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三校2021-2022学年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的“文如其人”命题,往往具有“实然”“应然”双重意义,既在于儒家思想及文人普遍观念对“文”之反映、认识功能的信赖,也在于儒道两家共同标举的“贵真”理想。
在中国古代“文如其人”说的支持者中,在“实然”认定外,还赋予该命题“应然”意义者,比比皆是。(叶燮所说的“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如此,“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心声心画,吾辈正赖有此留天地间互相参验者”亦如此。在这里,笔者更为关心的是,上述“实然”“应然”的判断是如何产生的?回答此问题,我们需要对两者的思想基础分别进行追寻。
尽管在具体表达时,“文如其人”命题往往也包含对“文”的审美形态的描述,但它主要的阐释目的,终归在于肯定“文”承载创作者人品、思想情感或个性气质等信息的有效性。而在中国传统儒家思想诸多根深蒂固的观念中,恰有一种与此息息相关,那就是承认并重视“文”尤其是自作之文的反映、认识功能。儒家诗学经典文献中的相关表述,可谓该观念的典型体现。《诗大序》中的“论者,志之所之包,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外”,至少是在认定,诗能够反映创作者的思想情感。除此之外,孟子的被众多后学奉为圭臬的认识方法——“以意逆志”,实际上也包含着上述事实判断。孟子认为,解读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原意,要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一观点无疑有对正确发挥解读者主观能动性的肯定与期待:此外,还有一点比较隐蔽,那就是对语言文字反映、认识功能的认可。因为在对该方法的表述中,孟子否定的仅仅是认知主体不恰当的理解方式,而绝不是作品承载“志”的真实性——“以意逆志”成立的前提之一,正是“志在文中”;若非如此,即使解读者“知人”能力再强,也是无处应用的。当然,除了上述儒家经典文献,在古人其他常见表达中,诗文的这类功能也一再被确认。众所周知,所词“读其书,想见其为人”是被古人多次重复的心愿,这其中潜藏的,是对作品能够承载作者情态个性的肯定。而《汉书·司马迁传》所载《报任安书》中的“藏之名山,传之其人”,则不单关注着“文”对德性或声名的传播,还表达出对“文”之展示自我情感、个性的信赖。在这类观念中,具备上述功能的“文”已不仅是一种认知工具,更是异代之人有所感而相通的桥梁、是创作者精神永存的保证。显而易见,将“文”等同于反映认识创作者个人信息的可靠媒介,乃是被经典著作及文人反复确认的真理性认识。既然如此“文如其人”命题能够得到长久的拥护,绝非偶然。
除“客观事实认定”一端外,在“人”与“文”的“应然”层面,“文如其人”命题同样存在深厚的思想基础。在这个层面,“文如其人”表达的是“贵真”的一种理念,即文、人一致是理应追求的境界,而“真”正是古代文论一以贯之的价值尺度。总体来说,中国古代文艺观中的“真”,一方面要求作家真诚地表达真实的思想情感,一方面要求作品具备完满呈现作者真情实感的水平。如果说后者是对作品客观效果的考虑,其实现程度尚不完圣取决于作者的主观愿望;那么前者就是对创作者主观动机的要求,即要求作家无论创作水准怎样,至少理应保证内容的真实、表达态度的真诚。这两点原则上人人皆可实现,若不能做到,为人为文就均不足真。就文论史事实来看,《易传·文言》中的“修辞立其诚”,《礼记·表记》中的“情欲信辞欲巧”,就已包含了对“真”原则的自觉确认。而后世即便是格外重视形式风格的文人,也是绝不背弃该原则的。不难看出,当“真”成为古代文人立身、为文的普遍追求时,在他们心中,同样标举该理想的“文如其人”也就必具有“应然”意义了。
综上所述,即便存在“言不尽意”说这类对立观念,“文如其人”命题仍具备坚实的思想基础。
