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核威胁”的出现,世界竞争的格局开始改变。从西方野蛮扩张的全球殖民时代进入了全球贸易竞争时代。
在这个时代,军事竞争更多是一种国力象征,而世界各国的相互竞争,更多比拼的是生产技术,国民经济与金融资本。
现在的世界货币是“美元”,作为世界通用结算货币有很多特权,比如向全世界收取“铸币税”(发行货币的受益,简单说100美元成本如果是1美元,但是购买力为100美元,那么99美元便是铸币税)。
还有就是全球货币的调控权,美国动不动能对其他国家进行经济制裁,这就是调控权在起作用。
最重要的是经济压力会被分担,正常本国货币的发行是自己国家承担,很容易就通货膨胀,但是世界货币发行是全世界共同使用,通货膨胀的压力也就全世界分担了。
既然作为世界货币有那么多好处,美国是什么时候成为世界货币的呢?
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英国是世界的霸主,最高峰时拥有33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与全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英镑则是世界货币。
衰落的英镑
美元打败英镑正式成为世界货币的主宰,就是由布雷顿森林货币战建立的。
让美国替代英国的霸主地位最直接原因便是两次世界大战,美国在二战初期选择中立,但是向欧洲各国贩卖武器和装备。
我们常说“战时黄金,和平古董”,在战争时国与国的交易方式是黄金,因为随着国家命运的不确定,货币的信用也就下降了,当然是黄金最实在。
截止到1941年,英国作为欧洲的参战主力,累积向美国输入了20亿美元的黄金,动用2.35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美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黄金储备国,截止到1948年,美国官方黄金储备占全世界的74.5%。
丘吉尔的一句“We never give up”(永不投降)拖垮了英国,在战争即将结束的时候,英国经济疲惫不堪,更雪上加霜的是,纳粹德国为了打击英国,不止实在军事上,还有金融上。
德国印刷了大量可以以假乱真的假英镑,又叫“本哈德币”,保守估计纳粹德国印刷了相当于现在的30亿英镑投入使用,这个数字比英格兰银行自己印刷的都要多。
在高峰期,市场上流通的超过三分之一的英镑都为本哈德币,造成了英镑的疯狂贬值。
这样的情况下,英国依然还想捍卫自己的世界霸主地位,1944年二战末期,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特森林镇,召开了以小镇名命名的会议,日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也是源自于此。
该会议有44个国家的政府代表参加,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也参加了,代表团人数多达33人仅次于美国代表团,但是中国后来由于金融封闭,实际没有加入到布雷特森林体系中。
会议的主角,当然就是英国与美国,这场会议英方的代表为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凯恩斯在美国的声誉极高。
罗斯福新政应对经济危机所采取的措施便为凯恩斯的著名学术理论——国家干预经济,凯恩斯的地位可想而知。
金本位之争
布雷顿森林会议耗时日久,由于事关国际地位,英国在1年前便开始准备了。凯恩斯曾到美国讲学,大谈“黄金无用论”,告诉美国黄金已经不适应经济的发展,应该废除金本位的思想。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有点奇怪,英国可是由牛顿一手建立的金本位货币体制,为何凯恩斯要大谈黄金无用呢?
经济学家也是有国籍的,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吸纳了全世界最多的黄金,而英国却已经无力再支付黄金,放弃了“金本位”,美国在世界大战中的所有财富将会变成一堆稀有金属,失去了财富的意义。
凯恩斯的说法,完全是为英国的利益考虑,就像今天的西方经济学家经常试图向中国灌输应该开放自由市场,让人民币大幅度升值一样可笑。
凯恩斯在会议上提出建立一个国际清算同盟,发行一个新的世界货币——bancor(班科),各个国家的央行以持有班科的比例来发行货币,并维持兑换比例。
凯恩斯
凯恩斯的计划,抛弃了黄金作为货币本位,以各国的信用建立货币体系。客观来说,这个计划总体来说是比较完善的,但是美国是绝对不可能同意的。
一旦黄金被踢出货币体系,黄金就只是黄金而已,不再有“财富”的价值了。凯恩斯想谈笑间拿走美国人积累数十年的“财富”。
美国的谈判代表亨利·怀特,他曾经是凯恩斯的忠实信徒,非常崇拜凯恩斯。但是他站在了会议上,便代表了美国的利益。
怀特一眼看穿了凯恩斯计划的内核,针锋相对的提出了“怀特计划”,核心内容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货币计划必须坚持黄金原则,即“谁拥有黄金,谁来制定规则。”建立以黄金储备为基础的国际货币体系。
怀特直言道:
美元完全可以成为替代黄金作为国际交换的媒介和储藏工具。
英国外交部的官员对此表达了担心:美国旨在全面胜利后,成为军事和经济上的世界霸主。
凯恩斯和怀特被称为西方世界近代史的“瑜和亮”,这两份计划,客观来说,凯恩斯的计划要更加复杂且目标更远大,同时各有共通之处。
