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2022年广东高考作文题目,干货看这篇!广东省2022届高三综合能力测试二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广东省2022届高三综合能力测试二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苏东坡诗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百读不厌”就出在这里。诗原是勉励落第的读书人,“旧书”也指的是经典。经典给人知识,教给人怎样做人,其中有许多语言的、历史的、修养的课题,有许多注解,此外还有许多相关的考证,读上百遍,也未必能够处处贯通,教人多读是有道理的。但是后来所谓“百读不厌”,往往不指经典而指一些诗,一些文,以及一些小说。吟诵诗文是为了欣赏,甚至于只为了消遣,阅读小说更只是为了消遣。能够教人“百读不厌”,那些诗文和小说到底是靠了什么呢?

诗文主要是靠了声调。过去一般读者大概都会吟诵,他们吟诵诗文,从那吟诵的声调或吟诵的音乐得到趣味或快感,意义的关系很少;只要懂得字面儿,全篇的意义弄不清楚也不要紧。民间流行的小调以音乐为主,而不注重词句,欣赏也偏重在音乐上,跟吟诵诗文也正相同。感觉的享受似乎是直接的,本能的,即使是字面儿的影象所引起的感觉,也还多少有这种情形,至于小调和吟诵,更显然直接诉诸听觉,难怪容易唤起普遍的趣味和快感。小说的“百读不厌”,主要是靠了故事或情节。人们在儿童时代就爱听故事,尤其爱奇怪的故事。成人也还是爱故事,不过那情节得复杂些。在封建社会里,农民和小市民是受着重重压迫的,他们寄托希望于超现实的神仙,神仙化的武侠,以及望之若神仙的上层社会的才子佳人;他们希望有朝一日自己会变成了这样的人物。这自然是不能实现的奇迹,可是能够给他们安慰、趣味和快感。

封建社会渐渐垮了,五四时代出现了个人,出现了自我,同时成立了新文学。新文学提高了文学的地位;文学也给人知识,也教给人怎样做人,不是做别人的,而是做自己的人。而新文学跟过去的诗文和小说不同之处,就在它是认真的负着使命。早期的反封建也罢,后来的反帝国主义也罢,写实的也罢,浪漫的和感伤的也罢,文学作品总是一本正经的在表现着并且批评着生活,扬弃了消遣的气氛,回到了严肃,自然不再注重“传奇”,不再注重趣味和快感。

新诗或白话诗和白话文,它得说出人人心中所欲言而不能言的,自然就不注重音乐而注重意义了。小说也不注重故事或情节了,它的使命比诗更见分明。至于文,长篇议论文发展了工具性,让人们更如意的也更精密的说出他们的话。发展在后的小品散文,倒是回到趣味中心,企图着教人“百读不厌”的。然而时代太紧张了,不容许人们那么悠闲;大家嫌小品文近乎所谓“软性”,丢下了它去找那“硬性”的东西。

文艺作品的读者变了质了,作品本身也变了质了,意义和使命取代了趣味,认识和行动取代了快感。这也许就是所谓“硬”的解释。“硬性”的作品得一本正经的读,自然就不容易让人“百读不厌”。于是“百读不厌”就不成其为评价的标准了,至少不成其为主要的标准了。

但是在我们的现代文艺里,让人“百读不厌”的作品也有的。例如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茅盾先生的《幻灭》三部曲,这几个作品的好已经定论,它们的意义和使命大家也都熟悉。《阿Q正传》里的幽默和三部曲里的几个女性,都产生让人“百读不厌”的趣味。不过这里的幽默决不是油滑的,无聊的,也决不是为幽默而幽默,而女性也决不就是色情,这个界限是得弄清楚的。有些作者忘记了自己的边界,放纵到色情上,以及粗劣的笑料上,去吸引读众,这只是迎合低级趣味。而读者贪读这一类低级的软性的作品,也只是沉溺,说不上“百读不厌”。

(摘自朱自清《论百读不厌》)

材料二:

在新世纪网络文学的发展过程中,玄幻小说、仙侠小说、架空小说、言情小说等类型小说在受众中拥有较高的关注度,这些类型化作品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叙事模式。当网络文学建立较为成熟的盈利模式之后,涌入的文化资本聚集于类型文学的生产与IP开发,进一步强化类型文学的娱乐功能与商业价值。但是,过度的商业开发会抑制网络文学的原创性,类型文学在烂熟套路的束缚下失去了新鲜度。以玄幻小说生产为例,在与网络游戏开发的联动过程中,“废柴”逆袭、打怪升级、美女珍宝成为核心的叙事法则,过度的重复很容易催生受众的厌倦心理,大多数根据玄幻小说改编的在线游戏经营寿命都很短暂,其根源就是人物、情节、模式的严重雷同。当幻想类网络文学遭遇发展瓶颈时,现实主义题材的创作迎来极好的发展契机。从创作实绩来看,阿耐的《大江东去》、齐橙的《大国重工》、小桥老树的《侯沧海商路笔记》、卓牧闲的《韩警官》等作品,既以责任感和使命感反映鲜活的现实,又以接地气的文风贴合大众趣味,回应民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一批以玄幻小说奠定地位的网络作家纷纷涉足现实题材创作,这是网络文学风尚转变的典型反映。唐家三少的《拥抱谎言拥抱你》《为了你我愿意热爱整个世界》和《斗罗大陆》相比,写法和风格都大异其趣。