(摘编自徐楠《“文如其人”命题探微》)
材料二:
中国古代诗学以“文如其人”说作为风格论的核心命题。这一命题既从先秦时期孟子开创的“知人论世……知言养气”的批评传统导出,也在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藻之风中得到支撑,最终发展为“以气论文”的风格学说,形成了以诗观人、以人论诗的批评传统。
西方的“风格即人”说出现较晚,是在超越了以修辞特点论风格之后,才真正关注艺术家的气质个性与其作品的艺术风格的内在联系的。歌德曾指出:“一个作家的风格是他的内心生活的准确标志。所以一个人如果想写出明白的风格,他首先就要心里明白:如果想写出雄伟的风格,他也首先就要有雄伟的人格。”
耐人寻味的是,“文如其人”与“风格即人”这两个十分相近的风格论命题产生两个各自独立发展的文化系统和原创性诗学体系,又在比较视域中成为中西诗学风格论汇通性的鲜明表征。两个命题植根于不同的文化土壤,运用不同的围证和表达方式,却共同揭示着文学风格的内在特性,也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共同的文学规律”,当然,这两个命题只是相近而非相同。钱锺书曾经做过辨析,认为文如其人“乃读者由文以知人”,而风格即人“乃作者取读已以成文”这种内在差异的存在恰恰显示出其间互识和互补的可能性,也体现着不同民族诗学并非趋同的独特性。
(摘编自"中国作家网”《文学风格论与当下文学实践》)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认为,“文如其人”的论说有着深厚的思想基础,但综合来看应质疑其合理性即“文未必如其人”。
B. 材料一将“文如其人”的要义,作品能够反映作家的人品、思想情感或个性气质等表述均纳入了考察范围。
C. 先秦时期的“知人论世”说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魏晋时期人物品藻之风的养分,最终形成了成熟的“文如其人”说。
D. 西方的“风格即人”说比修辞特点论风格更加客观,真正关注作家的气质个性与其作品的艺术风格的内在联系。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如其人”是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的重要命题,通过思考其特质,我们能够获得文学研究方法上的启示。
B. 沈德潜说:“读太白诗,如见其脱展千乘:读少陵诗,如见其忧国伤时。”这种看法与叶燮的判断意旨相合。
C. “以意逆志“志在文中“等学说,为“文如其人”命题能够得到学界长久的拥护提供了非常有力的支撑。
D. 东西方不同的文化系统和诗学体系带来的“文如其人”说和“风格即人”说的互识和互补,造成了两种学说的差异。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文如其人”观点的一项是( )
A. 从《汉书》“诗可以观风俗知薄厚”可知,通过诗可以认识创作者的情感、心理,进而合理推断民风与政治状况。
B. 《文心雕龙》中“为情造文”“为文造情”两句,对“文”与“人”的关系进行高度概括,这一见解堪称深刻。
C. 刘勰论汉末建安之诗文风格为“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也”。
D.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反映出李白诗意的生活,而他多愁善感的情怀渗透在作品中,透露出浪漫的气息。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 《尚书·尧典》说“诗言志”,《礼记·表记》说“情欲信”。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静
沈从文
