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维吾尔语名字叫苏比努尔,是我的维吾尔族嫂子给我取的,汉语意思是曙光,多好听啊!”5月8日,刚从亲戚家回来的二师三十四团民政科工作人员胡艳逢人便“炫耀”起她的新名字。她说:“通过结对认亲,我有了一个特殊的亲戚,我们经常聊家常、聊工作、聊生活,互相关心、互相问候,这一份亲情让人备感温暖。”
三十四团“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启动以来,该团各级党员干部纷纷响应,近600名党员干部按计划全部完成结对认亲走访活动任务,走访期间共捐献现金8.9万元,赠送慰问品1447件,召开不同形式座谈会11次,开展文体活动17次。党员干部与各族职工群众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如春风般温暖,滋润着每个人的心田。
百里认亲,我们成为一家人
“玉苏甫·衣米提艾伊德尔大哥,咱们又有半个多月没有见面了,近来身体还好吗?家里一切还顺利吗?您打电话说今年棉花出苗情况比往年都好,我听了之后非常高兴,以后在棉花种植问题上您有什么困难和疑惑一定要记得给我打电话。”5月7日,三十四团副政委郝花在工作之余给亲戚写信,她说:“我们经常写信、打电话与亲戚交流感情,虽然不时常见面,但这种情感早已从笔尖传到了心里。”
谈起这份来之不易的亲情,郝花告诉笔者,2016年11月4日,她乘坐汽车3小时,来到200多公里之外的尉犁县,第一次到亲戚家做客。在介绍完毕后,他们互相交换了亲情联系卡,亲戚一家三口朴实而又温馨的笑脸,把距离感和陌生感全都消除了。在交流中,郝花得知亲戚家19亩棉花地一直产量不高,严重影响到家里的收入。今年春耕工作一开始,郝花专门从团场请来技术员,从选种、平地、铺膜、点种各个生产环节指导玉苏甫·衣米提艾伊德尔。看到一株株破土而出的棉苗,玉苏甫·衣米提艾伊德尔心里乐开了花,逢人便说:“我这个汉族亲戚真心实意地帮助我、关心我,我从心里认定了这个家人。”
“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像一根纽带,将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民族的兄弟姐妹联成了亲戚,组成了一家人。“骑着马儿走过,昆仑脚下的村庄,沙枣花儿放幽香……”5月4日,在一曲《沙枣花香》中,三十四团团委组织的“民族团结一家亲·青年在行动”活动拉开帷幕。
在尉犁县墩阔坦乡阿吉村村民活动室,该团18名青年干部与18名维吾尔族青年结为亲戚、成为家人,大家相互自我介绍,交换结亲联系卡,互留电话,并在团旗下合影留念。
常来常往,实打实联系沟通
“今天专程给你送购买羊粪的钱,最近家里都还好吧?”“这么着急干啥呢,我也不缺钱用,现在正是职工群众购买生产资料用钱的时候,等到年底兑现的时候再给我也不迟……”这是5月8日,三十四团十一连连长欧阳昌江与亲戚司马义的一番对话。
今年53岁的司马义,2009年从若羌县搬到了该团十一连定居。他刚搬来的时候羊群不到百只,家里的生活算不上富裕。如今,他饲养的羊群已发展到500余只。为此,司马义感激地说:“在这里放牧,最头疼的就是冬天没有草场,连队党员干部经常帮助我解决。今年和欧阳连长结成亲戚后,他为我协调放羊的地方,非常细心,把我当成了真正的家人。”
欧阳昌江与司马义之间的故事只是该团“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的一个缩影。结合团场特点和优势,三十四团党委要求结对亲戚在走访互动中做到有连心卡、有走访活动记录和图片、有结对认亲活动体会,定来往计划、定思想沟通计划、定帮扶计划等,实打实地联系、沟通。
5月8日上午,刚从库尔勒开会回来的三十四团政工办主任曾桃花顺路来到尉犁县墩阔坦乡阿吉村,看望她的亲戚吐尔地汗·哈斯木。穿过村里的水泥路,走进一条巷道,在路的尽头有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院子前后有几亩棉花地,这就是吐尔地汗·哈斯木的家了。
知道亲戚要来,今年已经56岁的吐尔地汗·哈斯木老人早早地就来到院门口等着。“快进来,快进来,孩子。”老人家拉着曾桃花的手热情地把她迎到家中,她的儿子阿布都热合曼·肉孜正在泡茶,他们围着桌子坐在榻上喝着热茶聊天,桌子上摆满了各种干果、馓子、馕和水果,一家人其乐融融。老人家说:“她就跟我的亲闺女一样,每次过来给我送营养品,上次听说我感冒住院了,还专程到医院看我,给我送饭、送被子,太贴心了。”
“我每次出差经过尉犁县都要来看望老人家,感觉很亲切,似乎很久之前就已经是家人了。”曾桃花说。
互帮互助,让亲情越来越浓
5月3日一大早,在尉犁县墩阔坦乡琼库勒村挂职的三十四团青年干部申然,来到亲戚艾合买提的棉田里查看苗情。“叔叔,我刚在你的棉田里转了一圈,前两天下雨你的棉花受灾面积不是很大,受灾的地方我已经作了标记,你这两天抓紧时间补种,大灾之年再夺丰收肯定是没问题的。”申然说。
“小申,你下地也太早了嘛!对于棉花种植还是你们团场人懂得多,产量每亩地要比我们地方上高出几十公斤呢。你这个小亲戚可是帮了我大忙啊。”艾合买提笑着说。
“这是我给你带的棉花高产书籍,双语版的,有不懂的地方随时问我!”
“谢谢你,有了这本书就方便多了。有你在,我有信心把棉花种好。”两人边走边聊。
刚满26岁的申然是三十四团的农业技术骨干,今年3月他被委派到尉犁县挂职锻炼,并与琼库勒村村民艾合买提结成了亲戚。在村里无亲无故的申然本来很没有归属感,艾合买提就主动当起了向导,详细介绍村民分布、收入、年龄、思想等情况,并时不时叫他到家里坐坐,聊天、吃饭,让刚到地方上工作的申然很快适应了工作环境,感受到了家的温暖。申然也将自己的专业知识运用到村民的农业生产中,他说:“通过几个月的朝夕相处,我和艾合买提大叔互相帮助、以心换心,我认定了这个大叔,我们胜似一家人。”
“不是一家人,胜似一家人”,这是一份多么深厚的情谊。在三十四团像申然和艾合买提一样互帮互助的亲戚比比皆是。家在尉犁县阿吉村的村民尼亚孜·克然木是三十四团九连连长南满良的亲戚。说起这个亲戚,克然木满口称赞:“小南兄弟真是个好人,在我有困难的时候,他都会帮我,今年4月我母亲生病住院,我实在没办法给他打了电话,他二话没说就往我的银行卡里打了3000元钱,还经常打电话问我有没有什么需要帮助的,有这样的亲戚,真的是我的福气。”
俗语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下整颗真心,当然收获满腔真情。各族结对亲戚在常来常往中、在点滴交流中让感情越走越深、亲情越走越浓,一对对亲戚筑起了民族团结的坚实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