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学生评语大全,干货看这篇!余秋雨,文化界的象拔蚌

前不久看了一部张译主演的电视剧《光荣时代》,里面看到一个有意思的片段:公安民警张译找到一张绑匪写的纸条,上面写着过墙,顺墙根,向右,见一亭,亭旁一倒凳,其下有信。


张译念到一半,我就想起这是余秋雨书里写过的一段文字,一模一样,编剧挺会偷奸耍滑的。

很多年前看过的书中细节,一瞬间我居然能回想起出处来,余秋雨的洗脑文笔可见一斑。

从小学到中学为了写好作文,我这个呆学生买过很多作文大全,学着里面的表达方式磨炼作文技能,但没什么效果,考试作文还是头疼怎么才能凑够字数。唯一一次满分作文是写自己的懵懂初恋,阅卷老师还破天荒地在卷子旁边写了批语。我心想老师心里肯定也藏着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直到我遇到了余秋雨的书,我才告别考试凑字数的心理。在他的书里我发现了流畅写作文的技巧:堆砌形容词和大词。

世界上只有两种人喜欢在文章里堆叠形容词,一个是散文家,一个是中学生。这两类文字除了做形容词消消乐的游戏之外,就剩下让人多愁善感的作用了。

余秋雨老师的文章里已经不是简单堆砌形容词大词了,而是升华到了更高层次,他借助“中华文明”这个泼天大词,凭借一己之力孕育出了一个汉语文化史上的新派别:甜蜜高潮派。

甜蜜高潮派自从开宗立派以来,始终只有余秋雨老哥儿一个,别的学者都没能力拜在余大师的门下。为什么?

当初《文化苦旅》的书稿写出来后,余老师曾把它寄给多个出版社,但都杳无音讯。后来只有上海知识出版社常务副主编王国伟觉得这本书把历史事件和个人感受完美结合,图书市场上没有这么细节美感突出的作品,包装出版后应该能火。


后来证明王国伟是对的,市场反应超乎寻常的热烈。王国伟随后找过几个中生代的优秀学者,让他们试着写一些类似的文化大散文,努力了半年,没写出来。大家都表示:这是余秋雨独有的能力,其他任何人都不具备这个能力。

在商业世界,创新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本质。只有技术创新才能让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余秋雨向图书市场创新提供了一种别人模仿不了的产品,这种产品的核心秘籍只有余秋雨一个人拥有,余大师不想开宗立派都不行,喜欢余大师招式的普罗大众乌央乌央地聚集在余式门派下,生生把甜蜜高潮派的招式普及到了全国范围。现在《文化苦旅》有不少篇章被选入语文教材,同时进入中小学阅读推荐书目。

1、感动

说了半天甜蜜高潮,到底这是个啥玩意儿?

这就要好好说说余秋雨的文字特点了。

几年前余秋雨写了一篇《含泪劝告地震灾民》的文章,余秋雨先生饱含热泪劝告那些要求惩处豆腐渣校舍责任人的灾区民众,要他们做识大体、明大理的人,不要因为请愿而横生枝节,被国外媒体利用,让这些西方记者写出对国家的负面报道。

余大师多年来习惯考虑中华文明这样的大词,似乎在他心里只有文化文明才是重要的,个人命运哪怕再悲惨坎坷,余大师都认为不值得关怀。

余秋雨对空泛虚拟的文化和文明整体可以说爱,可以被感动,可以饱含热泪,但对具体的个人遭遇不看不听,残忍无比。

我对他写出含泪劝灾民的文字,一点都不奇怪。他就该写那样的东西,他不写谁写?他从《文化苦旅》开始,就一直在写这样的东西。

就像那篇被选进中学语文课本的《道士塔》,余老师在里面为了文化要和斯坦因辩论决斗,他要“跪倒在沙漠里,大哭一场”,余大师真的想哭吗?我看未必,他只是觉得那么写感觉阅读效果不错而已。

我开始以为余老师是个不错的演员,后来一想,演员演戏知道戏是假的,但余老师哭着哭着就觉得自己真的在满心为中华文明感到委屈,他真的开始相信了自己的眼泪,相信自己是个为国为民、为了千年文化的爱国君子。

余老师的伪装术已经深入骨髓了,从日常生活,再到笔下的文字,明晃晃地透着一股子矫揉造作和假模假式。有一次人物杂志采访他,天下着小雨,工作人员想用文件夹帮他挡雨,他说别别快拿开,影响我形象。余老师常年醉心于文化的虚幻里,已经没有了人间烟火气。他一定觉得自己已经活成了一尊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雕塑,应该摆在博物馆里供没文化的游客脱帽致意。

文学编辑王国伟已经说过了,余秋雨的文字美感结合历史事件这种写法,很长时间都找不到第二个。余秋雨去年在喜马拉雅上开设了一门《中华文化必修课》的音频节目,为了写这篇文字,我昨晚去听了两期。我在洗碗洗衣服的时候,把两期节目当背景音放着。说心里话,这个音频节目的编辑简直就是余秋雨粉丝肚子里的猪肉绦虫,对粉丝的心理定位把握很准,古声古韵的背景音听起来十分舒畅,再加上余秋雨老师绵柔的江南口音,感觉粉丝们在听课学习时如果没有沐浴焚香,那简直就是对余大师的不尊重。