女孩子岳珉年纪约十四岁,有一张营养不良的小小白脸,穿着新上身不久长可齐膝的蓝布袍子,正在后楼屋顶晒台上,与北生倚在栏杆旁,数天上的大小风筝。忽然,望到一只从城里不知谁处飘来的脱线风筝,在头上高空里斜斜的溜过去,眼看那线脚曳在屋瓦上。晒楼后面是一道小河,河水又清又软,很温柔的流着。河对面有一块碧绿的大坪,上面还绣有各样颜色的花朵。大坪远处,可以看到好些菜园同一个小庙。菜园篱笆旁的桃花,同庵堂里几株桃花,正开得十分热闹。
日头十分温暖,景象极其沉静,两个人一句话不说,望着远处。小孩子快乐得如痴,女孩子似乎想到很远的一些别的东西。
他们是逃难来的,这地方并不是家乡,也不是所要到的地方。母亲,大嫂,姐姐,姐姐的儿子北生,小丫头翠云。一群人中,就只五岁大的北生是男子。他们要去的地方被围困了,过上海或过南京的船车全已不能开行。
他们不能前行但又不能再回去,因此照妈妈的主张,就找寻了这样一间屋子权且居住下来,打发随来的兵士过宜昌,去信给北京同上海,等候各方面的回信。爸爸是一个军部的军事代表。大哥也是个军官。
母亲原是一个多病的人,到此一月来各处还无回信,路费剩下来的已有限得很,身体原来就很坏,加之路上又十分辛苦,自然就更坏了。
想着母亲的病和一直没有消息的爸爸,岳珉的眼神落在了外面的河上。河中有一只渡船,懒懒的搁在滩上。常常半天还不见一个人过渡。守渡船的人,这时正躺在大坪中大石块上睡觉。那船在太阳下,灰白憔悴,也如十分无聊十分倦怠的样子,浮在水面上,慢慢的在微风里滑动。
“为什么这样清静?”女孩岳珉心里想着。这时节,对河远处却正有制船工人,用钉锤敲打船舷,发出砰砰庞庞的声音。还有卖针线飘乡的人,在对河小村镇上,摇动小鼓的声音。声音不断的在空气中荡漾,正因为这些声音,却反而使人觉得更加分外寂静。
过一会,从小庵堂里,出来了一个小尼姑,手上提了一个篮子,扬长越过大坪走到河边,便停在渡船上面,蹲在一块石头上,慢慢的卷起衣袖,各处望了一会,又望了一阵天上的风筝,才从容不迫的地从提篮里取出一大束青菜,在流水里乱摇乱摆。因此一来,河水便发亮的滑动不止。
小尼姑把菜洗好了,又用一段木杵,捣一块布或是件衣裳,捣了几下,又把它放在水中去拖摆几下,于是再提起来用力捣着。木杵声音印在城墙上,回声也一下一下的响着。这尼姑大约觉得这回声很有趣,也愉快地回去了。
小尼姑走后,女孩岳珉望到河中水面上,有几片菜叶浮着,傍到渡船缓缓的动着,心里就想起刚才那小尼姑十分快乐的样子,想起河里的水,远处的花,天上的云,以及屋里母亲的病,这女孩子,不知不觉又有点寂寞起来了。
岳珉到房里去时,看到躺在床上的母亲,静静的如一个死人,很柔弱很安静的呼吸着,又瘦又狭的脸上,为一种疲劳忧愁所笼罩。母亲像是已醒过一会儿了,一听到有人在房中走路,就睁开了眼睛。
岳珉望到母亲日益消瘦下去的脸,同那个小小的鼻子说:“妈,妈,天气好极了,晒楼上望到对河那小庵堂里桃花,今天已全开了。”
病人不说什么,微微的笑着。
“你咳嗽不是好一点吗?”
“好了好了,不要紧的,人不吃亏。早上吃鱼,喉头稍稍有点火,不要紧的。”
这样问答着,女孩便想走过去,看看枕边那个小小痰盂。
病人忙说:“珉珉你站着莫动,我看看,这个月你又长高了!”
女孩岳珉害羞似的笑着,“我不象竹子罢,妈妈。我担心得很,人太高了,要笑人的!”
静了一会。母亲记起什么了。
“珉珉,我作了个好梦,梦到我们已经上了船,三等舱里人挤得不成样子。”
其实这梦还是病人捏造的,因为记忆力乱乱的,故第二次又来说着。
女孩岳珉望到母亲同蜡做成一样的小脸,就勉强笑着,“我昨晚当真梦到大船。今早上喜鹊叫了半天,我们算算看,今天爸爸会不会有信来。”
“今天不来明天应来了!”
两人故意这样乐观的说着,互相哄着对面那一个人,口上虽那么说着,女孩岳珉心里却那么想着:“妈妈的病怎么办?”
病人自己也心里想着:“这样病下去真糟。”
姐姐同嫂嫂,从城北回来了,两人正在天井里悄悄的说着话。
病人在房里咳嗽不止,姐姐同大嫂便进去了。女孩岳珉在天井中看了一会日影,走到病人房门口望望。只见大姐坐在床边,想检查那小痰盂,母亲先是不允许,用手拦阻,后来大姐仍然见到了,只是摇头。女孩岳珉不知为什么,心里尽是酸酸的,站在天井里,同谁生气似的,红了眼睛,咬着嘴唇。过一阵,听到翠云丫头在晒楼上说话:“看呀,看呀,快来看呀,一个一块瓦的大风筝跑了,快来,快来,就在头上,我们捉它!”