(摘自新华社《网络文学新趋势》)

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百读不厌”最早指向经典作品,经典内涵丰富,要多读熟读,才能领会其中的课题和相关考证。

B.五四时代,新文学作品创作强调文学表达意义与使命,文学创作应与时代紧密结合,凸显“硬性”。

C.“百读不厌”之所以不再是新文学主要的评价标准,是因为时代变了,读者变了,作品使命变了。

D.在新文学成立之前,“百读不厌”的作品不是让读者获得感觉上的享受,就是给予他们做梦的自由。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幻想类网络文学遭遇发展瓶颈时,一部分网络作家通过创作的转型探索,走出了一条文学创作新路径。

B.网络文学的发展陷于类型化的怪圈,虽满足了读者的阅读趣味但却削弱了文学创作的现实感与厚重感。

C.从《斗罗大陆》到《拥抱谎言拥抱你》,唐家三少完成了文学创作的蜕变,标志着网络文学转型的完成。

D.朱自清否定将“百读不厌”作为评价标准的必要性,这说明作品不必令人“百读不厌”也仍有其价值。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与朱自清对《阿Q正传》的评价最接近的是(3分)

A.鲁迅:我也并没有把小说抬进“文苑”里的意思,不过想利用它的力量,来改良社会。

B.胡适:“活”的文学,需用人喜闻乐见的白话进行创作,需有真情感和真思想的贯注。

C.韩少功:文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文学的)主要任务是产出新的人物形象、生活感受、思

想方法、审美范式。

D.郭沫若:今日的文艺,是我们现在走在革命途上的文艺,是我们被压迫者的呼号,是生命穷促的喊叫,是斗士的咒文,是革命预期的欢喜。

4.材料一是如何围绕“百读不厌”展开论述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5.根据两则材料,请简述网络文学需从哪些方面着力,方能革除弊病,创作出新世纪“百读不厌”的好作品?(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追击(节选)①

魏巍

刘大顺早已看好了接近敌人的道路,就带着两个新战士悄悄地钻进树林里。

这片松树林一直延伸到敌人左边。他们迅速隐蔽地穿行着,踏着积雪下了山坡。看看到了树林尽头,才发现离那三个敌人还有一段距离。那三个敌人正在那里坐着吃东西。有一个人仿佛吃完了,手一挥,把一个罐头盒子当啷啷地扔到旁边。刘大顺提着枪沉吟了一下。他想,如果贸然钻出树林,敌人发现,势必拼命逃跑,也就难得抓住活的。他再一看,敌人后面有一块一丈多高的大红石头。如果绕到大石头后面,从那儿突然出现,这几个家伙就跑不掉了。想到这里,他就吩咐那两个新战士就地停止,瞄好敌人;然后就向旁边悄悄地绕了过去。

他是一个老兵,利用地形地物异常熟练,一切坡坎、灌木丛、小坑小洼都成了他隐身的地方。不一时,就来到大石头后面。即将到手的胜利,使他的心兴奋得怦怦直跳。他想,即使你插上翅膀,也逃不出我的手心了。想到这里,他端着冲锋枪跃身而起,从大石头后边猛然跳了出去……

呵哈!哪知就在这一瞬间,面前出现了完全意想不到的情况。原来山坡上坐着二三百美国兵正在仓仓皇皇地用饭,一见他,发出一片惊喊声,乱哄哄地都站了起来。刘大顺一愣,正要开枪射击,他的枪口已经被一个满脸黄胡茬子的美国兵紧紧抓住。接着,慌乱的敌人趋于镇定。他们发现,只不过是一个人,于是发出一阵狂叫,拿着卡宾枪成扇面队形包围过来。即将陷入重围的刘大顺,一看敌人要来捉他活的,心想,“我是共产党的兵,决不能当俘虏。今天就是死了,也要找几个垫背的!”他抽出手猛力地向敌人脸上挥了一拳,接着飞快地从腰里掏出一颗飞雷,一拉导火索就投在地上。他的意思本来是要与敌人同归于尽,没想到脚下是一面斜坡,那颗飞雷咕咕噜噜地滚了下去,接着“轰通”一声巨响,就像落下一颗大炮弹似的。黑烟起处,正在扑过来的敌人和那个满脸胡茬的家伙,不知道他使的是什么武器,掉过头乱吼乱叫地跑开了。

