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办公楼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西北区,占地面积399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796平方米。北临梵奈斯大街,西临国际街,南侧是国际路和中央公园。新馆于2005年4月22日正式奠基,2006年4月26日结构封顶,2009年4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是中国在国外建设的规模和投资最大的使馆办公楼工程。
使馆由全球著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主导设计,并由其两个儿子贝建中和贝理中全程负责。这是中国外交部首次委托国际著名建筑师设计驻外使领馆建筑。
大使馆新馆的“贝氏”设计风格十分明显。在大量运用石材、玻璃和钢等西方和现代的建筑材料的同时,充分借鉴其家乡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中西合璧,体现出独具特色的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建筑风格。
贝聿铭先生手绘草图
新办公楼外墙采用的是色泽淡雅、质地细腻的法国石灰石,与华盛顿地区众多的石灰石联邦建筑相协调。宽阔的入口大厅,有多重天花板、带棱角屋顶的正门主建筑都不由令人联想起出自贝聿铭之手的苏州博物馆新馆。
在贝老的设计中,承继中式建筑“坐北朝南”的传统,结合北方四合院与南方中式庭院的特点,东西对称,两翼相望,整体风格上既保留了中式建筑的神韵和精髓,又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必要的演化和抽象,体现了贝氏建筑设计一贯的现代风格。
使馆建筑整体布局均匀对称,局部设计富含变化。入口大堂的正南居中、室内外空间的次序条理以及庭园的巧妙运用从整体上达到了建筑与园林之间的和谐。使馆新办公楼分为三部分:西部办公区、东部办公区和连接东西区的中部入口大堂。
入口大堂造型独特,其鲜明的现代建筑造型是中国驻美国大使馆的标志。宾客可由大堂前往各会客室和宴会厅,以及用于重大外交活动的多功能厅和新闻发布厅。
步入使馆,大厅、走廊、会议室等各空间布置着百余件出自中国当代艺术名家之手,功力深厚、富有创意的绘画、书法、刺绣和工艺品,使人们仿佛置身中国艺术奇境。艺术品与馆舍的完美结合,凝聚成一座光彩夺目、引人入胜的中国文化艺术殿堂。
中国驻美国大使馆融合了传统的中国建筑和现代哲学。这座建筑连续的几何平面、雕塑般的张力、不断变换的光影组合,使人民充分领略贝聿铭先生融贯东西、富有想象力的设计风格。建筑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赋予使馆丰富的人文内涵,成为华府一张鲜明的中国名片。
关于贝聿铭先生
贝聿铭
贝聿铭(Ieoh Ming Pei,1917年4月26日-2019年5月16日),出生于广东广州,祖籍江苏苏州,是苏州望族之后,美籍华人建筑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土木专家。
贝聿铭于20世纪30年代赴美,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学。美国建筑界宣布1979年为“贝聿铭年”,曾获得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金奖、1989年日本帝赏奖、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克奖及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等,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本文部分图文采编自外交部、Pei Architects、百科,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