余秋雨老师的美文光听是感觉不出他的特点的,要细读才行。余老师文字,随时让人思索,随时在领悟,随时在感动,随时在流泪,随时在嗟叹。读者不是在阅读,而是在接受神父的洗礼。只是神父太在意自己表达感受了,似乎不关心读者的反应。

人们常说现代歌词为了押韵,什么丧心病狂的话都敢写。余秋雨老师也是这样,为了让文字感动,什么丧心病狂的话都敢说。但他自己似乎完全察觉不到。就像那篇《夜航船》里的文字。余大师小时候和祖母争执过,他说笃笃声是夜航船,祖母说是木鱼声。余老师写到:“究竟是什么呢?都是?都不是?抑或两者本是同一件事?也许,我将以一辈子,索解这个谜。”

余老师真的会用一辈子去索解这个谜么?怎么可能。谁特么有病会用一辈子解密这么个玩意儿?那他为什么要这么写?这么写显得有诗意啊。

我想起年初NBA巨星科比去世后的美国媒体报道,报道描写科比在飞机失事时如何保护女儿的“感动”文字。报道说最后救援人员看到失事的飞机后,科比正是一个向上托举的动作,他在生命最后一刻想把生的机会留给自己的女儿。在报道的记者眼里,飞机失事的过程一定是缓缓平稳地降落在地面上,只有这样,科比才能在牛顿的力学定律里做出托举女儿的感人动作。记者根本不需要知道飞机真实坠落时的惨烈情景,只要让科比死亡的瞬间再伟大一些,赚些读者的眼泪,目的就达到了。

这类歌颂体不少,2015年2月4日,台湾复兴航空235号机空难。飞机倾斜擦着桥和车辆落到水里。之后,李敖的好朋友,台湾著名评论人陈文茜发文歌颂飞行员:“机长的手紧握至最后一刻。他希望挽救所有人,但是做不到,他选择了最终可能牺牲最少的方式。紧握操纵杆,守到最后一秒···”

调查结果出来后,飞机坠毁的原因是由于飞行员错误操作造成的。

飞机事故已经很不幸了,陈文茜还要抢着写点歌颂文字让大众哭一会儿。结果歌颂变成了大大的讽刺。

这种强行感动的文字和视频充斥着互联网。抖音和各小视频平台上面催人感动的内容极多。还有学校请去煽情演讲人给全校师生家长讲感恩内容,台下哭成一片,整个场景像是学校校长死掉了,全校就差给校长披麻戴孝了。

从文学表达,到互联网内容,再到教育行业,贴着感动标签的道德教育无处不在。好像人类就是一个野蛮成性顽劣不堪的幼稚孩童,需要用特殊仪式时刻提醒着我们内心还有一丝丝的良知。

2、眼泪

余秋雨的泪腺比我们发达,眼袋比我们大,他随时都有多余的眼泪要排泄。这就导致了余老师哪怕只有一分的感情,也要说成十分。时间久了,余老师也分辨不清自己的感情到底是一分还是十分了。这种为流眼泪强行写出来的文字看似饱满,实则干瘪,表达出来的感情看似深沉,实则肤浅。


余老师多年的充沛感情让自己随时都能写出湿哒哒的文字。但这种文字永远都是佻薄的,文字透露出来的感情也是佻薄的。这种作家的文字就是站街的妓女,他们笔下的抒情就像是诱引嫖客卖力的叫床声。正常人还没来得及脱裤子,他们已经开始浪了;正常人还没来得及润滑时,他们已经开始叫唤了。

阅读经验不多的读者遇到这种文章往往容易上当受骗,就像年轻小伙子容易被站街女的眉眼俘获一样。他们分不清初恋的含蓄和站街女的热情,到底哪个才是真心的。他们看不出真正的感动和余秋雨文章里的眼泪,哪个才是真情感。

余秋雨写文章是违心的吗?我肯定他不是。他120%相信自己文字里的感情是真实的。就像前几天比武挨揍的马保国马大师一样。

浑元形意太极门掌门人马保国,在5月17日的一场比武中,被业余搏击爱好者王庆民三次击倒并打晕。


在比赛前,很多人觉得他会赢,包括马保国自己。

马保国曾经批评指点雷雷,说他不会“接化发”,只会吹牛;他曾经点评张伟丽的比赛,说她靠点数微弱取胜,不懂传统武术。马大师高调约战张伟丽,幸亏未遂。

网上有很多马保国大师的视频,很多是让别人攻击他,但他就像吃了抗倒伏的化肥,纹丝不动。后来打他的人说,有人在厕所里告诉他,马大师提前在肚子上绑了一层猪皮。

马保国知道自己作假,但不认为自己功夫差;他忽悠外国人和他切磋,但他告诉别人老外是被自己打服的。

很多视频里都能看到马保国大师神情凛然,一副天下老子第一的派头,可惜马大师身形矮小,威风凛凛地宗师气概学不来了,但由内而外散发出“我是功夫高手”的气质,也是没什么人能比的。马大师走路一步三阔,倒是可以据此再创作一套横行螃蟹拳,你敢挡路,就给你来一招“接化发”尝尝。