飞雷的浓烟一散,刘大顺看见敌人没命地乱哄哄地向前逃去,精神为之一振,心想:“今天我非削倒你几个不行!”就端着冲锋枪猛扫起来。那两个新战士也赶了上来,他们一面扫,一面追,一面喊:“兔崽子们!哪里跑!”紧紧跟着混乱的敌群,打得十分痛快。山上的同志们也纷纷开枪射击。这时敌人只嫌跑得慢,把身上的东西纷纷丢掉,卡宾枪也扔了。其中一个军官,皮带不知何时丢掉,用一根绳子串着手枪束在腰里。现在他也感到不便,一面跑一面将绳子解开,把手枪丢在地下。这时满地都是卡宾枪,刘大顺干脆把自己的冲锋枪往身后背,随手捡起一支卡宾枪就打。子弹打完,往旁边一扔再换一支,打得真是万分高兴!心想:“哈哈,连子弹都替我压好啦!今天我就打个便宜枪吧!”

这些魂不附体的美国兵,虽然个大腿长,拼命猛跑,但他们平常都是坐汽车的,又穿着笨重的大皮靴,哪里有我们的战士行动迅速?不一时,刘大顺就插在了敌群中间。前面一股,后面一股,夹着刘大顺向前猛跑。刘大顺忽然一转念头:如果像这样追下去,还是难得抓住多少活的;说不定敌人还有跑掉的可能,不如先抓住一股再说。于是他陡然返过身来,大喝了一声:“站住!”接着朝天空“哗哗哗哗哗哗”地横扫了半梭子。后面那股敌人就纷纷地举起手来,在稻田里“扑通”、“扑通”地全跪倒了。有些人不知什么时候把皮靴也脱下扔了,光着两只脚。一个一个用充满恐惧的蓝眼睛,望着刘大顺,哆哆嗦嗦像筛糠一般抖个不停。

(选自魏巍《东方》第三部,有删改)

【注】①魏巍的长篇小说《东方》描写了我国抗美援朝战场的斗争场面,对我国农村的复杂

生活也做了真实描绘,全面真实地反映了抗美援朝伟大战争的胜利。节选部分,叙述了我军

奉命阻截溃败的美国军队的战斗场景。这场战役,我军俘获了大批美军战俘。美国人自称其

为美国历史上空前所未有的“黑暗时代”,或者叫做“黑暗的十二月”。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大顺只带了两名新战士就去追赶一大批逃跑的敌人,说明他对自己本次行动充满了信心。

B.敌人身后那块大红石头,既为刘大顺秘密行动做了掩护,又暗示人民志愿军意志的坚定。

C.深陷重围的刘大顺凭一颗手雷扭转了战局,充分体现了志愿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D.文章写刘大顺追赶敌军时突然转身对天空扫射的细节,塑造了一位有勇有谋的战士形象。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题目“追击”言简意赅地概括了文章的主体事件,同时“追击”二字营造了紧张急迫的氛围,暗示了战斗的激烈,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采用了多种描写手法来塑造刘大顺这一人物形象,有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外貌描写等,生动细致,形象立体,可读性较强。

C.小说通过对声音的描写来再现战争的情景,如““轰通”一声巨响”“哗哗哗哗哗哗”“扑通”等,既增添了紧张的气氛,又增加了真实感。

D.小说叙述了主人公刘大顺成功俘虏一大批美国兵的事,这样的“遭遇战”在整个抗美援朝中并非大事件,却能以小见大,反映深刻的主题。

8.小说善于用对比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请找出来并加以分析。(4分)

9.有人评论魏巍的《东方》“既具有史的认识价值,又有着诗的艺术魅力”。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此评论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元兴①三年,桓玄之乱,刘裕与刘迈弟毅相与合谋起兵。玄使桓谦屯覆舟山,裕与毅等分为数队,进突谦阵,皆殊死战,无不一当百,谦等诸军一时奔散。玄至寻阳,逼帝西上,刘毅等追之,战于峥嵘洲。毅乘风纵火,尽锐争先,玄众大溃。桓振袭陷江陵,刘毅等击破桓振军,迎帝于江陵。毅号令严整,所经墟邑,百姓安悦。毅性刚愎,自谓建义之功与裕相埒深自矜伐虽权事推裕而心不服裕每柔而顺之毅骄纵滋甚尝云恨不遇刘项与之争中原。裕素不学,而毅颇涉文雅,故朝士有清望者多归之。毅既据上流,阴有图裕之志,求兼督交、广二州,裕许之。毅又奏以郄僧施为南蛮校尉,毛修之为南郡太守,裕亦许之。宁远将军胡藩言于裕曰:“恐刘毅终不为公下,不如因会取之。”裕曰:“吾与毅俱有克复之功,其过未彰,不可自相图也。”刘毅至江陵,多变易守宰,辄割豫州文武、江州兵力万余人以自随。刘裕以毅贰于己,乃奏之。安帝以诏书罪状毅。裕自率众讨毅,参军王镇恶请给百舸为前驱。至豫章口,去江陵城二十里,舍船步上,语所留人:“计我将至城,便鼓严,令若后有大军状。”镇恶径前袭城,与城内兵斗,自食时至中晡,遣人以诏及裕手书示毅,毅皆烧不视,督士卒力战。军士从毅来者,知裕自来,人情离骇。逮夜,镇恶引军出围金城,开其南面。毅虑南有伏兵,夜半,帅左右三百许人,开北门突出。毅夜投牛牧佛寺。初,桓蔚之败也,走投牛牧寺,僧昌藏之,毅杀昌。至是,寺僧拒之曰:“昔亡师容桓蔚,为刘毅所杀,今实不敢容异人。”毅叹曰:“为法自弊,一至于此!”遂缢而死。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十九》,有删改)

