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9日,2022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春季招生统一文化考试语文、数学、英语科目考试顺利结束,市教育考试院邀请专家对试卷进行了评析。
专家一致认为,语文试卷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综合考查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体现学科本质,落实“双新”(新课程、新教材)理念,有利于促进教与学方式的改进。
数学试卷坚持立德树人导向,体现学科素养,符合教学要求。试卷布局合理,结构稳定;试题陈述明晰,解答要求明确。整体而言,今年春考数学命题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科学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引导课堂教学。
英语试卷彰显立德树人,体现时代精神;试卷结构稳定,试题难易度合理,综合考查多元能力,有效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体现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理念,对高中英语教学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详见↓
语文:落实“双新”理念,发挥育人功能
1坚持立德树人,发挥育人功能
试卷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既注重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紧扣时代脉搏,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社科类现代文关注当代社会中的网络社交问题,话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现实意义,贴近考生的生活,回应考生成长的真实需要。文学类现代文让考生通过感知柿子树、黄牛、母亲等艺术形象,展开对生命历程的思考,加深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激发考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美好情感,培养考生宽广的人文情怀。文言文一刻画了清廉正直、以身作则的傅良弼形象,突出其体察民情、体恤民生的为官之道;文言文二借助竹、柳菊、园蔬等巧妙表达对“君子”的理解,彰显心系苍生的文人情怀,体现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两篇文言文,一重理政之智,一显修身之德,从不同角度给考生以启发和借鉴。写作题引导考生结合园林、缩写读物、博物馆等不同类型的文化艺术产品,反思常见的观点,发现惯性思维中的漏洞,鼓励考生有理有据地发表创见,引导他们理性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促进他们提升审美品位,获得精神成长。
2体现课标理念,彰显学科本质
试卷体现课程标准的理念,落实学习任务群、学业质量等要求,考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试卷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四个方面的考查既各有侧重,又有机整合。积累运用、文言文一侧重考查语言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规律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社科类现代文阅读要求考生理解观点、做出推断、分析推理过程、概括论述思路,侧重考查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文学类现代文阅读和古诗鉴赏,要求考生把握作品的语言、构思与情感,侧重考查对当代优秀文学作品和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文言文二要求考生分析作品体现出的中华传统文化观念,增进考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
试卷既体现单个任务群的学习要求,又注重不同任务群之间的整合。如校庆活动中的采访提问和调查研究中的问题设计,指向“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社科类现代文讨论网络社区融入问题,指向“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和“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文学类现代文阅读,要求考生谈谈文章相关内容“是否依然反映费孝通所述乡土社会中‘孝’的特点”,整合文学类作品与学术著作的不同信息,引导考生综合思考,并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下价值,体现了“文学阅读与写作”和“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等任务群的联系。
3贴近教学实际,稳步推进课改
试卷延续上海卷一贯风格,整卷结构、分值比例、题型、题量保持稳定,题干指向明确,试题难度符合选拔性考试要求。
试题注重设置情境任务。具体情境的设置贴近考生日常生活,体现统编教材的编写理念和教学导向。如试卷中设置的访谈和调查等情境,与“家乡文化生活”单元中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一致;又如社科类现代文阅读,要求考生分析推理是如何成立的,考查了考生在“逻辑的力量”等单元中形成的逻辑思维能力。试题注重综合性,如诗歌鉴赏,要求考生联系诗序和注释,整体理解作品,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渗透了多文本阅读的理念。
写作题贴近考生生活和实际认知,引导考生审视熟知的生活现象与社会文化,反思“浓缩的就是精华”这一观点,凸显上海卷作文命题始终坚持的思辨性特征。考生可以扣住“浓缩”与“精华”这两个关键词,对这个观点加以考察。例如,什么是浓缩?何以称得上精华?进一步思考如何浓缩,是取舍扬弃还是萃取升华?在浓缩的过程中,人为因素究竟起到怎样的作用?怎样的浓缩对精华的获取才是有必要的?还应扣住“就是”进行思考,浓缩的是否必然是精华?从而对“浓缩的就是精华”这一判断进行批判性思考。考生可结合题目中列举的现象及个人的积累,从这个观点的合理性或局限性的角度展开分析与论证,从而达成对日常现象、惯性思维的重新审视和理性反思,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提升思维的缜密性。这样的写作题保持了一贯的思辨特色,又增加了生活元素,贴近考生真实的生活体验,使写作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
