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川剧的起源和发展本身就是一部生动的人口迁移与民族融合的历史。清初六十多年的湖广填四川,带来了大量的移民和多元的文化,各省不同的声腔流入四川,结合了本身已具有深厚传统的四川戏剧,逐渐形成了具有巴蜀戏剧基因又兼容昆腔、胡琴、弹戏、灯调等多种声腔艺术的川剧。四川封闭的地理环境与开放稳定的社会环境,使得川剧发展数百年来经久不衰,时至今日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是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戏台是戏曲演出的客观载体和有形见证,通常也是重要的公共交往空间,其特殊的展示功能和民俗功能也对建筑质量和形制有着严格的要求。因此,古戏台大都有着精美古朴的外观和细致的装饰,且能兼顾声学传播与舞美效果,建筑价值不言而喻。要保证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首先是物质层面文化传承场所的保护,即文化空间的保护。对古戏台的原真保存是保护实践中具有非常意义的一步。四川曾建有大量的戏台、乐楼。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推进和环境的侵蚀,四川的古戏台保存状况堪忧,自然坍塌和人为破坏与改建使得古戏台数量不断减少,保存完好的古戏台屈指可数。主要分布在成都、绵阳、自贡、宜宾、南充等地。水路功能的弱化使得沿岸的村镇逐渐没落,这些零星散落在四川各地的村镇以及曾经热闹非凡的古戏台也在历史的风尘中渐失光彩。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从先秦的“俳优”、汉代的“百戏”、唐代的“参军戏”、宋代的杂剧、南宋的南戏、元代的杂剧,到清代空前繁荣的各种地方戏,戏曲的发展和兴衰几乎伴随着中国的整个历史进程。而对应的观演建筑也由早期的乐楼到后来的戏台、会馆、茶楼,直至今天的剧院、影城。虽然时代在变、戏曲表演和观演的形式在变,但人们对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渴求不变。对古戏台的保存并不是出于一种对废墟的尊重或者一种并不真诚的历史态度,而是为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提供重生的可能,提醒功利的现代人放慢脚步,发现生活的美。当前城镇建设的短期性与文化积淀的长期性存在着较大的矛盾,乡村更是处在被关注的边缘,缺乏高质量的注重文化内涵的规划。古戏台作为重要的公共空间,在建立文化自信、彰显地方特色等方面的价值无疑是巨大的。
戏剧不仅是民间喜闻乐见的文化休闲活动更与民俗节庆、婚丧嫁娶有着紧密的联系。以戏台为中心的观演空间承载着丰富的社区文化功能。人们在庙宇祈求神灵护佑,庙台上演出的戏剧既有着敬奉神灵祈福消灾的目的,也有教化民众、维护传统伦理道德的目的。同理,会馆戏台演出的家乡戏不仅是娱乐休闲的重要内容,更是联系同乡的精神纽带。中国人看戏不像西方人那样一定要正襟危坐,时刻用礼节约束观演行为,在中国的戏园里可以喝着茶,用折扇打着节拍,演到妙处大可以忘情地鼓掌叫好,台上台下互动传情,甚至可以参与戏中。正是这样一种独特而有人情味的观演方式正面地促进了社区居民的交流和社区归属感的建立。历史街区、历史村镇等生态聚落型遗产的保护离不开对社区和人的关注,在特定的空间里开展的各种民俗活动很可能是维系社区存在的灵魂,在延续社区活力、增强居民凝聚力和社会认同感方面具有核心价值。
川剧传承数百年,兼具中华戏曲之传统与巴蜀艺术之精髓,南北一体,五腔并存,文野交融、雅俗共赏,自成一格。四川古戏台为川剧的形成和传播提供了物质载体和无法复制的空间感受。在经历全球文化趋同考验的今天,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这些古朴却诗意的戏台所具有的价值。他们映射着所在地的空间地理信息,更蕴藏着该地区的文化与灵魂,或许还代表着未来发展的可能。
古戏台保存并不是文物式的建筑单体保存,而是以古戏台为中心的文化空间保存。应始终联系文脉,结合自然环境与气候条件,以能够为文化活动提供服务、延续场所功能为目标, 形成符合地方文化价值取向又满足未来发展的整体性空间。川剧文化传承也同样不单是唱腔和剧目流传于世,而是努力扩大影响面和深入民间,吸引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的关注和欣赏,使更多民间力量加入传承川剧的行列,从而重建文化自信,保护和丰富川剧独特的文化遗存区域。
