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燕华接受中评社记者专访。(中评社 束沐摄)
中评社北京6月18日电(记者 李娜 束沐 臧涵)“他这个人啊,可以不吃饭、不回家、不休息,但一定要及时了解国际形势。”施燕华说起丈夫吴建民,虽然嘴上稍显责怪,但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妻子的疼惜。
2016年6月18日,77岁的中国前驻法国大使吴建民在武汉遭遇车祸不幸逝世。
吴建民大使从外交学院院长位置上退下来后,由于心中割舍不下对外交事业的热爱,仍然奔走在公共外交的第一线,谁料会因为这起意外让他的外事生涯戛然而止。悲剧发生后,众人扼腕痛惜,最痛心的,是每天等着他回家一起散步的妻子施燕华。
在吴建民大使逝世一周年之际,中评社记者对吴建民夫人、原外交部翻译室主任、中国驻卢森堡前大使施燕华进行了专访。
专访开始前,中评社记者李娜向施燕华做完自我介绍,施燕华便接过话来,“有一位家喻户晓的网球运动员李娜,80年代还有一个打网球的叫做胡娜,当时她留在美国‘政治避难’不回来。”她向记者回忆起当年中国政府就“胡娜事件”与美方交涉的场景,“邓小平亲自出马,我去做的翻译。”
就这样,施燕华的话匣子被打开,她与吴建民之间的记忆长卷也逐渐在记者面前缓缓展开。
青年时期的吴建民、施燕华夫妇。(网络资料图)
“在我们结婚前,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了”
说到丈夫吴建民与外交的缘起,施燕华告诉记者,青年吴建民就对外交有着说不出的热爱。她说,从吴建民进入团中央联络部开始,后又被派去布达佩斯世界民族青年联盟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吴建民对外交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
施燕华回忆,1967年正值“文化大革命”,她与吴建民结婚时没有任何仪式,就简简单单的领了结婚证,花10块钱买了些水果糖给翻译室的同事分了分,这婚就这么结了。“那时候我们工作只有星期天可以休息,我们结婚只请了周六下午的假。”令施燕华印象深刻的是,新婚第二天,吴建民就骑着自行车去外交部看参考资料了。
施燕华向记者解释,“文革”期间信息比较闭塞,但外交部的工作人员可以看“大参考”资料,这对跟踪国际形势的发展非常重要,所以吴建民每个星期天都会去外交部看资料,一次都不落下。
“‘文化大革命’时期上班难免会闹哄哄的,有时候无法及时了解到外交方面的情况,为了及时追踪国际形势,他可以不回家、不休息,但是一定要把国际形势把握到。”在施燕华眼中,丈夫吴建民就是这样一个拼命三郎,“所以在我们结婚之前,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了。”
60年代中期开始,吴建民和施燕华先后为周恩来、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做翻译,施燕华曾参与过中美建交谈判、《八•一七公报》谈判等重要谈判。图为1980年意大利著名女记者法拉奇来华采访邓小平,施燕华(右二)做翻译。(网络资料照)
“只要我们在一起,就有说不完的话”
吴建民生前曾在多个场合说过一句令人感动的话,他说,“我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因为我还要照顾自己的太太。”实际上,由于外交工作的特殊性,吴建民、施燕华夫妇两人在工作早期往往需要坚守在各自岗位,聚少离多是常事,如此伉俪情深,不禁让记者感叹与疑问,这样深厚的感情基础来源于哪里?
“我们两个在一起就有说不完的话”,施燕华笑着回忆说,两人最开始参加工作时就是“同行”,均就职于外交部翻译室,吴是法文翻译,施是英文翻译,“但他做高级翻译的开始时间比我早得多,他开始工作的时间也比较早。”她告诉记者,当吴建民开始给毛主席、周总理做翻译时,她才刚刚进外交部,“作为新人什么也不懂,他比较帮我。”两人经常就翻译问题在一起推敲、讨论,也就慢慢熟悉起来。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这对外交伉俪养成了每天晚上散步的习惯,不管天气如何,哪怕有时忙工作到夜里,也要一起去院子里散步一小时。“我们在一起能说的太多了,说说家里的事,说说出差的见闻,还可以谈谈国际形势。”说到这,施燕华像一个还在热恋中的女孩,向记者描绘着她与丈夫吴建民会聊聊去非洲出差会见领导人有什么样的印象,和周总理在一起有什么样的印象,不管是什么话题,两人都能聊到一块儿去。
口径难免“干巴” 要用外国人听得懂的语言
90年代中期,吴建民、施燕华夫妇成为外交部首对同时担任大使的夫妇,因为两人同年出生,属相都为兔,便被媒体形容为“双兔傍地走”。两人在开展外交工作方面,少不了相互交流、相互扶持。谈到此事,施燕华称丈夫吴建民在外交工作上,对自己的帮助非常大,“他主要帮助我如何向外国人讲述国家的立场”。
在与其他国家的交流沟通上,施燕华称赞丈夫,“无论是官方的还是民间的,他都很动脑子。”她举例,针对当时发生的热点问题,国内都会给出统一的口径,口径不长往往只有四五行,“对我们立场的表述非常精练,比如我们支持什么,反对什么”,但难免会有点“干巴巴”,说起来比较笼统,若一字一句完全按照口径和别的国家谈,也很“干巴”。
对此,吴建民经常告诉施燕华,“这个口径只是给了你一个范围,你画一个框,你讲的时候不要出这个范围,但你不一定要用官方语言来讲,你要用外国人听得懂的语言来讲,加上你的理解和体会,当然你的理解不要离开我国的立场。”
施燕华说,这些话对自己非常有启发。那时国内外发生事情后,施燕华都会去认真体会这些口径,再用外国人能接受和理解的语言表达出来。
