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汕尾市中考成绩查询】专题石榴籽:广东“教师天团”援疆 很多人一届期满继续留下

因为热爱,在离家万里之外的新疆热土扎根一年又一年,支教一届又一届;秉持初心,把木棉的火热、荔枝的甘甜输送到沙漠中的绿洲,让岭南文化浸润干涸的土地;有一群来自广东9座城市的170名教师,从60后到90后,来到广东对口援疆喀什地区伽师县,驻扎在5所中小学,用数百成千个日夜浇灌出一颗颗饱满的石榴籽:组建“九市13校对口伽师县师训联盟”线上线下培训了4000多名新疆老师,让一所高中每年有60、70人上线美术高校,组建了首支初中女子足球队,把南国温室、岭南醒狮、龙舟文化送到西部边陲……

石榴籽

“各民族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习近平总书记

广东援疆驻伽师支教团全体援疆教师合影。受访者提供

在新疆,“各民族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宣传语随处可见,广东援疆喀什地区驻伽师支教团也和石榴籽有着不解之缘。2018年广东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施行“万名援藏援疆教师支教计划”,广东先后派出了两届支教团来到喀什地区,来自佛山的陈浩棠、河源的江春玲、湛江的李志峰、云浮的华天翔……20位老师从2018年8月驻守伽师县坚持了两届,和一波又一波同行者打造出15个“石榴籽名师工作室”,覆盖了语、数、地、史、德育、体育、音乐、书画、信息学、经典诵读……,广东援疆驻伽师支教团团长、伽师县第四中学副校长陈浩棠更被学生亲切地称为“石榴哥哥”。

国语推广:从教一个班到教5500人

广东援疆驻伽师支教团团长、伽师第四中学副校长陈浩棠。 南都记者 黎湛均 摄

“听他们叫这一声石榴哥哥,心里特别甜。就像3年多前,我第一次来新疆到伽师,看到天空湛蓝,瓜果满树,路两旁格桑花开得特别灿烂。”身为团长要做“先遣部队”,陈浩棠把自己乐天派的正能量发挥到极致:“我把自己的所见发到团友群里,告诉他们衣食住行尽管放心,拎包入住;硬件很好,全县城最好的建筑都是学校。”但他们也看到最核心的问题:这里的老师结构性缺失,学生国语基础薄弱,第一个要攻克的就是全国通用语言(以下简称“国语”)教育难题。

广东援疆驻伽师支教团副团长、伽师县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江春玲与伽师一小学学生、老师们合影。 南都记者 黎湛均 摄

和陈浩棠“并肩作战”的支教团副团长江春玲对此深有感触。她到伽师支教的第一个任务,担任伽师县第一小学教务主任兼四年级四班的语文老师,第一小学有学生6800名,体量之大在全国少有,汉族学生只有7人,四年级以上的学生几乎都不会讲国语,第一次语文测验全班及格的不到10个,0、3、5分比比皆是。“我每天早上提前半小时带班朗读,一个学期多上180节朗读课,用最慢的速度和孩子们讲课,让他们能听懂、能说得出来。”江春玲这样一字一句地教会了四年级四班的孩子,期末语文考试全班38人及格。

光解决了一个班孩子的国语远远不够。支教团刚到伽师时,老师在初中上课需要找个学生翻译。学生们很喜欢支教的老师,家长会吸引了满满一教室父母,还是得请翻译。国语教育迫在眉睫!广东援疆前方指挥部提出“万工程”项目——教会万名少数民族群众讲国语,在广东援疆驻伽师工作队的统筹安排下,广东援疆驻伽师支教团团长陈浩棠组织的企业推普工作组于2020年4月正式启动了,江春玲被任命为组长,来自中山的徐艳波、汕尾的郭宁宁、惠州的刘国强、 汕头的陈丹娜、肇庆的梁敏等老师组成了国语教材编写组、讲师组,深入企业反复调研,完成了一企一教材编写工作,已经对11家企业培训民族员工5500人。在广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的职工夜校,每周5节国语课,老师每周会送课上门2次,全厂近200名维族工人从不会说国语进步到可以基本的交流。多种多样的国语普及工作在各所学校如火如荼地进行,支教团在伽师县三小开展“小手拉大手——我与家人共读一篇美文”,在伽师县第二中学讲述“周末餐桌故事”推动国语进家庭,进社区,拓展国语交流最后一公里。

广东援疆驻伽师支教团副团长、伽师县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江春玲在给伽师一小六年四班的学生讲解如何贴春联。 南都记者 黎湛均 摄

