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2022高考语文答案】四川省成都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联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联测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论语》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早在17世纪就已传入欧洲。1687年,法国巴黎出版了首部拉丁文本的《中国哲学家孔子》,该书在之前耶稣会士译作的基础上编译而成。之后根据该书又出版了其他语种的改编本或节译本,其中最早的有《中国哲学家孔子的道德箴言》《关于孔子道德的信札》以及英译本《中国哲学家孔子的道德》。其实在这几部作品发表之前,贝尼耶于1687年就已经完成了《中国哲学家孔子》的法文全译本《论语导读》,其全名为《孔子或君王之道,包括中国古代皇帝和官员政治统治特有的道德原则》。但遗憾的是,同年贝尼耶因中风去世,该部译著的出版工作便被搁置下来。对比这四部作品,仅从书名上就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关于孔子道德的信札》和英译本《中国哲学家孔子的道德》《中国哲学家孔子的道德箴言》都强调了孔子在道德层面的影响,同时后两者还保留了拉丁文本中孔子作为哲学家的一面。而贝尼耶则完全改变了对孔子的定位,强调的是孔子思想的科学性和在国家政治中的作用。某些学者认为贝尼耶曾希望服侍于国王左右,但近十年的国外生活已使他与当时法国的政治和社会脱节。仕途上的失败使他只能在精神层面幻想自己能辅佐国王。所以他翻译《论语导读》的目的是希望能用中国的智慧来培育欧洲年轻君王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正如他在序言中所坦陈的:“因为我真诚地热爱着我的国王和我的祖国,所以我认为这些伟人或许能成为我们年轻君主的向导和楷模。”不同的翻译目的也导致不同的译本在结构和内容上存在较大的差异。首先,贝尼耶将拉丁文本中《大学》和《中庸》的内容进行了重组,以使文章的表述更为流畅。在《论语》的译文中,贝尼耶保留了对话的方式,但将大部分的直接引语改为间接引语。叙述有时是从译者的角度,有时是从暗含的某个人物的角度,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一种复调的效果。他用中国先贤的格言来揭示法国社会的问题,唤起人们对仁德治国、礼法治国、礼乐治国等问题的思考。其次,贝尼耶在法译本中删减了拉丁文本中的大量注疏。《中国哲学家孔子》以张居正的《四书直解》为底本,并用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做补充。在翻译过程中,耶稣会士不仅保留了这些中国学者的注解,还补充了自己依据《书经》《诗经》等经籍而撰写的大量释义,以便西方读者更好地理解儒家思想。这两类注解分别用正体和斜体呈现,以示区别。而贝尼耶只保留了那些在他看来对于理解不可或缺的条目,也无正体和斜体之分,其目的是使读者更加专注于儒家思想本身,专注于法国的王公贵族们可汲取的精神食粮。贝尼耶的这部译著首次将儒学与稳定国家政治的理念联系在一起。2015年《论语导读》由费林出版社在巴黎首次刊行。2020年底,《论语导读》的手稿入藏中国国家图书馆。经过三百年的流转,它终于抵达了最初想要探索和发现的国度。这部稀世之珍见证了中法文化源远流长的交流史,展现了不同文明的相互启迪与共同发展。

(摘编自吕颖《法译本<论语导读>的创新意义与时代价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贝尼耶对《中国哲学家孔子》的翻译早于欧洲其他几部译作,但当时未能立即出版。

B.因为仕途失意,贝尼耶完全改变了对孔子的定位,有意强调其在国家政治中的作用。

C.贝尼耶在翻译《论语》时,通过改变叙述者的角度,让译文具有了一种复调的效果。

D.贝尼耶对《论语》注疏的处理不同于其他版本,希望读者更加专注于儒家思想本身。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书名角度对四部作品进行比较,是为了突出贝尼耶译本不可替代的时代性。

B.文章引用《论语导读》序言中的文字,有助于读者进一步理解贝尼耶的翻译目的。

C.作者重点关注了贝尼耶译本与同期其他译本的差异,突出了这部作品的创新意义。

D.作者着眼不同文明交流的背景,既关注贝尼耶译作的特点,也强调了其文化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传入欧洲后,人们最初大多是从哲学和道德的层面来理解孔子及其学说的。

B.贝尼耶认为,孔子学说不仅能揭示法国社会的问题,也能为稳定国家政治提供帮助。

C.耶稣会士根据自己理解而撰写的释义可能并不准确,因此贝尼耶进行了大量的删减。

D.贝尼耶的译著是中法文化交流的象征,作者高度评价其手稿入藏国家图书馆的做法。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十三五”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全民健身场地设施逐步增多,人民群众通过健身促进健康的热情日益高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7.2%,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建设迈出新步伐。同时,全民健身区域发展不平衡、公共服务供给不充分等问题仍然存在。到2025年,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群众体育健身更加便利,健身热情进一步提高,各运动项目参与人数持续提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8.5%,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公共健身设施和社区15分钟健身圈实现全覆盖,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16名,带动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5万亿元。

