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微信号:ChinaEconomicWeekly
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经济网 www.ceweekly.cn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记者 贾璇) 11月25日,由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主办的“纪念精准扶贫首倡五周年——全国县域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经验交流会”在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举行。
交流会上,江苏省溧阳市委副书记、市长徐华勤表示,城乡融合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任何把城市和乡村割裂讨论乡村振兴的思路,或者是以传统的农业思维陷入脱离实际的乡村浪漫主义情怀,或者把少数几个村庄兴起视为乡村振兴的想法,都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思想障碍。
“没有县域经济发展,就没有乡村的全面振兴,只要是经济发展好,社会治理好了,不仅城镇繁荣,乡村也是充满活力的,把县域统筹发展好,是直接的乡村振兴”,徐华勤说。
江苏省溧阳市委副书记、市长徐华勤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摄)
乡村振兴必须把握区域一体化趋势
当前,以城市群、都市圈、经济区为主要方式的区域一体化浪潮,正深刻改变着县域发展的格局。在徐华勤看来,乡村振兴必须把握这一趋势。溧阳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位于南京都市圈、皖江城市带、杭州都市圈、苏锡常城市群的交界地带,属于宁杭生态经济带的重要节点,是长三角城市群的地理中心。如何在这种多元多层次的区域合作中寻找乡村振兴的着力点,是溧阳一直研究和实践的课题。在多元、多层次的区域当中,如何找到切入点是关键。
具体来说,一是发展定位要在资源禀赋的基础上体现分工互补。新一轮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是基于资源要素禀赋与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城市间功能互补、分工协作的全面升级。溧阳同时具备距离多个大城市近、交通条件好与生态环境优势明显的特征。徐华勤表示,“我们提出建设‘长三角生态创新示范城市’的奋斗目标,就是既要让生态在区域一体化中更具吸引力,让人愿意来;还要把生态创新出新的表现形式,让更多的人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更要通过生态优势吸引创新的力量,在更高层次实现生态的价值”。
通过近年来的努力,溧阳市不仅把沙河水库、大溪水库这类的设施打造成了全国第一家水利设施类的上市公司“天目湖”,而且吸引了超过1700万人次的国内外游客徜徉在溧阳的乡村与绿水青山间,更是带来了上汽集团、宁德时代长三角基地、中科院物理所长三角研究中心等项目的纷纷落户,生态优势转化成了产业、科技、人才等创新发展优势。
二是产业培育要在城市需求的导向下实现消费供给。以溧阳为圆心,以两小时车程为半径,生活着中国相对富裕的2亿多人口。随着沪宁杭等都市生活的快节奏、人口的老龄化,休闲、健康方面的消费成为城市新需求。作为长三角地区“最美净土”的溧阳,优质的山水环境、长寿的基因元素,为这2亿群体追求高品质的健康生活提供了可能。徐华勤表示:“我们把乡村振兴融入到与城市消费共享用户的节奏中寻找空间,积极探索以‘环境更友好、发展可持续、群众得实惠、政府有收益’为基本特征的幸福经济发展之路,发展高端休闲与现代健康产业成为溧阳服务长三角的重要途径。”2017年溧阳市休闲经济与健康经济分别占到全市经济总量的11.7%和8.1%。
三是乡村环境要在城乡统筹的进程中体现田园风貌。环境治理必须让区域协同联动起来,才能解决好整体性的环境建设问题。据徐华勤介绍,溧阳首倡并即将得到国家发改委同意设立的苏皖合作示范区,重点就是要联动边界地区的县市,形成区域一体化的生态环境共治体系和生态安全格局。同样,对于县域乡村环境提升而言,必须要强化系统思维,坚持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优势互补的原则,在全域范围内统筹推进。
近年来,溧阳先后关停了170多个采石矿、砖瓦窑、石灰窑、码头等,投资4亿多元生态修复废弃矿山50多个。投资7亿多元对全市64座水库、32座重点塘坝进行治理,投资6.3亿元开展新一轮天目湖水源地保护行动,采用PPP模式投资12.8亿元实施区域治污一体化工程、投资14.8亿元开展全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从2011年起,投资7.84亿元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所有村庄通过省级验收,建成“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2017年开始,溧阳又以入选省级特色田园乡村试点地区为契机,到明年底累计投入8亿元实施“美意田园行动”,开展交通干线沿线环境整治、规划发展村村庄综合整治、农村河塘整治、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生态公墓建设五项工作,谱写富有溧阳特色的田园牧歌,努力让干净、整洁、舒适、美观成为溧阳城乡环境的新评价。
把乡村空间的价值增值作为县域乡村振兴的突破口
徐华勤表示,乡村振兴的过程,是乡村空间在县域经济价值链上不断增值的过程。实现乡村空间的价值增值,关键要充分激活土地、生态、品牌等资源,形成联动效应,才能在县域乡村振兴上取得突破。
一是土地综合整理治出“金娃娃”。在现行土地制度安排下,利用集体土地从事非农建设被限制,乡村空间无法实现与城市空间平等的发展权,工商资本和创新创业人才难以持久地向乡村流动。“几年我们主要以农村土地综合整理为载体,撬动农业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转变。近3年来开展各类土地整理项目总规模约13万亩,累计新增耕地面积约4.9万亩,连续3年新增耕地面积位居江苏省第一,累计实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增量33.7亿元。2018年,溧阳市占补平衡、增减挂钩、工矿复垦等各类土地整理项目涉及到8个镇、45个行政村。这些村的集体经济收入平均增加18万元,经过整理的耕地亩均发包收入由250元左右增加至700元左右。鼓励农业合作社流转土地山林以及闲置农房等资源投入规模经营,促进富民增收。”
目前,溧阳已累计流转土地23.31万亩,惠及17万农户。溧阳塘马村合作社通过流转50亩村民闲置土地,开辟“我家自留地”,返聘村民为田园管家负责种植,村集体年创收200多万元。
二是“溧阳1号公路”串成“金银山”。溧阳依托“四好农村路”建设,建成365公里的“溧阳1号公路”,把全市主要的景区景点、文化遗存,220多个乡村旅游点、62个美丽乡村和特色田园乡村串联起来。今年“五一”“十一”期间,180多万游客慕名而来,“溧阳1号公路”成为网红打卡地。这条彩虹路在将人们引向诗和远方的同时,也把沿线的农副产品带向千家万户。富硒软米、两湾白芹等多种优质农副产品,成为游客竞相采购的“爆款”。沿线一些特色瓜果种植基地,也通过举办农事节庆活动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拥有700亩杨梅林的“日日春”山庄,每年举办“杨梅节”开展游客采摘体验游,日吸引游客超1万人次,不仅省去了用工、物流成本,而且实现了价格翻番。
三是“天目湖”品牌打造“金招牌”。核心的城市品牌建设,对于提升乡村空间价值至关重要。天目湖是华东唯一、全国两家之一的集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5A级景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三区一体”的旅游度假区。依托“天目湖”品牌效应,溧阳冠以“天目湖”品牌的农副和旅游产品有100余只,天目湖砂锅鱼头和天目湖白茶成为其中最具吸引力的名片,乡村整体资源附加值不断提升。品牌优势拓展出农旅融合,11个国家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和休闲农业星级企业、19家省级乡村旅游区(点)陆续建成。李家园村依托南山竹海景区辐射,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22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4亿元,获评“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2017年,溧阳仅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就超过760万人次,实现农旅收入35亿元,带动5万农户增收。
(新媒体编辑:王新景)
关注《中国经济周刊》头条号
请回到文章顶部,点击右上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