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北京高考语文】专题最新!2017高考语文北京卷最全深度解析

新一轮高考改革以来,北京高考语文试卷无论从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题目的编写上,一直以“立德树人”为基本的命制要求,着重突出“核心价值”“依法治国”“传统文化”和“创新能力”四个方面的考查。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下具体的试卷解析:

试卷解析

“考古”与“现实生活”间的“鲜活”碰撞

点评专家: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陈莲春

北京高考语文试卷的第一大题为三篇非连续性的实用类文本阅读,组材中心话题为“让文物‘活’起来”,三则材料文字量约为2500字,较2016年的多文本材料文字量减少了约700字;而分值和小题数维持不变,可见命题更趋平易。

在连续两年的实用类多文本阅读都偏重于科技说明类材料后,今年的测试素材侧重在论述类,以文物之“活”来印证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判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并将之传递给每个应试考生,完成着“以文化人”的教育功能。

“材料一”由首都博物馆的精品展引入文物的价值阐述和工匠智慧,“材料二”以大量鲜活事例证明新科技让文物“活”起来,“材料三”就文物的保护提出忧思和举措,三则材料既有聚合也有离散。

从选材上看,既呼应了刚刚过去的“5•18国际博物馆日”,反映了文物从严肃高冷的馆藏品走向通俗高涨的科普物的发展趋向;又体现了2014年11月发布的《北京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21条改进意见》中“加强教学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这一理念。

本届考生们在课改走向深入鲜活的当下,大多参加过走进博物馆走近文物的社会实践活动,带着生活体验来阅读应考材料,又以应考材料导引未来学习生活,这就是多文本阅读在考查阅读能力的同时以选材传达出丰富讯息的深意。

非连续性的实用类文本阅读从测试能力要求上看,注重考查考生的泛读能力,要求能够快速完成信息的筛选、辨析、理解以及整合信息,在考查阅读基本能力的同时兼而考查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8道小题充分检测了考生的阅读素养和能力,较2016年的试题,稳中有变的是加大了试题考查的综合性。

例如第2题,表面上看是读音和字意的简单判断,但是“甫”、“罄”、“津”、“掬”四字都是雅正的文言词语,其读音和字意既要记忆积累、也要从字形字源上去理解分析,如“掬”字是提手旁,考生应能推断出跟人的动作有关,所以“令人喜爱”的解释就能判断出是错误的。再如第4题,综合了成语的运用和文意的理解;第5题,综合了文意的理解与古诗的积累、应用,可以说是本年试题的亮点。

试卷解析

反思历史,关注社会与时代发展

点评专家:北京市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高级教师王勇

从测试题目上看,北京卷文言文阅读的功能定位更加明确:侧重于考查对文言文作品语言和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考查。试题在积累与运用、综合考查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第9、10、11、12小题,均对考查了文言文阅读中的理解能力。前两题考查的是词语(实词、虚词),后两题考查的是句子。

第9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与往年一样,对实词的考查不重记忆而重推断,即考查其“在文中”的含义。第10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用法的理解。第11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以判断题的方式来考查。第12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以翻译作答的方式来考查。

无论词语还是句子,这些都体现出对考生文言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强调学生平时文言文知识的学习积累和运用。

第13题,要求考生根据文章内容,判断对文意的理解是否正确。以往曾经用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后来这个考点被取消,这一考点的恢复,有助于学生对文本内容含义的梳理和理解。

第14题,要求考生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作者做出判断的直接依据。试题素材源于苏轼的一篇议论性文章,比起故事性较强的文言文,它的阅读难度要略高一些。试题侧重考查考生对上下文内容及逻辑关系的理解能力,虽具有一定的思维深度,但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过类似的文章,如《过秦论》《六国论》等。

试卷解析

用意象来抒情的“乡愁”感怀

点评专家:北京市第八十中学 涂洁

2017年北京古诗词试题的题型及分值、考核目标定位以及开放度,基本与2015年、2016年保持一致。

今年的诗歌选材清新别致,诗句理解略有难度,但是第15题基本上阐释了诗意,学生应该能够理解。4道试题涉及所学过的课文4篇:陶渊明《归园田居》、王勃《滕王阁序》、杜甫《秋兴八首》、辛弃疾《菩萨蛮》,体裁包括诗、词、散文,涉及课外古代诗歌5首,都是古代文化经典。试题考查的视角仍然保持多元化,总体难度基本与2016年持平。