(摘编自曹思玮《中国城市规划:四川古戏台保存与川剧文化传承》)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川剧数百年来经久不衰的传播发展是由于四川地理环境特殊,戏剧传统深厚,社会环境开放稳定。
B.古戏台保存历史风貌,承载人们对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渴求,为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提供重生的可能。
C.研究戏台建筑对当代城市空间的规划设计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高质量的城镇规划将利于呈现文化内涵。
D.戏台承担供人们娱乐休闲,联系乡里的文化功能。但因自然坍塌、人为破坏与改建,它丧失文化价值。
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保存现状、文化价值以及保护措施等角度探讨古戏台保存与川剧文化传承等方面的问题。
B.文章运用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证明时至今日川剧仍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
C.文章三、四段的论述,是为证明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古戏台与川剧戏曲发展相伴相生、互为见证。
D.文章结构严谨,从文脉传承角度提出保存古戏台不应只持对废墟尊重的态度,提倡“活化”遗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应重视古戏台,尤其是乡村古戏台的保存,同时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整体性地保护川剧文化空间。
B.古戏台承担文化传播与交流的责任。它是戏曲演出的客观载体和有形见证,观众可直接参与戏剧文化活动。
C.戏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依赖公共空间和无法复制的空间感觉,扩大影响面,吸引更多的人加入。
D.时常有人在四川转运楼赏川剧变脸,品川渝茶,这体现了戏台在增强居民凝聚力和社会认同感方面的价值。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迈出关键一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12月31日发布,国药集团中国生物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已获国家药监局批准附条件上市,保护效力达到世界卫生组织及国家药监局相关标准要求,将为全民免费提供。
中国新冠病毒疫苗上市为全球战胜疫情注入信心,也为疫苗成为全球公共产品提供有力支撑。
(摘编自《全民免费!中国首个新冠病毒疫苗符合条件上市,为全球战胜疫情注入信心,》新华社2020年12月31日)
材料二:12月20日晚,原上海疾控中心免疫规划科疫苗医师陶黎纳告诉记者,据业内消息,我国首批新冠疫苗预计接种5000万人次,首针将于1月15日接种完成,第二针于2月15日完成。“我国新冠疫苗的应用是走在国际前列的,7月份我国便签署了新冠疫苗紧急使用,预计今年年底或2021年初还将签署新冠疫苗附加条件上市,明年4月初正式上市”,陶黎纳说,“而国外12月份刚批复新冠疫苗的紧急使用”。
(摘编自《权威回应!事关新冠疫苗!》央视网 2020年12月21日)
材料三: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公布,2021年春节前,将对9类重点人群以及其他应急保障人员开展紧急接种,年龄在18岁至59岁之间。
在哪里接种新冠疫苗?
本次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点分为两类:一是预防接种门诊,二是临时接种点。各区将根据摸底情况设置具体接种地点。
新冠疫苗怎么预约?
目前重点人群紧急接种新冠病毒疫苗暂不采取个人预约方式,各区将在近期适时启动新冠疫苗接种工作,请关注权威发布和区里通知。
新冠疫苗打几针?
推荐免疫程序为2针,其间至少间隔14天,接种部位为上臂三角肌。随意调整免疫程序可能影响安全性、免疫应答效果和免疫持久性。
出现不良反应怎么办?
接种对象完成接种后,应在接种现场留观30分钟方可离开。回家后出现了不良反应相关症状,报告接种点工作人员,必要时及时就医。
哪些人不适合接种?