【注】①元兴是东晋安帝司马德宗在位期间的第二个年号,即公元402年至404年。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谓建义之功与裕相埒/深自矜伐/虽权事推裕而心不服/裕每柔而顺之/毅骄纵滋甚/尝云/恨不遇刘/项/与之争中原

B.自谓建义之功/与裕相埒深/自矜伐/虽权事推裕而心不服/裕每柔而顺之/毅骄纵滋甚/尝云/恨不遇/刘项与之争中原

C.自谓建义之功与裕相埒/深自矜伐/虽权事推裕而心不服/裕每柔/而顺之毅/骄纵滋甚/尝云/恨不遇刘项/与之争中原

D.自谓建义之功/与裕相埒深/自矜伐/虽权事推裕而心不服/裕每柔而顺之毅/骄纵滋甚/尝云/恨不遇刘/项/与之争中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裕,小名寄奴,《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高度肯定其北伐的赫赫战功。

B.贰,与“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中的“贰”意义相同,指同时分属两方。

C.前驱,可以指前导、引导事物发展的先行者,在本文中意为先头部队、先锋。

D.中晡,“晡”泛指下午或黄昏,“中晡”是古代地支记时法,相当于下午四点。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毅刚猛果断有勇有谋,与刘裕起兵讨伐桓玄,以一敌百,屡立战功,同时治军有方,不许士兵侵扰百姓。

B.与不读书的刘裕不同,刘毅对文学颇有涉猎,吸引了很多有名望的士人,也暗中有了图谋刘裕权力的想法。

C.有人看出刘毅的不轨之心,建议刘裕先下手为强,但刘裕因为不忍心互相残杀,再三忍让刘毅的所作所为。

D.刘毅不甘屈居刘裕之下,依仗恢复晋朝的功劳,不断扩张势力,同时培养亲党,得寸进尺,最终兵败身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计我将至城,便鼓严,令若后有大军状。

(2)军士从毅来者,知裕自来,人情离骇。

14.刘毅为何死前感叹“为法自毙”?你如何理解这句话?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诗招南阳秀才

林逋①

莫因公荐偶失意,便拟飘蓬作旅人。

志壮任存题柱②事,病多争向倚门③亲。

危堤柳色休伤别,上苑杏花长自春。

况有西湖好山水,归来且濯锦衣尘。

【注】①林逋(967年-1028年),北宋著名诗人,中年以后隐居杭州西湖。②题柱:相传东汉灵帝时,长陵田凤为尚书郎,仪貌端正,入奏事,“灵帝目送之,因题殿柱曰:“堂堂乎张,京兆田郎。'”后以“题柱”为得到皇帝赏识。③倚门:《战国策·齐策六》:“王孙贾年十五,事闵王。其母曰:“女朝出而晚来,则吾倚门而望。””谓父母望子归来之心。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点明事由,诗人相劝朋友不可因未被推荐成功,就如漂泊的游子般意志消沉。

B.第三句使用“题柱”典故,劝勉朋友应继续保留远大志向和抱负,终会得到赏识。

C.第四句使用“倚门”典故,进一步劝朋友振作精神,否则容易生病而令父母担忧。

D.尾联情真意切,以西湖美景相招,相信山水之美能够为朋友洗涤衣尘、慰藉心灵。

16.本诗颈联所写柳色、杏花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3月20日,三星堆新一轮考古发掘成果公布,出土的500余件文物中,仅有“半张脸”的金面具残片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

一位年轻人用500克黄金复原三星堆黄金面具的视频走红网络。他将金块 成金箔,通过敲打和塑形完成雏形,再经过抛光等一系列繁复的工序,耗时15天复原了这件 的面具。这个过程不仅穿越时空致敬了传承千年的匠心,更向网友揭示了古蜀先民无与伦比的智慧。同时,这个视频代表着现在年轻人对历史文物的态度,让沉睡的“国宝”活了起来,跨越时空,与我们一起,看见了同一片风景。