第15题和第16题,侧重考查考生对“意象”的理解。古人常常通过意象来表情达意,学生通过对意象的分析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手法,这是考生学习古诗词的基本功。这两题对应《考试说明》中“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体察”和“古典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的赏析”两个考点。

第17题考查古诗词对比阅读能力。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与2015年第19题,2016年第17题,题型和分值都一样,2015年需要学生回忆背诵篇目《醉翁亭记》后再进行比较,2016年将所要对比的诗歌《游山西村》全部呈现出来,2017年选择了杜甫和郦道元的两句诗并直接呈现,无需学生完成回忆后才能做题,这就大大降低了难度,使试题考查目标直指阅读鉴赏能力。

第18题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和运用名句名篇的能力”,与2015年的第17题(2)和第18题、2016年的第18题基本一致。这些题目以具体情境为试题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避免以单纯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设计考题而导致死记硬背。第18题的3个小题目均给出了诗词的上句或下句,降低了难度,便于学生作答。

2017年古诗词鉴赏试题在能力考查中浸润着中华优秀文化,不仅体现了高考语文的选拔性、引导性功能,而且彰显了高考应当承担的文化熏陶和教育功能,在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建立民族文化自觉上,充分发挥了语文试卷的特有优势。

试卷解析

鄂温克人对母亲河的眷恋情结

北京市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中学高级教师 徐南南

这篇《根河之恋》取材于居住在东北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草原上鄂温克人的生活。选材具有民族性,又有时代精神。通过作者对鄂温克人生活变化的思考,引导考生关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对新生活的建设,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通过文本的阅读,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有所思考、关心现实生活,拥有家国情怀,很好地体现了语文教育中“立德树人”的要求。

命题上继续坚持“文化立意+能力立意”的命题方向。试卷结构、题目数量、总体难度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散文阅读与经典名著阅读、微写作有机结合,体现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如24题,与经典名著阅读有机结合,涉及到《红楼梦》《边城》《红岩》《呐喊》四部名著。考生通过对散文中的人与环境的关系的理解感悟,延展到阅读经典小说中主要人物与典型环境之间关系的理解。此题考查的是学生知识运用的迁移能力和整体阅读作品能力。

25题微写作中的第①题,要求考生在对散文意蕴的理解基础上,结合《平凡的世界》的阅读,选择恰当的人物及相关情节,并对其“从原有的生活方式走向了新生活”的意义或价值有所思考,并作出点评,是对考生阅读能力、判断信息能力、语用能力的考查,很好地体现了语文的实际应用能力,考生“读”与“写”综合能力的考查。这种读写延展实际是考生语言和思维能力的考查,体现出语文教育在学生终身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文本阅读与经典阅读、微写作勾连,由此及彼,也便于考生产生联想,顺利作答。

应该说今年的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能力点是明确的。语文基础题整体难度不大,如第19题,考查词语在文本中的意思,强调了语境下的语文基础知识的运用和文本意思。20、21、22、23题突出文本特点意识,强调了散文阅读中“理解、赏析”的阅读目的,侧重内容的理解、情感的体悟以及写作手法的赏析,这些能力点是考生高中语文学习中应具有的文学类文本的基本阅读能力。

试卷解析

稳中求变,贴近现实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 涂洁

2017年北京卷大作文“稳中求变”,选材思路与考查目标更显成熟,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关心国家民族的发展,弘扬传统文化中的正能量。“稳”的一面,继续二选一作文题的审题构思与文体差异性。“变”的一面,与2015年、2016年读写一体,作文题从文学作品阅读中延伸出来的方式不同,直接命出议论文和记叙文各一题,这也是避免命题的单一性和模式化。

先说说第一题,议论文“说纽带”。

这个题目似乎有点大,乍一看,起码是要能掌控一方的人才有资格或能力说清楚,说得更透彻。可细想一下,题目出得还是很有时代感、北京特色和考试选拔意义的。概括言之,有如下特点。

