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趣味生活

三希堂法帖分别是什么

三希堂的主人就是乾隆皇帝,而这里的“兰亭”不仅专指书圣王羲之的书法珍宝《兰亭序》,还泛指历代书法大家的珍贵墨迹。乾隆十一年(1746年),清宫收集到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三种珍贵墨宝,乾隆爷大喜,命将自己的书房—北京故宫内的养心殿西暖阁(原名温室)改为“三希堂”。乾隆爷为什么要这样命名呢?他自己作《三希堂记》说:“内府秘笈王羲之《快雪帖》、王献之《中秋帖》,近又得王珣《伯远帖》,皆希世之珍也,因就养心殿温室,易其名曰‘三希堂’以藏之。”古文“希”同“稀”,“三希”即三件稀世珍宝。三希堂因珍藏这三件珍宝而得名,充分体现了乾隆对“三王”字的珍爱。乾隆皇帝还亲自书写了“三希堂”的匾额悬于堂上,匾额两侧的对联为“怀抱观古今,深心托豪素”(其中“豪素”指书法)。三希堂内仅8平方米,用楠木雕花隔扇隔分成南北两间小室,里边的一间放文房用具。窗台下,设置一铺可坐可卧的高低炕,御座设在高炕坐东面西的位置上。乾隆爷常常在这里欣赏墨宝,也练习书法。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全文只有28字,是王羲之40岁之后写的手札便条,因帖内有“快雪时晴”几字而得名。此帖用笔洒脱,动中有静,是王体行书中的精品。乾隆亲书八个大字“龙跳山门,虎卧风阁”来形容这位书圣的笔力气势。乾隆在位的60多年间,对这幅墨宝的热情始终不减,经常在三希堂临摹和玩味,反复为之题跋,一生竟对此帖做过73次题跋。王献之的《中秋帖》,全文共22字,有“天下子敬第一帖”之誉。王献之是王羲之第七子,他将父亲的行书笔法进一步加以升华和提炼。此帖已接近草书,为其50岁后之作,属便笺手作品王珣是王羲之的侄子。他的《伯远帖》全文共6行47字,飞舞灵动,典型的晋代上乘行草作品,内容为叙事之辞,因首句有“伯远”二字得名。帖后还有明代书画大师董其昌的题跋,亦为乾隆爷所珍视。乾隆十二年(1747年)至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爷下旨命吏部尚书梁诗正、户部尚书蒋溥等人,将清宫所藏历代书法作品择精要,由宋璋、扣住、二格、焦林等人镌刻成《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简称《三希堂法帖》)。法帖共分32册,刻石500余块,收集自魏、晋至明代末年共135位书法家的300余件书法作品。完成之后,将之恭放在三希堂的楠木匣中。《三希堂法帖》问世之后,乾隆爷仅精拓数十本赐予宠臣。乾隆十七年(1752年),又从清宫藏品中再次精心挑选出历代名人书法5卷,摹刻上石。至此,《三希堂法帖》始成完璧。到清代末年,开始广泛流传。法帖原刻石嵌于北京北海公园的阅古楼墙间。乾隆中年时,又将画家金廷标的画《王羲之学书图》、沈德潜作的《三希堂歌》以及董邦达的山水画等,挂在三希堂墙上,使三希堂增添了无限的韵致。三希堂始于乾隆朝,后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各朝仍保持原貌。如今三希堂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养源斋。另在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也有一处“三希堂”《快雪时晴帖》原帖藏于此。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三希堂法帖分别是什么,三希堂法帖是什么字体,三希堂法帖指的是什么,三希堂法帖是什么意思”边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