两年多过去了,江春玲老师当年带的伽师县一小第一个班级们马上要冲刺小升初了。今年4月,她重回班级为孩子们上了一堂特殊的语文课:“贴春联”。一进教室,孩子们的欢呼声如潮水般涌来,阿丽叶•阿布来孜尤为激动,“江老师是我最喜欢的老师了,我最爱上她的语文课,江老师还特别关心我,帮我买过新棉衣,过节还送过红包给我。”江老师为孩子们准备的对联别具巧思,一幅“鸟欲飞高先振翅 人求上进先读书 ”,横批是“奋发图强”,10多分钟教会了孩子们区分平仄声,认识了上下联的贴法,更是用这幅对联激励了孩子们学习斗志,几个月没见面的孩子对自己心爱的老师说出心中的目标:“我想考290分,想上内初班。”这群六年级的新疆孩子齐声读对联声音琅琅,用普通话回答问题字正腔圆,见证了江老师们在当地学校推广国语教育的成果。

师训联盟:线上线下 万里送课

“很多人刚来的时候只想教好一本书,没想到会走到今天这个平台。” 江春玲在伽师县一小任教不久,又被委派担任伽师县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几年来她走遍了伽师乡镇,看到20多岁的年轻校长要管理3000多人的学校,看到过老师不会写教案,只能按照课本内容一段段地讲课,讲到学生犯困……这些现实的难题让支教团感受到“授人以渔”的紧迫性。

广东援疆驻伽师支教团副团长、伽师县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江春玲(左)在组织“九市13校对口伽师县师训联盟”第三期培训中的国家通用语言培训。 南都记者 黎湛均 摄

陈浩棠、江春玲等来自9市13校的驻伽师支教团骨干们开动脑筋,广集资源,一年做到46堂课“送教下乡”、170位援疆老师“师带徒”结对307人,支教团还开创了“九市13校对口伽师县师训联盟”,这是一种集合广东大后方智慧培育新疆“种子”老师的新模式。2020年12月开设了第一期培训班,2021年1月第二期培训班在线上开讲,借助互联网课堂,广东多地骨干教师为伽师县2000余名老师及学校管理人员提供了培训,仅国语培训一项就覆盖了1400多人。

2021年3月27日,在广东省“九市13校对口伽师县师训联盟”第三次培训中,广东老师在对伽师县教师进行国家通用语言培训。 南都记者 黎湛均 摄

今年3月底,13名培训老师们不远万里从广东来到了伽师,面对面、手把手地教起来了曾经在屏幕那一端的“新疆徒弟”,国语培训组的几位专家连续三天给求知如渴的老师们上了18个小时的课,分成小组,给每个人抠语调、校正读音,把平生所学倾囊而出,“用这样的方式帮新疆老师们的国语教过关,教到他们能通过高水平的普通话考级,我们这次万里送课的效果就达到了。”师训联盟的教授内容还覆盖了“学校管理队伍”、“教师能力提升”等五大方面,伽师县教育局局长外力•热合曼高度评价:“2020年12月对口师训联盟成立以来,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全县参加各类培训教师已达4000多人次,培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而在众多教育帮扶工作中,最棘手的任务还是课题研究。最初,伽师县课题研究处于待开发状态,很少老师递交课题申报评审书。县教育局教研室的领导感慨:“在伽师县推动课题研究,真太艰难了。”问题出在哪了呢?江春玲到学校一线调研,收集、整理、分析数据,找出当地老师不愿意做课题研究的原因,想到了“一对一”辅导的方式,号召广东援疆教师以主持人的身份带动本地教师做课题研究。至2020年上半年,19个县级小课题顺利结题,6个自治区级小课题成功结题。2020年秋,伽师县教育系统的老师们一共上交了60多个小课题,35通过了县级立项,1个通过了地区级立项,4个通过了自治区级立项。上级课题评审部门看到丰硕的成果十分惊喜:“伽师县课题研究做得这样好,是不是请了专家指导呀?”

广东援疆驻伽师支教团副团长、伽师县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江春玲。 南都记者 黎湛均 摄

慢慢地,江春玲发现最开始有些“水土不服”的广东教育观念渗入到课堂教学,老师不再是一节课讲到底,学会了导学、习题设计等互动方式,本地老师会说:“这是因为我听过广东老师的课”。“江春玲老师他们的送教、讲座,我们要去听!”这样的评价比荣誉更让她欣慰。

两届的援疆支教工作将在今年7月结束,江春玲和她的伙伴们已经在谋划“留下带不走的课堂”,未来回到河源,她会通过广州、伽师“三地课堂”互联网课堂形式,把先进的教学方式源源不断地输送给这片她奋斗过的热土。

广东援疆驻伽师支教团(第二批):共由170名支教教师组成,分别由佛山(26人),汕头(19人),河源(18人),惠州(20人),汕尾(19人),中山(11人),湛江(17人),肇庆(20人),云浮(20人)等9个地市的支教教师构成,分配到5所受援学校,其中伽师县巴仁镇第一小学17人;伽师县第二小学17人;伽师县巴仁镇第三小学50人;伽师县第二中学59人;伽师县第四中学24人;借调前指3人。

统筹:尹来 游曼妮

采写:南都记者 游曼妮

摄影:南都记者 黎湛均

视频:南都记者 刘威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