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一:
本人89年参加高考,勉强算80年代考生,亲自体会到高考的难度,一个字难。首先是获得高考资格很难。在70代初,每年出生人口2800万左右,孩子很难读到高中。那时从小学升初中开始就进行淘汰,农村大约30%能上初中。初中升高中又经一轮淘汰,大约20%能上高中。还有部分学生因家庭困难而失学,当然城市学生升学率远高于农村。
上完高中要参加高考还有一轮高考预选,最终获得高考资格的不到同龄人口的10%。高考录取很难。当年参加高考学生在二百多万,录取包括本科、专科和中考一起六十来万,录取率在25%到30%左右。表面看录取率不低,实则非常低,录取60万仅相当于同龄人口的百分之二点几,是不是感觉比现在的211大学还难考。
由于城乡差异,地区差异,农村高中经常一个班剃光头,一个学校仅考几个学生的。反正我当年考495分还差中专录取线两分,全校四个班仅考上两人。
网友二:
大概只有40%的学生有资格参加高考报考本科院校,考生外语成绩按30%计入总分。考试成绩只通知考生本人,不张贴公布。同时取消了考生查阅试卷的规定。
这一时期由于众所众知的原因,中学教育基本废止,很多考生对连26个英文字母都记不全,所以虽然录取率偏低,但其实相对而言竞争压力并不是非常大,因为绝大多数考生本身就是“炮灰”。
1981-1982年间录取率也较低,是因为高中学制延长同龄考生分为2次录取,以及还有延续下来的小部分复读生,实际录取率应该算是27.9%,其中1982的复读生可能更多。
网友三:
八十年代考大学难不难? 难,那是真的难,当时农村的孩子要想走出大山,基本就两条路,一个是上大学,一个是当兵。可那时候当兵不像现在这么容易,要满足很多条件的,比如家庭出身要贫下中农子女才有资格、身体素质要过硬、另外名额也非常有限。就算当上了兵,如果提不了干的话,几年时间还得回到山里。
由此,唯一的选择就只有考学了。那会儿大学又少,就算加上专科,录取率也非常之低,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那时候农村人口多,基本每个公社都有一所高中,另外还有初中学校办高中班参加高考的。可就算是这么多人,一个公社一年也考不了几个大专生,要是能来个本科生,那可真是跃龙门了,相当于现在村里除了个清北了吧。
网友四:
刚恢复高考不久,80年代初期,高考录取率很低,仅有8%,后来逐渐上升,到80年代中期也才不到30%,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当时全国各省份都使用同样的课本,课程设置也仅有高考考试科目,而且那个时候购买高中复习资料也十分罕见,课本,老师成为了学生高考复习最主要的资源。
我清晰的记得80年代初全县一共有1500人参加高考,最后考上本科12人,高中专科30多人,总共不到50人,可见高考录取率有多低,那时候本科生可真是百里挑一,你能想象吗那个时候人们都是以考上专科为荣,而且考上后国家包分配,工作不愁找。而现在,以我曾经的学校为例,高考光一本录取率为30%左右,加上二本专科几乎99.9%,可见当时高考有多难。
网友五:
本人86年高考,全校250人左右参加高考,预选70人,高考录取30多人,重点本科2人,普本,专科,中专各10人右左,据说我校当年按预选录取率排整个地区(共16个县市)第一名,本人有幸也在榜中,我现在几年要梦见一次当年高中紧张的学习及高考,常常被梦惊醒,吓得一身冷汗。
因为我是农村人,读书的目的就是要跳出“农门",当年我被大专录取,整个乡(公社)几天内都传遍了,我那几年成了农村家长教育孩子学习的榜样,估计现在考上211大学也没有那种效应。说实话当年的高考对我来说是一场恶梦,但它又是我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在这里得顺便说一下,得感谢邓公,没有他老人家,也就没有我的今天。
网友六:
80年代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来形容,那时考上本科,哪怕最低专科师范,中专财校都包分配,农村孩子多,想改变命运,只有拼命读书。再者没有现在高职高专,分数一刀切,分数不够最低财校的,有关系找单位挂靠委培,不包分配,找工作再找关系。本人攻考2次,463分,最低分数线466,我一辈子的心结。
最后:
不管你是否读了大学,假如你想去有外国人、留学生的英语角,看上图右下角水印,找到它,里面会伦敦腔、美音的小伙伴都有,小编等你来一起聊天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