(摘自《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

材料二:上海体育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曹可强说,《计划》比较“接地气”,从民众的切身需求角度出发,以人民为中心。上一个五年计划中,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的建设目标为1.8平方米。而根据国家体育总局经济司发布的《2019年全国体育场地统计调查数据》,截至2019年12月31日,人均场地面积为2.08平方米。对此曹可强表示,场地设施的增长速度是比较快的,而场地设施未来5年还会有很大的增长。《计划》中提到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曹可强认为,过去很多形成品牌和有重大影响的赛事活动都是在国家层面上开展的。而在下一个五年中,将引领赛事活动走入基层,通过逐级地增加赛事活动来达到丰富多彩的目标。曹可强分析认为,过去体育社会组织和大众参与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力度不足,《计划》可以很好地激发体育社会组织的活力,把体育社会组织建在民众身边,吸引更多人参与到体育组织当中来。与此同时,在全民健身广泛开展的20多年时间中,大众的科学健身技能相对薄弱,需要更多科学的健身指导。《计划》增加了科学健身指导方面的内容,可以有效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建设。

(摘编自董意行等《燃烧我们的卡路里——专访<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领衔编撰专家团队>》)

材料三:线上预约足球、篮球、网球等运动场地,体验“足不出户、提前预约、扫码进场”等便捷服务,随着西河智慧体育公园正式开园,福建福州鼓楼区的市民享受到智慧体育带来的健身便利。走进公园,站在步道入口处的大屏幕前,系统就可以自动分析市民的运动信息,并给予个性化的运动计划和指导;园区内设置的智能户外体测仪,可以在一分钟内测量体重和体脂肪量;园区平台中青少年培训及相关产品服务的资源,可与其他机构智能共享。据介绍,园区通过大数据+智慧管理+智能设施等模块,建起智慧管控平台,可实时监控园区及鼓楼西片区“15分钟健身圈”运动场地内的人流、安全、环境等状况;云平台软件系统可实现对门禁、灯光、广播等设备的在线管理;在线预约服务平台可提供提前预约等服务。在广东东莞,滨江体育公园智能健身体验园也于日前开放。据介绍,东莞市计划年内建成不少于6个社区体育公园,逐步向各镇街推广体育设施智能化建设。浙江舟山市体育中心对游泳馆进行了智慧化升级改造,实现了全程数字化操作,提供线上预订、查询、支付、导航等功能,为健身的市民提供了更便捷优质的服务。

(摘编自姚亚奇《全民健身拉动下的体育健身产业——科技加码,新赛道燃起新风潮》)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民健身计划》事关国民的身体健康,大力落实国家政策,既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促进经济发展。

B.实现《全民健身计划》中“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16名”这一目标,将有助于解决大众科学健身技能薄弱的问题。

C.我国健身场地设施增长速度较快,2019年底人均场地面积已超过上一五年计划目标,因此场地设施建设不再作为工作重点。

D.在基层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和建立体育社会组织,完善服务体系,可以提高群众健身热情,促进全民健身更高水平发展。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明确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全民健身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2025年全民健身的发展目标。

B.材料二,曹可强教授围绕场地设施、赛事活动和健身指导这三个方面对《全民健身计划》进行解读,分析现状,展望未来。

C.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列举了数据,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目前为37.2%,2025年目标是38.5%,表述具体直观。

D.三则材料紧扣全民健身展开,材料一摘引国家文件,材料二呈现专家分析,材料三报道福建、广东、浙江等地的经验。

6.福建福州鼓楼区和浙江舟山市推动全民健身的举措有何异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重过鸡鸣寺