不适合接种的人群包括孕妇、哺乳期妇女,正处在发热、感染等疾病急性期、患免疫缺陷或免疫紊乱的人群以及严重的肝肾疾病、药物不可控制的高血压、糖尿病并发症、恶性肿瘤患者等人员。
(摘编自《接种新冠疫苗10问!我国首批疫苗开始在北京山东等地接种》央视网2021年01月02日)
材料四:疫苗批准上市前会经过多阶段严格测试,投入使用后也会定期评估。接种前,务必如实报告健康状况,疫苗的不良反应通常是轻微和暂时的,如接种部位肿痛或轻度发烧,可通过多喝水、多休息的方式,通常1-2天后可自行缓解。严重的不良反应比较罕见。接种后,大多数人会产生抗体,获得免疫,不再被疾病侵扰。当人群中大部分人都接种疫苗、都已获得免疫,疾病就无法传播。要想让群体免疫成功,人群中必须有一定比例的人接种疫苗,
最后强调,即使接种了新冠疫苗,但是还要继续做好个人防护,“防疫三件套”(佩戴口罩、社交距离、个人卫生)和“防护五还要”(口罩还要戴、社交距离还要留、咳嗽喷嚏还要遮、双手还要经常洗、窗户还要尽量开)仍应牢记在心。
(摘编自《即使接种了新冠疫苗,这点还是要注意》,澎湃新闻2020年12月25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在抗击新冠疫情斗争中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快速重启,为全球战胜疫情注入信心。
B.所有接种人员在接种前要告知医生自身健康状况,发热等暂不适合接种人群可延缓接种。
C.我国加快疫苗研究步伐,大面积推广应用疫苗,体现了对生命高度尊重和负责任大国形象。
D.群体免疫获得是指高风险人群中有一定比例的人获得对疾病的免疫力,受到保护不被传染。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介绍了新冠疫苗研制、应用现状,据此说明我国新冠疫苗的研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B.我国新冠疫苗经过多阶段严格测试,保护效力达到世卫组织及国家药监局标准,因此严重不良反应少。
C.人群免疫屏障尚未建立。符合条件的群众应接尽接,在知情同意和排除禁忌症前提下积极参加疫苗接种。
D.通过材料三、四可知,接种疫苗可对人体产生保护作用,但少数人在接种疫苗后,会出现不良反应。
6.2021年1月1日首批新冠疫苗开始用于接种,请你完成下面的新冠疫苗接种流程图,帮助从事冷链行业50岁的伯父了解接种过程及注意事项。(6分)
|
| |||||||||||
| ||||||||||||
|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土地上的庄稼
刘立勤
老张人在城里挤来挤去,他的魂却在乡下游荡。
他喜欢乡下长满树木的大山,喜欢那清凌凌的河水,喜欢那撒下一把种子就有一份收获的土地。
乡下多好呀,不说女人在世时的好日子了,就是女人死后的那段日子,他拥有了土地,那段日子也是不错的日子呢。
那段日子里虽是一个人,老张却把那一片冷清的土地种得赤橙黄绿热热闹闹,把一个人的日子也过得红红火火,让人好生羡慕。
进门一把火,出门一把锁,一个人的日子终是有一点儿孤单。儿子孝顺,琢磨给他找一个老伴儿。媒婆子给他介绍了好几个老太太,有的条件真的很好呢,他愣是不答应。后来儿子还亲自给他说媒,他更是不答应。他想,我可不能给儿子丢脸。老张是个老农民,觉得再婚是件给儿子丢脸的事。
那么老农民的荣耀是什么呢?老张说是种地,种一地的好庄稼。
老张把那冷清的土地种得热热闹闹红红火火。他不仅不要儿子照料,卖了粮食蔬菜,还能补贴儿子的家用。儿子负担重,能帮持一点儿就帮持一点儿吧。谁想一夜之间,老张的土地被征了,老张的房子被征了,孤单的老张不得不挤进城里,和儿子生活在一起。
那段日子真是难为了老张。
在乡下,老张喜欢吃大叶子旱烟,在农村老家吃得满屋子生香。可在儿子家,吃得儿媳妇咳嗽,小孙子流泪,老张只好咬着牙把烟戒了。在乡下,老张习惯了端着饭碗进东家去西家,可看见对门严实的铁门,老张也学会了关紧自家的大门。在乡下,老张喜欢喊上几个人一起吆喝着吃肉喝酒,如今他也学会了一个人一杯一杯地慢慢品尝。
老张努力习惯城里的生活,尽力想做一个城里人,可总有些习惯他改不了。老张不糟蹋粮食,剩下的饭即便坏了,也要热一热自己吃了。老张讲卫生,喜欢到外面的公厕,因为城郊的菜农定期会把公厕的粪便运送到郊外的菜地里,肥了那一片土地。
老张改不了的,还是对土地的热爱。
老张不明白公园平展展的土地为什么不种庄稼,而是种满了草。他就偷偷把自己从农村带来的种子撒在空地上,谁想到遭到园丁的责罚。老张又偷偷地把种子埋在小区的花间,却把保安招进儿子的家。老张有说不尽的委屈,满肚子的不高兴,老张没有说理的地方。
老张闲得慌,儿子担心他有什么事,想给老张找一点儿事情干。儿子是个小领导了,找件事情真不是难事。可老张说,我是农民,能干什么?就是能种地,你能找一块地让我种我就去。儿子说找什么工作都行,就是不干工作拿一份工资都可以,就是种地办不到。
老张说,我只想种地。