马保国和余秋雨处在同一个境界,就是他们已经深信自己的外在表现就是自己的实力体现。他们都已经把自己当做大师了。

余秋雨遭受的非议,让他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余秋雨三个字,当时成了这片土地上什么样的闲夫走卒都能来咬一口,啄几嘴、又能以此度日的三字诀”。

你读出这段话里的不甘和不屑了么?余大师是不能骂的,尤其是“闲夫走卒”们,你们算什么东西,我余秋雨还轮不到你们来教训。这种根植于内心深处的等级感余老师自己可能已经察觉不到了。


曾经有一则新闻,说在妓女随身带的包里除了避孕套,还翻出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余老师听得到这个消息还挺开心,他说没想到自己的作品已经深入到各个阶层去了,他作为一个文化学者,传播文化是他的使命,让各阶层的人都了解到文化是他的责任。

余老师,这就有点矛盾了,你希望底层人民买你的书,但又不希望他们批评你。就像馒头铺希望别人买他的馒头,又不许他们说卖的馒头难吃。

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

如此推断,在余秋雨心里,他的作品应该是读者买了以后是要跪着读的,要虔诚地读、要充满敬畏心的读。你敢生出一丝怀疑和批评的态度。余老师的脸瞬间就能从慈爱变成鄙夷,把你打入“闲夫走卒”的行列里。

以上是说余秋雨老师矫情、假模假式。当你以为余老师只有《含泪劝灾民》这种类别的雄文时,他会立马把一本自传《借我一生》甩到你脸上说:老子还有这个!

3、自传

《借我一生》确实是不同于余老师的矫情文章,这本书余老师本来是想给自己的作品生涯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没成想他自己一把火烧光了自己本来就所剩不多的好名声。

《借我一生》是我读过的唯一一本读完不好意思送人,直接想烧掉的书。

如果说余秋雨之前的书里多少还有一丝作为文化人的自觉,不敢太自我美化,但是到了这本所谓封笔的作品时,他已经毫不掩饰地在书里夸耀自己了,而且已经到了惨无人道的地步。

文人自己写自传,和别人帮他写传记,其实是有很大区别的。

文人自己写自传,是有会把所做的事情合理化的隐性动机的。没几个人会真诚袒露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的。

所以这才有了伟大的卢梭作品《忏悔录》,以及季羡林的自传回忆集。卢梭的《忏悔录》在整个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位按照一个人真实面貌去描述一个人的内心和行为。卢梭希望这本书可以帮助人们对人性进行的研究。在书里,他用极为大胆的文字细节描述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坦白了自己的各种错误和过失。这种需要极大勇气和绝对的真诚来深刻剖析自己的作品,才算得上真的的自传。

除了卢梭的《忏悔录》,国内这样的作品,可能只有季羡林先生的作品能做到如此的坦诚。

余秋雨的《借我一生》和卢梭的《忏悔录》就是自传的两个极端。一个极尽夸赞自己之能事,恨不得把自己写成菩萨化身,到处度化别人,到处感动别人,然后自己挥一挥衣袖,飞升天堂位连仙班。读他们的自传,读者会自惭形秽,时刻在怀疑自己是不是恶鬼道投胎转世的,怎么什么龌龊思想都有?和余秋雨他们比,简直不配活着,活该一辈子做闲夫走卒。

余秋雨的作品,本质上是写给大众的传统文化心灵大保健,让大众浑身的赘肉都沉浸在酥酥麻麻的感受中,让沉睡在赘肉下一层真正有用的肌肉群,永无出头之日。

余秋雨对自己的文字有种近乎偏执的自信。他后来和出版社谈合作,讲的很明确,不能添字,不能删字,一个标点都不能改。责任编辑那懂得文章的节奏和韵律。到处都是追捧他的大众,文化大师的自我定位让他活在了一个自我构建的王国里,他听不得外界对他的否定评价,每一条都要反驳,反驳不过来就自我安慰:那群山野村夫看不懂我的作品。

大众们,不懂就对了。

本文为了向余秋雨大师致敬,特意使用了很多形容词,模仿的还远远不够,还需要私下努力学习一些甜甜的、骚骚的词汇来表达感动。

除了形容词之外,本文还出现了很多次的“文化”二字,余大师神通无敌,让我这等闲夫走卒也敢大言不惭地谈论文化。要感谢余老师的傍佑,没有你在身边坐镇,我还真有点害怕夏雷滚滚。

余秋雨老师在喜马拉雅的课程《中华文化必修课》,大家都应该去听听,感受一下。这样的文人不多了,多愁善感,柔软肥厚,像是文化界的一根象拔蚌。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