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送给灾区人民的名言】专题“5·12”十周年祭:感悟生命的脆弱,让自己活得更坚强

“本来,生命只有一次,对于谁都是宝贵的。”

“5•12”汶川特大地震10周年祭日之际,瞿秋白这句名言时常在我脑海里萦怀。

1

生与死的考验,总是与军人职业相伴!既然有勇气前来,就要以更大勇气前往。入伍近30年,我大部分时间走在新闻的路上。其中有两次直面生死考验,一次是2002年淮河抗洪,我和3名战友在淮河大堤上遭遇翻车,大堤的两边,一边是滔滔淮河大水,一面是45度的淮河大堤石头护坡,猎豹越野车从大堤石头护坡翻滚出去数十米,车辆严重损毁,我和央视驻南京军区记者站记者杨军从后排座位抛到后面行李箱,电脑抛出车外十多米,好在两棵树挡住了失控的越野车,我们没有被石头护坡下方仅十余米的内河洪水吞没;最难忘的一次,就是赴四川参加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我们顶着余震和泥石流,艰难地向灾区挺进……

难忘“5.12”,难忘共同战斗的前方报道组战友。左起:黄斌、卢海波、王余根、张凤海、吴强兵、丁广阳、潘正军、杨小毛。

年年“5•12”,岁岁忆汶川。昨天,当年共同战斗的战友、人民前线报记者张凤海写了一篇纪念文章,勾起了我的回忆……

天崩地裂,江河呜咽,草木同悲!

生死救援,日月可鉴,情撼八荒!

回忆,是可以触摸的历史;有些重要的人生记忆,经岁月沉淀,仍然鲜活依旧。今天,我写了一篇小文,为死难者祭,为救难者歌,也奉献给我们一起共同向灾区艰难挺进的战友,以作回忆和纪念。

2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时,我在北京出差。那一天,那一夜,我盯着电视彻夜未眠,心儿悬到了嗓子眼。南京军区第一批救灾部队,灾后两天就奔赴灾区了,我的心急得像猫抓一般。接下来的几天,灾区每一条讯息、每一则新闻,抓扯着我的神经,牵动着我的泪腺,惨绝人寰的灾情、八方救援的爱心,让我一次次被感动、又一次次被震撼。军队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敏感敦促我,向组织请战!向组织请战!我已做好一切准备,等候组织召唤,随时准备上战场。

抗震救灾大军徒步挺进重灾区。

研究向重灾区行进路线。

我总觉得,生命本身应该有一种意义,我们绝不是白白来一场的。危险时刻,迎难而上,这是军人本色!

接到出征的命令,是5月21日晚。尽管大地震已过了几日,但当时灾区很多地方交通断了,通讯断了,余震不断,环境异常恶劣。那夜,妻子默默地为我收拾行装,手电、药品、干粮、地图……检查了一遍又一遍,我知道妻子的担心,却又不知怎么安慰她。

我5月22日入川,最后一批返回,前后整整两个月。亲身经历了这场空前大灾难,亲眼见证了这场空前大营救。这次救灾,是我入伍以来也是平生以来,经历最为艰险、考验最为直接、心灵最受震撼、人生感悟最深的一次采访行动。

3

尽管出发前我预想了各种情景,到了灾区,我才发现,那种“感动”和“震撼”,完全限制了我的想象。灾区的惨烈、悲壮和感动,是在电视上看不到的,也是在报纸上读不到的。我是一个比较感性的人,发生在灾区的一幕又一幕,让我一次又一次泪流满面。

作者艰难进入震中映秀镇。

辗转到达震中映秀镇小学时,天空正飘着小雨。那时,正是清理废墟的关键时刻,满眼看到的,是一个个黄色的、白色的装尸袋,以及清理出来的遗体,“铁军”的战士们戴着大口罩、穿着防毒服,抬着尸体从我们面前默然地走过,失去亲人的家长在雨中撕心裂肺地哭喊着。有一个女学生遗体挖出来的时候,她的手边有一个作业本,上面写着五个字“我要活下去”。她的家长和战士们抱着一团,流泪不止。此情此景,让我真真切切地感到生命是多么的脆弱。