试卷充分考虑考生的适应性,贴近中学教学实际,体现“学教考一致”的评价理念,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有利于语文学科“双新”改革的稳步推进。
数学:注重基础,启迪思维,立德树人
1注重基础,突出学科本质
试卷坚持考查通性通法,考查考生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体现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试卷立足基础,知识覆盖面广,既考查了函数、数列、三角、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主干知识,也考查了复数、线性方程组、二项式定理等内容。同时,试卷关注数学学科本质,考查考生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如填空题中的双曲线问题,巧妙设置不等式条件,激发考生的多角度思维——既可以利用对称性转化为向量数量积,也可以通过变形转化,深刻理解代数式的几何意义来求解,还可以直接通过代数运算等方法来求解。又如函数图像交点坐标问题,如果考生对该函数的奇偶性、对称性,数列极限等概念,以及对数函数的图像性质有深刻的理解,通过数形结合则可以顺利求解。
2启迪思维,激发学习兴趣
试题设计新颖,问题情境真实合理,要求考生既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又富有思维的灵活性,如果思考多一点,可以算得巧一点,让考生体会探究的乐趣,并有利于不同层次考生展示自身学习水平。如选择题中的数列问题,可以通过推理运算的方法来求解,也可以用特殊化思维思考更顺畅求解,数学核心素养蕴含其中。又如解答题中的函数问题,引入“操作”这一函数运算概念,从具体的函数开始,先解方程,再解含字母系数的不等式,层层递进,让考生逐步获得以“函数变换”为载体的演绎推理体验,并在证明命题的过程中,形成其探究、解决问题的经验。再如关于椭圆的解答题,设计巧妙,最终所求的最值是不依赖于椭圆长轴长的数值,这里蕴含了圆锥曲线的本质特性,答题之余,让人有进一步探究的好奇。
3立德树人,培育科学精神
试题注重数学学科德育的浸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紧扣时代脉搏,润物细无声。试卷体现数学的科学价值和审美价值,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有利于提升考生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选择题中的立体几何问题,以上海海关大楼为背景,考查考生数学抽象与空间想象能力。上海海关大楼是外滩景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东方红的报时钟声从这里响彻外滩,见证上海翻天覆地的变化。又如解答题中的应用题,以上海市架空线入地这一民生工程为背景,考查考生数学应用意识及数学建模能力,引导他们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实际问题,用数学的语言给出解决方案,让考生感悟到在解决社会实际问题过程中,既要满足工程施工要求,又要重视历史文化古迹和生态保护,增强考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今年春考数学试卷继续坚持科学性、规范性、公平性,具有良好的选拔功能,不仅将理性思维、科学精神、主动学习探究与创新意识融入试题中,更将社会责任、家国情怀贯穿试卷之中,营造健康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英语:德为先,重思辨,显素养
1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试卷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以坚定文化自信为鲜明导向,积极倡导尊老爱幼、崇尚劳动、遵守契约,引导考生关注自然,关爱家庭,激发考生对美好健康生活的向往。
听力短对话中关于毕业后立志服务家乡的内容,引导考生培养家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就业观。翻译试题中涉及社区商场、长者打车不便等热点问题,引导考生关注本土文化的生命力,以及数字时代的民生盲点。语法语篇介绍北极光的由来,引导考生关注自然、热爱自然、敬畏自然。阅读理解第一篇叙述了家庭生活的困境,引导考生直面挫折与困难;第二篇某露营地的规则介绍,提升考生的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完型阅读语篇讨论科学饮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倡导科学生活方式。
2立足能力、考查多元
试卷命制紧扣课程标准,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大主题,题材丰富、体裁多样、语境创设意义完整,富有时代气息,符合考生的认知水平。
试卷凸显学科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检验考生在真实语境中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语法部分考查考生在分析句子成分的基础上活用语法知识的能力。阅读理解部分考查考生解构和建构文本的能力,强调语篇意识。如阅读理解第三篇探讨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要求考生在理解作者写作目的的基础上进行归纳,考查考生的语篇概括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
试卷注重思辨能力的考查。完型阅读语篇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无糖饮料对健康的影响,引导考生辩证客观地看待事物。作文以考生熟悉的校园生活为情境,要求考生基于对问题的理性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3考而知变、改进教学
试卷选材以德为舟,设问以学科核心素养为镜,为教师日常教学指明方向。课前,教师可以多创设开放性的提问和假设,充分融合不同学科的知识,鼓励学生勤思善思巧思。课中,教师可以深度剖析语篇,充分挖掘文本特色与行文特点,培养学生的整体语篇意识。课后,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不但要精心挑选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素材,还要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多关注社会热点和民生问题,真正实现学科育人目的。
资料:市教育考试院
编辑:林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