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的春天,冰雪消融。安顺师范专科学校迎来了恢复高考后录取的第一批新生,共计288人。这288人中,既有上山下乡的知青,也有各行各业的工人,他们是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也是希望通过公平竞争改变命运的有志青年。这一年,整个安顺地区共有9500人参加高考,共录取846人,录取率仅为8.9%。时光荏苒,到了2018年,我市高考考生的报名人数已经达到了23165人,比1978年多出了近1万4千人。
一路改革发展 一路辉煌成就。改革开放40年,也是我市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40年。这40年来,我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加突出教育优先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切实保障和改善教育民生,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要求、高效率推进、高质量落实,深耕细作,苦干实干,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对教育工作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在黔中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全市教育改革发展呈现出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良好态势,切实增强了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和满意度,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蹄疾步稳 后发赶超 教育发展翻天覆地
教育兴则民族兴,40年来,我市始终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把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盼作为目标,面向每一名学生,办好每一所学校。全市教育事业加速推进,教育资源大幅增加,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走进关岭自治县民族高级中学,花草繁茂、绿树成荫。整齐的绿化带、宽敞明亮的教室、文化气息浓厚的校园长廊、拔地而起的教学楼、绿茵茵的田径场、科学实验室、音乐室、舞蹈室、图书室、书法绘画室各种功能室一应俱全。如今的关岭民中,更像是学生们温馨的家园。近年来,我市通过实施“全面改薄”、四项突破工程建设、教育“9+3”计划、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中职“百校大战”建设等一系列政策举措和重大项目,累计投入建设资金59.5亿元,着力改善办学条件。新建普通高中7所、新建改扩建中等职业学校8所,启动安顺市第一高级中学原址改扩建工程,完成安顺职院新校区建设,现已实现整体搬迁;投入5亿元,完成安顺学院改扩建一期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多元主体混合体制办学改革,引进阳光未来国际学校、大洋国际学校、北大培文学校、紫云天立实验高中等优质民办学校落户我市,扩增学位8500余个。新增幼儿园232所,通过推行具有地方特色的“1+X+Y”学前教育集团化办园管理模式,以一所城区优质公办幼儿园为龙头,多所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为支撑,辐射带动区域内民办幼儿园共同发展,实现了普惠性、公益性幼儿园在每个乡镇的全覆盖。
为补齐“城镇挤,乡村弱”的教育短板,我市总结城区义务教育学区化管理经验,启动乡镇小学集团化管理改革试点,提高乡村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截至目前,共建成农村寄宿制学校412所、学生宿舍22.6万平方米、教师公租房14443套。全市中小学全部接入宽带网络,配置了计算机、投影仪等信息设备,实现了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2018年12月1日,贵州省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国家督导检查反馈会召开,继我市平坝区、普定县获得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工作认定后,西秀区、镇宁自治县、关岭自治县和紫云自治县也通过了此次评估,这标志着我市圆满完成了到2018年所有县(区)全部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目标要求。
夯实基础 固本培元 教育观念深入人心
“现在比以前好多了,记得我刚参加工作那会儿,农村家庭送子女上学的积极性不高,很多孩子因为家庭条件困难而不得不辍学。那时候有正式编制的公办教师很少,义务教育的普及也只停留在识字算数的基础阶段。”退休教师孟胜感叹道。随着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200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相继颁布实施,我市教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从乡村孩子上不起学,到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全面实施、学杂费全免,改革开放让义务教育真正做到了“一个不能少”。据统计,目前我市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90.18%,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3.56%,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8.03%。普通高考录取人数和录取率逐年攀升,五年来共录取考生6.5万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增加到1.2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4.08%,比2012年提高了9.76个百分点。
“文明就是内化于心,践于行,不乱扔垃圾、说文明用语、考试不作弊……”安顺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二(20)班的刘靖韵说出了她对“文明”的理解。近年来,为帮助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我市教育系统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工程,通过大力开展“四在学校·幸福校园”、“三生四爱五心五好”等主题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建成各级各类学校道德讲堂1128个。大力发展校园足球,组织参与省级联赛办好本级联赛,成功申报14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全面推进艺术教育,提升学生审美素养,铸就美丽心灵;印发《安顺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实施方案》,定期举办安顺市乡村学校少年宫艺术节暨中小学生体艺展演和安顺市中小学生交响乐(器乐)展演活动。促进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组织开展勤工俭学、志愿服务、生产实习等实践教育活动,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学以致用。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教育事业发展的人才支撑力量。在解放初期,由于我市办学规模较小且单一,各类型学校发展不完善,因而教师数量、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与现在相比都较为悬殊。以学前教育为例,记者在《安顺教育志》中查阅到,1984年,全市幼儿教育教养员仅有689人,其中受过学前教育训练的仅有70人。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坚持从战略高度认识教师工作的重要性,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坚持“四有”“三者”好老师标准,坚持考核评价与典型引领相结合,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出台《关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和《安顺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师德师风考核办法》,亮明师德红线底线,实施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制。深入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教师队伍活力明显增强,全社会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同时,通过大力实施“特岗计划”“国培计划”,累计招聘特岗教师3622人,培训农村教师4.68万人次。启动实施“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工程,组织教师全员轮训,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夯实拓宽教育交流合作,众多青岛教育专家赴安作了50余场高质量的专题报告,一支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和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逐步扩大。
精准发力 斩断穷根 教育惠民开花结果
坚持普惠民生是办好教育的“基石”。40年来,我市教育系统全面落实“发展教育脱贫一批”重要责任,集中火力、精准发力、齐心协力打好教育脱贫攻坚硬仗,努力保障学生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学生不但“有学上”,还能“上好学”,更要“学无忧”。
通过建立健全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贫困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全面实施建档立卡贫困学生教育精准扶贫资助。全市累计投入学生资助资金16.83亿元,年平均增长16.5%,累计资助各级各类学生188万人次。2017年,全市职业院校(含技工学校)近5000名贫困家庭学生实现毕业就业,面向贫困人口开展技能培训27879人次;实现了“职教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的目标。
紧跟全省步伐,建立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安顺模式”,建成802所农村中小学食堂,累计投入资金14.43亿元,惠及学生28万人,覆盖率达100%,2016年,在国家营养餐补助标准提至4元后,我市将市县两级结余出来的营养餐专项补助资金调整用于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食堂建设,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累计投入资金2.7亿元,新建、改建学校标准化食堂429个。2017年,我市实现了农村学前教育营养改善计划全覆盖,共涵盖546所学校,投入资金3389.91万元,惠及学龄前儿童70623名。2018年以来,全市1046个学校食堂累计采购农产品近3.05万吨,购买资金达到2.6亿元,通过精准对接,学校食堂向贫困地区、贫困户采购农产品占采购总量的比例达61%(省要求40%以上),有效带动近万名贫困农户增收,实现教育脱贫“一仗双赢”。
千年潮未落,风起再扬帆。我市教育系统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要求,用好“五步工作法”,集中力量推出一批“亮点工程”,部署实施具有标志性的重大改革试点、重要政策举措和重点工程项目,培育教育“盆景”,打造教育“风景”,写好新时代教育的“奋进之笔”,努力办公平而有质量的安顺教育。
信息来源:安顺市人民政府网