史书 ,便是有些人的一生。3000年前,那些工匠日复一日地制作打磨了金面具,没有留下自己的名字。但跨越千年,这位年轻人和制作金面具的工匠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在这个高速运转的消费时代,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把一个在他人看来近乎 的念头变成了现实,让人得以窥见跨越千年背后的故事,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传递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自信。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千捶万击 金碧辉煌 闲言淡语 异想天开

B.紧打慢敲 光彩夺目 轻描淡写 天马行空

C.千捶万击 光彩夺目 轻描淡写 异想天开

D.紧打慢敲 金碧辉煌 闲言淡语 天马行空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个过程不仅向网友揭示了古蜀先民无与伦比的智慧,更穿越时空致敬了传承千年的匠心。

B.这个过程不仅穿越时空致敬了传承千年的匠心,更向网友展示了古蜀先民无与伦比的智慧。

C.不仅这个过程向网友展示了古蜀先民无与伦比的智慧,更穿越时空致敬了传承千年的匠心。

D.这个过程不仅向网友展示了古蜀先民无与伦比的智慧,更穿越时空致敬了传承千年的匠心。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发射,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又一个里程碑时刻。此次发射之所以重要,就是① ,是中国空间站的关键所在。人类建设空间站的目的,就是能做一些在地球上做不了的事情。在材料合成方面,因为② ,地球上很多金属材料无法融合在一起做成合金,就如同水和油一样,总是油浮在上面,水沉在下面。而在处于失重状态的空间站,则有条件实现,进而制造出很多新型合金。

建造空间站并不仅仅为了探索太空,③ 。航天员长期处在太空环境下,可以让我们了解人体在太空飞行过程中的问题,比如说骨钙的流失、心理问题等等。( ),若人类只能是地球的过客,那太空移民计划似乎是物种延续的一个方向。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太空移民把对人体在太空中的健康研究作为基础

B.对人体在太空中的健康研究是太空移民的基础

C.对人体在太空中的健康研究也是太空移民的基础

D.太空移民将对人体在太空中的健康研究作为基础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使命,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精神。他们的精神风貌记录在我们读过的很多文学作品中:毛泽东《沁园春·长沙》、鲁迅《记念刘和珍君》、巴金《家》、艾青《我爱这土地》、路遥《平凡的世界》……这些文学作品中的青年形象依然熠熠生辉,昭示人生意义,引领时代发展。

兴华中学举行“阅读滋养人生”征文活动。请根据上述材料,结合你读过的一部(篇)经典文学作品的青年形象,写一篇文章,参加征文活动。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选项“不是......就是......”概括不完全。

2、A B项,“虽满足了读者的阅读趣味”理解有误, C项,“标志着网络文学转型的完成”判断有误。D项,朱自清并未否定“百读不厌”作为评价标准的必要性。

3、B 胡适的话中“需用人喜闻乐见的白话进行创作”涉及文学创作的趣味性问题(软),而“真情感和真思想”则指向“意义与使命”(硬),“软”“硬”两方面都有涉及,最贴近题目。

A项,本选项是鲁迅提及自己的创作初衷,想通过小说来改良社会,这属于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使命”,单从本句话来说,只提及了文学作品的“硬性”。

C项,韩少功的表述主要是批评文学创作的类型化的倾向,强调文学的创作的探索性与创造性。

D项,郭沫若这句话体现的也是文艺作品的“硬性”。他倡导革命文学,认为文艺应该 替被压迫阶级发声,呼吁广大作者把握时代的精神,反映时代的浪潮。

4、 ①先说曾经“百读不厌”这一标准的适用对象是经典、传统的诗、文、小说;②再指出随着时代、读者和作品本身的变化,“百读不厌”不再成为主要的评价标准; ③最后提出作品如果在表达意义与使命的基础上,有追求高级的趣味,依然能令人“百读不厌”。

5、 ①在内容上:保证文学的原创性和新鲜度,避免成为烂熟套路的类型化写作; ②在目的上:注重作品的意义和使命,避免娱乐功能的泛滥与商业价值的痴迷; ③在形式上:以接地气的文风,贴合大众趣味,但不能油滑和低级。

6、D A项,“追赶一大批逃跑的敌人”理解有误,B项,“又暗示了人民志愿军意志的坚定”过度解读,写敌人身后那块一丈多高的大红石头,既为刘大顺的行动做了掩护,又为下文的意外(原来有二三百美国兵)埋下了伏笔。C项,“充分体现了志愿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解读错误,应该是体现了志愿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7、B 没有外貌描写。

8、 ①用刘大顺宁可牺牲自己也不愿意被俘虏与美国兵的纷纷举手投降作对比,凸显了刘大顺不怕牺牲的爱国精神。

②用美国兵个大腿长、丢盔弃甲却最终被追上与刘大顺的行动迅速作对比,凸显了刘大顺的战术素养之高。

9、 ①史的认识价值:本文节选的这场战斗是抗美援朝中的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美国人也自称其为“黑暗的十二月”,(1分)真实、立体地纪录了抗美援朝中志愿军战士保家卫国的英勇事迹(1分),因此说它具有史的认识价值。 ②诗的艺术魅力:小说的语言极具表现力,(1分)例如对战斗场面的描写,多用短句,表现战斗过程的紧张、激烈;(1分)叙述中蕴含强烈的个人情感,(1分)对志愿军战士及敌方的态度爱憎分明,(1分)因此说它有诗的艺术魅力。

