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哈姆雷特读后感】专题书,温柔的力量

去年春上,一个学生问我,老师您平常都读哪些书?

我并没有急于回答她的问题,只是跟眼前的小姑娘推荐了奥地利作家伯恩哈德。

我对她说,哈德的作品有一种力透纸背的刺痛感,逼迫你用略掺着几分感性的理性思维,审视你身处的社会和国家。

我顺着她的话问下去,那你们平时都看点什么?

她笑着说,莎士比亚和陀思妥耶夫斯基。

是的,读书。没有耽美小说,没有红袖,没有青春疼痛,对十四行诗和《地下室手记》的寥寥数语让我对小姑娘的阅读格局有了新的认识。

后来,系里又举行过一次“人文书籍”读书征文比赛,目的是想增进医学生人文素养,但收上来文章大多是《傲慢与偏见》 、《哈姆雷特》之类的读后感,极高的复制比让征文贬为废纸。

这种无力感,如同一杯苦酒,寥寥吞咽下去,唇间涩涩不知其味,却也无处消散。

我劝慰自己不要杞人忧天,我们的医学生“教材等身”的学业磐石般占据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学生们在专业上不精不专不花大气力,希波克拉底誓言又怎能更好的践行?

因而,于他们,悦读本事就是一件小事,略忽其微。

可是一路走来,觉得象牙塔的易容术甚嚣尘上,让青春丢掉了原本与书本互相依赖的果壳,变成了空心病与套路深。

青春,要么学会了生存的套路与把戏,在酒桌上建立信任,懂得臣服与来朝,要么学会了荒废大把的时光,对自我实施了极大犯罪,漫无目的,拖癌晚期,成为空心病患者。

这两者,如果走向极端,都是要不得的。

我一直认为师生关系是所有关系中最微妙的一种,它既不像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来的那么从属与功利,也没有父母子女关系来的那么心掏心肺掏肺,正是这种关系的适度距离感使敬畏与亲密拿捏起来更有庖丁解牛般的游刃有余。

所以现在,我想以老师兼书友的身份与你们交流几点关于悦读的看法,然而这并不代表什么,也不牵涉所谓的立场论。

首先,阅读是一件极小的事情,不用奉为圭臬,无需必也正名,但她有必要成为你“吃着火锅唱着歌”的生活必需品。抛开追寻“灵魂与身体,必须有一个在路上”的文艺想法,还是自律人生的习惯养成,阅读本身真的只是一种烟火气,与生活相互依赖,共生共存,她可以教会你如何讨一张生存的履历,更能教会你讨到一个可以撼动事情的支点。

其次,不要期望通过阅读把自己变成出口成章的人。先读,才能悦,悦方能掸去尘埃。你不是背诵的机器,可能不记得十年前看过的书,也可能忘记昨天的书行,但最终你会像萨特一样在文字里寿终正寝,改换了皮囊,也有了嘲笑过去的勇气。

要知道,阅读会为你的生命加冕。

最后,你可能需要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结实一个书搭子。书,这种东西,说白了靠的是缘分,说不定正在读的某本书的扉页或勒口上提到的作者名字会延展你的阅读格局。当然,你要走进去,字字抵心,短平快不会给你带来什么,只会浪费更多的时间。从小学开始,我们上厕所要手牵手,打游戏会有同盟,美食有吃货集结,但可能共话灵魂的朋友,屈指可数。我们每个人都是井底之蛙,需要一个这样的书搭子来照亮井口,丈量我们与天空那份蔚蓝的距离。

悦读的路数可以广,更可以野; 可以在羽毛笔尖上,更可以在广袖之下。

你需要完成的,是让阅读填满青春,建立信仰与思维体系,增添生活的馥郁,学会用一生谈一场与青鸟的恋爱。

春渐深,枯木都已逢春,开始读书吧。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