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之前的“限塑令”到如今的“禁塑令”,对“白色垃圾”更坚决地说“不”!国内最早一批研究降解材料的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任杰23日透露,截至本周,全国共有25个省市出台“禁塑令”。
不说别的,仅全国外卖就每天产生2000万只无法降解的放弃餐盒——谁来取而代之?最终可以化为二氧化碳和水的生物基降解材料,似乎当仁不让。但其中一些全降解材料并不甘于仅仅当“替补”,因为新发现其具有天然抑菌功能,它们大有用武之地。
【本月出省级方案并执法检查】
不可否认,塑料、化纤等高分子材料,带来颠覆性进步却也带来了“白色污染”。今年1月19日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明确到2020年底,我国将率先在部分地区、部分领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到2022年底,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消费量明显减少,替代产品得到推广。
而7月17日,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等9部门又联合印发《关于扎实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按下“快进键”——要求各地于8月中旬前出台省级实施方案,并要求8月底前,各地要对照通知要求,启动商场超市、集贸市场、餐饮行业等领域禁、限塑推进情况专项执法检查。
经过半年时间之内的多部门两次推进,目前包括上海在内的绝大多数省区市均发出实施方案,将“限塑令”升级为“禁塑令”。材料学家认为,相对于成本已做到极为低廉的塑料,尽管当下生物降解材料可能是其两倍,但在各国各地区普遍推行禁塑行政令的背景下,成本问题在某种意义上已经“迎刃而解”。
【稻草、秸秆变身尿布、衣物】
如何取之于自然,还之于自然?那就是基于生物质开发可以天然降解的绿色材料。每个人身上都有乳酸,运动时肌肉就产生着乳酸。因为最早在酸奶里被发现,它就一直被称为乳酸。事实上,手术缝合线、骨钉等医用材料,都是乳酸合成的聚乳酸材料。
任杰教授介绍,乳酸作为生产聚乳酸的原料,经历了更生态更环保的迭代,使得聚乳酸材料在生物降解材料中性价比更好。其第一代来源,取自玉米等农作物;为不再“与人争粮、与粮争地”,第二代来源变为木薯、甜高粱、甘蔗等非粮农作物;而最新的第三代来源,则利用稻草、秸秆等纤维素。
“聚乳酸材料不仅透气性好,还新发现具有天然抑菌功能,”任杰介绍,“因此,从女性卫生用品,到婴儿‘尿不湿’,都可以采用这种材料。”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从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举行的2020生物降解材料高峰论坛了解到,如今,聚乳酸材料正成为海内外各大厂商竞相研发的“新材料”。
比如,不仅在食品领域,雀巢将聚乳酸材料应用于胶囊咖啡机中的包装材料;在卫生领域,云南白药将乳丝材料应用于卫生护理用品,更进一步的织物方面,耐克将亲肤性的乳丝材料用于运动服饰,计划2025年前以生物基纤维材料全面替代化纤。甚至儿童玩具方面,乐高宣布第三代玩具原料将采用聚乳酸材料。
【应需催生逾400万吨新产能】
不过,新型的生物塑料材料与传统塑料相比,还存在两个数量级的推广普及差距。数据显示,目前,全世界生物基全降解材料年产量达百万吨水平,而塑料材料则达数亿吨之多。
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绿色化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史吉平研究员根据行业分析报告认为,尽管目前国内产能还未释放,但到2030年,全国可降解塑料的需求量将超过400万吨。
目前,国内相关上市公司达15家。加之更多投入这条“材料线”的供应商,届时新增产能就将超过总需求量,其中新建产能最多的企业可达年产130万吨。史吉平表示,在上海如复命环保等企业拥有自主研发的完整产品线,全生物降解材料可广泛应用于农膜、快递包装、外卖、商超、医药、生活用品等方面,可以广泛取代日常生活中一次性塑料制品。
而且,这类拥有技术专利的材料降解时间仅需60到180天,还可根据不同行业和企业需求,对材料性能和降解时间进行专项定制。复命(上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兴广表示,“从2007年的‘限塑令’到今年的‘禁塑令’,可降解材料迎来了黄金发展期,并尚存巨大提升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世界上农用薄膜使用面积最大的国家,中国已占世界地膜覆盖面积90%,造成农业领域三大面源污染之一。今年9月1日起,国家实施《农用薄膜管理办法》,也支持生产、使用全生物降解农膜。
栏目主编:徐瑞哲 文字编辑:徐瑞哲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曹立媛
来源:作者:徐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