2003年时任法国总统希拉克在爱丽舍宫为即将任满回国的中国驻法大使吴建民颁授“法国荣誉勋位团大骑士勋章”,在授勋仪式后和吴建民大使伉俪合影。(网络资料照)
“我不在乎,最后历史自有公认。”
在媒体看来,吴建民一直是温文尔雅的外交儒将,是中国和平外交的代言人。对于丈夫吴建民生前大力主张和平理念,施燕华十分认同。“他的想法是,一定要和周边的国家搞好关系,把大国关系搞好,为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施燕华认为,我们现在有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来发展,与周边国家“交恶”对改革开放是没有好处的,反而要善于利用国内外资源促进改革开放。
“因为世界大背景变了。”施燕华对记者分析,上世纪,世界分裂为帝国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两大阵营,后来演变为美苏对立,在那时,没有和平的基础,想发展也很难。但她认为,尽管目前各国还存在一些分歧,局部地区还有冲突,但大规模的战争打不起来了。
施燕华说,邓小平的“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这句话,吴建民经常挂在嘴边,也是指导他对外交往、发言写作的重要思想。不过,吴建民作为一位具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有人赞美,就有人非议,近年来网络上对吴建民发表的个人言论出现了一些刺耳的声音。
对待这些“声音”,施燕华坦言,“吴建民不怎么看,但我之前经常看。”有时看到一些过于偏激的话,她还会问吴建民,是否要发给他看,“但他都摆摆手说不看,他说,‘我不在乎,最后历史自有公认’。”施燕华告诉记者,吴建民对此一点也不介意,也不会因此而影响情绪,因为他坚信自己的做法是对的。
“有时候我看了会生气,后来我也不看了”,施燕华说。
青年吴建民在联合国。(网络资料照)
“爱祖国、爱人类”
施燕华告诉记者,吴建民生前对中国外交与国际问题十分牵挂,特别是对国内某些舆论非常担忧。他觉得,有些人认为中国现在强大了,就端起“你能拿我怎么样”的态度,讲话比较极端。在这种情况下,吴建民提出了“爱祖国、爱人类”的理念,他认为祖国的利益和世界的利益、人类的利益根本上是一致的。
施燕华说,和谐世界的基础不是零和游戏,而是双赢和共赢,而吴建民不仅反覆把他的理念向年轻人传播,还旗帜鲜明地反对民粹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她介绍,对待这个问题,吴建民在《如何做大国》一书中做了相关论述。
“我们曾经长期受到列强的欺负,一直抱有弱国心态,别人一批评我们,我们就会认为这是污蔑。”施燕华又反问道,设身处地考虑,现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块头”起来了,“人家能不害怕吗?人家也要琢磨你到底是什么意图,到底是什么战略。”她认为,在这一点上,我们的心态还没有调整过来。
施燕华注意到,有时候网络舆论会影响政府的决策,这种情况在过去很少出现,“虽然国家领导人看待世界形势非常理性,但现在社会舆论多多少少会有些影响”。施燕华语重心长地说,吴建民希望年轻人能够了解到,由于现在我们国家的强大,别的国家很在乎我们的国内舆论,他们担心中国会像前苏联一样称霸、搞扩张,所以吴建民才一直强调要走和平发展道路。
施燕华与中评社记者合影(中评社 束沐摄)
“继续完成他未竟的事业”
现在,施燕华有了新的职务,那就是吴建民公益基金会的会长。
她告诉记者,基金会的注册资金主要来源是交通事故的一笔赔偿金,“我收下来心里会难受”。施燕华原来想用于资助研究国际关系的学生,后来有人提出了筹办基金会的建议。施燕华向记者介绍,基金会的主要工作有两项,一是整理出版吴建民的书籍和资料,二是开展公共外交。
采访进行中,施燕华拉起记者的手,带记者参观了吴建民的书房。“最近组稿了一些朋友、同事们的纪念文章,题目叫《难忘吴大使》,另外一本关于公共外交的书籍也即将出版,吴建民生前最后一本书是谈外交,现在再出一本关于吴建民谈公共外交。”
吴建民在担任驻法大使期间为中法友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其在法国对一些年轻人也十分具有影响力。基金会在今年5月底举办了“吴建民国际青年访问计划”,一批法国青年学者来华访问,他们参观走访了中国政府相关部门、企业、农村,穿越中国的东部和西部,与中国年轻人交流。“我想这些法国青年学者很感兴趣,他们对中国很有感觉。”施燕华亲自出席欢迎晚宴,向他们致以热烈欢迎。
谈到对基金会未来发展的期许,施燕华告诉记者,吴建民公益基金会是一个民间组织,而且是新中国第一个以外交官的名字命名的基金会,“这体现了政府对民间组织的支持和信任,是我们的幸运。我们一定要把握好政策,搞好公共外交,为提高国人对外交的正确认识出力。”
“有人曾经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吴建民走了以后,谁来反对民粹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对于这个问题,施燕华已经用实际行动给出了回答,“我想把这件事(基金会)做下去,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对内多讲‘爱祖国、爱人类’,把吴建民的外交理念进一步阐述,进一步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