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看不见世界,但世界看见了你们!——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扬帆管乐团精彩亮相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
中国网3月6日讯(雷后兰) 3月4日晚,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开幕式在国家体育场举行,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扬帆管乐团的视力障碍孩子们奏响了国际残奥委会会歌——《未来赞美诗》。47名乐手全情演奏,梦想、喜悦、自豪伴随着昂扬的旋律飞扬。残奥会会旗随着演奏声冉冉升起,庄严磅礴的旋律回荡在体育场上空,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残疾人奋进向上的精神风貌,传递着自强不息的中国力量。与此同时,在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的扬帆音乐厅,学校的孩子们翘首等待,隔着屏幕一起感受开幕式的氛围,为在现场演奏的小伙伴们鼓掌。
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扬帆管乐团乐手在演奏国际残奥委会会歌
3月5日上午,中国网记者采访了重庆特殊教育中心校长李龙梅,了解到孩子们参加北京2022冬残奥会开幕式演奏相关情况,揭秘冬残奥会重庆南岸区视障儿童惊艳亮相背后的故事。
重庆特殊教育中心校长李龙梅
音乐,是孩子们心底的光
师生们在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音乐厅为北京演出的小伙伴加油
千里之外,240余名视障孩子、40多名老师共同期待,与在北京参加演奏的小伙伴们同频共振,心心相连。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开幕式当晚,在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音乐厅,240余名视障孩子高举着“一起向未来”的手牌,为远在国家体育场的同学们加油打气。演出深深震撼着现场所有人,看见昔日熟悉的小伙伴在冬残奥会开幕式上大放异彩,师生和家长们难掩脸上的激动与自豪。
据李龙梅校长介绍,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扬帆管乐团成立于2011年,是迄今为止国内规模最大的盲人管乐团,其成员全部为视障中小学生。此前,孩子们登上过国家大剧院、北京音乐厅、解放军军乐厅等舞台,曾与中国国家交响乐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联合演出。
光荣的使命
每一个发音都反复练习
116天,一份特别的任务。2021年11月,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扬帆管乐团接到一份特别的任务——在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开幕式演奏国际残奥委会会歌。此时距离正式演出,只有116天。时间紧,任务重,扬帆管乐团加紧基本功训练,最终选派了47名乐手(44名孩子和3名老师,其中两名视障教师魏旭川、李乾平,1名音乐指挥教师李沂念)参加演奏,孩子们的年龄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三年级不等,其中最小的吴浩屿仅10岁。
从1月中旬拿到乐谱到参加正式演出,只剩49天时间。出于保密的需要,扬帆管乐团无法外聘专业老师进行指导,读乐谱、录制有声乐谱等工作只能全部由本校老师承担。经过争分夺秒的练习,孩子们终于在5天内完成了乐曲的首次排练,但光是记谱和演奏还远远不够,更大的考验在北京等着他们。
1700多公里,从重庆到北京
杨帆管乐团师生启程赴京
2月8日,师生一行63人启程前往北京。扬帆管乐团绝大部分孩子都出生于农村,对于他们来说,这是第一次乘坐飞机,也是第一次来北京。出发前,家长都告诉孩子们:“要珍惜机会,要感谢党,感谢祖国。因为有国家的关爱和重视,你们才有这么好的条件读书,才能够到北京去参加这样的盛会。”
