔十字西侧的天下第一面口味也不错。大雁塔西侧还有一个美食广场,经营各地风味。
biangbiang面(梆梆面)
梆梆面是汉中市的风味食品,由上等面粉精制而成。用酱油、醋、味精、花椒等佐料调入面汤,捞入面条,淋上猪油即成。其特点是酸辣鲜香,利湿暖胃,是一种含有一定脂肪、B族维生素和钙、磷、铁的面食小吃。真正的陕西话叫做“biangbiang面”。是很地道的秦地风味(辣),吃起来十分过瘾!
关于“biangbiang面”的得名,有着这样一个顺口溜——“一点飞上天,黄河两头弯,八字大张口,言字往进走,左一纽,右一纽,左一长,右一长,中间来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两个贼娃立在旁,座上车车走四方”。在品尝它的时候会发出biangbiang的声音,非常好吃。
牛羊肉泡馍
天下第一碗,牛羊肉泡馍
西安的牛羊肉泡馍,讲究工艺,烹制精细,火候到家,肉烂汤浓,料重味醇,馍筋光润,绵韧适口,肥而不腻,营养丰富,且具有食疗滋补作用。 牛羊肉泡馍,其渊源可上溯至公元前11世纪。西周时曾将羊羹列为国王、诸侯的“礼馔”。据《宋书》记载:南北朝时的毛修之,因向武帝献出羊羹这一绝味,武帝竟封修之为太令官,后又升为尚书光禄大夫。距今1400多年前的隋朝,在谢讽《食经》中有一款美馔叫“细供没忽羊羹”。据文献记载,唐代宫廷御膳和市肆都擅长制羹汤。“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羊羹就是用羊肉烹制的羹汤,即当今牛羊肉泡馍的雏形。相传,宋太祖赵匡胤未得志时,因生活穷困,流落长安(今西安市)街头。一天,身上只剩下两块干馍,因太干了咬不动,正为无法下咽而愁苦之时,恰好,路边有一羊肉铺正在煮羊肉,他便前去恳求一碗羊肉汤,希望把馍泡软再吃。那店主见他可怜,就让他将馍掰碎,浇了一勺正在翻滚的羊肉汤泡了泡。赵匡胤接过泡好的馍,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吃得他身上发热,头上冒汗,饥寒全消,精神倍增。吃罢,他便向店主连连道谢,继续登程。
著名的乾县锅盔
乾州锅盔历史悠久,始于1000多年前的唐代。相传,在修筑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时,将其墓址选在奉天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因这个方向为“八卦图”中的“乾”,遂将所筑之陵称为“乾陵”。奉天县后来也被改为乾州、乾县。修筑乾陵,工程浩大,征集的民工和监工的军队数以万计。每日需要大量饭食,一时难以制作出来。于是,民夫便用头盔烙饼,以应急需,这样烙出的饼,形似头盔,所以就叫“锅盔”。这种锅盔香味异常,既耐饥,又久放不馊,颇受民工和士卒的欢迎。后又经不断改进,更加可口。乾陵修成峻工后,随着修筑乾陵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锅盔馍”,却因它具有许多独特的优点而世代相传,延续到今。
八宝甜饭
八宝甜饭既是陕西城乡筵席上的一道佳肴,又是城乡居民春节宴客的必备美馔,以色、香、味、形俱佳而著称,尤以点燃烧酒、火化红糖而引人人胜。八宝甜饭为什么要用烧酒火化红糖?据传,这出于“周八士火化殷纣王”的故事。众所周知,殷纣王是历史上一个暴虐的国王,奢侈腐朽,作“酒池肉林”,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当时,位于陕西境内的周文王曾被殷纣王关押过,他恨透了殷纣王。为了早日报仇,费尽了心血,到处物色人才。通过访贤,起用了伯逵、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八个有才能的人,号称“八士”。周文王死后,“八士”就成为周武王的谋臣,并积极参与了消灭殷商的斗争。大约在公元前1027年,周武王伐纣后,曾在西周国都丰镐(今西安市西郊)举行隆重的庆典活动,王室的“庖人”特用八种珍品蒸制成一种佳肴,上席时,以色红似火的山渣汁浇于其上,用来象征“周八士火化殷纣王”。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室肴馔传人市肆、民间。由于选用八种较为珍贵的原料制成,又有“周八士火化殷纣王”之喻意,久之, 约定俗成,称为“八宝甜饭”。尔后,发展成为象征吉祥如意、生活甜蜜幸福的佳品,并将浇山楂汁改变为用烧酒火化红糖的吃法。 红糖一经火化,糖汁泛出浓郁的酒香,溶解于色泽绚丽、筋粘绵 甜的八宝饭内,吃起来别有风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