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隆重推出的电视政论片《法治中国》,引起全国人民的热议和好评。该系列片以六集的篇幅,以建设法治中国为主题,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重大决策部署和重大成就为主线,内容涵盖法治建设主要方面,既有权威、严谨的理论阐述,突出思想性和理论深度,又有丰富、生动的案例故事,体现人民群众因法治进步而不断增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
执政兴国,离不开法治支撑;社会发展,离不开法治护航;百姓福祉,离不开法治保障。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法治既是基本方式,又是基础支撑。
早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法制建设的“十六字方针”,开宗明义第一句就是要求做到“有法可依”。3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党提出了“科学立法”。“科学立法”,重在解决法律的“质量”问题。从“有法可依”到“科学立法”,是我们党鉴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必然性,标志着中国的立法工作已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
严格执法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关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这一重大战略部署,制定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尤其是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都由法治作保障、靠法治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展开了“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统筹推进的壮阔画卷。
这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法治政府建设全面提速的五年。 回望司法体制改革历程,从顶层设计到基层试点再到全国推广,一系列举措密集出台,蹄疾步稳,目标只有一个——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2014年10月20日,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习总书记提出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更响亮地吹响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向未来建设法治中国的号角。
“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许多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这次全会上首次提出。短短三年来,四项改革在全国扎实推进,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四梁八柱”立了起来。
改革,既要大气魄,从宏观着眼,也要小切口,从细处做起。
2015年5月1日,人民法院全面实行立案登记制改革。截至2017年3月,全国法院登记立案数量超过3100万件,同比上升33.92%。当场立案率超过95%,上海、重庆、宁夏等地超过98%,基本解决了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立案难”问题,切实保障了当事人诉权。
远在福建泉州的一家纺织贸易有限公司享受了全国首例跨省立案服务。浙江、福建开展的跨域立案服务在立案登记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便利群众打官司。目前,跨域立案服务正向全国推广。
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这只是我国借助科技手段推进司法公开的一个缩影。现在,立案情况如何、办理进度如何、处理结果如何,足不出户,轻点鼠标,即可一目了然,公平正义看得见、摸得着。目前中国享有“世界最大的司法裁判文书数据库”之美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司法体制改革推进会上作出重要指示:“政法战线坚持正确改革方向,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闯难关,做成了想了很多年、讲了很多年但没有做成的改革,司法公信力不断提升,对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必将不断谱写全面依法治国的崭新篇章。
葛立芳 2017年8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