10、A

11、B “贰”在文中意为背叛,“贰于己”就是背叛自己。

12、C “不忍心互相残杀”错误。由原文可知,刘裕是认为刘毅目前的过错不算很明显,所以选择不攻打他,选项理解不准确。

13、 (1)估计我快要到城门时,你们就擂出急促的鼓声,做出好像后面有大军的样子。

(2)跟随刘毅到(江陵)这里的士兵,知道刘裕亲自讨伐,(顿时)人心离散,惊惧不已。

14、 ①因为当初桓蔚败北,投奔牛牧佛寺,刘毅军纪肃整号令严明,杀了收留桓蔚的僧人昌。到刘毅逃亡时,牛牧佛寺的僧人就不敢收留外人,将刘毅拒之门外。所以刘毅有此感叹。(2分)

②自己制定的法律断绝了自己的后路。或:自己定下的规则反使自己受害。(1分)

【参考译文】

东晋安帝元兴三年(404年)。桓玄叛变,刘裕和刘迈的弟弟刘毅一起通谋起兵反抗桓玄。桓玄让桓谦戍守覆舟山,刘裕与刘毅等分成几队,冲入桓谦阵中,每个人都殊死搏斗,以一当百,桓谦等人所率军队顷刻间逃散。桓玄逃到寻阳后,胁迫晋安帝沿长江西上,刘毅等人从后面追击,在峥嵘洲激战。刘毅乘风势放火,把所有的精锐部队派出作战,(拼死)争先,桓玄部众大败。桓振偷袭攻陷了江陵,刘毅等人击败了桓振的军队,又迎接安帝回到江陵。刘毅军纪肃整号令严明,他率军经过的城邑,秋毫无犯,百姓安定喜乐。刘毅性格刚愎自用,自以为当年勤王起义的功劳与刘裕等同,非常恃才自傲,因此,虽然暂时推举了刘裕,但心中并不服气。刘裕每次都对他柔和、顺服,刘毅更加骄纵。刘毅曾经说:“遗憾没有碰上刘邦、项羽逐鹿中原,一争天下的时代!”刘裕平时不读书,而刘毅却常常涉猎文史,所以朝廷中有威望的士人都争着归附于他。刘毅占据了长江上游,暗中有图谋刘裕的想法,便请求掌管交州和广州,刘裕答应了。刘毅又上奏朝廷请求让郗僧施做南蛮校尉,毛修之做南郡太守,刘裕也都答应了。宁远将军胡藩对刘裕说:“我担心刘毅最终不会心甘情愿居于您之下,不如趁机杀了他。”刘裕说:“我与刘毅都有恢复晋室之功,他的罪行现在还没有显露,我们不能互相残杀。”刘毅到达江陵,把各级守宰作了大幅度调整,擅自从原任的豫州和江州调迁了不少文武官员和一万多名将士来跟随自己。刘裕因刘毅有背叛之心,便上书奏报朝廷。晋安帝下诏宣布刘毅的罪状,刘裕亲自率领军队讨伐刘毅,参军王镇恶请求派给他一百条船担任前锋。到达了豫章口,离江陵城只有二十里,王镇恶率军下船步行上岸行军。王镇恶对留下的人说:“估计我快要到城门时,你们就擂出急促的鼓声,做出好像后面有大军的样子。”王镇恶等人径直攻陷了外城,与城内的守军战斗,从食时打到中晡时分,派人拿着朝廷的诏书及刘裕的亲笔信让刘毅看,刘毅根本不看,全部烧毁,督导战士奋力战斗。跟随刘毅到(江陵)这里的士兵,知道刘裕亲自讨伐,(顿时)人心离散,惊惧不已。等到夜间,王镇恶把军队带出包围了金城,只在金城南面开了一个口。刘毅担心南面有伏兵,半夜时率领左右亲兵约三百人从北门突围。刘毅夜间想到牛牧佛寺投宿。当初,桓蔚战败后逃走,投奔到牛牧佛寺,僧人昌把桓蔚保护隐藏了起来,刘毅就杀死了僧人昌。到了这个时候,寺中的僧人拒绝了刘毅投宿的请求,说:“以前亡故的师父因收留桓蔚,被卫将军刘毅所杀,现在实在不敢再容留外人。”刘毅叹息着说:制定的法令最后断了自己的后路,竟然会这样!”于是,就自己上吊而死。

15、C“病多争向倚门亲”中的“病”,意为忧愁苦恼,承接首联“失意”,并非生病。

16、 ①本诗所写“柳色”,本指高堤上的绿色柳树,(1分)“杏花”本指皇家园林中的杏花(1分)


②诗人借“柳色”,劝朋友不要悲伤离别,(1分)诗人借“杏花”,劝朋友莫失意,要心存壮志;(1分)

③“柳色”、“杏花”,寓情于景,情景交融,(1分)表达诗人对友人的劝慰:要保持希望,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1分)


17、(1)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2)何方圜之能周兮 夫孰异道而相安?