儿子找不来土地,老张自己找了几块地。老张买了几个花盆放在阳台上,再到乡下背回来几袋子土,老张就有了几块地。老张在那几块地里撒上辣椒籽,撒上黄瓜籽,撒上番茄籽,一天几十遍地守着花盆催促种子发芽。种子发了芽,他又催促小芽快快长大。可是土太瘦了,那些小苗瘦弱不堪,跟不上老张的期盼。
老张弄回来一些肥料,那些小苗立马变了样,根儿壮了,叶儿绿了,花儿也红了。老张计划再弄几盆地呢,谁想那肥料的气味招来了蚊子。蚊子飞进了客厅,飞进了厨房,让人不得安闲。更可气的是那些蚊子不仅喜欢臭气香气,也喜欢女人的内衣,把儿媳妇白色的内衣弄得斑斑点点。儿媳妇虽然没有说什么,但老张羞得恨不能钻进花盆里。
老张的地又没了。老张也曾想回到乡下找一块地,又怕伤了儿子的脸面,只好圪蹴在城里,心思却在遥远的乡下。
后来呢,我就认识了老张。
那时,老张已经忙活起来了。吃饭都没有心思,放下碗就心急火燎跑得不见了踪影,弄得儿子儿媳以为他有了相好的。
其实,老张是找了一个活儿。
老张的活儿就是照料我家旁边的一位瘫痪老人。那老人的事情很多,吃喝拉撒睡,样样都得老张操心,极难伺候,把老张指挥得忙忙乎乎。老张不怕苦,依然是急急火火地忙。
我问他一月挣多少钱。我知道以前老人的雇工工资都很高,抵得上老张一年种地的收入。
老张说,没有钱。
老张还说,连饭都不管。
我一怔,那你——为了啥?
老张愣怔了一下,极不好意思地说,为了地,他家的院子有一块地,我可以种庄稼。
老张还说,只要有地种,让我做啥我都干。
说着,老张把我领到那块地里。那是一块荒芜多年的土地,在老张的照料下,如今是葳蕤茂盛一片葱茏,看在眼里让人满心欢喜。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围绕老张和他热爱的土地展开,娓娓道来,讲述了老张由农村走向城市,又想方设法回归“土地”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老张这一代农民的同情。
B.“孤单的老张不得不挤进城里”“老张人在城里挤来挤去”,是老张的生活状态,一方面暗示城市住房环境拥挤,另一方面交代了老张不愿在城里居住的心理。
C.小说运用对比的手法写老张在乡下和城市不同的生活状态,突出了老张在乡下生活的惬意和自由,凸显了乡村城市化过程中的矛盾冲突。
D.儿子给老张找事情干,什么工作都行,“就是种地办不到”,并非儿子担心老张种地丢人,而是城市化过程中无地可种。
8.小说用大量笔墨写老张对土地的“迷恋”,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种迷恋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9.这篇小说选自刘立勤的小小说集《土地上的庄稼》,但在转载时有的刊物改为“老张”,也有的刊物改为“老张的土地”,你认为哪一个好?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虞世南,越州余姚人。性沉静寡欲,与兄世基同受学于吴顾野王十余年,精思不懈,至累旬不盥栉。文章婉缛慕仆射徐陵陵自以类己由是有名陈天嘉中父荔卒世南毁不胜丧文帝高荔行知二子皆博学遣使至其家护视,召为建安王法曹参军。陈灭,与世基入隋。大业中,累至秘书郎。炀帝虽爱其才,然疾峭正,弗甚用,为七品十年不徙。从至聊城,为窦建德所获,署黄门侍郎。秦王灭建德,引为府参军,转记室,迁太子中舍人。王践祚,拜员外散骑侍郎、弘文馆学士。时世南已衰老,屡乞骸骨,不听,迁太子右庶子,固辞,改秘书监,封永兴县子。世南貌儒谨,外若不胜衣,而中抗烈,论议持正。太宗尝曰:“朕与世南商略古今,有一言失,未尝不怅恨,其恳诚乃如此!”贞观八年,进封县公。会陇右山崩,大蛇屡见,山东及江、淮大水,帝忧之,以问世南,对曰:“汉文帝元年,齐、楚地二十九山同日崩,水大出,诏郡国无来贡,施惠天下,远近洽穆,亦不为灾。今蛇见山泽,适其所居。又山东淫雨,江、淮大水,恐有冤狱枉系,宜省录累囚,庶几或当天意。”帝然之,于是遣使赈饥民,申挺狱讼,多所原赦。帝数出畋猎,世南以为言,皆蒙嘉纳。帝每称其五绝: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学,四曰文词,五曰书翰。十二年,致仕,授银青光禄大夫、弘文馆学士如故。卒,年八十一,赠礼部尚书,谥曰文懿。帝手诏魏王泰曰:“世南于我犹一体,拾遗补阙,无日忘之,盖当代名臣,人伦准的。”后数岁,梦进谠言若平生,翌日,下制厚恤其家。
(节选自《新唐书•虞世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婉缛/慕仆射徐陵/陵自以类/己由是有名/陈天嘉中/父荔卒/世南毁不胜丧/文帝高荔/行知二子皆博学/遣使至其家护视
B.文章婉缛慕/仆射徐陵/陵自以类/己由是有名/陈天嘉中/父荔卒/世南毁不胜丧/文帝高荔行/知二子皆博学/遣使至其家护视
C.文章婉缛/慕仆射徐陵/陵自以类己/由是有名/陈天嘉中/父荔卒/世南毁不胜丧/文帝高荔行/知二子皆博学/遣使至其家护视
D.文章婉缛慕/仆射徐陵/陵自以类己/由是有名/陈天嘉中/父荔卒/世南毁不胜丧/文帝高荔/行知二子皆博学/遣使至其家护视