比如:维持汇率的稳定,减轻外汇汇兑的限制和管制等等、主要的核心争执还是在于,由谁主导国际货币政策。英国的想法倒是没指望一直能当世界霸主,只是想与美国一起分享世界权力,而美国最核心的诉求便是让美元成为世界货币。
经过20天的激烈争论,英国终归英雄迟暮,最后达成了以“怀特计划”为主,“凯恩斯计划”为辅的妥协货币协定,史称“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核心内容是: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成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成立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以及全球性贸易组织(后来的关贸总协定,演化为WTO)。
1945年12月27日,22国代表在《布雷顿森林协定》签字,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成立,中国是这两个机构的创始国之一。
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美元与黄金的兑换比例为:1盎司对35美元,美元实际上成为了黄金的替代货币,“美金”这个词也是从此而来。
美元与英镑的货币战争,以美元胜利结束,美元拥有了号令天下货币的权力。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塌
布雷顿森林体系从建立到崩溃,只用了不到30年时间,二战结束后,欧洲和日本的经济恢复的很快,自然对货币的需求也就高速增长。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需要作为储备才能发行自己的本国货币,于是大量的货币需求使得美元大批被输送到欧洲和日本。
客观的说,战后美元的大量输出一方面是美国都欧洲及日本的经济援助,同时也换来了一定的商品以及铸币税;同时也促进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复苏与增长。
所以在初期,美国黄金储备够的情况下,只要源源的印刷美元便可以实现他的全球战略布局。
但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在和平年代的经济是极高速发展的,但是黄金的生产量却是有限的,渐渐美元的发行量开始超过了黄金增长。
也就是说,美元相对黄金贬值了,但是作为世界货币,美元应该是稳定的。
这就诞生了一个巨大的问题: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格里芬在他的著作中提出:
由于美元作为国际货币,世界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将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势必导致美元在海外不断的滞留和成定,对美国来说会发生长期的贸易逆差;
但是美元又必须保持稳定,则要求美国必须是个长期贸易顺差的国家。这两个要求相互矛盾,因此是一个悖论。
这就是格林芬难题,简单解释一下,美元在全世界随着经济发展将会需求增大,美国就必须不断发行美元,只有两个途径,要么不断挣美元(黄金),要么增加黄金产量。
但是美国是没法在全世界都使用美国货币的情况下,还能保持不断的挣美元的,美国再强大也无法保证一边发行货币,还能贸易赚回。
因为与黄金挂钩,美元是无法随便印的,同时黄金的开采速度也无法跟得上发行速度。
在这种矛盾下,美国选择了不断的发行发美元,实际上美国的黄金储备一直在下降,1949年美国的黄金储备从246亿美元到1958年减少到了200亿美元,到1971年就只剩97亿美元了。
美国短期外债已达到600亿美元,也就是说美国承诺的对黄金兑换美元,已经无法做到了。
世界各国纷纷不满,以法国总统戴高乐言辞最为激烈,批评美元无止尽的发行,享有“过分的特权”,各国纷纷抛售美元,抢购黄金。
随着越战的爆发,美国终于在格里芬难题下撑不住了,1971年,美国尼克松政府宣布放弃“金本位”,世界各国恢复浮动汇率,布雷顿森林体系土崩瓦解。
成也黄金,败也黄金。
结语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美元好比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丞相”,黄金则是“天子”,哪怕实际这个天子没有什么作用。
但是尼克松政府的“新经济政策”则直接废除了黄金这个“天子”,这实际是一个耍赖的行为,但是世界霸主的地位依然维持了美元作为世界货币,而作为世界货币的那些矛盾,美国哪怕脱离的黄金依然没有解决,这着实有点黑色幽默。
在今天,我国要求人民币的国际化,便是挣脱美国作为世界货币特权的一种努力,中美两国占全世界的生产总值约为三分之一,过去十多年不断加剧的全球贸易失衡主要是在中美之间造成的。
可以说中美形成了一种僵持,美国支付美元购买中国的商品,第二天便以低息贷款回到了美国,中国成为了美国最大的债权国,2012年时期货币储备便达到了3.24万亿美元,60%为美国国债,美国则积累了全世界最多的债务,15.5万亿美元。
这就是美国货币政策的缺陷,也是一种无赖,无论是从那个角度,美国的债务问题都无法解决。
这是一种无奈的僵持,也是无赖的僵持,在现代的世界格局中,货币之战也不会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