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看变化
5年累计投入教育经费290.75亿元,建设校舍面积380万平方米,创建国家级示范中职学校2所、省级示范中职学校3所、省级重点中职学校4所。
2010年,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40.17%,5万名学龄前儿童无园可上;2015年,农村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1.7%,高于全省80%和全国75%的平均水平。
2010年,全市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69%,2015年,这一数据提高到86.48%,接近全省87.6%和全国92.6%的平均水平。
2010年,全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48%,2015年,这一数据提高到90%,高于全省86.1%和全国86.5%的平均水平。
2010年,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20%,2015年,这一数据提高到34.46%,高于全省31.2%的平均水平,接近全国37.5%的平均水平。
学前教育华丽转身
玩泥巴、翻田坎、与牛羊为伴,跟着大人田间地头灰头土脸……在几年前,这是绝大多数铜仁山村幼儿学前的童年。据铜仁市教育局有关统计,2012年以前,铜仁市农村3至5岁的学前儿童达10.29万人,其中近5万名学龄前儿童无园可上。
“以前,为了让孩子读上幼儿园,有的农村家庭专门让一个人到集镇上租房陪读,有的则每天骑摩托车走十几公里山路接送孩子。”石阡县甘溪乡教办主任李以彦透露,原来乡里只有一个位于集镇的公办幼儿园,实际办园能力不到200人,但每年报名都有四五百人,学龄前儿童入园之难,可想而知,而这,也是全市普遍存在的现象。
而这一现象,从2014年起,成为了不复存在的历史。
2013年,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在松桃苗族自治县进行了“山村幼儿园计划”试点。2014年初,铜仁市委、市政府针对农村学前教育“短板”现状,作出重大决策———率先在全省启动山村幼儿园建设工程,并出台了《铜仁市山村幼儿园建设两年行动计划(2014———2015年)》,决定用两年时间实现基本普及学前教育,让农村孩子都能接受学前教育。
两年期限转眼即至,经过两年多的努力,誓要“小财政办大教育,穷财政办美教育”的铜仁,投入资金3.8亿元,现已在全市建成山村幼儿园2005所,在园学生4.2万人,入园率91.7%,比2013年提高了39个百分点。
“自从有了山村幼儿园,村里的孩子们每天按时入园与伙伴们玩游戏、做手工,不仅孩子的安全有了保障,生活卫生习惯也得到更好养成,智力得到更好开发。”提起山村幼儿园带来的便利,德江县荆角乡杉树村村民吴杨开心地说道。
“我们幼儿园是2014年建设实施的山村幼儿园,占地总面积1139平方米,目前在园幼儿85人,其中留守儿童占了一半以上。”荆角乡杉树幼儿园园长冉芝玲介绍,幼儿园现有教职员工10人,幼儿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同时,全园设施设备配套齐全,不仅有符合幼儿健康发展要求的活动室、午睡室,还有功能多样的大型玩具和建构室,以及供孩子们嬉戏的水池、沙池,“城里幼儿园有的,我们这也基本都有了。”冉芝玲说。
随着全市山村幼儿园的骤增,幼儿师资也相对匮乏,师资难题凸现。对此,铜仁市教育部门与团市委以招募山村幼教志愿者的方式,先后为全市幼儿教师队伍补充了1416名符合幼教条件的志愿者;同时,充分盘活已有教师资源,对小学优化布局后的富余教师进行培训转岗,转岗小学富余教师1254名,解决了山村幼儿园教师短缺问题。
铜仁市所有的山村幼儿园,对入园儿童均实行学费全免政策,对有条件就餐的学校,适当收取成本费,平均标准在每天3元钱左右。“每学期也就三百来块的生活费,可以说,现在我们铜仁的农村孩子上幼儿园是既便捷又优惠。”市教育局学前教育科的张老师说道。而这一切,都得益于全市乡村幼儿园建设工程的实施。
基础教育厚积薄发
在今年4月26日召开的全省教育“9+3”计划总结会上,铜仁教育“9+3”计划取得的工作成效获陈鸣明副省长的充分肯定。铜仁市人民政府、市教育局、碧江区教育局、思南县教育局、德江县教育局、万山区人民政府、松桃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被评为贵州省实施教育“9+3”计划“先进单位”;黄国刚等14位同志被评为“先进个人”,受表彰单位与个人总数列全省第二。
这样的成绩背后,是该市对基础教育的高度重视与全力打造。突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该市始终做到教育发展优先规划、教育投入优先安排、教育用地优先保障、教育用人优先补充、教师待遇优先落实、教育问题优先解决。各级党委政府“舍得用最好的土地建学校、舍得用最大的资金办教育、舍得用最强的人力促进度、舍得用最优惠的政策抓引资”。
基础设施有保障,教学质量、教学成果才能有突破。“十二五”以来,全市投入资金6亿元,建设城镇义务教育学校24所,大班额化解率从42%提高到80%;投资8.9亿元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500余所,新增学生宿舍70万平方米;投资2.6亿余元,新建、改扩建学生食堂1300余所,建设面积20余万平方米,实现了“校校有食堂,人人吃午餐”的目标;投资2亿元建设88所学校塑胶运动场,投资1205万元建成乡村学校少年宫112所。目前,全市已有小学1606所、初级中学215所、普通高中40所、幼儿园635所、山村幼儿园2005所、特殊教育学校6所,全力满足基础教育发展。