女孩岳珉抬起了头,果然从天井里也可以望到一个高高的风筝,如同一个吃醉了酒的巡警神气,偏偏斜斜的滑过去,隐隐约约还看到一截白线,很长的在空中摇摆。也不是为看风筝,等到翠云下晒楼以后,她上了晒楼,仍然在栏杆边傍着,眺望到一切远处近处,心里慢慢的就平静了。
这时听到隔壁有人拍门,有人互相问答说话。女孩岳珉心里很希奇地想到:“谁在问谁?莫非爸爸同哥哥来了,在门前问门牌号数罢?”这样想到,心便骤然跳跃起来,忙匆匆的走到二门边去,只等候有什么人拍门拉铃子,就一定是远处来的人了。
可是,过一会儿,一切又都寂静了。
女孩岳珉便不知所谓的微微的笑着。日影斜斜的,把屋角同晒楼柱头的影子,映到天井角上,恰恰如另外一个地方,竖立在她们所等候的那个爸爸坟上一面纸制的旗帜。
一九三二年三月作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写了“楼上”与“楼下”两个不同的世界。“楼上”的世界,自由,灵动,充满生机,有生命感;“楼下”的世界,单调,沉重,充满苦难,给人压抑感。
B. 小说对小尼姑望风筝、洗青菜、捣衣裳的描写,意在表现河上环境的安静、小尼姑的天真和快乐,女孩岳珉也受到这种景象的感染,心绪逐渐趋于平静。
C. 在焦急地等待父亲和哥哥的音讯时,女孩岳珉与她的母亲只能故意编造乐观的梦境,编造这样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的目的主要是安慰对方。
D. “望到母亲同蜡做成一样的小脸,女孩就勉强笑着”,体现岳珉为了安慰母亲而强装快乐;“女孩岳珉便不知所谓地微微地笑着”,体现岳珉面对死亡阴影的无奈。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主要以女孩岳珉的视角来观察和感知,女孩岳珉的情绪微妙复杂:寂寥中有强烈的渴求,快乐中有现实的隐痛。
B. “爸爸坟上”暗示了父亲已经不在人世,最后一段运用比喻的手法揭示了结局:女孩岳珉等不到父亲的消息。
C. 小说结尾通过父亲的死与岳珉急切的期待的强烈对比,表明女孩岳珉的等待是徒劳的,增强了小说的悲剧色彩。
D. 小说的情节发生在一个温暖的午后,围绕对话展开,人物矛盾冲突激烈,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读来心潮澎湃。
8. 文中多处写到“风筝”这个意象,请说明它在全文中的作用。
9. 请结合全文,探究小说以“静”为题的妙处。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徐鹿卿,字德夫,隆兴丰城人。博通经史,调南安军学教授。先是周敦颐、程颢与其弟颐皆讲学是邦,鹿卿申其教,由是理义之学复明。辟福建安抚司干办公事。会汀、邵寇作,鹿卿赞画备御,动中机会。避寇者入城,多方振济,全活甚众。会都城火,鹿卿应诏上封事,言积阴之极,其征为火,指言惑嬖宠、溺燕私、用小人三事尤切。以母丧去。诏服阕赴枢密禀议。故相子以集英殿修撰食祠禄,又帮司农少卿米麦,鹿卿曰:“奈何为一人坏成法。”持不可。迁国子监主簿。入对,陈六事,曰:“洗凡陋以起事功,昭劝惩以收主柄,清班著以储实才,重藩辅以蔽都邑,用闽、越舟师以防海,合东南全力以守江。”上皆嘉纳。改枢密院编修官权右司赞画二府通而守法会正字王迈以言事黜鹿卿赠以诗言者并劾之太学诸生作《四贤诗》知建昌军,未上,而崇教与铁城之民修怨交兵,鹿卿驰书谕之,敛手听命。既至,则宽赋敛,汰赃滥,恤寡弱,训戍兵,择兵官,治行大孚,田里歌诵。督府横取秋苗斛面,建昌为米五千斛。鹿卿争之曰:“守可去,米不可得。”民恐失鹿卿,请输之以共命。鹿卿曰:“民为守计则善矣。守独不为民计乎?”卒争以免。召赴行在,将行,盗发南丰,捕斩渠首二十人,余不问。鹿卿又言当时并相之敝。宰相以甘言诱鹿卿,退语人曰:“是牢笼也,吾不能为宰相私人。”岁大饥,人相食,遂出本司积米三千余石减半贾以粜,及减抵当库息,出缗钱万有七千以予贫民,所活数百人。迁礼部侍郎。累疏告老,授宝章阁待制、知宁国府,而引年之疏五上,不允,提举鸿禧观,遂致仕,进华文阁待制。卒,遗表闻,赠四官。