黄裳

三十七年以前一个冬天的薄暮,我和朋友从秦淮河畔来到了鸡鸣寺,发现这个有名的南朝胜迹,竟是这样荒凉破败的所在,内心充满了惊异,还有就是颓唐。当我们登上破烂的大殿,凭窗远望后湖时,面前差不多就是姜白石说的“游人去后无歌鼓,白水青山生晚寒”那样一幅图画。那是严寒的冬天的傍晚,哪里有什么游人,更哪儿来的歌鼓,只看到了一两个拱肩缩背,穿着破棉僧袍的和尚。在枯瘦的脸庞上,两只圆睁的大眼睛吃惊地望着我们这两位风雅的游客。还不等他们捧出茶盏,我们就飞也似的逃出大殿,逃出山门,逃下山来了。第二次游鸡鸣寺是在四年以后一个秋天的下午。那时我已经是一个记者了,刚从蓝家庄的民盟总部采访出来,想找个地方写新闻稿,就选中了鸡鸣寺里的“豁蒙楼”。结果碰了壁,原来那里变成什么“防空司令部”的宿舍了,后来只能跑到那间大殿里吃茶。这次的重访鸡鸣寺,是到南京后的第二天,一早,Y就到宿舍里来访,说是要陪我到玄武湖玩。这当然是非去不可的重点风景区。我们乘电车到鼓楼,走到玄武门。重新修整过的玄武门,朴素大方,坚实稳重,还很好地保存了明初的风貌。一进门,眼前顿时开阔,宽大的柏油路,花草树木,楼阁亭台,很像杭州的西山公园,不同的是这里有空阔的水面,更显得明净。过去我只是遥望,并没有游过玄武湖。我知道明代在这里收贮黄册,是皇家档案馆那样的地方。过去,因为年久失修,湖里长满了水草,很荒秽逼仄了。现在这一切都已有了根本的改变。出解放门,踏上了微微显得有些逼仄的鸡鸣寺路。一路上留心右面傍山的一侧,惟恐错过久别重逢的喜悦。可是,几乎已经走到靠近北极阁,却还不曾发现那条窄窄的石级和那座暗红色的小巧山门。只好折回来细细寻觅,好不容易才发现了一条登山的小路,路上也还留下些残坏的砖块,但路面两侧的石砌已经没有了。走上去,最后发现了一角断垣,上面还残留着旧日的朱红,这才最后打消了猜疑,知道这确是原来山门的旧址。前些时翻检书丛,找到了一张三十多年前留下的鸡鸣寺山门照片。那条废砖铺起的路面,看来相当整齐。那山门,也是我所见的最经济也最古朴的古建筑。小小的一座门楼,顶端有简单的装饰,两侧各有一只鸱尾。下面是蓝地填金的“古鸡鸣寺”四字,上端小字横书“勅建”两字。下面是一座小巧的门。两侧壁上嵌着“大千世界、不二法门”的门联。整个山门涂了暗红,极素朴而庄严;门联上的八个字是黑色的,那块小小的门额则是蓝色和金色的。只是这点简单的色彩配合,就能给人带来一种沉醉的感觉。我们在这里停留了好一会。从山门走上去,有颇长的一段山路,树木是有的,但没有什么参天的古木,杂草丛生,一片荒秽。走到山巅,也就是鸡鸣寺的所在了。这里却有着牢固的围墙,关得紧紧的大门旁边照例也挂着“闲人免进”的牌子。沿着山墙周围窄窄的小径,拨开没胫的荒草荆棘,兜到寺的后边,那下面应该就是著名的台城。不过什么都没有看到,只有杂七杂八的一些不成规制的房子,拥塞在狭狭的一条空隙里。我想,即使豁蒙楼依然无恙,凭栏远眺,也绝不会引起什么怀古的遐想,那是一定无疑的了。这时,呀的一声,后山墙角一扇小门开处,走出来一个人。他是跑来查看我们这两个陌生人的动静的。这里大概已经很久没有游客;即使有,也不会跑到后山墙外来看风景;说实在的,这里又有什么“风景”可看呢?只是彼此打量了一下,没有说话。我们又沿着围墙走回前面来,那人也随后从小门走进去了。当我们重新站在寺门前徘徊时,那人又从前门里出现了。终于从他口中打听到了关于鸡鸣寺过去遭遇和未来远景的约略情况。他是一位留守。是由鸡鸣寺改建的一座电子元件厂的留守。厂停办了,因为已经决定要恢复鸡鸣寺。重建的一百万元经费已经拨下,只是由于人工、材料缺乏,看来要一九八○年才能慢慢动手。这时我就顺便提出让我们进去看看的请求,同时摸出了证件。那人为难地一笑,委婉地谢绝了。不知怎的,忽然想起《红楼梦》第三回写林黛玉初到贾府去拜见贾赦,“一时人来回说,‘老爷说了,连日身上不好,见了姑娘,彼此倒伤心。暂且不忍相见……’”的几句话。剩下来就只有去找胭脂井,摸来摸去终于不曾找到。后来听说,那井是还在的,并不曾填没。关于这井,作《板桥杂记》的余澹心留下了一首诗:“可怜陈主最风流,张孔承恩在下头。玉树后庭俱寂寞,胭脂井上草三秋。”

一九八○年一月十二日

(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写游鸡鸣寺的见闻和感受时,引用姜白石和余澹心的诗句,介绍玄武湖边过去曾收贮黄册,这些内容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作者的才情。

