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复兴之路”基本陈列中,有这样一个非常吸引人的展区——“飞天揽月——实现中华民族千年梦想”,其中,馆藏的“神五”等珍贵文物展示了我国在航空航天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
新中国的航天工业起步于1956年,迄今已经达到了相当的规模和水平。作为世界上少数独立掌握空间技术的大国之一,中国为人类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载人航天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70年7月,“东方红一号”卫星上天不久,我国科学家就上报了关于发展载人航天的报告。1992年9月21日,中央正式批复载人航天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代号为“921工程”。
1999年11月20日,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艘航天试验飞船“神舟”一号发射成功,经过21小时11分的太空飞行,顺利返回地球。
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号无人飞船发射升空并于10分钟后成功进入预定轨道,按照预定轨道在太空飞行了近7天,环绕地球108圈,完成了预定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任务。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发射成功。“神舟”三号具备了航天员逃逸和应急救生功能,改进和完善了伞系统。
2002年12月30日至2003年1月5日,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行完全一致的“神舟”四号成功发射并顺利返回,这是我国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最后一次无人飞行试验。
经过四次无人飞行试验后,2003年10月15日9时整,我国用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杨利伟搭乘该飞船进入太空,绕地球飞行了21小时、14圈后,10月16日6时23分,“神舟”五号飞船返回舱顺利在内蒙古自治区着陆,6时45分航天员杨利伟自主出舱。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由此实现,也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实现载人航天的国家。
自“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并顺利返回后,航天文物的收藏成为众多博物馆追逐的热点。国家博物馆终于在2004年9月征集到“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主降落伞、航天员杨利伟穿的舱内航天服等珍贵文物,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和教育意义。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由推进舱、轨道舱、返回舱和附加段组成。返回舱是飞船唯一返回地球的舱段,航天员在飞船的发射阶段和返回阶段都必须乘坐在返回舱内。返回舱,重3吨多,通高250厘米、直径250厘米,外形呈钟形。经过这次非同寻常的太空之旅,返回舱的舱体已呈暗褐色,因烧蚀留下了斑斑印记。返回舱是飞船的指挥控制中心,舱内安装了飞行中需要航天员监视和操作的各种仪器设备,这些设备显示了飞船各系统和设备的工作情况,以便航天员随时判断、了解飞船的工作状况,在必要时人工干预飞船的系统和设备的工作。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此次飞行,是中国航天事业在新世纪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作者:孙进军,根据人民网、新华网和人民政协网资料整理 图片来源:新华社)
监制/有宝华 责编/刘文韬 编辑/王寒 制作/王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