作者出映秀镇前接受防疫消毒。

当时,我们军区医疗队有44人驻扎在映秀镇。他们告诉我很多感人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让人心潮难平。在映秀镇一个银行宿舍,有一对夫妻随着坍塌的房屋一起被埋下去,丈夫头部重伤,血流不止。临终前,他叮嘱妻子:“我快不行了,你要活下去,照顾好孩子。”这位妻子伴着丈夫冰冷的尸体,在废墟里度了常人难以想象的3天3夜。官兵救援时,由于她的一条腿被死死卡住,救援人员又下不去,紧急情况之下,她亲手锯下了自己一条坏死的腿。这位妻子的同事后来说,她原来胆子很小,连鸡都不敢杀。有记者问她,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勇气,她说:“是丈夫的那句话‘你要活下去,照顾好孩子’,给了自己坚持活下去的信念,给了自己锯掉自己一条腿的勇气。”这个故事,让我深切感到亲情的力量多么伟大。

4

杭州疗养院心理专家娄振山主任,是我们采访宣传的一个抗震救灾典型。娄主任去重灾区什邡市红白镇中心学校为孩子做灾后心理疏导,我们一同前往。学校副校长钟思平(音)给我介绍地震当时的惨烈情景。地震中,这个镇几乎被夷为平地,这所学校100多名学生被废墟掩埋。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哭天喊地声不绝于耳,很多被埋、能说话的学生,一遍又一遍对侥幸逃生的高年级同学呼叫着“哥哥、姐姐,救救我,救救我!”由于缺少医疗条件,很多重伤的学生挖出来得不到救治,在操场上痛苦地呻吟,声音越来越小,渐渐地没有了声息。我们得知,这位钟副校长的母亲和妻子也在这场地震中丧生,他一直没有时间去寻找自己的至亲,直到我们去的时候遗体还没有找到。他告诉我:“学校老师死伤不少,还要安置照顾学生,我也想寻找亲人,没有办法呀,走不开呀。”钟副校长是一个憨实敦厚的四川汉子,不善言语,在他的悲痛眼神里,我看了一个人民教师的岗位和责任。

作者在重灾区什邡市红白镇中心学校采访。

我们随防疫队到什邡巿龙居小学救灾时,他们给了我一张当地群众第一时间拍摄的群众自救DVD,场面惨不忍睹……在这个学校门口,58个失去孩子的家长设了一个简单的灵堂,巨大的横幅上血淋淋地写着14个大字:“亲爱的孩子,天堂的路要一路走好”。58个天真的孩子的照片排起一起,曾经鲜活的笑脸让人不忍心再看第二眼。门卫告诉我,在清理废墟时,一位年轻女教师的身体断成两截,脸部血肉模糊,可她的双手仍紧紧拥着两个学生!这位老师名叫向倩,大学毕业不久,刚到这里任教。

采访失去亲人的幸存者。

在灾区,一切为了生命,为了生命绝不放弃,这样的故事太多太多了。当我亲眼目睹了无数鲜活的生命在地震中瞬间消失,当我亲眼看到幸存者失去亲人后痛不欲生,当我看到有的战士为了救人指甲都刨掉了,一股股热泪在我们眼里夺眶而出。我感到我的心理异常复杂,想要表达的情感和伤怀太多,已不是语言或者文字的功能所能承载、所能表达。

5

这次赴四川救灾期间,我96岁的外婆病逝了。我父母去世早,外婆长期跟我们家五个姐弟一起生活,相依为命,这几年身体不好,才回到远在外地的舅舅家。我入伍后,因为去看外婆较少,舅舅还时常埋怨我,是不是当了干部就忘了陪你们长大的外婆。而这次,他们什么也没有说,只让我妻子发短信告诉我:“不要分心,家里人为你在四川救灾而感到自豪。”还是这一次抗震救灾期间,我中学一个同学因患癌症跳楼自杀了,生命从此走到尽头。我想到自己去四川前,我还帮她联系在南京住院,请黎介寿院士为她会诊,我和妻子一道去医院看望她。如今,千里孤坟,草木一冢,让人心里无比惋惜和感伤。