B.开头画线处描写了和尚对我们到来的诧异,侧面表现鸡鸣寺的荒凉破败,“我们就飞也似的逃出大殿”以夸张手法突出了目睹鸡鸣寺如此景象的伤感。

C.文章写电子元件厂的一名留守向我们介绍鸡鸣寺的过去遭遇和未来远景,委婉谢绝我们进寺看看的请求,表达了作者对其古道热肠、忠于职守的赞扬。

D.文章语言质朴醇厚,情感真挚动人,如“即使豁蒙楼依然无恙,凭栏远眺,也绝不会引起什么怀古的遐想,那是一定无疑的了”一句蕴含深深的感慨。

8.本文写三次游鸡鸣寺,反映出怎样的社会变迁?请简要分析。

9.文章提及鸡鸣寺山门照片和《红楼梦》分别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四、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武帝元朔三年。初,匈奴降者言: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冒顿攻破之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上募能通使月氏者。汉中张骞以郎应募,出陇西,径匈奴中,单于得之,留骞十余岁。骞得间亡,乡月氏西走,至大宛。大宛为发导译抵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太子为王,既击大夏,分其地而居之,地肥饶,少寇,殊无报胡之心。骞留岁余,竟不能得月氏要领,乃还,并南山,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匈奴国内乱,骞乃与堂邑氏奴甘父逃归。上拜骞为太中大夫,甘父为奉使君。张骞具为天子言西域诸国风俗,天子既闻大宛及大夏之属,皆大国,而兵弱,贵汉财物;其北有大月氏、康居之属,兵强,可以赂遣设利朝也。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元鼎二年,浑邪王既降汉,自盐泽以东空无匈奴,西域道可通。于是张骞建言:“乌孙王昆莫本为匈奴臣,后兵稍强,不肯复朝事匈奴,匈奴攻不胜而远之。今诚以此时厚币赂乌孙,招以益东,居故浑邪之地,与汉结昆弟。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厦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遣之他旁国。骞既至乌孙,昆莫见骞,礼节甚倨。骞谕指曰:“乌孙能东居故地,则汉遣公主为夫人,结为兄弟,共距匈奴。”乌孙自以远汉,未知其大小;素服属匈奴日久,其大臣皆畏匈奴,不欲移徙。骞因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及诸旁国。乌孙发译道送骞还,使数十人,随骞报谢,因令窥汉大小。是岁骞还,拜为大行。后岁余,骞所遣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域始通于汉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汉通西域》)

10.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冒顿攻破之/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

B.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冒顿攻破之/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

C.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冒顿攻破之/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

D.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冒顿攻破之/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朔,可指一年的第一个朔日,即正月初一,此指汉武帝刘彻使用的年号。

B.单于,是匈奴人对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后用于北方少数民族首领的通称。

C.拜,是一种表示敬意的礼节,也用于授官或通过一定的仪式结成某种关系。

D.持节,“节”指代表皇帝身份的符节,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武帝为联络月氏共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历经曲折找到大月氏,而此时大月氏占领大夏的部分土地,没有报复匈奴之心。

B.张骞从大月氏回国的途中,又被匈奴人抓获,后逃回长安,向汉武帝报告了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为汉朝对西域的国策提供了建议。

C.匈奴浑邪王投降汉朝,去往西域的道路变得畅通。汉武帝接受了张骞招纳西域各国为藩臣的建议,派张骞携带财物,再次出使西域。

D.乌孙的朝中大臣长期以来都畏惧匈奴,加上不了解汉朝,因此拒绝与汉朝交好,但张骞分别派副使与西域其他国家建立了来往关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

(2)乌孙发译道送骞还,使数十人,随骞报谢,因令窥汉大小。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明代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诸门人送至龙里道中二首(其一)

王守仁

蹊路高低入乱山,诸贤相送愧间关。

溪云压帽兼愁重,风雪吹衣着鬓斑。

花烛夜堂还共语,桂枝秋殿听跻攀。

相思不作勤书礼,别后吾言在订顽①。

(注)①订顽:订正愚顽。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门生一路远送,穿行于乱山之间高低不平的小路,深情厚谊令诗人心中不安。

B.大风吹起诗人的衣服,雪花沾满了鬓发,形象的画面中蕴含着诗人的复杂感慨。

C.诗人勉励学生要用心做学问,改正愚钝之性,最后两句诗饱含着谆谆教导之情。

D.本诗情景相生,虚实结合,先写送别情形,再及勉励之意,情感表达委婉含蓄。

15.前人评价本诗“伤别而不哀怨”,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六、情景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唐太宗曾说“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论语》中“_______,_________”表达出相似的道理。

(2)《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自古以来秦蜀之间交通隔绝、少有往来。

(3)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描写了山间四季不同的风光,其中写到春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七、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过往的主旋律作品,之所以观众认同度不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其中充斥着说教,_______而相对枯燥。相比之下,《觉醒年代》以一种人本主义的视角,真实展现了重要历史人物的_______,从而让以青年为主体的观众获得同理心和认同感。陈独秀、李大钊……这些从中小学课本上就开始为广大观众_______的伟大人物,一改在教科书上高大、威严、庄重的形象,在电视剧当中,呈现出跟我们普通人类似的生活状态。本剧在于伟大人物的“常人”化展现,践行了现代政治理念,得到观众好评是情理中事。本剧还将这些伟大历史人物处于“前台”的工作状态,跟处于“后台”的生活状态,予以有机结合的呈现,进一步突显了人物的亲和力。( )。就这一点而言,《觉醒年代》也有重要突破。事实上,陈独秀跟儿子之间的矛盾冲突,不仅不会削弱其伟人的形象感染力,反而将其因政治抱负而付出的亲情代价和盘托出,让观众更能体验伟人的巨大牺牲。而李大钊一家人_______的生活状态,则表现了这位革命斗士温情的另一面,让其形象更加丰满和高大。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照本宣科 喜怒哀乐 耳熟能详 其乐融融

B.一板一眼 喜怒哀乐 耳闻目染 粗衣粝食

C.一板一眼 风云际会 耳熟能详 粗衣粝食

D.照本宣科 风云际会 耳闻目染 其乐融融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本剧对于伟大人物的“常人”化展现,践行了现代政治理念,得到观众好评是情理中事。

