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初中周记200字】阿土列尔日记丨悬崖之上 皆是奇迹

阿土列尔村,位于大凉山腹地,世人也称它为悬崖村。从2015年年底开始,总台央视记者连续5年多时间,上下悬崖50多次,跟踪拍摄悬崖村的人文故事,记录了悬崖村村民从藤梯、钢梯到楼梯的生活变迁。拍摄团队五年的报道手记,汇成了这部100分钟2集纪录片《阿土列尔日记》。

下面是他们的故事:

有些路,一生值得一走

阿土列尔,彝语又叫“瓦岗所石”,意思是悬崖上的村子。一提“瓦岗所石”,当地人都不愿意去。

作为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拥有灿烂的彝族文化,但同时,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社会历史复杂,这里是当时的“全国14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阿土列尔村,只是茫茫大山深处众多彝族村落中的一个。

△2015年12月 阿土列尔村的孩子

2015年年底,当我们第一次前往阿土列尔村的时候,谁也没想到,它会成为全国最出名的村子——悬崖村。

山脚下,昭觉县支尔莫乡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平常我们大家都靠双脚走路,但是今天我们必须要四肢并用。”

云端之上的悬崖村,与地面垂直距离,约800米。需要顺着悬崖,断续攀爬17条藤梯。直上直下的峭壁、木头藤条搭成的梯子、只有半个脚掌宽的“路”,是2015年悬崖村呈现在世人面前最直观、深刻的印象。

这是一条生命之路,也有人因此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爬藤梯的一路,我们直面了悬崖村老乡生活的不易。一个年轻男子背着70斤重的玉米,冒险攀爬下山,只为换取70元的收入。

对于这里的村民来说,绝壁上的藤梯是他们唯一可以通往外界,维持生计的生命之路。但也有人,因为这条路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进山路上,我们看到对面的悬崖上,好多人聚在山路上。同行的老乡告诉我们:有个娃娃生病了,村民一起帮忙把他背下去治病。可是,还没背到山脚下,娃娃就去世了。村民们只能再把他背回去。

△拍摄时间:2015年 对面悬崖的村民把死去的娃娃背回山上

“没有办法,交通不方便”,这是一路上,老乡跟我们说的最多的话。 

“男神”某色拉博救了我一命

为了安全,村里专门派出年轻人,对记者们进行一对一的保护,大家笑称他们是自己的“男神”。记者白璐回忆当时的情形:起初,我们对这样几乎贴身的保护很不习惯,更觉得没必要。直到有一次我不小心踩滑,半个身子掉下了悬崖,幸好一双厚实的满是老茧的手死死抓住了我的胳膊,将我拉了上来。那就是我的“男神”,某色拉博,一个21岁的小伙子,救了我一命。

△某色拉博(左)和记者白璐(右)

一步一顿,命悬一线。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老乡一路上的照应,我们能否完好无损地走到山顶。

这样的路,多走一次,就多一次死亡的危险。为了让孩子少爬几趟山,山下的学校改为上10天的课,放5天的假。因为出行不便,山上的孩子到了八九岁才能下山接受教育;也是因为出行不便,多数也早早放弃了学业。

悬崖上的“桃花源”

200多年前,阿土列尔的先祖们为了躲避战乱,选择在这里定居。彼时的悬崖村,是战乱中的“桃花源”,如今,这里与外界的车水马龙相比,却犹如两个平行世界。72户人家,依旧过着自给自足的原始农耕生活。艰险的山路,护佑了悬崖村先祖的平安,却也阻碍了后辈子孙的发展。

悬崖上的生活极度贫困。传统的彝族土房,没有窗户,或者说,土墙上只有采光的洞,没有任何遮风挡雨的材料;很多老乡家的土坯房,唯一的家具只是一张床;他们没有桌子,大人小孩都蹲在地上吃饭,玉米、酸菜、土豆是他们的主要食物。老乡们专门腾了一间房给我们办公加住宿。最长一次,我们在山上住了15天。在这个不到10平方米的土坯房里,我们五六个人挤在一起。床不够睡,直接打地铺,还有同事干脆睡在了老乡的柜子上。拍摄时恰巧遇到当地几十年不遇的大雪,馒头吃完了、水管冻爆了……土房子四面透风,外面下大雪,屋里飘小雪。我们一群人守着火堆不停地烤火,可经常是手脚烤热乎了,身后还是冷风飕飕,背心发凉。

艰苦的环境,磨炼了村民乐观向上的品质,他们缺少的,是机会和改变。连续5年多的时间,我们记录了阿土列尔村脱贫攻坚的所有努力:集资养山羊、修建钢梯、游客增多给村民带来了收入,他们的生活正在慢慢变好。

与风越冬,与鸟歌颂,悬崖村终于有机会将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展现在世人面前。

2020年5月,悬崖村84户村民搬下悬崖,住进了县城的新家。而入住新房子并不是终点,新的生活刚刚开始。

县城,预示着更好的教育、医疗资源和更多的工作机会,但随之而来的是更高的生活成本,“吃一口水都要钱”。

原来在山上生活,一个月只要花费几百元,而在县城里,一个月挣两三千,也不太够花。

某色伍哈是摄制组跟踪拍摄了5年的村民。看到县城里的孩子从小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联想到自己小时候只会放羊,又因为从小没有接受好的教育,现在跟不上社会,找工作受阻,这个干瘦的男人在记者面前忍不住哭了起来。

△村民某色伍哈和两个女儿

△2015年 吉克呷呷 5岁

△2020年 吉克呷呷 10岁

好在,政府在安置点进行了多场次的职业技能培训,为安置点的村民对接县城的工作岗位和外出打工机会,3年前流转的油橄榄也第一次挂果丰收,扩大的油橄榄土地流转种植计划让村民看到了希望;孩子们进入安置点附近的配套学校上学,从藤梯到钢梯,再到楼梯,他们正在书写和祖辈不一样的人生。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脚下的藤梯已经荒废,它给这里的人们留下的不只是回忆。和初次相见一样,他们从不服输。

“阿土列尔是我见过最美的村庄,我说时来不及思索,但思索过后依然这样说。”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农业农村节目中心与总台四川总站联合拍摄,《中国三农报道》联合《乡土中国》共同制作, 100分钟纪录片《阿土列尔日记》(上下)


敬请收看

今天(5月15日)

17:00

CCTV-17农业农村频道《阿土列尔日记》(上)

下周六(5月22日)

17:00

来源丨央视三农

编辑丨黄靖茹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