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飞春读传写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10年内的12种发明,分别是:
二八大杠、搪瓷缸、收音机、中华牌铅笔、解放牌卡车、雪花牌冰箱、金鸡牌闹钟、上海牌提包、红旗牌轿车、黑白电视机、东方红拖拉机和绿皮火车。
许多老铁,留言说了许多文中没有提及的东西,比如军用绿书包、暖水瓶等。
这些东西,其实是1960年代的中国流行元素。所以,放到这次第二篇文章来说了。
配图
不管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10年,还是第二个10年,咱文章选取的时代印记产品,都是中国人发明的、流行于大众的、能唤起一个时代记忆的元素。
这些发明,可能是借鉴国外,也有自创的成分在其中,也可能是自主研发,巧夺天工的,前无古人和先例的,但都是国产的高科技,大家不必为是否原创发明而锱铢必较。
所选产品,系飞春读传个人收集整理而来,如果有遗漏,请留言续上吧!
我们来看看第二个十年,1960年代的中国,都有什么新发明影响了众生。或许,我们的父辈都能记得起呢。
配图
一、黄挎包
黄挎包是军用挎包,结实、便于携带,还能装许多碎小的东西。据说可以装下2000发子弹,或10枚手榴弹。
此包包1960年代流行起来,不但时髦,而且用起来方便。不装东西时,可折叠起来随身装衣兜里,休息的时候呢,还可以当坐垫。
由于结实和柔韧性好,装什么形状的东西都可以,在那个物质相对短缺的年月,这个发明,十分亲民。
黄挎包多系帆布面料,款式只有一种,包包的盖,有明扣和暗扣之分,内里大多缝制有白布隔层。
黄挎包作为一种时尚用品,可谓红小兵的“标配”着装,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背着它,就有忠诚和“革命”的内涵。
黄挎包流行起来后,生产量大了,就多采用军绿色帆布面料大批量生产,变成了军绿挎包。
小编小时候上学,看到许多同学都用这种结实的包包背书,所以一直认为它的名字最初就叫“书包”。
现在,在红色复古设计风潮中,又有年轻人用起来了。
真是一代人,一个时尚,一种诠释啊。
二、暖水瓶
暖水瓶,可能现在的孩子都没有见过。
他们一出生家里就随手可取热水,上班了单位也有24小时饮水机,暖水瓶这3个字,基本从城市白领生活中消失了。
但在1960年代,它却是家家户户的必备用品。
电力不足的时候,你很快就会发现,尤其是在天冷时,家里有一个暖水瓶,是多么必须。
不做家长,不知道暖水瓶的作用,孩子、老人喝水,客人来访,洗脸洗脚……热水瓶和热水一样是必须品,十分必须。
1960年代的暖水瓶,是铁皮镂花式的外壳,内装瓶胆,双层玻璃、双面水银,中间真空以起到隔热的作用。
瓶口是软木塞,浸水后闻起来有淡淡的清香。空瓶时,用耳朵放在瓶口,有奇怪的嗡嗡声。
这些体验,都是四五十岁中年人的儿时记忆吧。
还有,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装满开水的暖水瓶,把一个鸡蛋立放在瓶口,上面放上外盖,放一夜后,鸡蛋就熟了。早上起来可佐早餐。
三、编织袋
编织袋怎么也算发明?