B.本剧对于伟大人物的“常人”化展现,体现了现代政治理念,得到观众好评是情理中事。

C.本剧在于伟大人物的“常人”化展现,体现了现代政治理念,观众予以好评是情理中事。

D.本剧通过伟大人物的“常人”化展现,践行了现代政治理念,观众予以好评是情理中事。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过往的主旋律作品,对于伟人的家庭生活,涉及甚少

B.过往的主旋律作品,对于伟人的工作状态,涉及甚少

C.过往的主旋律作品,对于伟人的个人生活,涉及甚少

D.过往的主旋律作品,对于伟人跟孩子的矛盾,涉及甚少

八、简答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祝融号”着陆火星以来,环绕器一直在承担着数据中继的角色并表现出优良的性能。对于环绕器而言,承担好中继通讯的角色必须解决好两大问题。一是 ① 。环绕器要始终保持在中继轨道,才能使 ② 。为此,它在运行过程中,进行了多次轨道维持,确保稳定运行在中继通讯轨道。二是 ③ 。环绕器携带了2个太阳电池阵,同时通过优化调整器上的设备工作模式,成功应对光照不足带来的能源问题,保障持续能源供应。今年9月中旬至10月下旬,环绕器将迎来“日凌现象”的考验,在此期间,火星、地球将运行至太阳的两侧,三者近乎处于一条直线。受夹在中间的太阳的电磁辐射干扰,环绕器与地球的通讯将中断约50天,届时“祝融号”也将转入安全模式,暂停探测工作。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1.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九、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清代沈德潜的《说诗晬语》里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意思是,有第一等的胸怀抱负,第一等的学问知识,才会写出第一等真正的好诗。鲁迅在《作文秘诀》一文中指出,写文章要“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上述材料不仅对我们学习写作有指导意义,在为人处事方面也可以给我们启迪,请结合你的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以及解析


1.B

2.A

3.C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理解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B.“因为仕途失意”错误。“仕途失意”是某些学者的看法,并不是贝尼耶“有意强调其在国家政治中的作用”的原因。

故选B。

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是为了突出贝尼耶译本不可替代的时代性”错误。由原文“对比这四部作品,仅从书名上就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可知,此处“将贝尼耶译本的书名与其他作品进行对比”主要是为了突出它们之间定位的差异。

故选A。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耶稣会士根据自己理解而撰写的释义可能并不准确”错误,由“而贝尼耶只保留了那些在他看来对于理解不可或缺的条目,也无正体和斜体之分”可知,“耶稣会士根据自己理解而撰写的释义可能并不准确”于文无据,且这也不是“贝尼耶进行了大量的删减”的原因。

故选C。

4.C

5.B

6.①同:都借助数字技术实现体育场馆设施的智能化,为健身群众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②异:浙江舟山市主要是升级改造原有设施,实现全程数字化操作,提供便捷的线上服务;福建福州鼓楼区智慧体育公园除提供预约等服务外,还采集数据并给予个性化运动指导,利用智慧管控平台和云平台软件系统加强管理。(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

4.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因此场地设施建设不再作为工作重点”说法不正确,由材料一“全民健身区域发展不平衡、公共服务供给不充分等问题仍然存在”“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公共健身设施和社区15分钟健身圈实现全覆盖”和材料二“场地设施未来5年还会有很大的增长”都可以看出,场地设施建设仍然应当予以重视。

故选C。

5.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B.“曹可强教授围绕场地设施、赛事活动和健身指导这三个方面”概括不全面,材料二第四段谈了体育社会组织和科学健身指导两个方面,选项的概括遗漏了“与此同时”之前的内容。也就是少了体育社会组织方面内容概括。

故选B。

6.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材料信息,比较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异同,归纳概括材料相关内容要点的能力。

福建福州鼓楼区和浙江舟山市的举措都集中在材料三,对福建福州鼓楼区的报道较为详细。而对浙江舟山市的报道较为简略。

根据材料中“线上预约足球、篮球、网球等运动场地,体验‘足不出户、提前预约、扫码进场’等便捷服务,随着西河智慧体育公园正式开园,福建福州鼓楼区的市民享受到智慧体育带来的健身便利”“浙江舟山市体育中心对游泳馆进行了智慧化升级改造,实现了全程数字化操作,提供线上预订、查询、支付、导航等功能,为健身的市民提供了更便捷优质的服务”可以概括出鼓楼区的西河智慧体育公园和舟山市的游泳馆都属于体育场馆设施,两地都重视通过智慧化为健身群众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