11.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乞骸骨,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意谓使骸骨归葬故乡,《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意思是“张衡治理河间三年后,就上书请求辞职”。
B.县子,爵位名。其中“子”是五等爵位中的一等,后文中的“县公”指虞世南的爵位从“子”晋升为 “公”。在《烛之武退秦师》中“秦伯”的爵位高于“晋侯”。
C.山东,古代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和现在的山东不是同一个地理概念。《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中的“山东”即崤山以东。
D.礼部,六部之一。管理全国学校、科举考试、典礼与外国往来等事务。长官为吏部尚书,自隋之后历代相沿不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虞世南勤奋学习,受人赏识。他在吴郡顾野王门下学习十多年,终日专心学问,从不懈怠;在他父亲去世后,被召任建安王的法曹参军。
B.虞世南儒雅谨慎,公道诚恳。从外表看,他似乎是一个儒雅谨慎、弱不禁风的人,但是他在议论政事时却能持守公道,太宗称赞他议事诚恳。
C.虞世南为民着想,心怀天下。面对陇右一带山崩、江淮一带闹水灾的情况,虞世南劝太宗采取检查在押囚犯、给民众以恩惠的办法来消除灾祸。
D.虞世南直言进谏,深得皇帝赞许。皇上多次外出打猎,虞世南为此上书劝谏,皇帝采纳他的建议并劝虞世南在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法上多下功夫。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炀帝虽爱其才,然疾峭正,弗甚用,为七品十年不徙。
(2)后数岁,梦进谠言若平生,翌日,下制厚恤其家。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和侯大夫秋原山观征人回
(唐)杨巨源
两河战罢万方清,原上军回识旧营。
立马望云秋塞静,射雕临水晚天晴。
戍闲部伍分岐路,地远家乡寄旆旌。
圣代止戈资庙略,诸侯不复更长征。
【注】自玄宗后期重用宦官以来,藩镇割据愈演愈烈,严重威胁到大唐帝国的稳定。公元817年(元和十二年),裴度被宪宗任用为宰相,三年内平定了藩镇割据,唐朝再次实现了统一。这首诗是观看平叛军队回来时的唱和之作。两河:唐安史之乱后,称河南、河北二道为两河。庙略:皇室宗庙的功绩。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点明了“征人回”的背景,从“万方清’’三字可见溢于言表的喜悦之情。
B.颈联说战争结束了,部队回原驻地;旆旌寄回了家乡,和平已到来。
C.尾联诗人以喜悦的心情歌颂平藩战争的丰功伟绩,总括全诗,深化主题。
D.整首诗激越豪迈、雄浑悲凉,展现了征人的风采,给人雄健昂扬的感受。
15.后世诗家评论此诗,认为颔联描写非常传神,从多个角度刻画出了征人的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连廊回旋、飞檐高翘是中式建筑的常见形式,显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独特的审美特征,对此,杜牧在《阿房宫赋》里有生动的描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是当代戍边将士的报国宣言。其实,这种家国情怀一直在我们的文化中流淌,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诗人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赞颂了将士誓死报国的英雄气概。
(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诠释了人间大爱,用众志成城、坚忍不拔书写了抗疫史诗。在 的日子里,有逆行出征的豪迈,有顽强不屈的坚守,有患难与共的担当,有英勇无畏的牺牲,有守望相助的感动。从白衣天使到人民子弟兵,从科研人员到社区工作者,从志愿者到工程建设者,从古稀老人到“90后”、“00后”青年一代,无数人以生命赴使命、用挚爱护苍生,将 汇聚成磅礴伟力,构筑起守护生命的 。( ),生动展示了伟大抗疫精神。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我们克服疫情影响,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果。“十三五”圆满收官,“十四五”全面 。新发展格局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我国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率先实现正增长趋势。大家认真细致落实防疫措施,争分夺秒复工复产,全力以赴创新创造,神州大地自信自强、充满韧劲,一派只争朝夕、生机勃勃的景象。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同心协力 涓滴之力 坚强防线 擘画