直升机在道路、通讯中断的“孤岛”救援,打通生命通道。

参加抗震救灾,给我最深切的体会,就是感受到死亡威胁原来离我们这么近。记得南京军区政治部宣传部程关生部长一行到四川看望慰问救灾部队,在前往重灾区平武途中,经历了强余震,公路一侧是已经垮塌的山体,山石直滚而下,首长们紧急下车跑向公路另一侧河滩避险,经历了一次生死考验。当时,我们正在汶川灾区采访,手机信号中断,晚上我到都江堰时,手机才有信号。一开机,发现程部长给我打了好多个电话、发了好几个信息,询问我们的安全情况。

采访失去亲人的孩子,她们寂静无声。

第二天在成都见面时,首长告诉我,你作为前方报道组负责人、临时党支部书记,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大家的安全。临告别时,首长又一个一个反复叮嘱我们:一定要注意安全,一定要注意安全。话语中,饱含着首长对部属的关心,更浸透着一个长者对生命的关爱。

6

在灾区的日子,生活艰难也超乎了我们的想象。

南京军区进入汶川水磨镇、映秀镇的医疗队员,都是连续多天没有刷过牙、没有洗过脸。离映秀镇直线不到10公里有一个银杏乡,路不通、水不通、电不通,我们的医疗队第一批8个队员,是乘直升机进去的,在那个“孤岛”坚守了28天,没有水洗头,他们就给自己全部理了光头。食品补给奇缺,他们跟“铁军”的官兵一起搭伙,战士们每天煮两顿稀饭,大家围在一起喝一点。“铁军”战士是徒步进去的,由于长期营养不良,重建时连抡大锤力气都没有了。四川卫视两名记者跟随送补给的战士徒步走了“孤岛”,进去后,一位排长给了他们一人一个苹果,饥渴难耐的他俩三口二口就吃完了。后来,这两名记者得知,在银杏乡救灾期间,4名战士一天才能分到一个苹果,两人顿时泣不成声。

战友黄斌抓拍的作者在直升机下短暂休整。

为了人民的利益义无反顾,这就是新时代可爱的战士。经历了这场空前大灾难,经历了太多的生死离别,让我加深了对生命价值、意义和责任的思索。我强烈地感悟到:离开的人们让我们知道生命是那么脆弱,而活着的人们让我们知道生命可以这么坚强。这次地震也让我懂得了,要敬畏生命、要珍惜生命。在任何困难面前,都要对生命不抛弃不放弃,都要对职责不抛弃不放弃。

7

南京军区入川救灾部队,分布在汶川、北川、什邡、平武等8个县29个点上,最远的点相距400公里。

十万大军抗震救灾,全国军民高度关注。到一线去,传递真相、讴歌英雄,我们军区机关赴四川一线执行报道任务的战友(宣传部文字新闻干事王余根、胡伟,电视新闻干事吴强兵、何明星,人民前线报记者马宏省、张凤海、黄斌),和军区联勤部、第一集团军的新闻报道人员(卢海波、潘正军、杨小毛、郭维虎、唐守伦、黄丽飞、丁勇、孙燕等),每天都感受到身上沉甸甸的责任。在生死攸关的重大考验面前,我们无一例外,每个人都在挺进挺进再挺进,坚持坚持再坚持。

路,是抗震救灾的生命线,也是抗震救灾新闻宣传的生命线。特别是去汶川、平武灾区的路异常艰险,沿途的景象击碎了我们的心理准备。有的地方几乎半座山塌下来,路不见了,有的路原本有七八米宽,而如今仅仅只能一辆车勉强通过,一边在塌方,一边是悬崖,险象环生,生死攸关。新闻工作者应该在路上,采访组的同志每天都奔波在这样的路上。

5月26日下午,我们得知驻扎在汶川映秀镇的医疗队,接到深入道路中断的黄家村进村入户巡治伤员命令,于是决定跟随前往。途中,要徒步翻越一座1400多米高的叫做春天岷的大山。当我们攀爬至半山腰时,青川发生6.4级强余震,我们所攀爬的大山,塌方处石块和泥土哗哗直往下掉。往后退是危险,往前走危险更大。这时,山上下来的几个黄家村老乡说:“山上没有路,太难走了,太危险了!”老乡拦住我们,坚决要下我们下山,但使命在肩,大家毅然决定继续向前。

翻越春天岷大山去黄家村,从里面逃出来老乡告诉我们:山上没有路,太危险了!