是的,这个不登大雅之堂的平民生活细软,虽然不是什么高大上、华富美,但在平民老百姓生活中,用途实在太大了。
编织袋以聚乙烯、聚丙烯等化学塑料为原料,经过挤出、拉伸成薄薄的扁丝,再经织造、制袋技术编织而成。
这种技术,1965年先在欧洲开始工业生产。1966年,我国开发出来扁丝编织袋,一经面世,就成为替代麻袋的高级现代产品。
除了个人生活中大量使用之外,食品、土石等工业生产中也选择编织袋作为外包装,可以说,它是中国一个时代、甚至几个时代的适应性、普及性大众消费品、工业适用品。
它容量大、轻便、便宜、结实,尤其在包装大体积的行李时,比如每年的春运、开学季,在车站我们随处可见,编织袋真是有用武之地。
至今,仍然是生活必需品。不信,搬家时你就知道它的好了。
四、海鸥牌照相机
1966年,中国还生产了海鸥牌203相机,当年共生产31万多部,是国内最畅销、最著名的相机,没有之一,甚至远销国外。
和其他工业部门一样,当时我国的照相机工业,也承担着突破和赶超的时代使命。
1958年,上海照相机厂建厂,参考德国1938年莱卡3B型35毫米小型相机,研制发明出了58型照相机,这是我国相机产业零的突破。
203型相机,是该厂生产的系列型号相机之一,初为“上海”牌,1965年出口,1968年改为海鸥牌。
海鸥203是120型折叠式双反相机,无论外观还是内在质量,都是中国相机成熟的标志、中国相机之标杆。
此文之所以选此型号作为时代印记,是因为它销量大,进入了千家万户,价格也不很贵,当年60元一部吧。
在特殊的年代中,上海相机厂的生产和管理虽然受到干扰,但生产的产品供不应求。
科技改变生活,新科技产品的诞生,总是符合人们的需求,因而成为任何时代的硬通货。
五、手电筒
手电筒在当下的生活中,主要用于户外、田间巡逻,或者家里停电时夜间备用。
1960年代,它的注册商标有虎头、猫头、大鹏、和平、狗头等。从商标名字就能推断出它的应用场景。
1967年的手电筒,着实是个新奇产品,它是以进口冷轧薄板,真空镀铝技术制作而成,灯头里的反光罩,还是塑料镀铝的。
这个高科技,在电力缺乏的当年,十分有用,家里有个它,替代了以往的煤油灯,轻便明亮,十分上档次,很有现代感。
而且,此物也是当年出口和内销的名牌产品。传说非洲一土族人,把中国的虎头牌手电筒作为了迎亲物品,因为根据当地土族人的说法,虎头是祛邪扶正的吉祥物。
现在,上了年纪的老年人,不会用手机,家里床头边,还是习惯有个手电筒。
不过,现在的更轻便了,不用电池,是塑料的、充电式的,还有的是太阳能的。
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成功试爆,这是国家大事,大发明,但相比手电筒,老百姓更需要后者,所以本文选了这个作为年代印记。
六、上海牌手表
前几天孩子开学,我专门给他买了一块学生手表,没有买电话手表。
选手表的时候发现,普通的机械表、石英表,价格低得惊人,十几块、几十块的都已经看起来非常漂亮了。当然也有高端的,仍然很贵。
想当年,在1968年,买一块上海牌手表,是需要花去一个工薪阶层3个月的工资的,是名副其实的奢侈品。
不错,上海牌手表,就像现在的苹果手机一样时尚,不管实际上需不需要,它已经成为某一阶层人士的精神需求和无形的价值标签。
当年国货上海牌手表,也是如此。
1968年,上海牌手表产量破100万,是中国最好的国产手表。它参考瑞士塞尔卡AS1194机芯研制而出。
由于它的名贵、质量上乘,上海手表一度作为国礼,赠送外国友人。
不过,小编看了这种表带就有一种疼痛感——小时候没少被这样的表带夹汗毛……
七、地铁
在1969年9月20日时,北京地铁一期工程建成通车。
地铁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工业水平、人们生活现代化程度的象征。
英国1863年就建成并开通了地铁,法国、德国、意大利的地铁在1900年代都成熟运营了。
老大哥苏联,在1930年代就建成了地铁,其富丽堂皇高大上,世界恐怕难再找出第二个,为了东风压倒西风嘛。
莫斯科地铁图
中国地铁,确切说是北京地铁,始建于1953年,历经周折,1969年建成通车,一期工程,从北京火车站到石景山苹果园,全长23.6公里,设17个车站。
一号线的建设,是以“战备为主,兼顾交通”的原则来设计的,可以说,军事战略意义,大于当时的社会生活需求。
其洞体,也全部是钢筋混凝土,防护性能极强。事实上,当时建成后,并没有作为公众交通对公众开放。
直到1971年1月,才内部售票,群众可乘坐,单程价格为1毛钱。
(当年的地铁)
地铁在当时是个老百姓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新鲜东西,其投资大、技术高,多亏了苏联老大哥的帮助,培养了地铁建造专业人才。
据说,当时地铁修建,国家是调用了铁道兵、铁道部地铁工程局、北京城建局等单位共4万多人来参与建设的。(完)
● 欢迎关注飞春读传,专门讲述名人传记、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