(节选自《宋史•徐鹿卿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改枢密院编修/官权右司/赞画二府/通而守法/会正字王迈以言事黜/鹿卿赠以诗/言者并劾之/太学诸生作四贤诗/
B. 改枢密院编修官/权右司/赞画二府/通而守法/会正字王迈以言事黜/鹿卿赠以诗/言者并劾之/太学诸生作四贤诗/
C. 改枢密院编修官/权右司/赞画二府/通而守法/会正字王迈以言事黜/鹿卿赠以诗/言者并劾之太学/诸生作四贤诗/
D. 改枢密院编修/官权右司/赞画二府/通而守法/会正字王迈以言事黜/鹿卿赠以诗/言者并劾之太学/诸生作四贤诗/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嬖宠,受宠爱,宠爱。此处特指受君王宠爱的妃嫔。
B. 服阙,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官员父母去世须守孝三年方可补缺复官。
C. 国子监,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徐鹿卿是其中的主管官。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徐鹿卿重视教化,恢复理学。他任南安军学教授期间,阐明周敦颐、程颢和程颐的教义,使儒家经义之学在当地得以重新兴盛。
B. 徐鹿卿正直敢言,为官守节。他指陈京城起火是因为皇上被宠爱的妃嫔迷惑、沉溺于私宴和任用小人;拒绝宰相的好言诱骗,不愿成为宰相的家臣。
C. 徐鹿卿秉公办事,一心为国。他不赞成让以前宰相之子一人破坏原先的法令制度;力主清除朝中陋习,昭明奖惩,储备人才,巩固海防。
D. 徐鹿卿据理力争,体恤百姓。督府要征收额外的秋苗税,他不惜辞去太守官职表示反对:发生饥荒时拿出官府库存粮食的一半低价出售给百姓。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翻译成 现代汉语。
(1)会汀、邵寇作,鹿卿赞画备御,动中机会。
(2)召赴行在,将行,盗发南丰,捕斩渠首二十人,余不问。
14. 在建昌军任上,徐鹿卿因哪些方面的政绩得到百姓的歌颂?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山鸡
许浑
珍禽暂不扃①,飞舞跃前庭。
翠网摧金距②,雕笼减绣翎。
月圆疑望镜,花暖似依屏③。
何必旧巢去,山山芳草青。
【注】①扃:jiōng从外面关门的门闩。②金距:装在斗鸡距上的金属假距。③依屏:屏风。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暂不扃”即暂时不被禁锢,既引出了下句的“跃前庭”,又呼应了尾联中的“何必旧巢去”。
B. “翠网”“雕笼”写出珍禽被囚的场所之华丽,与珍禽失去自由的悲惨境遇形成对比。
C. “月圆”“花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外界环境的幽静美丽,暗含了诗人的归隐之情。
D. 诗歌表面上写山鸡,实际上是以物喻人,借“山鸡”来表达诗人自己对人生境遇的感慨。
16. 从诗歌中可以体会到山鸡情绪的多变,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山鸡的情绪变化及相应的原因。
(三)名句名篇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劝学》一文中,表达蟹虽然有着优越客观条件生活却受到限制的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归园田居(其一)》中,用比喻和双关表达厌恶官场,感叹回归田园后的喜悦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
(3)《离骚》一文中,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遵义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伟大的转折自此开始。
