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妖魔化的万能险遭遇“滑铁卢”,结算利率是否在持续下跌?作为销售“主战场”的银行是否会集体下架万能险?夹缝求生的万能险究竟何去何从?
带着这些疑问,2月13日至2月17日,《国际金融报》记者先后走访了上海地区多家银行,发现在今年的“开门红”中,万能险和去年“开门红”时期“火热”的景象已大相径庭,“万能险”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个敏感词汇,仅有少数银行仍在主打万能险产品,取而代之的则是保障型年金产品。
与此同时,万能险结算利率持续走低,7%至8%的结算利率已经成为历史,大部分老款万能险2年期的结算利率在3.5%至4.3%,5年期结算利率在5%以上;新款万能险结算利率更低,基本接近银行同期存款利率。
销售遇冷?
换个方式继续卖
《国际金融报》记者以投资者身份走访了上海地区的工商银行、中国银行、浦发银行、招商银行、上海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等多家银行,发现其中的多数银行已经不再将万能险作为主要推介品种,但并未停售。
“这款和谐安赢财富保险计划(万能型)产品,我们银行只有2000万元的额度,而且是网上销售。上市第一天就售罄了。”兴业银行某支行理财经理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另一款安邦长寿稳赢保险计划也是万能型产品,结算利率差不多,销售情况也不错。”
而记者在工商银行某网点看到:理财产品推荐公告牌上,包括安邦保险、工银安盛等公司推出的近10款产品赫然在列。至于这类产品具体销售情况,该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没有明显的变化”。
显然,这并不符合“销售遇冷”的说法。
数据显示,2016年万能险保费规模增长较快,前11个月以万能险为主的客户投资款累计新增缴费规模已经达到1.1万亿元,占人身险规模保费的比例达34%。
“事实上,2002年、2003年起,市场上投资型产品偏移,几乎所有公司的‘开门红’业务重心都是偏投资理财性质的产品,而非保障型产品。”趣保网首席运营官李霄光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今年,这一现象依然没有改变,以某大型保险公司‘开门红’为例,2017年1月1日当日实现保费400亿元,其中,投资理财类产品占比非常高。”
不过,在保监会连续印发4个专门监管文件规范万能险业务的情况下,银行推荐万能险也变得有些“敏感”。
上述理财经理告诉记者:“如果客户希望进行中长期理财,万能险还是风险比较低的产品。但是,由于监管现在管得比较严,从去年年末开始,我们不会主动向客户推荐万能险产品,银行存款、基金也可以满足中长期理财需求。”
此外,为了应对监管,保险公司也对万能险产品进行调整,一方面,不断拉长缴费期限和保障期限;另一方面,将万能险作为保障型产品的附加险进行“搭售”。以中国人寿为例,公司推出的“鑫福赢家”保险组合计划,由国寿鑫福赢家年金保险和国寿鑫账户年金保险(万能型)(铂金版)、国寿鑫账户两全保险(万能型)(钻石版)组合而成。
利率下调?
投资能力是关键
万能险持续火爆,成为中小险企保费大增、攻城略地的吸金利器,逆转银行理财产品,成为百姓理财的首选。究其原因,就是万能险结算利率持续高企。
不过,《国际金融报》记者在走访上述多家上海地区银行时发现,在售的万能险短期限产品收益率一年期在3.5%左右,收益率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而更多的则是五年期的万能险产品,达到五年的产品已不算中短存续期产品。
据不完全统计,在67家保险公司1300多款万能险产品中,2016年12月的万能险结算利率依然维持较高水平:接近40%的产品结算利率超过5%;结算利率在5%以上(含)的万能险产品达到520款,占比达到39.66%。
其中,有两款产品结算利率达到8%,结算利率达到7%的产品有39只,另外6%区间的产品有83只,结算利率在5%区间的产品有396只。这些高结算利率的万能险多集中发行于2015年,两款8%的产品就是在当年推出的。
而记者进一步梳理发现,部分保险公司公布的2017年首月万能险产品结算利率中,近八成产品的结算利率在4%至5%之间,一些产品结算利率甚至不足3%,最低结算利率仅为2.5%。有市场人士认为,日趋严格的监管是结算利率下行的主要原因。
平安证券非银金融分析师缴文超分析则指出,资本市场的一些变动对万能险账户投资的影响很大。比如,去年底以来股市波动频繁,部分蓝筹股下跌,一些创业板个股下跌幅度较大等均对万能险的投资产生了影响。缴文超认为,万能险利率下调,有利于保险公司降低负债端成本,对保险公司来说是好事。
李霄光告诉记者:“万能险结算利率反映的是各家保险公司资金运用能力,以及对政策的解读和自身业务发展的需要。从表面上看,万能险结算利率持续走低是受资本市场影响,深究背后的原因,可能保险公司对政策的解读和自身业务发展需求的占比更大。”
重新洗牌?
博弈才刚刚开始
“万能险的未来趋势其实单纯从销售和市场来看,未必能得到正确的结论。”在李霄光看来,“万能险作为单纯投资性产品存在市场上的情况只是一部分。简单说,万能险可以单独作为投资型产品销售,也可以‘搭售’其他产品变身重疾险、养老险,甚至定期寿险。因此,简单地看万能险销售数据存在很大误导性,容易被各方利用。”
其实,万能险只是一个普通的保险产品,之所以被妖魔化,很大程度与“野蛮人”举牌风波有关。市场分析人士强调,万能险销售情况的好与坏,不足以影响个人消费者选择保险的决策,也不会改变监管提出“保险姓保”的基本要求。
因此,面对不断升级的监管要求,以投资型产品为主导的市场正在向以保障型产品为主导的市场转变,保险公司亦然。尤其是一些资产驱动负债型险企在迅速收紧的政策面前,不得不加速转型。
以上市公司天茂集团旗下国华人寿为例,2017年1月规模保费119.73亿元,同比下降9.38%;其中,原保险保费106亿元,同比增速高达22.64%;而“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一项却只有13.73亿元,大幅减少近七成;投连险独立账户新增交费更是从数千万元降至不足2万元。
如何转型成为关键。“前期以万能险销售为主的保险公司面对大笔退保或到期给付的现金流压力,单靠传统保障型和长期储蓄型产品难以从容应对,所以只能寻求一些过渡的缓冲手段,降低自身经营风险。”市场分析人士称。
在业内人士看来,一方面,大公司要确保规模和市场份额,转型动力不足;另一方面,小公司追求保费规模,转型速度不能太快。
“博弈才刚刚开始。”李霄光说,“转型不宜太快。万能险产品并非一无是处,关键在于产品的特点和负债属性,需要根据外部市场环境变化及时调整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