李龙梅对记者说:“我们家长不管是有文化没文化,不管是城里的还是农村的,他们都因为孩子们能参加这样一个盛会,感受到了很多温暖。”陈桂欣是一位全盲孩子,看不见任何物品,在管乐团,他是团里的大号手。出发前,他说一定要给父母争光、给学校争光、给县里争光。陈桂欣要参加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演出的消息,让全家人非常高兴。他的父母和左邻右舍都从来没有坐过飞机,妈妈激动地说,孩子到北京参加演出,她觉得这种温暖比给她一栋房子还要高兴,她觉得这是国家对残障人的接纳和爱护。她说,这是自己之前想都不敢想的。
11岁的小号手刘炳兴来自梁平,加入管乐团的时间虽然只有一年,但通过在寒假的留校集训,他进步飞快,学会了双吐技巧,音色也越来越好听,最终入选为演出团队成员。同样是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到北京,老师们形容刘炳兴高兴得像只“小猴子”。孩子们之间感情很深,他们相互鼓励,相互陪伴,低视力的刘炳兴给全盲的同学当向导,帮老师推行李箱。对于这次演出,孩子们一颗期待的心兴奋得都快要飞出来了。
在北京封闭式集训
1700多公里,是重庆到北京的距离,也是这群视障孩子与音乐梦想的距离。飞机落地,孩子们便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封闭式集训中。初到北京,他们不适应北方的气候和饮食,困难也接踵而来……
49天,北京封闭式集训
从重庆到北京,首先是饮食习惯不适,重庆以吃“辣”为主,孩子们不适应清淡口味,老师们出发前给孩子们带上了榨菜、小咸菜等家乡风味的小吃,为他们调节饮食。由于北方气候寒冷,铜管乐器在低温环境中暴露太久容易被冻住,可能导致第一个音吹不响或者跑调。扬帆管乐团的孩子们每天都要冒着严寒在室外进行排练,这对他们来说,是心理与生理的双重考验。
孩子们在排练中
一般情况下,管乐器在演奏之前会有一个“暖管”环节——号嘴和号身是温暖的,吹出来的声音才悦耳动听。本次演出,从孩子走到升旗台下等待一直到演奏,大约有15分钟时间,这15分钟里,孩子们需要始终保持挺拔站姿,待主持人发出升旗奏会歌的指令后再开始演奏,然而这个时段内,乐器都是暴露在冷空气中的。
铜管乐器暴露在冷空气中太久后放到嘴边就像冰块,发出的第一个音极有可能跑调。为了保证音准,孩子们每天会进行半小时以上的室外训练。同时,孩子们还向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的老师请教如何给乐器保温——用75%的酒精喷涂到乐器活塞和长号拉管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仪式演奏时乐器按键不被冻上。
孩子们在开幕式举办前抓紧练习
到北京后,气温的不适还体现在木质乐器上。木质乐器在零度以下或零度左右气温中长时间暴露会出现冻裂的情况,导致乐器音准不准或无法吹奏。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老师就让孩子们训练在室外吹奏的时间和进出屋频次。每次在屋外练习几分钟再回屋,这样反复8至10次,孩子们就能掌握在室外吹奏的时间和规律了。”李龙梅校长对记者说。冬残奥会开幕式现场,晚间的温度大约在1℃左右。因为有了之前的多次训练,乐器在孩子们演奏过程中没有出现任何问题。
116天的锤炼
1分58秒,台上的精彩演奏,背后是鲜为人知的艰辛。冬残奥会开幕式上不足2分钟的演奏,背后是孩子们接近4个月的艰苦训练。虽然之前在国家大剧院等场馆有过演奏经验,但在国家体育场这样开阔的室外演出还是第一次。孩子们此前参加的演出,基本都是坐姿演奏,对于孩子们行走、站立、持乐器姿势和表情等没有特殊要求,但在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上,孩子们要出场、等候,还要在升旗台旁进行站姿演奏,一切都要重新训练——列队进场,进场时持乐器的姿势,预备演奏时上乐器的动作,孩子们需要经过一对一、手把手的接受训练和纠正。
孩子们在训练中