根据“走进公园,站在步道入口处的大屏幕前,系统就可以自动分析市民的运动信息,并给予个性化的运动计划和指导;园区内设置的智能户外体测仪,可以在一分钟内测量体重和体脂肪量;园区平台中青少年培训及相关产品服务的资源,可与其他机构智能共享”“据介绍,园区通过大数据+智慧管理+智能设施等模块,建起智慧管控平台,可实时监控园区及鼓楼西片区‘15分钟健身圈’运动场地内的人流、安全、环境等状况;云平台软件系统可实现对门禁、灯光、广播等设备的在线管理;在线预约服务平台可提供提前预约等服务”“浙江舟山市体育中心对游泳馆进行了智慧化升级改造,实现了全程数字化操作,提供线上预订、查询、支付、导航等功能,为健身的市民提供了更便捷优质的服务”可以概括出福建福州鼓楼区智慧体育公园“智慧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采集数据并给予个性化指导、利用智慧管控平台和云平台软件系统加强管理、提供预约等服务。而浙江舟山市主要是实现全程数字化操作,提供线上预订、查询、支付、导航等功能。

7.C

8.①第一次游,鸡鸣寺荒凉破败,罕有游人,和尚穿着破棉僧袍,折射出三十七年前经济凋敝的社会现实。②第二次游,到民盟总部采访,豁蒙楼被充作“防空司令部”的宿舍,反映了三十三年前的政治形势。③第三次游,城市建设展现新貌,由鸡鸣寺改建的电子元件厂停办,荒凉的鸡鸣寺即将修整恢复,表现了建国后社会的发展和曾经走过的弯路,引发读者对未来的期待。

9.①写鸡鸣寺照片,突出山门之美,表达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同时与眼下的残破不堪形成鲜明对比,凸显故地重游的遗憾和沧桑感。②引用贾赦的回话,翻出新意,既表现了重过鸡鸣寺的感伤,也包含对自己无从进寺的戏谑,使文章更具趣味。

【解析】

7.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思想感情和鉴赏其艺术特色的能力。

C.“表达了作者对其古道热肠、忠于职守的赞扬”不准确,由文中“他是跑来查看我们这两个陌生人的动静的”“只是彼此打量了一下,没有说话”“终于从他口中打听到了关于鸡鸣寺过去遭遇和未来远景的约略情况”“那人为难地一笑,委婉地谢绝了”不能得出“古道热肠、忠于职守”,文中也没有明显流露出对这位留守的赞扬之情。

故选C。

8.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相关信息、深度理解文本的能力。

本文以小见大,写三次游鸡鸣寺,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注意捕捉相关信息,加以分析,即可得出答案。结合文章的写作时间和文中“三十七年以前”“四年以后”“看来要一九八〇年才能慢慢动手”所涉及的历史背景,能更为准确地把握文本。

第一次,“三十七年以前一个冬天的薄暮”“竟是这样荒凉破败的所在”“哪里有什么游人,更哪儿来的歌鼓,只看到了一两个拱肩缩背,穿着破棉僧袍的和尚”折射出三十七年前经济凋敝的社会现实;

第二次,“第二次游鸡鸣寺是在四年以后一个秋天的下午”“刚从蓝家庄的民盟总部采访出来,想找个地方写新闻稿,就选中了鸡鸣寺里的‘豁蒙楼’。结果碰了壁,原来那里变成什么“防空司令部”的宿舍了”反映了三十三年前的政治形势;

第三次,“这次的重访鸡鸣寺,是到南京后的第二天”“他是一位留守。是由鸡鸣寺改建的一座电子元件厂的留守。厂停办了,因为已经决定要恢复鸡鸣寺。重建的一百万元经费已经拨下,只是由于人工、材料缺乏,看来要一九八○年才能慢慢动手”反映建国后社会的发展和曾经走过的弯路。

9.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前往鸡鸣寺途中不曾发现山门,仔细辨认后才找到其旧址,由此联想到三十多年前留下的鸡鸣寺山门照片。“小小的一座门楼,顶端有简单的装饰,两侧各有一只鸱尾”“整个山门涂了暗红,极素朴而庄严;门联上的八个字是黑色的,那块小小的门额则是蓝色和金色的”写照片,主要从形状、颜色等方面突出山门之美,“给人带来一种沉醉的感觉”表现喜爱之意,也与眼下的残破不堪形成对比,凸显对山门沦为废城的遗憾和世事无常的沧桑之感。

引用《红楼梦》是在目睹周边的荒凉破败,了解鸡鸣寺曾改建为工厂的情况之后,“不知怎的,忽然想起《红楼梦》第三回写林黛玉初到贾府去拜见贾赦……”“伤心”“不忍相见”恰好能表达作者此时内心的感伤,而明明是遭到谢绝,无从进寺,却说成“暂且不忍相见”,有戏谑的味道。

10.C

11.B

12.D

13.(1)如果能够用仁义的手段使他们归属,那就可以扩展万里领土,招来不同习俗的国家,天子的威望和恩德遍布四海。

(2)乌孙派遣翻译和向导送张骞回国,又派使者几十人,随张骞到汉朝回复并答谢,乘机让他们窥伺汉朝,了解汉朝的大小强弱。

【解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老上单于杀月氏王”的意思是老上单于杀了月氏国王。“老上单于”作主语,“杀”作谓语,“月氏王”宾语。故“月氏王”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项。