(3)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行路难》)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

胡姬招素手 延客醉金樽。(《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

别离有相思 瑶瑟与金樽。(《送韦少府》)

何时石门路 重有金樽开。(《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18、C 第一处“千捶万击”指经过无数次的捶打,符合语境中将金块捶打成金箔所需的工艺;“紧打慢敲”比喻用各种办法催迫。

第二处“光彩夺目”形容光泽和颜色鲜艳耀眼,突显金面具的特点;“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装饰华丽,光彩夺目,比喻陈设华丽。

第三处“轻描淡写”指着力不多地描写或叙述,原文意在表现在史书对这些工匠记载极少,符合语境;“闲言淡语”意思是无关紧要的话或没有根据的讥刺他人的话。

第四处“天马行空”比喻无拘无束地自由驰骋,多指文思俊逸,文笔豪放洒脱;“异想天开”比喻想法离奇而完全不切实际。根据原文语境,年轻人复原制作金面具在他人看来是离奇而不切实际的,当用“异想天开”。

19、D

20、 ①赋予“国宝”金面具生命,说它“活起来”“跨越”“看见”,(1分)凸显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1分)表达了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1分) ②“看见同一片风景”中的“风景”使用了比喻的手法,将“当今祖国的繁华盛世”比 作“风景”,(1分)表达对祖国繁华盛世的赞美。(1分)

21、C

22、①因为其搭载的天和核心舱②受限于重力③也可以探索人类自身

23、一、审题立意参考

本题为有具体写作情境的新材料作文。题目由写作材料、写作情境、写作要求组成。

首先是材料解读。材料大致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大体一句一层次。

层次一“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使命,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精神”,此句为整一则材料的总起句。此层次包含四个核心词——时代、青年、使命、精神。“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表述把对青年的使命与精神的内涵理解置于纵向的时间刻度之上审视与解读,凸显青年的使命与精神的内涵理解需要与时代同频共振。时代的发展对青年所肩负的使命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样,要肩负起时代使命就需要青年具备与时代发展相匹配的精神气质。

层次二为“他们的精神风貌记录在我们读过的很多文学作品中:毛泽东《沁园春•长沙》、鲁迅《记念刘和珍君》、巴金《家》、艾青《我爱这土地》、路遥《平凡的世界》……”。

就内容而言,是对“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使命,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精神”尤其是“精神风貌”的具体举例。所涉及的青年“精神风貌”聚焦于文学作品中的青年形象。虽然是文学作品,但就文学与现实的关系而言,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源自现实而又高于现实,所以,虽然是文学作品,但其中所涉及的青年形象无疑是优秀的时代青年精神风貌的典型反映。具体而言,主要提及了五部(篇)经典文学作品,大体按照发表的时间排序,这五部(篇)经典文学作品均为初中、高中教材中涉及的篇目及推荐阅读书目,保证了考查的公平性。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同志创作的一首词。1925年晚秋,毛泽东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的途中,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时所作。其时,作者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写下了这首词。该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原文于1926年4月12日发表在《语丝》周刊第七十四期,写作背景为1926年3月18日,北京的工人、学生、市民五千多人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造成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鲁迅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刘和珍是北京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1926年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年仅22岁。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亲作《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痛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歌颂“虽殒身不恤”的“中国女子的勇毅”。

《家》为巴金创作的长篇小说,为《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为《春》、《秋》。最早于1931年在《时报》开始连载,原篇名为《激流》。《家》被认为是巴金的代表作之一,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第8位)。讲述了高家公馆里的封建大家庭走向衰弱的故事。书中的青年们奋力抵抗,想挣脱牢笼,作者歌颂青年一代的反封建斗争以及民主主义的觉醒。书中涉及到的青年形象较多,主要为高家三兄弟:觉新、觉民、觉慧。结合“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使命,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精神”及“他们的精神风貌”的理解,考生写作涉及的青年形象所肩负的使命与精神风貌应与时代的发展同频共振。因此,就《家》而言,能体现这一“精神风貌”要求的应为觉慧和觉民。觉慧作为新青年的代表者,受到“五四”思潮的影响。他攻击卫道者;排练传播自由民主思想的话剧《宝岛》;参加反对军阀的学生运动;创办报纸;结交有新思想的朋友,是时代的新生力量。他常说:“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要把自己的幸福争过来。”而觉民不像哥哥觉新一样一味地懦弱顺从;他崇尚新思想,但是却不想弟弟觉慧那么激进冒失。觉民在书中是成长变化的,经历了思想斗争,内心的挣扎,生活大磨难,他对社会有了自己的想法,不断成熟,成长为新青年。