孩子们因为看不见,一些普通人觉得简单的动作,他们却需要重复上百次才能做到。比如站立、队列行走、持乐器姿势甚至是面部表情的管理,老师都要对他们进行一一的指导和纠正。没有视力的孩子们从来没有看见过“表情”是什么样子,也就无法模仿,孩子们只能摸着面部肌肉的感觉来判断自己的表情是怎样的。经过无数次的重复训练,全团孩子基本做到了节奏一致、整齐划一。
孩子们在候场
他们是孩子们的“眼睛”重庆特殊教育中心校长李龙梅是带队老师,她和其他指导老师们从接到任务的第一天起,就对孩子们进行耐心细致的指导,从重庆到北京,老师们一直陪伴在孩子们身边。李龙梅最清楚孩子们这一路走来的艰辛,也最了解孩子们的心思。
孩子们把李龙梅校长当作可以说知心话的好朋友
李龙梅一直记得12年前孩子们参加一场音乐会后的兴奋讨论。2010年10月的一天,她带孩子们在重庆市人民大礼堂欣赏了一场交响音乐会,孩子们纷纷感叹音乐竟然如此美好,“如果我会演奏乐器的话,我想表演给我的奶奶听……”听到孩子们兴奋的讨论,李龙梅突然想到——孩子们看不见,但能听见,为什么不能为他们组建一支管乐团呢!说干就干,她组织了34名学校教师带着孩子们组建了扬帆管乐团。
老师指导学生练习吹奏
组建乐队后,师资方面遇到了难题:因为是特殊学校,一般老师都不会与孩子们交流,更别说教孩子们音乐了。为此,老师们只能自己教孩子,乐团每排练一首新曲,老师们都要帮孩子们录制有声乐谱。最初,34名老师里只有4名是学音乐专业的。老师不够,怎么办?学校的老师们开始自学,这些从来没有学过乐器的语文老师、数学老师为了教学生,从零开始,从简谱、音符一个一个学起。就这样,30名老师通过自学,为孩子们翻唱、录制乐谱,成为孩子们的“眼睛”。
老师指导学生练习乐器
除了当孩子们的“眼睛”,老师们还身兼多职——出行时,他们是孩子们的向导;转换场地时,他们是乐器搬运工;进入驻地,他们是孩子们的“妈妈”。
孩子们抵达北京后一直进行闭环集训,开幕式的联排往往会进行一整天,彩排结束时经常已是凌晨,回到驻地洗漱完毕已过2点,孩子们全程生活起居都由老师们细心的照顾和陪护。从与孩子们一起学习管乐,到牵着孩子们的手登上舞台一起演奏,到这次孩子们独立参加冬残奥会开幕式演出,李龙梅和老师们看到了孩子们成长的足迹清晰而坚定,感到非常欣慰。看到孩子们完美自信的演出,就是他们最大的幸福。
点亮!今夜,国家体育场鸟巢璀璨生辉
3月4日晚,气温1℃。
孩子们排练期间,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张海迪来看望了他们,吴浩屿把自己做的一颗手工串珠红苹果送给张海迪,寓意平平安安。
听到孩子们的演奏,张海迪被深深感动,激动地对孩子们说:“音准特别好,演奏得特别棒,你们都太棒了!”
孩子们在鸟巢前留影
通过不断练习,孩子们逐渐适应了寒冷的演奏环境,联排表现一次比一次好,多次得到导演组和专业老师的肯定。1分58秒的演奏,116天的艰苦锤炼,年复一年的坚持与倾心付出。最难时,孩子们互相鼓劲说:“我们看不见世界,但要让世界看见我们,让世界看到面对困难不放弃的中国孩子。”
3月4日晚,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开幕,扬帆管乐团47位乐手在国家体育场奏响了荡气回肠的《未来赞美诗》。这是一场让人动容的演出,也是一场精彩无比的演出,一群看不见光明的视障孩子,用奋斗点亮梦想,为全世界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李龙梅说:“演奏时,那些牵孩子上去的老师,那些推乐器到场上的老师都哭得一塌糊涂,他们知道孩子们有多不容易。但是我们的孩子很淡定,他们只是觉得自己又顺利地完成了一次演出,孩子们的心态让我十分欣慰。在管乐的吹奏中,我们能听出孩子们气息平稳,这种从容的心态,我觉得就是教育的一种收获。我们要培养的就是这种全学段、全学科、全员参与的生态融合教育新模式,我们培养的不仅仅是需要社会接纳的人,还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当我们的孩子离开学校走向社会,他们也会很容易地就让自己过得很好。”
演出结束后,有些低视力的同学跟全盲的同学分享说:“在现场,我能够看到很多星光,能够感受到很多人的掌声欢呼声。”是的,世界,听见了你们!
世界,看见了你们!每一个为梦想坚持的人都会被看见。(文 雷后兰 重庆特殊教育中心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