“为强国”的意思是(月氏)是个强国。省略主语“月氏”,“为”作谓语,“强国”宾语,故应在“为强国”前后停顿,排除B项。

断句后,疏通语意为:月氏原来居住在敦煌与祁连山之间,是个强国,匈奴冒顿击败了它。老上单于杀了月氏国王,用他的头骨做饮酒的器具,其余的月氏人逃到远方,心中怨恨匈奴,却没有人愿意和他们共同攻打匈奴。

故选C。

11.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北方少数民族首领的通称”错误,除了匈奴,只有鲜卑、乌丸的部落使用过单于这个称号。

故选B。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

D.“拒绝与汉朝交好”不正确,依据原文“乌孙发译道送骞还,使数十人,随骞报谢,因令窥汉大小”,可知乌孙并未拒绝与汉朝交好。

故选D。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1)题得分点:“以义”,用仁义的手段;“属”,使……归属;“广”,扩展;“致”,招来。

第(2)题得分点:“发”,派遣;“报谢”,回复并答谢;“因”,乘机;“窥”,窥伺。

参考译文:

汉武帝元朔三年。起初,匈奴投降过来的人说:“月氏原来居住在敦煌与祁连山之间,是个强国,匈奴冒顿击败了它。老上单于杀了月氏国王,用他的头骨做饮酒的器具,其余的月氏人逃到远方,心中怨恨匈奴,却没有人愿意和他们共同攻打匈奴。”皇上招募能出使月氏国的使者,汉中人张骞以郎官身份应募出使,他从陇西郡出发,途经匈奴所控制的地区,被匈奴单于俘获,扣留在匈奴十多年。张骞找机会逃脱,向月氏国西面逃去,到了大宛。大宛为他安排向导和翻译,送他到康居国,又转送到大月氏国。原月氏国的太子做了国王,进攻大夏国后,分割了大夏国的土地而安居下来,这里土地肥沃富饶,很少有外来侵扰,国王没有一点报复匈奴的想法。张骞停留一年多,终究不知月氏人的打算,便离开那里回国,他沿南山走,又被匈奴俘获。拘留了一年多,匈奴国内混乱,张骞与堂邑氏的奴仆甘父一起逃回长安。皇上任命张骞为太中大夫,甘父为奉使君。张骞向汉武帝详细报告西域各国的风俗民情,汉武帝听说大宛和大夏等都是大国,只是军事力量薄弱,喜欢中国的财物;他们北面是大月氏、康居等国,兵力较强,可以用贿赂引诱他们归附。如果能够用仁义的手段使他们归属,那就可以扩展万里领土,招来不同习俗的国家,天子的威望和恩德遍布四海。汉武帝元鼎二年,匈奴浑邪王归降汉朝之后,从盐泽以东,见不到匈奴的踪迹,去往西域的道路可以畅通了。于是张骞向武帝建议说:“乌孙王昆莫本来臣服于匈奴,后来兵力逐渐增强,不肯再事奉匈奴,匈奴派兵攻打他,不能取胜而远去。现在如果用丰厚的财物贿赂乌孙,招引他们向东来,居住在以前浑邪王所辖地区,与我国结为兄弟。与乌孙联合后,它西面的大夏等国家都可以招来成为我国的藩臣。”汉武帝认为他说得对,便任命张骞为中郎将,率领三百人,随身携带价值数千万钱的黄金与布帛,又任命多名持符节的副使,派他们出使其他各国。张骞到达乌孙国后,乌孙王昆莫接见了他,态度傲慢,礼数不周。张骞向他转达汉武帝的谕旨说:“乌孙如果能回到原来东面的故地居住,汉朝就把公主许配昆莫作夫人,并结为兄弟之国,共同抗拒匈奴。”乌孙自认为离汉朝太远,不知汉朝大小;因长期以来一直臣服于匈奴,朝中大臣都畏惧匈奴,不想迁徙到东面去。张骞便分派副使到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附近的国家进行联络。乌孙派遣翻译和向导送张骞回国,又派使者几十人,随张骞到汉朝回复并答谢,乘机让他们窥伺汉朝,了解汉朝的大小强弱。当年张骞回到长安,汉武帝任他为大行。一年多以后,张骞所派遣出使大夏等图的副使都与各国的使臣一起回到长安,于是西域各国开始与汉朝联系往来。

14.D

15.①有伤别之情:诗人描写溪云压头、霜雪染白两鬓的画面,勾勒出一种苍凉的氛围,表达出依依惜别的伤感之情。②有开阔胸襟:虽然不舍分别,但诗人理智地告诫学生用不着太多的书信问候,要用心做学问,希望能早日登科及第。

【解析】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内容、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委婉含蓄”分析不当,由首联的“诸贤相送愧间关”、颔联的“愁重”、尾联的“相思不作勤书礼”等词句可以看出,本诗的情感表达较为直白。

故选D。

15.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情感基调的能力。

本诗前两联“蹊路高低入乱山,诸贤相送愧间关。溪云压帽兼愁重,风雪吹衣着鬓斑”中写道:诸门生一路远送,穿行于乱山之间高低不平的小路。大风吹起诗人的衣服,雪花沾满了鬓发。此二联勾勒出一种苍凉的氛围,形象的画面中蕴含着诗人深深的伤别之情。