遵义会议的决议传达到各连队时,天空正下着蒙蒙细雨,将士们都激动得难以自抑,泪水与雨水交融。遵义会议纪念馆内的展陈史料 了这一刻。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①100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处处都留下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烙印。三大改造、改革开放、脱贫攻坚(……)② 着磅礴厚重的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的历史经验。
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坚定信念、民主团结、务求必胜,在遵义会议精神的激励下,中国共产党探索真理的路愈走愈宽。走进遵义会议会址,登上娄山关,渡过赤水河,耳边不时传来 的“赤水河,清又清,我打草鞋送红军。军民情谊似赤水,千秋万代流不尽”的歌谣。被英雄的鲜血浸润的热土,今天被国家和民族奋斗发展的热潮深深浸染。遵义会址后门(:)③街道两旁鳞次栉比的商铺生机勃勃。红色的遵义(,)④如今也是绿色的遵义、时尚的遵义、花繁叶茂的遵义。
一个 的遵义正向我们走来。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记录 见证 代代相传 多彩多姿 B. 铭记 亲历 代代相传 五彩缤纷
C. 记录 亲历 经久不衰 多彩多姿 D. 铭记 见证 经久不衰 五彩缤纷
19. 下列对文中括号中的标点符号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处的句末句号放到后引号里面是正确的。
B. ②处的省略号标示列举没有穷尽,余下内容省略。
C. ③处的冒号使用错误,应该用破折号,标示解释说明。
D. ④处的逗号正确,表示突出主语。后文是赋予“红色的遵义”以新的内涵,不能改为顿号。
20. 文曲星是一名高三学生,下面是他向杂志社投稿时所写邮件的主体内容,请指出其用语不得体的五个地方,并进行修改。
小编,你好!看到贵杂志社正在征稿,我就怀着雀跃心情寄来鄙人的作品《少年心事当拿云》。我极其热爱写作,进入高中以来多次参加写作比赛,很荣幸取得了一些成绩,甚至得到了一些著名作家的鼓励。因此,我立志做一位作家。我的作品如果能够被笑纳,将是对我创作的极大鼓励,盼复!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早在月二十三、二十四,就地过年的人们就开始忙碌起来,从贴对联、贴门神、布置鲜花,到为包饺子、煮火锅做准备,再到录制“云拜年”视频…… ① ,人们反而更在乎过年的流程。
以往, ② 多是“放假几天睡几天”“喝酒、打牌”等老一套内容。2021年春节,从亲手制作美味佳肴,到抓拍市区城郊公园的美丽景色,从参观博物馆欣赏文物,到在健身房大汗淋满,朋友圈里展现的过年方式更加丰富多样。
往年过年是这样的:饭桌上摆着一桌美味佳肴,家里人从四面八方赶来聚在一起,却拿着手机各玩各的。科技让人与人的沟通方便了,却 ③ 。然而2021年春节,人们虽然因就地过年而天各一方,却时常保持视频连线,感情反而更亲密了。
2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 请根据上面各段内容,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2021年春节的特点。每句不超过12个字。
四、写作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孟晚舟女士在加拿大经过1028天的抗争,终于赢得胜利,近日,“无罪”回国,为中国赢得了荣誉,成为当代中国的“巾帼英雄”。
