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趣味生活

殿试是唐高宗还是武则天

“科举”是隋文帝为牵制门阀贵族的跋扈,废除过去偏重门阀世袭的九品中正法,便于广从天下读书人中录用高级官吏的构想,在隋开皇十八年(公元五九八年)创立的新制度。在当时而言,不仅是中国,就是全世界来说,这个制度的诞生,都称得上是划时代的卓越的官吏录用制度,是了不起的创举。虽然历经各个朝代兴亡,科举制度也有所变迁,但科举制度的精神仍是不变,一直持续到清朝末年(公元一九五年),长达一千三百年的历史。唐朝继承了隋朝的制度,在科目方面设有秀才、明经、进士三科。唐朝初期,人们都把希望集中在隋朝以来即受重视的秀才科。秀才科考试只出“方略策”三题,乍看起来是很容易的,但考试的结果,每年只录取一两名,最多也不过五名左右,十分严格。因为按照当时的制度,参加考试的人,必须由州刺史、都督,或相等的高官推荐,万一应考者落第,推荐者就被认为:“没眼光,竟然会推荐没才能的人,还使朝廷费了这么多人力!”追究责任,往往使推荐者受到处罚,以致都督、刺史们对推荐人才采取消极态度。秀才科也因此成为有名无实的制度,终在唐高宗时被废止。“明经科”紧接着成为科举重心,这种考试计有口试重点大义、笔试策、口试帖经三科。当初没被推荐为秀才科的人,都去参加明经科,及第者也有相当数目,但后来明经科的重点偏重背书的帖经后,渐渐又不受人们的欢迎了。最后,进士科变成最热门的一科,进士科以诗、赋为主,应考者需要有创作的才能和渊博的学识,自认有才学的人,都喜欢考这科。一旦考中进士,就成为时代的宠儿了,进士科的全盛时代于焉形成掌管科举考试的是吏部,载初年间,称为天官,在唐玄宗的开元二十四年以后,逐渐由吏部移转到尚书省礼部。唐朝科举制度特殊的地方是,一旦学科考试及格后,也只是得到公职人员合格的资格,如要实际任官,则需经过吏部的任官考试。这种考试包括相貌、言语、笔迹、判例文,也就是要眉清目秀或具有堂堂的仪表外形,适合做一名官吏,且要能说准确官话,字迹端正,及精通判例用语、法律知识。经过这样严格挑选后,才能成为正式官吏,分派任用。载初元年(公元六九口年)二月十九日,太后亲临洛阳殿,策问贡士。所谓“贡士”,就是经过吏部考试及格的人,“策问”就是询问这些贡士一些经书义理及政治见解。充满野心抱负的太后,急于借此机会扩大寻求新进之士,祈求在旧有官场注入新鲜的血液,促进官场上的新陈代谢。因此,在选择这么重要的新官时,太后不放心过去由天官负责主考的方法,而要亲自担任考选官,不假他人之手。君主亲自担任决定性的主考官,可以阻止贡士与考选官间的派系恩怨。太后认为所谓的“官吏”,就应该抛弃私情,在君主统治下团结一心所谓“身”或“言”等考试,在本质上很容易受到考选官主观的影响。因此,考试及格的人,对考选官个人怀有感恩的心情,很容易因此而结成党派。可是,即使是通过“身”或“言”考试,如不能通过最后这一关就无法任官,这样就能预防官吏结成党派的危机。策问的问题当然是由天官拟定后,呈给太后过目,但对问题最后的订正、削除、增加等,都得经由太后亲自裁决,始能定案。科举的最后阶段,由天子亲自策问的习惯,从此以后称为“殿试”。载初元年二月十九日,太后亲自策问。此后,天子在宫殿上亲自考选人才的制度,也就成为一直持续到清末的“殿试”的起源。但是,自武太后以后,唐朝的殿试却成为有名无实的形式化了,一如过去一样,不须经过皇帝面试,只要经过吏部和后来的礼部考试,就可以立刻任官。唐以后的北宋太祖赵匡胤,把过去原属临时性的殿试改为制度化。因此,很多学者都以宋太祖为殿试的创始人。不错,载初元年,武太后还没正式成为“天子”,但后来始终不承认武则天为天子的《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也记载“二月辛酉,太后策贡士于洛阳殿,贡士殿试自此始”。不管如何说法,太后亲自策问的做法,确是革新的大事业。自她以后的唐朝历代君主,总把考选新进官吏的大事几乎都交给臣子处理,这些君主确实该受到怠慢职务的指责。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殿试是唐高宗还是武则天,殿试到底是武则天还是唐高宗,殿试始于唐高宗还是武则天,科举考试的殿试始于唐高宗还是武则天”边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