6月1日,我们前往平武县南坝镇采访。快到南坝时,由于交通疏导问题,出租车司机、志愿者刘继红师傅的面包车和对面的来车堵在一座大山的拐角处。当时的处境是,崎岖盘旋的山路只能通过一辆车,堵车处一侧上方是高高的垮塌的山体,一侧临江的悬崖,司机小心翼翼,连喇叭也不敢鸣叫,生怕声音震动会引起山体滑坡。前行进不得,倒退退不得,现场险象环生,我们只能下车,在引导员举旗示意下,一个过后再过一个,快步穿越危险地带,进入南坝镇。老乡告诉我们,就是在这条路上,前几天一批20名志愿者徒步进入,有志愿者被泥石流掩埋,连尸体都无法寻找。

作者行进途中整理采访素材。

王余根和吴强兵干事是第一批随救灾部队入川的,震后的第一个星期,是最艰苦、最危险的,没有地方睡觉,没有车辆可乘,缺少食品保障,他们经历了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胡伟干事一直跟随陆航部队采访,直升机的救灾任务区主要是为北川运送物资、后送伤员,飞行路线都是高山峡谷,很多地方地面塔台导航失灵,只能靠目视飞行,稍有不慎就会机毁人亡,但每天飞机一有任务,胡伟总是抢着登机采访报道。在生死攸关的考验面前,大家的态度和决心很鲜明:义无反顾到前线去,完成自己的使命。

8

在重大考验面前,总有一些英雄模范人物让人感动感怀。

抗震救灾后期,典型宣传是重头戏,中宣部推出了“抗震救灾英雄谱”专栏。我们采写拍摄的“并肩战斗在一线军人夫妻”的八五医院童强、陈徽军,“打通北川空中生命线”的陆航团团长司启富,还有灾后重建的心理专家娄振山,得到原总政宣传部和中宣部认可,被确定在中宣部“抗震救灾英雄谱”专栏推出。

作者采访“打通北川空中生命线”的陆航团长司启富。

在中央媒体记者没有介入采访的情况下,我们完全依靠自身报道力量,先后在人民日报、新华社、解放军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14家中央媒体和网站推出了这3个典型。其中,中央媒体刊播的《一对抗灾军人夫妻的生死约定》稿件,真实反映八五医院童强、陈徽军夫妻并肩抗灾的感人故事,很多海外媒体和网络转载,网民评论他们“是一对具有爱心的伟大的夫妻”。一位叫付彪的网友撰文说:“在他们身上,人们既看到了当代军人大难当头的英雄气节,也看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光芒。他们用肩膀扛起了全国人民的重托,用双手给绝境中的人们以生的希望。这就是一对军人夫妻的‘生死约定’,是真爱的告白,是大爱的宣言。”他们夫妻也被新浪网评为“全国十佳夫妻”。上海市领导到八五医院慰问时,一见陈徽军就说:“我从新闻媒体上看到了你们夫妻的事迹,你们为上海争了光。”

这次千里弛援救灾,无愧使命,无愧人生,也收获了感动,收获了崇高。部队回撤时,灾区人民夹道欢送;飞机抵达南京时,军区领导机场相迎。“南京军区抗震救灾先进个人”,这是我最珍视的、组织给我的最好的奖赏。

9

人的一生,有些事件随着岁月铺陈而渐渐淡忘,有些事件伴随着时光流逝却越发清晰。回顾这次惊心动魄、刻骨铭心的采访,回顾在四川灾区两个月的日日夜夜,我的思想和灵魂,在废墟接受了一次深刻洗礼,它将成为我一生宝贵的财富。

救灾归来,作者和战友在南京禄口机场受到热烈欢迎。

灾后10周年临近,这几天,一股莫名的情绪在我心里涌动,令我情不自禁地惦念着那片天空、那片山川、那片土地。今天在我心中,“汶川”已不仅仅是单纯的地名,而是被寄予了更多的情感和人生的思考……

写于2018年5月11日

作者:丁广阳

图片:黄斌等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