什么是英雄?有人说,英雄就是用生命换取供别人享受的美好生活的牺牲者,比如战争年代为国捐躯的义士、建设时期为国家事业耗尽心血为国争光的英模。有人说,英雄就是在最关键时刻出现在最该出现的地方的人,比如抗击疫情时的医务人员、与火山舍命拼搏的消防战士。有人说,英雄就是纵然默默无闻也要坚守一生的普通劳动者,比如每天黎明黄昏出现在大街小巷的清洁工人、一年四季面朝黄土北朝天的农民……
如今,中国正处在和平建设时期,你崇尚什么样的英雄?他们身上体现出怎样的英雄精神?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 A. “但综合来看应质疑其合理性即‘文未必如其人’”的说法错误。C. “最终形成了成熟的‘文如其人’说”错误。D. “比修辞特点论风格更加客观”的说法于文无据。
2. D “造成了两种学说的差异”的说法曲解文意。
3. C “刘勰论汉末建安之诗文风格”例子不能佐证“文如其人”的观点。
4. 先指出中国古代诗学以“文如其人”说作为风格论的核心命题,起源于先秦;然后谈论西方“风格即人”说出现较晚,是在超越了以修辞特点论风格之后,才真正关注艺术家的气质个性与其作品的艺术风格的内在联系;最后通过比较指出中西方风格沦的相似、相近之处。
5. ①“诗言志”的观点是中国儒家经典的通识,即文学作品应该要反映作者的情趣志向,这是其固有功能。②诗文不仅是一种认知工具,更是异代之人有所感而相通的桥梁、是创作者精神永存的保证,“诗言志”让这种传承有了依循。③“情欲信”与“文如其人”的风格论是一脉相承的,其核心价值是“贵真”。④“真”是古代文论一以贯之的价值尺度,而“情欲信”强调作品中的情感必须真实可信,高度契合了“文如其人”的价值理念,是其坚实的思想基础。
6. B “心绪逐渐趋于平静”错误
7. D “人物矛盾冲突激烈,故事情节一波三折”错误,本文情节平淡,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和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
8. ①“风筝”是期盼亲人回归的一种寄托。
②“风筝”象征战乱时代下层人民无法掌控的命运。
③ 飘摇不可捉摸的风筝暗示故事的悲惨结局。
9.①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在孤寂中毫无希望地静静等待。
②营造了一种静穆的气氛,衬托出人物无援无助的悲伤 情绪。
③是小说的一条暗线,贯串全文。
④突出主题,揭示了掩藏在寂静之下的饱经离乱之苦。
10. B
11. C “徐鹿卿是其中的主管官”错误,国子监的主管官是祭酒,而文中“迁国子监主簿,入对陈六事”徐鹿卿在国子监中担任主簿。
12. D “官府库存粮食的一半”理解错误,是减价一半。
13. (1)恰逢汀州、邵州盗贼兴起,徐鹿卿辅佐谋划准备防御,往往切中要害。
(2) (徐鹿卿)被召唤奔赴皇上所在地,将要动身,强盗(在)南丰发难,他抓捕斩杀强盗首领二十人,其余强盗都不追究。
14.①在吏治方面:清除贪官兄官。
②在治军方面:训练守卫士卒,选拔军官。
③在治民方面:抚恤势孤力小之人,放宽赋税。
参考译文:
徐鹿卿,字德夫。隆兴丰城人,广泛地通晓经史,调任南安军学教授。在此之前,周敦颐、程颢和他弟弟程颐都在这里研习,徐鹿卿阐明他们的教义,从此儒家经义之学重新兴盛。征召徐鹿卿任福建安抚司干办公事。恰逢汀州、邵州盗贼兴起,徐鹿卿辅佐谋划准备防御,往往切中要害。躲避盗贼的人进入城中,想方设法救济,救活了很多人。适逢国都起火,徐鹿卿应天子诏送上密封奏章,论说阴气积累到极点,其征兆是起火,指陈(皇上)被受宠爱的妃嫔迷惑,沉溺于宴请同族亲属,任用小人三件事,尤其恳切直率。因遭母丧离职,诏令服丧期满,除服前往枢密院禀报议事。以前的丞相之子,凭借集英殿修撰的身份享受祠禄官的俸禄,又资助他司农少卿的粮食,徐鹿卿说:“为什么因为一个人破坏原先的法令制度。”坚持认为不行,升迁国子监主簿。(徐鹿卿)入朝奏对,陈述六件事,说:“清除平庸浅陋的人来兴功绩,昭明奖罚来收回属于君主的权力,清理朝位班序来积聚真才,重视边防重镇来庇护都城,以闽、越水军来防卫海上,集中东南全部力量来守卫长江。”皇上全都赞许并采纳。