一是题目选材范围很大。选择面大,可写的东西多。可以写个人生活,人与人的交往,家庭的联系,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以至于国家民族之间的联系,就像前不久召开的“一带一路”。

二是题目的背后隐含的写作角度很多。可以谈纽带的含义,作用,价值等,还可以写怎样充分组织培育好纽带。议论文一般意义上的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都可以写。

三学生感受具体,可以快速入题。“一带一路”峰会刚刚开过,北京的孩子感受更为深切具体。而且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孩子们会从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方面,理解北京的纽带作用,学生不会没有话说。

四题目的限定性小,更有利于学生的发挥。题目的外延很广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可以预想一些文笔好知识面广的学生可以写出很大气有深度的文章。相对于理科的学生可以侧重写科技的纽带桥梁,也可以写生活情感上的纽带,也不会无话可说。

五题目传达了正能量。体现了作文教学和考试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起到积极作用。语文不是政治,需要避免教条式的问答或条目化的肢解。需要学生对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思考,写出具有文学意义的文章。切忌像答政治题一样的干瘪。

如何写好,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一切入点要小。一看这么大的题目,学生就会懵了,无从下笔。仔细想想,题目已经提示说我们的生活和情感都需要这种纽带。理科学生可以具象化地联系到物理上传输带,化学上的导热扳,都具有纽带的作用。

二是开掘要深。这是写好文章,写深写透的关键,也是衡量文章深刻与否的尺度。

三组织要严。文章是有一个严密的组织安排的过程。这是写好议论文的最基本的要求。

再说说记叙文“共和国,我为你拍照”。

记叙文的命题,主要强调对学生想象力的考查。2015年题目 “假如我与心中英雄共度一天” 明确了“记叙文”,2016年“书签”一题,在“记叙文”的要求之下,提出了“表现爱读书、读好书的主题”、“有细节、有描写”的具体要求,而2017年“共和国,我为你拍照”,要求“想象合理,有叙述,有描写”,这恰恰对应了学生在记叙文写作时常见的两大误区——只顾叙事而忽视了主题的集中、仅有叙述而忽视了具体的描写。

记叙文“共和国,我为你拍照”,题目设计为在2049年共和国百年华诞之际为“共和国拍照”这样一个场景。“两个一百年”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宏伟目标,是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目标,也是几代中国人从贫弱走向富强的中国梦。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熟知这些内容,他们到2049年正值壮年,是国家的中坚力量。题目请考生展开想象,展望共和国的辉煌前景,关注个人在祖国建设发展中的作用。

今年的记叙文题目审题简单,虽然题目限定为共和国百年巨变,实质上应该叫无题。笼统地正面写共和国的成就,学生驾驭不住,应该从一个学生的感受来写国家变化。想象力有限的中学生可能会有些困难。

一选材面广,毫无限制。可以写一模考试的“回家”,写一个海外游子回乡记,从他的视角来反映祖国的变化;可以写祖国统一台湾回归,还可以像西城一模考试题目写自己生活的变化。

二在描写手法上下功夫。描写推动行文的过程。成熟的作品语言表达至上,能够综合运用语言、动作、肖像、细节、心理等综合描写手法,使文章故事完整,叙述清楚即可。

三突出个人感受。通过自己的笔触去表现祖国的变化,个人体会感悟,必不可少,所以写出真情实感非常重要。

今天中午全国的作文题目刷屏的朋友圈,据新浪网的数据,全国卷I在“2017年高考哪套作文题最‘脑洞大开’”和“2017年高考哪省作文题最‘接地气’”的两个调查中,分别以22%、39.4%高票当选。全国卷II 以19.1%被网友评为“2017年最难写的高考作文”。

具体全国作文题目点这里查看详情。

总之,语文学科在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培养家国情怀,传承并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通过试题及素材,对学生的思想认识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作答让学生深入思考,升华对问题的认识,是高考语文卷一贯的追求。

部分来源:北京教育考试院、新浪教育

图片来源:学而思高考研究中心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