B.共克时艰 万众之心 坚强防线 规划
C.同心协力 万众之心 铜墙铁壁 规划
D.共克时艰 涓滴之力 铜墙铁壁 擘画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一次次心手相连的接力,一个个义无反顾的身影,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景
B.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景,一次次心手相连的接力,一个个义无反顾的身影
C.一个个义无反顾的身影,一次次心手相连的接力,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景
D.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景,一个个义无反顾的身影,一次次心手相连的接力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新发展格局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深入贯彻。我国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率先实现正增长趋势。
B.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我国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率先实现正增长。
C.新发展格局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深入落实。我国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率先实现正增长。
D.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行。我国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率先实现正增长趋势。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① 。粒粒金色的谷粒,脱皮后变成金黄的小米粒,或熬粥,或煮饭,入口醇香,食之养人。脱下的谷壳称为“谷糠”,是上好的饲料。过去,谷草也弃不得,金黄的谷草风干后,不仅是家养牲畜过冬的草料, ② 。行走在乡村,多见屋顶上炊烟袅袅,这屋顶上铺的就多为谷草。
谷子是农民们的希望。谷子在田地里努力地生长着, ③ 。每一次谷子的生长,都会在农民的手上留下一层厚厚的老茧,额头上刻下一道深深的皱纹。农民们为谷子担忧,为谷子揪心,更为谷子而开怀欢笑。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5个字。(5分)
“奋斗者”全海深水载人潜水器成功潜入地球最深处,并成功坐在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的底部。北京时间早晨约4:20,“奋斗者”潜水器从“发现1”母船机库中缓慢发射,然后被A架稳稳吊起并投入水中。蛙人脱钩后,开始注入水潜水。在8:12左右,“奋斗者”成功地坐在海底,到达海底,深度为10909米,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的新深度记录。11月28日上午,随着一阵汽笛声响,在马里亚纳海沟结束科考任务的“探索一号”科考船在海南三亚南山港码头靠泊下锚,“奋斗者”号也随船胜利返航。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央视播出了《经典咏流传》节目,风靡一时,于是,许多从不关注经典的年轻人找来很多相关作品欣赏阅读;《中国诗词大会》的播出,也引发全国各地大中小学的此类活动热潮;《百家讲坛》《朗读者》《读书》等节目的播出,也很快成为街头巷尾人们的谈资。
请你就上述这一类社会现象,或你参加过类似的活动,谈谈你的思考、感慨或体验,并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选准角度,明确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或含意。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