本诗后两联“花烛夜堂还共语,桂枝秋殿听跻攀。相思不作勤书礼,别后吾言在订顽”中,诗人勉励学生要用心做学问,改正愚钝之性。此处诗人的情感宕开,理智地劝导学生们不用留恋不舍,应专心学问,早日登第。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16.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容易写错的字词:“凋”“塞”“幽”“繁阴”。

17.A

18.B

19.A

【解析】

17.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照本宣科”,照着本子读。形容只是死板地照着念,毫无创造发挥。“一板一眼”,比喻说话有条有理,做事踏实认真,一步一个脚印。

此处强调的是过往主旋律作品的刻板,故“照本宣科”更恰当。

第二空,“喜怒哀乐”,泛指人的各种不同的感情。“风云际会”,比喻有能力的人遇上好机会。

此处主要是说明《觉醒年代》表现了伟人们“常人”的一面,故“喜怒哀乐”更恰当。

第三空,“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耳闻目染”,经常听到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同“耳濡目染”。

此处强调的是广大观众对这些历史人物非常熟悉,故“耳熟能详”更恰当。

第四空,“其乐融融”,形容快乐和谐的景象。“粗衣粝食”,形容生活水平很低,也指不追求生活享受。

此处是为了说明李大钊也有温情的一面,故“其乐融融”更恰当。

故选A。

18.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两处错误:

①搭配不当。“本剧在于伟大人物的‘常人’化展现”,“在于”介词误用,可改为“通过”或“对于”;

②搭配不当。“践行了现代政治理念”,“践行”与“理念”搭配不当,应修改为“体现”。

B项修改最恰当。

故选B。

19.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根据语段,由于后文举例既提到了陈独秀与儿子的矛盾冲突,也提到了李大钊一家其乐融融的生活状态,故A项中“对于伟人的家庭生活”的表述,于此最恰当。

故选A。

20.①中继轨道维持的问题②通讯保持畅通③能源持续供应的问题

21.示例:①今年9月中旬至10月下旬,②因为环绕器受“日凌现象”的影响,③与地球通讯将中断,④所以“祝融号”会转入安全模式,暂停探测工作。

【解析】

20.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根据语段对环绕器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的具体阐述,可知环绕器必须“始终保持在中继轨道”才能承担中继通讯的角色,为此,在运行过程中,环绕器“进行了多次轨道维持”,因此横线①可概括为“中继轨道维持的问题”。

第二处,根据环绕器的任务角色,可知横线②为中继轨道维持的目的“通讯保持畅通”。

第三处,横线③根据“环绕器携带了2个太阳电池阵”及“优化调整器上的设备工作模式”等做法,可知这是为了解决“能源持续供应的问题”。

21.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概括以及使用句式的能力。

解答本题需抓住文段中的关键词、句,概括此段大意,然后运用因果关系的句子进行表述。本段中重要的信息点有发生时间“今年9月中旬至10月下旬”、事件结果“‘祝融号’会转入安全模式,暂停探测工作”、原因分析“环绕器受‘日凌现象’的影响,与地球通讯将中断”三个方面。

其中“环绕器受‘日凌现象’的影响,与地球通讯将中断”是原因,“‘祝融号’会转入安全模式,暂停探测工作”是结果,使用表因果的关联词进行连贯即可。

22.略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个材料作文。材料由清代沈德潜关于写诗的阐述及鲁迅关于写文章的论述。首先应准确理解这两句话的内涵,然后找出二者的关联。沈德潜强调“襟抱”“学识”是写诗的必备基础,鲁迅从正反两个方面突出“真意”,二人都探寻写作的真谛,倡导正确的文风,二者的观点有相通之处。可由此思考:学写文章要抓住根本,努力提高自身修养,而不可本末倒置,要做到真诚而不虚伪,走良性发展之路。为人处事也是如此。写作时可选择其中一个角度,联系生活现象,列举典型事例,正反对比,深入剖析原因和影响,提出应对策略。

写作的时候注意沈德潜与鲁迅名言对于写作及为人的指导意义。如写对写作的指导意义,可以写在为人处事方面给我们的启迪,林则徐虽然被贬,但是却能写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虽然被贬,但他不抱怨、不屈膝、不沮丧,而是以常人不可想象的襟怀包孕了屈辱,砺炼了意志。禁烟,政治上军事上竖起一座丰碑;治水,农业上牧业上奏响一曲壮歌。林则徐,一个心有大志,胸藏锦绣的名字,诠释着一个真人的顶天立地。再如诸葛亮,“淡泊明志”容江山万里,“宁静致远”孕学养于胸。诸葛亮,凭他的智慧和襟抱,铸就了民族历史上一座难以企及的高峰。总之,我们在联想素材的时候,可以逆向考虑,哪些伟人有很大的成就,他们成就的取得,是不是与他们的胸怀、智慧等有关系?如果有,就可以作为我们写作的素材,然后组织材料行文。

立意:

1.真诚乃为人之本。

2.有胸怀才能成就好文章。

3.有胸襟才能有大成就。

4.真乃为文为人的根本。

5.为人是为文之本。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