为了提升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校园文化水平,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今年6月,市政府专门出台了《铜仁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意见》。各区县各级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纷纷结合本地文化特色,特色办学,形成了各地独特、丰富的校园文化。
“我每周二、三、四下午,都要去八一爱民学校给学生上傩面具雕刻课。”德江县傩面具雕刻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王国华说。德江县枫香溪镇八一爱民学校将傩文化融入课堂,加上当地的红色文化教育,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广受师生欢迎。而在玉屏侗族自治县,也形成了亚鱼中心完小的梅花文化,朱家场小学的红色文化等。目前,“一校一品、一校一特”的教育新格局,已在全市各区县基本形成。
与此同时,依托“政府劝返机制、学校宣传教育机制和同伴互助机制”,构建起了“控辍保学”从政府到学校、到家庭,从学习到生活、到心理,从集体到个体的“控辍保学”立体管控网络体系,成效显著,全市辍学率小学从0.63%3下降到0.0029%,初中从1.35%下降到0.1132%。
办好教育,师资力量是关键。
围绕打造一流教师队伍,提高教学水平和育人质量,该市不断补充教师力量,引进人才,积极开展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十二五”期间,该市招聘特岗教师6843名、部属免费师范生144名,引进博士78名、硕士研究生431名;开展教师国培36488人次、省培13964人次,市级培训教师49605人次;培养梵净山名师89名、乌江园丁1253名、省级教学名师23名、市级教学名师30名。同时,全力保障教师待遇,师资队伍切实增强。
高等教育扬帆奋进
提及铜仁近年来的教育发展“大手笔”,就不能不提川硐教育园区项目的建设。为了提升教育品位,集中优势教育资源,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该市于2009年9月,启动了总投资近120亿元的川硐教育园区项目建设。
几年前,川硐还是一片荒山,要将其开发建设成教育城市新区,许多人表示不可理解,而如今,一座集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卫生和科学研究、学术交流为一体的城市新区,已显现规模。也正是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高起点前瞻性规划,该市高等教育发展才有了今日的大展拳脚。
随着园区建成,铜仁学院实现整体搬迁,成功升格为本科普通高等院校;铜仁职业技术学院顺利迁建,成功申创国家骨干高职院校,成为国家民委与省政府共建高职院校;思南师范学校成功搬迁到教育园区,并升格为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贵州健康管理职业技术学院也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在教育园区建设的带动下,一座以教育作为核心元素的14万人口新城正在崛起。
铜仁学院是该市唯一一所本科院校,2010年获得贵州省高等学校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资格,2014年参加教育部指导的地方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跻身贵州省首批应用型高校省级改革试点单位,是一所年轻但成长迅速的高校。然而,铜仁学院原老校区占地面积200亩,学校发展和教学基础建设严重受限。现规划面积900亩,比原来扩大4倍多,崭新的图书馆、教学楼、学生宿舍、食堂,崭新的办学环境为铜仁学院迎来了新的发展。2014年铜仁学院平均录取分高于二本线10分,有的专业高出40-50分,报到率达96.1%。
铜仁学院校长侯长林表示,这种喜人的发展态势和教学环境的改善不无关系。如今,铜仁学院拥有全日制本科生7877人,留学生89人;有教职工928人,其中教师571人,具有博士学位95人、硕士学位306人,教授(含二级、三级教授)83人,副教授187人,“双师双能型”教师320人,教师中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国家863计划首席专家1人,贵州省核心专家1人。
值得一提的,还有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该校是由原来的思南师范学校转型升格的高等专科学校。宽敞的教室、舒适的寝室、拥有多功能的学术报告厅,这些都是此前教学用地有限的老校址无法满足的。此前,按照“大专院校不能设立在县城”的规定,该校曾多次申报专科学校均未成功,学校搬迁后,完整的基础配套设施加上优质的师资队伍,让该校一举成功申报成为幼儿师范类高等专科学校。
公立高校砥砺前行,民营高校也正在迎头赶上,助力铜仁教育大发展。2015年5月,省人民政府批准位于德江县的贵州工程职业学院正式建校。该校总投资6亿元,占地面积700亩,规划建筑面积24.5万平方米,开设12个专业,有教师172人,全日制大中专在校生约3500人。
随着近年该市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目前,铜仁市高等院校在校生已达2.91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34.46%,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作者:安慧芳 来源:铜仁日报 图片来源于多彩贵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