改任枢密院编修官,权摄右司,辅佐谋划两府的事务,通达且遵守法令,恰逢正值王迈因为论说事情被贬降。徐鹿卿赋诗相赠。言官一并弹劾了他,太学生们作《四贤诗》。徐鹿卿任建昌军知军,还没有上任,崇教和铁城的百姓结怨交战,徐鹿卿急速送信告诫他们,百姓停战听令。到任以后,就放宽赋税,清除贪官冗官,抚恤势孤力小之人,训练守卫士兵,挑选军官,政绩为人信服,百姓都歌颂他。督府强行征收额外的秋苗税,建昌是征收大米五千斛。徐鹿卿争辩道:“知州可以辞去,粮食不可以得到。”百姓担心失去徐鹿卿,请求缴纳税收来完成指令。 徐鹿卿说:“百姓替知州考虑是很好,难道知州不替百姓着想吗?”终于争取得以免税,徐鹿卿被召唤奔赴皇上所在地,将要动身,强盗在南丰发难。他抓捕斩杀强盗首领二十人,其余强盗都不追究。徐鹿卿又指出当时多人任宰相的弊害,宰相用好听的话诱骗徐鹿卿。徐鹿卿退下后对别人说:“这是笼络,我不能做宰相的家臣。”当年饥荒严重,人们互相啃食,徐鹿卿于是拿出本司储存的三千多石大米减价一半用于出售,并减少抵当库的利息,拿出一万七千缗钱给贫民,救活的有几百人。升任礼部侍郎。徐鹿卿屡次上疏请求退休,受任宝章阁待制、宁国府知府,因年老退休的疏章递上去五次,没有得到允许,被任命为提举鸿禧观,于是才退休,进升华文阁待制。去世,遗言章奏上陈,赠四级官。
15. C “暗含了诗人的归隐之情”错误。写的是山鸡出笼看到外界美景后愉悦的心情。
16. (一)情绪变化:①诗歌开篇写山鸡无比兴奋;②颔联中山鸡的情绪转为悲伤;③颈联中山鸡的情绪又有了几分欣喜。
(二)相应原因:①山鸡获得短暂的自由;②山鸡发现自己被囚禁时爪子和“绣翎”受到伤害;③山鸡看到圆月与花开等美景。
17. ①. 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②. 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 ③.不抚壮而弃秽兮 何不改乎此度
18.A “记录”指把听到的话或发生的事写下来。“铭记”指深深的记在心里。语境指遵义会议纪念馆内的展陈史料把场景写了下来,应当用“记录”。 “见证”指当场目睹可以作证。“亲历”亲身经历。语句的意思是“三大改造、改革开放、脱贫攻坚”这些政策体现了长征精神。应用“见证”。 “代代相传”指一代接一代相传下去。“经久不衰”指持续很长的时间而不衰减。语句的意思是,这首歌谣一直传下去,应用“代代相传”。 “多彩多姿”形容形状和色彩多种多样。“五彩缤纷”形容色彩繁多而艳丽。语句的意思是现在的遵义的面貌丰富多彩,不是特指颜色,应用“多彩多姿”。
19. C “应该用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错误。
20.①“小编”应该改为“编辑”。 ②“鄙人”应改为“我”。③“荣幸”改为“高兴”。 ④“一位”改为“一名”。⑤“笑纳”改为“采用”。
21. ①因为不能返乡。 ②朋友圈里展现的过年方式。 ③让人与人的心灵疏远了。
22. ①人们不忽视过年的流程。②过节方式不单调陈旧。③人与人之间不再疏远。
23.【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
这道作文由材料和提示语两部分构成。材料第一段概括了孟晚舟女士为国争光,赢得“巾帼英雄”的称号。引出下文对“英雄”的思考。材料第二段意在引导学生打开思路,说明在不同年代、不同岗位、不同阶层都有英雄存在。并且概括了英雄的内涵,包括“牺牲自我、耗尽心血为国争光、急人之困、默默奉献”等精神品质。从这则材料我们可以得知,材料包含的一个核心话题是“英雄”。
从提示语来看,增加了对“英雄”这一话题的限制,要考生思考“和平建设时期”同样也有英雄,因此,英雄的特质应包含如下方面:①和平安宁背景下的;②在平凡或不平凡的岗位上;③造福他人、集体或为国作出杰出贡献的;④为当代人树立了榜样,成为当代人心灵的坐标。
【立意】1.英雄就在身边;
2.平凡也能造就英雄;
3.为难之处显身手,造福他人亦英雄;
4.时代英雄,你我灵魂的新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