《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11月17日,发表于同年12月桂林出版的《十日文萃》。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日本侵略者的铁蹄猖狂地践踏中国大地。艾青和当时文艺界许多人士一同撤出武汉,汇集于桂林。作者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便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的自身形象,直抒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诗中不管是“鸟”,还是“我”,其实都可以理解为具有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的青年。

《平凡的世界》作家路遥创作的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百万字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1986年12月首次出版。该书以中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间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1991年3月,《平凡的世界》获中国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书中涉及到的青年形象较多,但同样结合“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使命,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精神”及“他们的精神风貌”的理解,主要指向孙少安、孙少平兄弟。孙少平是一位穷困的农村青年,然而他又是有知识的农村青年。务实,勇于听从精神的召唤。无论是吃着高粱面馍、喝着剩菜汤的高中生活,还是下地务农的农民生活,甚至走出土地后的打工生活,孙少平身上都昂扬着精神的高傲、挥洒着灵魂的矜持。物质的匮乏和精神的充盈让孙少平的生活始终五味杂陈。而生活考验的不断加剧和知识视野的不断拓展,也造就了孙少平保尔般的工作热情和圣徒般的道德修养。面对歧视他忍辱负重,看到不平他拔刀相助,关键时刻不计前嫌等等,自身的物质穷困根本没有成为他道德修养的束缚,反倒映衬出他人格的完善。而哥哥孙少安是奋斗精神的另一个代表,与孙少平追求昂扬的生活不同,他的沉稳和精明都是内敛的。长子的家庭责任和过早的承担世事,使得孙少安难以走出土地和家族的束缚,变成了农村变革的先觉者。不管是弟弟孙少平,还是哥哥孙少安,所传达出的精神内涵,正是对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传统的自觉继承。这样的小说对青年奋斗者而言,无疑具有“灯塔效应”。

“……”意味着考生除了选择上述经典文学作品,还可以结合自身的阅读经历与体验,选择其他的经典文学作品中的青年形象进行写作。体现了写作的开放性与多样性。

写作情境解读。“兴华中学”具有暗示性,暗示不管身处哪个时代,“兴华”均是青年的时代使命与精神内涵,强调对时代青年的使命与精神要在个人发展、时代需求、国家发展三者取得一致。“‘阅读滋养人生’征文”创设了写作的具体情境,要求考生要把材料中所涉及的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与自身的人生规划、个人发展有所结合,要从阅读中获取个人成长的养分。具体而言,就是要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中的青年形象的使命与精神内涵理解与把握,以经典文学作品中的青年形象为榜样,肩负起时代使命,涵养时代精神,时刻把个人的成长与时代紧密结合,推动或者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不负时代。

总体而言,本题创设了具体的写作情境,在真实的情境中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在命题形式上,凸显新课标及新教材中“读写结合”的要求,打通阅读与写作的界限,读写一体,指向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综合考查考生的阅读


9积淀与写作能力。探索“考教融合”的作文考查新路径,建立考场写作与日常阅读教学的有机关联。同时,通过具体写作情境的创设及青年形象的选择,保持考查的限制性与开放性的平衡。

二、阅卷标准。

(1)作文评价整体要求

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

思想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切合题意,符合试题的材料、情境与任务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论证充分,思考具有独立性;表达准确流畅,合理运用词语、句式、修辞等。

(2)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一)基础等级评分,“题意”项主要看是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所涉及的范围、情境及任务要求,与之相符的属于“符合题意”,与之沾边的套作在第三等及以下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二)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

1.深刻: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②揭示事物内在的关系③观点具有启发性

2.丰富:④材料丰富 ⑤论据充足 ⑥形象丰满 ⑦意境深远

3.有文采:⑧用词贴切 ⑨句式灵活 ⑩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⑪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意:⑫见解新颖 ⑬材料新鲜 ⑭构思新巧 ⑮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⑯有个性特征

(三)缺标题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 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

(四)套作或文体不明确的,酌情扣分;抄袭的,“基础等级”在第四等之内评分,“发展 等级”不给分。

三、评分参考

材料要素:四个核心词——时代、青年、使命、精神。

引导语要素:兴华中学、一部(篇)经典文学作品的青年形象、滋养(学习、吸收青年的使命与精神的内涵 与时代同频共振)、人生(自己的)

合成要素:

1、一部(篇)经典文学作品的青年形象;

2、去读出时代赋予作品中青年形象的使命,他身上体现的时代精神(青年的使命与精神的内涵理解 与时代同频共振);

3、要结合自己来谈如何从以上的青年形象去学习这些使命和精神(完成滋养自己人生的任务);

4、“兴华中学”的暗示性:“兴华”蕴含青年的时代使命与精神内涵。(此点与前面2、3点有重合)。

写到2、3点的要素即为切题。

均分建议45分。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